荷兰入侵台湾时为什么台湾没有明朝守军,有的只是当地土著?教科书上写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吴军到过台湾岛,但是为什...
荷兰入侵台湾时为什么台湾没有明朝守军,有的只是当地土著?
教科书上写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吴军到过台湾岛,但是为什么荷兰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入台湾,台湾毫无明兵呢。 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823131.html?si=4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台湾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台湾,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沧为荷兰的殖民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823131.html?si=4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台湾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台湾,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沧为荷兰的殖民地。
清廷经八个月讨论,始将台湾正式并吞。因此雍正皇帝说:「台湾地方自古不属中国,我皇考(康熙)圣略神威,取入版图」
雍正都说过这句话了.....
清朝台湾才纳入版图
雍正都说过这句话了.....
清朝台湾才纳入版图
谁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了,还清朝咧,三国时代叫夷州 。你可以去查夷州的资料。看看什麽叫自古自古。孙权派兵上去守过。
重点是台湾自古根本不是中国领土阿!!!
自古自古,多古阿? 清朝阿!!!
清朝才纳入中国版图。
那时的台湾,根本是乌烟瘴气,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全都是荒野!!!
况且郑成功才不是甚麼收复台湾哩,笑死人了!!!
他是因为被打到只剩荒岛可以选才进来的!!!
自古自古,多古阿? 清朝阿!!!
清朝才纳入中国版图。
那时的台湾,根本是乌烟瘴气,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全都是荒野!!!
况且郑成功才不是甚麼收复台湾哩,笑死人了!!!
他是因为被打到只剩荒岛可以选才进来的!!!
明朝到底管辖过台湾岛吗?明朝曾经怂恿荷兰进攻台湾,这是为何呢?
明代的实际统治疆域,称为“两京十三省”。两京指明朝的南直隶和北直隶,即今天的南京和北京。
而明代的十三省,也即十三布政使司。有:山东(含辽东)、浙江、福建、广东,然后还有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广西(省会桂林)、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包括甘肃东部)。
藏、蒙、疆都不在明朝实际统治范围内。蒙当时是北元统治,所以明代修长城抵御北元。如果蒙是明代疆域,何必修长城呢?对不对?藏、蒙、疆、朝鲜、安南(今越南)、缅甸、琉球等地,都是实行番薯或土司统治。虽然定期上贡,但明代并未实际统治他们。
至于台湾呢,更没有。为何呢?因为明代时,台湾岛上是不毛之地,除了几万土著散居,没啥东西,对当时的明代人来说,是一个荒岛。再加上明代实行“海禁”,在明代中后期由于倭寇侵犯,更是将海边生活的人民移居到内陆,禁止在海边生活。所以沿海一带没有居民,除了军队时不时的巡查。
