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纣王是怎样的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文武双全、开疆拓土、一代雄主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并不是像《封神演义》里边的那个样子。...
历史上真正的纣王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并不是像《封神演义》里边的那个样子。商纣王实际上是被“黑”了数千年的一代雄主,原来我们都错误地理解商纣王了。
一、文武双全的商纣王
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他从小就长得目清眉秀、比较帅气,并且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精通十八般兵器。商纣王长大之后,据说是力气非常大,在文的方面也是很有才华,可以说是“文武兼备”。
《封神演义》是神话小说,并不能当作历史演义来看。历史上,周朝灭掉商朝的过程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历史上除了记载在朝歌进行的商朝和周朝之间的战争之外,并无其他的战争历史记录。至于《封神演义》中,将周朝灭掉周朝的过程写得那么曲折,这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的需要。

现在的历史“定律”是,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其实,许多成功者本来是贼寇,并且贼寇取得历史上的胜利的也不少,但是贼寇当上了统治者之后,因为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所以通过编撰所谓“国史”和其他方面的一些手段,让人们都认为成功者都是好的,同时为失败者“抹黑”。所以,我们从《封神演义》中看到的情节,大多数并不真实。武王、文王并没有那么好,商纣王也没有那么坏。
说道这里,我们已经十分清楚明白。商纣王只不过是被背上了历史的骂名,他真的是很委屈呢!

二、“内忧外患”之际继承天子位
商纣王,即帝辛,名受,子姓,是我国殷朝第31代“天子”,其父为殷朝第30代“天子”帝乙。商纣王还有一位哥哥,名叫微子启,因为微子启的妈妈的地位较低,所以微子启未能成为殷商的“天子”。帝乙驾崩之后,“天子”之位理所当然地被帝辛所继承,即成为商纣王。
商纣王在位共30年的时间,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能成为王国之天子。商纣王即位的时候,商朝已经是一个十分衰弱的国家了,国内的朝政十分混乱不堪,并且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时常来进行侵扰,当时的局势可谓“内忧外患”。

三、对内改革,对外开疆拓土,展示雄才大略
即便如此,商纣王还是尝试想“力挽狂澜”,展现了其天才一般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商纣王即位后,对奴隶制度进行了雄心勃勃的改革创新,任用了一大批贤能人士,他提拔重用官员更是不拘一格和注重才干,使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得到了提拔重用。即便是那些身份十分低微的人士,只要他们具备真才实学,就有机会成为商纣王的“座上宾”。
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商纣王对世袭制有所打破,这引起了世袭贵族的不满,因此部分贵族进行了所谓的“反抗”。与此同时,商纣王大量提拔那些忠心耿耿、具备才干的能人,据此使自己的地位和王权得到巩固。

