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祭足(祭仲)

发布时间: 2023-07-17 17:59: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要之以礼的翻译要之以礼的翻译是什么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_之毛,...

如何评价祭足(祭仲)

要之以礼的翻译要之以礼的翻译是什么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_之毛,_蘩_藻之菜,筐__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_》,《雅》有《行苇》、《_酌》,昭忠信也。”解释: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_》,《大雅》中有《行苇》、《_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_之毛,_蘩_藻之菜,筐__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_》,《雅》有《行苇》、《_酌》,昭忠信也。”解释: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_》,《大雅》中有《行苇》、《_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诗词名称:《周郑交质》。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要之以礼”的详细介绍:
一、《周郑交质》的全文点此查看《周郑交质》的详细内容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
郑伯怨王。王曰:
“无之。”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君子曰: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
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苟有明信,涧溪沼_之毛,
_蘩_藻之菜,筐__釜之器,
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
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
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风》有《采蘩》、《采_》,《雅》有《行苇》、《_酌》,
昭忠信也。
二、评析
本文前两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诸侯国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那么,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记述则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历史否定。历史的辩证法雄辩地证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诚信原则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
三、译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_之毛,_蘩_藻之菜,筐__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_》,《雅》有《行苇》、《_酌》,昭忠信也。”
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_》,《大雅》中有《行苇》、《_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四、注解
卿士:周朝执政官。
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3] ;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
交质:交换人质。
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
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畀:交给。
祭足:即祭仲,郑大(dà)夫。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中:同“衷”,内心。
明恕:互相体谅。
要:约束。
间:离间。
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沼_:沼,池塘。_,水中小洲。
_:水生植物,即浮萍。蘩,白蒿。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菜,野菜。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莒。_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_,无足为釜。
潢:积水池。污,积水。行潦,路上的积水。
荐:享祭,祭祀。
羞:同“馐”,进奉。
《采蘩》、《采_》: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行苇》、《_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昭:表明。
五、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相同朝代的诗歌
《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周郑交质的详细信息

祭仲:存则存矣,亡则亡矣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自形成以来,意义不断引申与拓展,有的时至今日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比如呆若木鸡、愚不可及、衣冠禽兽、人尽可夫......“人尽可夫”现在常用来形容不守贞节的妇女,然而究其本意却根本没有如此奇.淫的意思。再深究出处,便不得不提春秋郑庄公时的郑国大夫祭仲。

祭仲,本名祭足,因其字仲,故史书多称祭仲,是春秋初期极富争议的人物,或者说,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特别是他的后半生。

他的仕途起点很低,不过是祭邑的“封人”,一个掌管边界事务的小官,最后却出息成可以废立国君的春秋第一个“权臣”。

他的政治生涯也泾渭分明成两个阶段,——前半段作为谋臣辅佐郑庄公成就“春秋三小霸之首”,后半段掌握权柄连续废立四位国君。

他还被丘明先生选中安排在《左传》大戏的第一章出场,虽然被着色不多,大多充演了配角甚至群众演员。

那时的当然主角是雄才大略的郑庄公寤生,他对内“克共叔段于鄢”巩固君位,对外攻伐无往不利,带领郑国达到鼎盛。在他的耀眼光芒下,祭仲在舞台上断续的身影,串联起的只能算一个兢兢业业的典型循吏形象:

前743年(鲁惠公二十六年),刚刚即位的庄公的母亲为小儿子共叔段请求京邑作为封地,祭仲以“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先王之制”劝阻,虽遭到庄公的拒绝,却为后世留下“滋蔓难图”、“多行不义必自毙”两个成语;

前720年,祭仲两次奉庄公之命带兵进入周王朝境内,割取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以此向即位后与郑国关系交恶的周桓王挑衅;

前718年,祭仲采取与原繁、泄驾带领三军进攻燕军正面、派曼伯和子元偷偷率领制地军队袭击燕军的战术,击败卫国和燕国的联军;

前713年,郑庄公联合齐国和鲁国率军讨伐宋国,宋国司马孔父嘉乘机带领宋国和卫国的兵马偷袭郑城,留在郑城监国的祭仲和太子忽亲率军士和百姓登城防守,保住了郑城的安全;

前707年,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等人率兵反击周桓王率领的陈、蔡、虢、卫联军,大败周王朝军队,并射伤周桓王,祭仲因郑庄公“不敢凌天子”奉命连夜慰问周桓王的伤情……

但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后,郑国政坛画风大变,祭仲被推向前台。嗣后郑国的一大段历史像真的演成了舞台剧,冲突开始无处不在,情节变得一波三折。