1604年,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韦麻郎,进入明朝的领地:澎湖。澎湖当时是不毛之地,鸟无人烟,但仍是明朝的管辖地。因此明军将领沈有容率兵到澎湖,要求韦麻郎离开。韦麻郎因而离开。此事件留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碑,今仍竖立在澎湖天后宫(妈祖庙)中。
1622年,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雷约生率领600人攻澳门,澳门是当时已是葡萄牙的租借地。荷兰人遭到遭西班牙、葡萄牙联军抵抗,损失惨重。雷约生遂转占澎湖。荷兰人在澎湖筑城修建居住地。此次并没有遇到明朝官员的阻拦。
1624年,福建巡抚南居益上任,派兵包围了澎湖。经过八个月激战以后,荷兰人和明朝各退一步,达成协议:荷兰人摧毁澎湖修建的要塞炮台,退出澎湖。明朝官员告诉荷兰人,让他们往东南去,那边有一个大岛,没有人烟,也不属于明朝管辖地。这就是台湾岛。
于是荷兰人在明朝船队的带领下,登陆台湾岛,在此建立殖民地。当时,荷兰人宋克,拆除了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热兰遮城号商船,来到大员(今台南)上岸。荷兰人在大员(今台南)建立热兰遮城。这是台湾历史的开始。
在这个期间,明朝实施海禁,但海盗和走私猖獗。台湾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属任何国家管辖,所以走私船早在当时就经常在台湾北部的基隆、安平歇脚。
所以如果你1625年登上台湾岛,你会发现这个岛上的情形是:北部基隆有一个港口,是海盗歇脚之处(一年大概有几百个海盗出入);中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散居着几万南岛语系的土著居民,后来我们把这些台湾原住民分成两个族类:高山族和平埔族,即就是分别住在山里和住在平原地带的土著(因为这些土著非常原始落后,所以一般很少生活在海边);南部台南地区,有一群荷兰人在那里开始定居,并开始种植农作物(荷兰人的农业技术发达,就是从当时开始的)。
不久之后,荷兰人开始向这个岛的内陆地区发展,与土著部落发生接触和一些冲突。大概在1635年~1645年,荷兰人彻底征服了土著部落,统一了全台湾岛。荷兰人开始在这个岛上种植甘蔗等美洲作物。福建地区的一些闽南人开始移居台湾,作为佃农,给荷兰人种植作物,主要是种植甘蔗。
1645年明朝灭亡。当时战乱频发,福建地区米价飞涨,许多闽南佃农放弃种甘蔗,而改种稻米。但稻米的经济价值较低,而且稻米并非欧美人的粮食,所以荷兰人不喜欢种植稻米。荷兰当局担心砂糖生意受损,就取消了稻米免税政策,开始征收稻米税了,仿照清朝政策,对稻米收十一税。
1650年起,明代遗臣郑芝龙、郑成功,于福建沿海崛起,为了筹措和清朝抗衡的军费,他派遣大量商船前往日本及东南亚贸易,与荷兰人竞争。荷兰人为了打击郑成功,开始在海上扣押郑氏商船,郑成功则禁止双边贸易作为报复。
1656年11月台湾岛遭台风侵袭,损失惨重。1657年,荷兰的台湾末任长官揆一派何斌去和郑成功交涉,虽然郑成功答应恢复通商,却暗中勾结何斌。而何斌这个人就好像双面间谍,他在台闽南人里,以荷兰人代表自居,瞒着荷兰人,暗中代替荷兰人征税,并到处散播谣传,说郑成功即将进攻台湾。许多闽南人开始动摇,收拾财产、携带家眷返回福建。
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很快就拿下荷兰人的集聚城镇。1662年,东印度公司的末任长官揆一,带着1000多名荷兰人与其眷属,不得不撤离台湾,回到东印度公司总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揆一立即受到荷兰的军事审判,被判终身流放。
荷兰人为了复仇,与清国合作对付郑氏。1663年清荷联军进攻金门、厦门,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寡不敌众,退守铜山和台湾。荷军虽然得胜,但清军却未协助进攻台湾,让荷兰人的期望落空。