商纣王还对奴隶制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减少税负,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促使商朝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在军事方面,商纣王还开疆拓土,征服了东夷的部分部族,把浙江、安徽、山东、江苏以及福建等地纳入到商朝的疆域之内。
至于商纣王为何会成为亡国之君,那是另外一回事。当时,商纣王确实不像《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种形象。
想要实现理想你得有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提升实力你就得改革,革除弊政提升生产力,是唯一的出路。纣王时期,打破阶级垄断,大力提拔各类人才,就连地位低下的奴隶只要你有才能他都用你。而且还第一次开始刑罚犯罪的贵族。至于什么比干之流,吃商饭做商官,最后把西伯侯放跑支持人家造反攻灭自己的母国。呵呵,看看周朝多吹捧他就知道这是个什么货色。
纣王不仅重用人才,甚至打开男女之别。有才能的女人也可以当官,甚至是参军。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将军就出现在商纣时期,名叫“妇好”。而且听取民众甚至是女人对政策的意见。这就武王伐纣中“听信谗言重用小人,严刑酷法残害大臣”的由来。
不仅如此,纣王还不喜人殉,人殉制度极大的影响了人口的增长。而在农耕社会,人口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武王伐纣中还指出的帝辛“懈怠祭祀,亵渎神灵”。现在看来如果没有这些对抗神权的先贤,请参考欧洲历史。
说纣王荒淫无道,请参考史书,纣王有三子。而被吹捧为圣贤的周文王记载有百子,实际可考的也有17子。要考虑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女人生孩子就是走一次鬼门关。剩下的请自行脑补。
纣王的下场其实就是大多数改革者的下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历史考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纣王如此不堪不是因为他真的就多么坏,仅仅是因为他动了天下特权阶层的蛋糕,最后失败了。
而推翻他的继任者甚至连称帝都不敢(商朝是称帝的,纣王原名子辛,登基后称帝辛),因为他一把火不仅烧了自己还烧毁了当时的南北统一的战争红利“粮食”!导致周王无法进行一统战争(牧野之战接收大量奴隶,没粮。),只能放了商太子和遗民。把商地分给诸侯。所以有周一代全是称王,背靠神权自称“天子”只有礼乐征伐职权,而没有生杀予夺之权,人殉等制度再次兴起直到春秋战国。
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 ,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今河南鹤壁)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办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
《封神演义》中,纣王残暴无情,现实中他真的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吗?
纣王真的是个昏君?并不是,古史中记载,商纣王其实是个文韬武略样样皆精的聪慧能人,他在对国家政事的治理上很有一套自己的见地。而且,他五官棱角分明,身形挺拔却不粗犷,气质儒雅温润,是难得的美男子,并不像剧中所形容的那般。
商纣王在登上王位后,对整个商朝是做了很大贡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继位以前,商朝边部有很多散落的胡族蛮夷,这些人因为自己所生活的地区土地贫瘠结不出粮食,物资也贫乏,便常常来骚扰商朝边部的小城,抢掠他们的粮食物资,严重时甚是还会虐杀当地的百姓。而这种情况,被商纣王得知后,便亲自上阵讨伐了这些边族部落,让商朝边境重新恢复了久违的和平。
而说到商纣王荒淫,其实也并没有,他在位时一直独宠苏妲己,除此宫中便再无其它妃嫔,商纣王对苏妲己是真心喜爱的。古代的帝王常常都是后宫嫔妃成群,人口众多,而商纣王的专宠,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用情专一了。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给他扣上荒淫无度的帽子呢?
商纣王唯一做错的事,应该就是误杀了北伯侯。当时的纣王因为自己才智过人,为国家建了很多功,便开始逐渐自负起来,而朝中的奸臣们为了迎合他,便都假意去拍他马屁,将商纣王夸得是天花乱坠,商纣王一乐,便依次给他们封官行赏。
而此时的北伯侯一心为国,觉得商纣王这样的行为,对大商朝未来的发展实乃百害而无一利。便因此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商纣王,已经习惯受大家奉承的商纣王乍一听北伯侯这么评判他,甚是恼怒,一气之下便将其给斩杀了。
而他的这一举动却是令那些忠贞为国的良臣们凉了心,这其中就包括西伯侯姬昌。只不过姬昌比北伯侯圆滑也隐忍很多,他先是假意表面迎合商纣王,后来逮着机会便逃离朝歌,回到西岐后的姬昌,直接就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而最终,他也成功将商纣王打下了帝位,击垮了商朝。
《封神榜》为何将纣王写的那么昏庸?历史上他是怎样的人?
《封神演义》只是一个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半真半假。朝代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是基于基本史实上进行的艺术创造,但大部分情节和人物均为虚构。
我们的记忆里,商纣王就是一个昏庸无道、残害百姓的亡国之君。我们不能否认,纣王确实有种种劣迹斑斑的罪行,但是他也不完全像小说里那样碌碌无为。
事实上,商纣王还是一名很有作为的君王。他开疆辟土,是一位颇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还是一名失败的改革家,在商纣王继位之初,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趋严重、尖锐。为了缓和这些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商纣王开始了大刀破斧的改革。反对神权,改革旧俗是商纣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封神演义》里唯一真实的就是武王伐纣了。首先《封神》是一部神话小说,套用了当时最流行的写法,古今大乱斗。这在古典小说中是最常见的套路《西游》,《水浒》都是这个套路。逢山过寨必遇高人,然后去请高人相助。
纣王并不昏庸,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纣王本名子受,为殷商第三十代天子帝乙之幼子,以其母为帝乙之正后,又是其母扶正为王后所生,因此越过同母兄微子成为嗣君。
对于商纣王来说,不管我们称呼其为帝辛还是纣王,其在朝政治理上的失败,自然是要远远多过其道德与人性上的邪恶。但能力上的过与不及,总会不受控制地演变成道德上的指控。这就要求为政者克制私欲与私智,遵循法统,率由旧章。
加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不了解历史真相,为了向世人宣扬“恶有恶报”,便又给纣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状,例如把人剁成肉酱、剖割孕妇之胎等。
汉代以后的统治者继续把纣王作为反面形象宣传,后来《封神榜》的大范围传播,纣王终于成了一个人人可以唾弃的“马桶”。
所以,纣王的“荒淫残暴”是自己作死的原因,也是千年积毁的结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