确切地说,一生建树无数的郑庄公,在处理接班人问题上,死后同样留下“一地鸡毛”。

庄公有十一个儿子之多,除了太子忽,公子突与公子亹亦颇受庄公宠爱,特别是公子突才智过人不甘居人之下,因此公子忽作为太子的绝对权威,到郑庄公去世也一直没有树立起来。

当然,也与公子忽固执的性格有关。

公子忽的母亲邓曼是祭仲作为使者从邓国迎娶来的,所以公子忽与祭仲很有渊源。他英武能干,履立战功,齐僖公希望将女儿嫁给他,然而他不听祭仲“太子无大援将不立”的劝告,先后两次辞谢拒绝。

不止如此,公子忽做太子时憎恨大夫高渠弥而行于色,庄公最终却不顾公子忽的极力反对,提拔高渠弥为卿士,从而埋下后来高渠弥弑君的隐患。

凡此种种,祭仲似乎视而不见,浑不觉变故正悄悄来临。

公子突的母亲来自宋国的显赫家族雍氏,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公子忽即位为郑昭公,派人引诱祭仲囚禁于宋国。威逼利诱之下,祭仲与宋国订立盟约,从宋国带公子突回国即位为郑厉公,昭公无奈流亡卫国。

国君换了两次,权力却更集中。祭仲的擅权引起郑厉公的不满,终于在四年后,忌惮祭仲的厉公决定出手一搏,暗中委派祭仲的女婿雍纠设法杀掉祭仲。

雍纠准备在都城的郊外宴请祭仲,并将这事告诉了妻子,即祭仲之女雍姬。雍姬忍不住问母亲:

“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在未嫁之前,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

“人尽可夫”!又一个成语横空出世,只是后世的理解与雍姬母亲的原意相去千里。张爱玲曾说:“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其意也大抵如此。

诚实的雍姬于是向父亲表达了怀疑:

“雍纠怎么会不在自己家里而安排在郊外宴请您呢?”

祭仲心领神会,立即杀死雍纠,并把他的尸体曝晒在周氏的池塘边,以儆效尤。

还好郑厉公顾念情谊,冒险载回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到边邑栎地,既婉惜又愤恨:

“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祭仲从卫国迎回郑昭公复位国君。

昭公侥幸复位,高渠弥的担心却日益加重,想到昭公可能因为旧怨杀害自己,他先下手为强,在鲁桓公十七年(前695年)十月陪同郑昭公外出打猎时,趁机在野外射杀了昭公。

这一次,祭仲没有按常规迎回郑厉公复位,或者说害怕厉公回归,马上改立昭公之弟公子亹为君,史称郑子亹。

但他没料到自己此次拥立的国君多么短命。

仅仅过去半年多,齐襄公在首止大会诸侯,祭仲敏感地意识到年少时与齐襄公结下怨仇的郑子亹凶多吉少,可能危及随行的自己,劝郑子亹不要赴约。

郑子亹执意而行,祭仲“称疾不行”。果然,齐襄公杀郑子亹,并车裂了随行的高渠弥。

事后有人评论:“祭仲由于有先见之明,所以才免祸。”祭仲并不讳言:“信也。”

祭仲逃过一劫,却拿强大的齐国没办法,只好又到陈国找来昭公的另一位弟弟公子婴立为国君。

至此,祭仲完成历史使命,虽继续执掌国柄但已无大为,默默等候十二年后寿终正寝,走完颇受争议的一生。

对于祭仲的争议,除了少数道学家盯住他的杀婿之举,更多地还是集中于他被宋国人要挟废立国君一事。

丘明先生叙事平铺直叙、立场客观,偏向于对祭仲比较谅解。太史公的评价是“祭仲要盟,郑久不昌”,认为这件事是郑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谷梁传》,则明确指责祭仲的作为是贪生怕死,直言“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

只有《公羊传》对此大加褒奖,认为“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赞扬祭仲此举既让国家免受侵伐,又保全郑昭公性命,使其后来能回国复位。

其实,将祭仲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从政者,种种褒扬妄议便变得很容易理解。

前半生的循吏生涯,佐证了他的尽职尽责、勤勉为官。即使后来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臣,他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以以“智”免陪郑子亹死,却无能以弱郑对抗强齐。同样,正如他可以因“自保”杀死女婿雍纠,谁能保证与宋国“要盟”时他没有贪生怕死的私心?