1664年,荷兰人出兵占领鸡笼(今天北部基隆),郑军随后也于1665年进驻淡水,与荷军对峙。荷兰人虽然占领鸡笼,但无法展开贸易。2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决定撤出台湾,将所有公司职员接回印尼。再后来,荷兰被英国击败,再也无力回到台湾。
1683年清政府征服了郑氏的台湾,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
而明代的十三省,也即十三布政使司。有:山东(含辽东)、浙江、福建、广东,然后还有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广西(省会桂林)、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包括甘肃东部)。
藏、蒙、疆都不在明朝实际统治范围内。蒙当时是北元统治,所以明代修长城抵御北元。如果蒙是明代疆域,何必修长城呢?对不对?藏、蒙、疆、朝鲜、安南(今越南)、缅甸、琉球等地,都是实行番薯或土司统治。虽然定期上贡,但明代并未实际统治他们。
至于台湾呢,更没有。为何呢?因为明代时,台湾岛上是不毛之地,除了几万土著散居,没啥东西,对当时的明代人来说,是一个荒岛。再加上明代实行“海禁”,在明代中后期由于倭寇侵犯,更是将海边生活的人民移居到内陆,禁止在海边生活。所以沿海一带没有居民,除了军队时不时的巡查。
1604年,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韦麻郎,进入明朝的领地:澎湖。澎湖当时是不毛之地,鸟无人烟,但仍是明朝的管辖地。因此明军将领沈有容率兵到澎湖,要求韦麻郎离开。韦麻郎因而离开。此事件留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碑,今仍竖立在澎湖天后宫(妈祖庙)中。
1622年,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雷约生率领600人攻澳门,澳门是当时已是葡萄牙的租借地。荷兰人遭到遭西班牙、葡萄牙联军抵抗,损失惨重。雷约生遂转占澎湖。荷兰人在澎湖筑城修建居住地。此次并没有遇到明朝官员的阻拦。
1624年,福建巡抚南居益上任,派兵包围了澎湖。经过八个月激战以后,荷兰人和明朝各退一步,达成协议:荷兰人摧毁澎湖修建的要塞炮台,退出澎湖。明朝官员告诉荷兰人,让他们往东南去,那边有一个大岛,没有人烟,也不属于明朝管辖地。这就是台湾岛。
于是荷兰人在明朝船队的带领下,登陆台湾岛,在此建立殖民地。当时,荷兰人宋克,拆除了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热兰遮城号商船,来到大员(今台南)上岸。荷兰人在大员(今台南)建立热兰遮城。这是台湾历史的开始。
在这个期间,明朝实施海禁,但海盗和走私猖獗。台湾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属任何国家管辖,所以走私船早在当时就经常在台湾北部的基隆、安平歇脚。
所以如果你1625年登上台湾岛,你会发现这个岛上的情形是:北部基隆有一个港口,是海盗歇脚之处(一年大概有几百个海盗出入);中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散居着几万南岛语系的土著居民,后来我们把这些台湾原住民分成两个族类:高山族和平埔族,即就是分别住在山里和住在平原地带的土著(因为这些土著非常原始落后,所以一般很少生活在海边);南部台南地区,有一群荷兰人在那里开始定居,并开始种植农作物(荷兰人的农业技术发达,就是从当时开始的)。
不久之后,荷兰人开始向这个岛的内陆地区发展,与土著部落发生接触和一些冲突。大概在1635年~1645年,荷兰人彻底征服了土著部落,统一了全台湾岛。荷兰人开始在这个岛上种植甘蔗等美洲作物。福建地区的一些闽南人开始移居台湾,作为佃农,给荷兰人种植作物,主要是种植甘蔗。
1645年明朝灭亡。当时战乱频发,福建地区米价飞涨,许多闽南佃农放弃种甘蔗,而改种稻米。但稻米的经济价值较低,而且稻米并非欧美人的粮食,所以荷兰人不喜欢种植稻米。荷兰当局担心砂糖生意受损,就取消了稻米免税政策,开始征收稻米税了,仿照清朝政策,对稻米收十一税。
