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勤政17年,为什么明朝还是灭亡。除去地方势力割据,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蝗灾旱灾的自然灾害,文官集团内部倾轧等等这些外部因素外,...
崇祯勤政17年,为什么明朝还是灭亡。
勤奋的君主并不代表就是优秀的君主。崇祯在管理文武百官时犯了诸多致命的错误,作为一个帝国掌舵者,崇祯是不及格的。
因为猜忌多疑,他处死了镇守疆土,能征善战的大将袁崇焕和其他将领。并且崇祯虽然除去了擅权的大太监魏忠贤,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使用自己的心腹太监,依然给予他们极大的权力,当时掌管整个北京城城防的九门提督就是由毫无军事才能的太监担任。
再加上,崇祯太过刚愎自用,对大臣并不信任,在位短短17年中就换了54个内阁,并且其任下的14个兵部尚书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此混乱管理,苛待下属,也可以说是古今罕见。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官员愿意从心底里跟随他,李自成打到北京,崇祯叫大臣来上朝,没有一个肯来的,他最后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仔细想想,其实并不奇怪。

从团队管理的角度来看,崇祯并不是一个好领导,即使他并不像宋徽宗、陈后主、隋炀帝这样的末代之君一样沉迷酒色,懒惰放纵,不理朝政。
但是他无识人之明,更无用人之才,亲小人远贤臣,多疑任性,简单粗暴,还多次冤杀大将,造成良将忠臣人人自危,离心离德,致使明朝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危机,结果上位掌权的都是些没有才能,阿谀奉承的人,为最后的惨淡结局埋下伏笔。
《明史》中评论崇祯时说到,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而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也指出崇祯:“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
一个国家的掌舵者和一个公司的负责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职责和作用是一样,最核心的是要管理好下属,带出优秀的团队,凝聚人心,拧成一股绳,在一起齐心协力地战胜困难,完成目标,创造辉煌。

崇祯一心想快刀斩乱麻,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回顾崇祯一生,刚开始那个初即位的少年,他想做出一番成就,却屡遭文官集团制肘。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领导,他勤政为民,爱民如子,通宵达旦的批阅奏章据史书记载,他才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
他几乎符合所有明君的的标准。但是崇祯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勤政并不能救国。他有时刻薄寡恩,时而犹豫不决,做事无担当,怨天尤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崇祯时期,明朝已经弊端太多,不是一时能够挽回的。加之明末天灾人祸,江山风雨飘摇。
1、天灾人祸。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
2、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
3、满清强大,牵制了明的军事力量,才导致镇压起义兵力不足。
明朝为何亡于精明能干的崇祯手里而非28年不上朝的万历?
崇祯非常勤政,但是大明王朝为何仍然亡国了呢?
大明王朝为何仍然亡国了呢?崇祯从前人那里接收的是一个破败的王朝,一个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一个热衷于做木工的天启,再加上一个九千岁。可以说当时的他已经难以挽救这个破败的王朝了。这和他是否勤政没有必然的关系。
崇祯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在位17年间兢兢业业,每天都是朝九晚五,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做的已经足够多了。他是一个坚持节约的皇帝,对待自己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长期素食。并且也要求宫里面都节约,禁止浪费。
在位期间下了六道罪己诏,每次遇到事情都是把责任推在自己身上,而且对自己进行了深深的反思,可以说这一点也很少有皇帝能够做到。
从这上面的就几件事情完全能够看出来崇祯是真的想把国家治理好。虽然说他的吃素是用整只鹅的身体放入素食,虽然说他每次下完罪己诏之后总要杀几个大臣泄愤,虽然说他曾经做的决定让大臣背锅,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做的已经够多了。毕竟身为皇帝,他的勤勉勤奋负责已经很是让人佩服了。
崇祯接管住这个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一个国家有一个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能够好到哪里?一个国家的皇帝只热衷于做木工能够好到哪里?而崇祯接管的就是有这样两任皇帝的国家,那么留给他的能是一个多好的国家?
大明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这并不是崇祯一个人的努力能够改变了,他能够做的只是延缓灭亡的时间,但是不能根绝,毕竟整个国家的底子已经腐烂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