公羊先生坚称祭仲为“贤相”,言语之间不乏对祭仲“用权”的推崇:

“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意即用权时往往需要与常规相对。

所以谈到郑昭公“为君之微”,公羊先生认为昭公之存亡,乃至于郑国之盛衰,“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郑国之存亡系于祭仲一人——将祭仲推到独撑郑国大厦的历史高度。

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里,即使被公羊先生赋予社稷重任的祭仲,完全如沧海之一粟,才真的“存则存矣,亡则亡矣”(自然非前文公羊先生之意),存亡只在俯仰之间。试想,“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郑国,其于春秋初年称霸中原,或者其后内乱频仍、国力衰落,功过怎可能止于一身?即使“雄才”如庄公,“多智”如祭仲!

而因祭仲与宋“要盟”而立的郑厉公,在祭仲死后两年回归郑国复位之后,不仅勤周王有功,还为郑国赢得虎牢以东土地,带领郑国由此复兴,就更不是祭仲以一人之“智”所能预料到的了。

卷内篇目推荐: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宣姜:墙有茨,不可埽也

息妫:只自无言对暮春

许穆夫人: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晋文复国的三个贤内推手

目夷: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祭足何许人也因何稳坐六朝元老

祭足,又名祭仲,初为郑庄公时的郑大夫,是郑庄公的重要谋臣。庄公时的许多决策都出自他的建议,公子吕病逝后,他被郑庄公提拔为上卿,庄公去世后,他作为惟一的顾命大臣支持昭公忽继位。昭公刚上台,派诸大夫告聘各国,祭足奉使往宋,受宋国胁迫,被迫答应重新扶立出居在宋的昭公之弟突,他回国后设计废掉昭公,重扶突继位,是为厉公。宋国自认为扶立厉公有功,向郑国索取重赂,祭足协助厉公从外交上多方拒绝。后来在如何武力御宋及是否朝周等事上他和厉公政见不和,他坚持己见,遭到厉公的忌恨,厉公遂支持祭足的女婿、亲信大臣雍纠发动政变以除掉祭足,祭足获信后设法杀掉了雍纠,驱逐了厉公,又迎立昭公忽复位,但昭公已对祭足失去了往日的信任与感情,祭足常称疾不朝。及闻厉公袭栎而居,谋图复国,遂荐傅瑕屯兵大陵拒之,不久宋、鲁、蔡、卫四国协力助厉公攻郑,祭足亲至大陵设防拒敌,四国军队不胜而归。后来在他出使齐国期间,昭公被国内政敌高渠弥杀害,昭公之弟子_被立为君主,他回国与高渠弥同执国政。不久子_与高渠弥被齐襄公诱杀,他又提议扶立公子仪为君,被任为上大夫,主持国政。他在外交上联络各国,郑国稍安。祭足死后,正谋图称霸的齐伟公派兵护送厉公突复国。
祭足是当时郑国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的活动分两个阶段:在庄公之世,他作为一名重要谋臣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庄公死后即进入了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他连续经历了昭公、厉公、复位昭公、子_、子仪几个执政期,在郑国的多难年代,他是在他的后一阶段有失误、有不足,但从总体上讲来,他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兴旺了郑国,支撑了郑国。
逆转颓势、洞人心肺的过人才智郑庄公被周桓王从朝中辞退回国,郑国官员各有不平之意,大夫高渠弥提议攻破周城,废王另立,大夫颍考叔建议隐忍岁余,等待周王悔心,祭足则提出:二臣之言,当兼用之。
他建议在周界骚扰生事,抢收周禾,这一方案既体现了对周的报复,有驱辱立威之意;又制造了迫使周室向郑主动发问的题目,使郑在与周的对话中占了主动;另外还留有边庭小事,郑君不曾得知的回旋余地。庄公立即采纳了祭足的建议。伐宋之前,郑国准备建立和陈国的友好关系,以使陈在郑宋交战中保持中立。使臣到陈,陈君认为郑是离间自己与宋的关系,竟不予同意,庄公遂准备将宋、陈依次讨伐,祭足反对说,郑强陈弱,结好的主动权终究在郑国一方,他提出,若命边人乘其不备,侵入其境,必当大获。因使舌辩之士,还其俘获,以明不欺,彼必听从。
祭足要采取先打后拉、为拉而打、以打求拉的策略方针,这一策略对陈国示威示恩、软硬兼施,最后达禾稻之事仍耿耿于怀,他盛气问庄公:卿公今岁收成何如?庄公如实回答后,桓王又深相讽刺,还使人送来十车谷米,传语庄公:聊以为备荒之资。
庄公感到非常尴尬,准备辞而不受,祭足提醒说:王者所赐,不论厚薄,总曰天宠。