1650年起,明代遗臣郑芝龙、郑成功,于福建沿海崛起,为了筹措和清朝抗衡的军费,他派遣大量商船前往日本及东南亚贸易,与荷兰人竞争。荷兰人为了打击郑成功,开始在海上扣押郑氏商船,郑成功则禁止双边贸易作为报复。
1656年11月台湾岛遭台风侵袭,损失惨重。1657年,荷兰的台湾末任长官揆一派何斌去和郑成功交涉,虽然郑成功答应恢复通商,却暗中勾结何斌。而何斌这个人就好像双面间谍,他在台闽南人里,以荷兰人代表自居,瞒着荷兰人,暗中代替荷兰人征税,并到处散播谣传,说郑成功即将进攻台湾。许多闽南人开始动摇,收拾财产、携带家眷返回福建。
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很快就拿下荷兰人的集聚城镇。1662年,东印度公司的末任长官揆一,带着1000多名荷兰人与其眷属,不得不撤离台湾,回到东印度公司总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揆一立即受到荷兰的军事审判,被判终身流放。
荷兰人为了复仇,与清国合作对付郑氏。1663年清荷联军进攻金门、厦门,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寡不敌众,退守铜山和台湾。荷军虽然得胜,但清军却未协助进攻台湾,让荷兰人的期望落空。
1664年,荷兰人出兵占领鸡笼(今天北部基隆),郑军随后也于1665年进驻淡水,与荷军对峙。荷兰人虽然占领鸡笼,但无法展开贸易。2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决定撤出台湾,将所有公司职员接回印尼。再后来,荷兰被英国击败,再也无力回到台湾。
1683年清政府征服了郑氏的台湾,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
明朝政府没有管辖过除了澎湖列岛的台湾本岛,明朝政府一直把台湾本岛视为蛮荒之地。所以明朝把荷兰人从澎湖列岛赶走后,告诉荷兰人可以去占领台湾。
是的,当时鸿胪寺卿曾经派遣提督四夷馆少卿联络过荷兰人佛朗机海军准将,共商攻台之事,因为大明朝不方便自己出面。
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管理不善,最终导致了失败
台湾就是明朝收腹的,谢谢采纳。
为什么大明王朝不退守台湾
因为~在北京被李自成攻下来后~并不是说崇祯一死全国都不再姓朱了~都不是明的属地了~~~~南方大部分地区还都忠实于明朝的~明朝要在建立政权~组织力量是可以抗拒东北满清的~长江天堑~满清骑兵就好过去~?就农民军而言~由于南方富庶~老百姓还比较安宁~起义的少~~~~所以东林党人赶紧在陪都南京选新皇帝~(折等半天~选了个200多斤的完蛋皇帝~)要是没有内部矛盾~一致向外~最起码守住半壁江山~像南宋一样是可能的~台湾当时被~荷兰站着~政府也没精力管~再者小小台湾哪能被统治者看在眼里~那都是发配罪犯的蛮夷落后之地啊~!!政治中心到那里去~民心还有吗~资源~人口可以和大陆抗衡~?所以不被打倒身旁~南明政权不可能迁到那里~隆武帝宁可走到中缅边境~也不到台湾(可能是根本逃不到了)~毕竟大陆上复兴希望大~
就是郑成功占据台湾也是因为南京没抢回来~根据地遭到重创~不得已啊(到那里顶多是割据~)所以说台湾不能满足明王朝的复兴愿望~正式明王朝政权(郑成功是国姓爷~不是明主的族人)不会迁到那里~~~
假使迁到那里~南明小朝廷连延续到康熙都没戏~假使迁到那里~明王朝的复兴梦想就只能是梦了~假使迁到那里~就相当是放弃了所有反清复明的力量~条件~时机~信心~...........
就是郑成功占据台湾也是因为南京没抢回来~根据地遭到重创~不得已啊(到那里顶多是割据~)所以说台湾不能满足明王朝的复兴愿望~正式明王朝政权(郑成功是国姓爷~不是明主的族人)不会迁到那里~~~
假使迁到那里~南明小朝廷连延续到康熙都没戏~假使迁到那里~明王朝的复兴梦想就只能是梦了~假使迁到那里~就相当是放弃了所有反清复明的力量~条件~时机~信心~...........
崇祯完全可以退到江南,像晋朝,或者南宋那样建立一个南明王朝,保存半壁山河。
但崇祯感觉逃跑很丢人,很失民心。他对大臣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不停大臣的建议,一次次错过南迁的机会。跑到南方的皇族,大臣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四分五裂,互不服气,被清军和汉奸(洪承畴,吴三桂等)联合起来,各个击破了。
台湾当时别荷兰人占据。后来郑成功赶走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对抗清朝。
崇祯的堂弟,侄子相继在南京 福建 广州 云南 桂林 缅甸北部建立政权,存在二十多年,最后被吴三桂绞杀了。
但崇祯感觉逃跑很丢人,很失民心。他对大臣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不停大臣的建议,一次次错过南迁的机会。跑到南方的皇族,大臣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四分五裂,互不服气,被清军和汉奸(洪承畴,吴三桂等)联合起来,各个击破了。
台湾当时别荷兰人占据。后来郑成功赶走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对抗清朝。
崇祯的堂弟,侄子相继在南京 福建 广州 云南 桂林 缅甸北部建立政权,存在二十多年,最后被吴三桂绞杀了。
嗯....大家有空多看看历史吧...
郑氏到台湾时
也有奉明朝宗室以示延续大明之意
只是明郑的名气太大,而朱家子孙亦无实权
让人莫视此段
郑克塽降清时,朱家后人自杀
五个妃子一起殉国,在台湾台南
还有五妃庙做为纪念
当年郑家后人甚至想以东宁王朝自立
比照朝鲜进贡成为藩属
如果不是降将施琅运气太好
巧遇大水
当年可能台湾就已经....
另外,台湾在明朝时,并不是明朝眼中的故XXXXX 0土
根本不会想到这块地方
郑氏到台湾时
也有奉明朝宗室以示延续大明之意
只是明郑的名气太大,而朱家子孙亦无实权
让人莫视此段
郑克塽降清时,朱家后人自杀
五个妃子一起殉国,在台湾台南
还有五妃庙做为纪念
当年郑家后人甚至想以东宁王朝自立
比照朝鲜进贡成为藩属
如果不是降将施琅运气太好
巧遇大水
当年可能台湾就已经....
另外,台湾在明朝时,并不是明朝眼中的故XXXXX 0土
根本不会想到这块地方
1,台湾被郑氏占。2,台湾属蛮夷之地,外海化外之地,明王朝看不上
3,台湾未开发,儒生会说南方有“瘴气”,崇祯死得早,死在北京,南京的皇帝统治不正统,(还在争皇位呢),一退出海,更丢了正统
3,台湾未开发,儒生会说南方有“瘴气”,崇祯死得早,死在北京,南京的皇帝统治不正统,(还在争皇位呢),一退出海,更丢了正统
郑成功想到了也做到了
朱家人maybe也想到了,只是没逃成功就被杀的杀被刮的刮了。记得有个太子逃到越南了还被清朝人杀掉了呢。命太不好了。
即使成功逃到了台湾,偏安一隅,对峙也不会太长,被收拾是迟早的事情。郑成功的taiw结局不是明摆在那的嘛,郑家做得不错了。只是,我说了,天意~~。清朝早期的皇帝都是又勤勉又有抱负又有能力。气象都偏在了爱新觉罗家族了。生产力跟上,人口增长,经济稳定,天下归心,明朝面对这样的对手还有什么回天之力? 那几个皇帝又怎么可能坐视台湾搞个明朝?时机成熟自然会收复台湾,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朱家人maybe也想到了,只是没逃成功就被杀的杀被刮的刮了。记得有个太子逃到越南了还被清朝人杀掉了呢。命太不好了。
即使成功逃到了台湾,偏安一隅,对峙也不会太长,被收拾是迟早的事情。郑成功的taiw结局不是明摆在那的嘛,郑家做得不错了。只是,我说了,天意~~。清朝早期的皇帝都是又勤勉又有抱负又有能力。气象都偏在了爱新觉罗家族了。生产力跟上,人口增长,经济稳定,天下归心,明朝面对这样的对手还有什么回天之力? 那几个皇帝又怎么可能坐视台湾搞个明朝?时机成熟自然会收复台湾,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本文标题: 原来大员(台湾)一直没有纳入大明王朝的统治之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07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