他安排将朝臣赠送的彩帛分布于十车之上,外用锦布覆盖,出都之日,称作王赐,有意张扬,并带有彤弓弧矢,假称宋公久缺朝贡,郑公亲承王命,率兵讨之。
经过祭足的这番安排装点,周王遗于郑的讽刺之物成了对郑恩宠的信物,所谓伐宋的虚假王命自然被诸侯确信不疑。
祭足的智慧还表现在能察人肺腑、洞悉人心的秘密,他因此而常赢得人们的叹服。公子吕曾向郑庄公建议立即制裁段的谋叛,庄公当众表示自己对段绝不追究,公子吕私下对祭足表示,自己很为庄公担忧,祭足对他讲: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视。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
认为若私下拜访庄公,必见真情。公子吕遂至宫中私见庄公,于是制定了制服段的行动方案。辞出宫门时,公子吕感叹说:祭足料事,可谓如神矣。
高渠弥谋杀了复位的郑昭公后,拥子_为君,不久,齐襄公派人致书子_,约在首至相会结盟,子_非常高兴,准备带高渠弥和祭足一同前往,祭足假称有病,坚辞不去,同僚原繁问祭足,与齐结盟是国家的大好事,为什么不去协助,祭足分析说:齐侯勇悍残忍,以大结小,必有奸谋。此行也,君臣其为戮乎?原繁笑道:人言君多智,吾且以此试之。
不久,原繁听到了齐国杀掉子_、车裂高渠弥的消息,他叹服道:祭足之智,吾不及也!祭足对人心的洞察一般是先考虑当事人的品性特点,然后考虑事情的性质和特点,最后分析具体人物在具体事件中可能采取的态度。当考虑人物品性时,他注重的是掌握事情主动权曲以求全、圆中求方的处事风格。
祭足有复杂的政治经历,他在处事和为人上策略灵活、圆于世故,然而他在处事和为人上常有自己的信念,圆滑中存在方正。
郑庄公临终前召祭足商量,说他想废掉世子忽,传位于突。
祭足过去在庄公出征时常常协助世子忽守国,他和忽是有感情的,且和忽已建立了初步的君臣关系,不愿再屈事于突,遂对庄公表示:废嫡立庶,臣不敢奉命。庄公说,如果立忽,我只好将突送到别国去。祭足急忙接口道:知子莫如父,惟君命之。
当庄公表示要传位于突时,他没有直接反对,只表示自己不敢如何,因为他未摸清庄公立突的决心大小,只好装作惧怕习惯势力的人物婉辞君意。而当庄公提及要将突安置于别国时,他马上把庄公的话定为君命,并给庄公戴上了一顶知子莫如父的高帽子,软逼庄公立忽。
昭公忽上台后祭足奉命使宋,宋公拘禁了祭足,胁迫他回国废忽立突,他推脱说:寡君之立,先君所命也。以臣废君,诸侯将讨吾罪矣。
他又把自己说成一个不敢违背礼仪、惧怕诸侯公讨的人物,想借诸侯之名威慑宋国,但宋国对祭足明确表示如果他不听从,宋将派大将攻郑,护送突入国为君,而在出兵前将杀掉他以殉军。祭足这次真的怕了,遂答应了宋的要求,并被迫为之立誓。回国后他召诸大夫至家,说明了宋国的意图和决心,与众人商定废忽立突之事,并向昭公写下联名表章,劝其下台。
之后他私下作密书致昭公,说明事情真相,表示:主公不若权从,暂时避位,容臣乘间再图迎复。
信末发誓道,违此言驱逐了厉公,又迎立昭公忽复位,对人讲:吾不失信于旧君也。
宋国胁迫他废忽立突,他一是重生怕死,二是想到,即使自己被杀,宋国仍然要出兵攻郑,死而无益,于是答应宋国的要求,圆滑地逃出了死窟。然而,忽是他在庄公之世就愿辅佐的君主,立突为君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后来的一系列活动表明他内心怀恋的一直是昭公忽:第一,废掉了忽又私下表白以后还要迎复,并发了誓言,后来也真的使昭公复位。第二,厉公在位时他遇事根本不尊重厉公的意见,而昭公复位后,他虽感惭愧不安,但只是称疾不朝,不曾僭权,当有军国大事,他还是出面尽力支持。第三,高渠弥谋杀了复位的昭公而拥立子_为君,齐襄公邀子_会盟时,他料到去后有丧身之祸却不劝阻子_,因为子_和高渠弥是杀掉昭公忽的人物,齐襄公杀掉二人是他所乐意接受的。
祭足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以自己的谋略与智慧协助郑庄公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在庄公之后支撑了郑国的局面,他曲以求全、圆中求方的行为方式体现了逆境中为理想目标的痛苦奋争,代表了古代士阶层的一种人格。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祭足(祭仲)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08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有哪些政坛不倒翁 以及他们为啥能不倒部队可以护犊子到什么地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