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是近代史上最难以被评价的人,敬他恨他的人都有,梁启超曾言“敬其之才,惜其之志,悲其之遇”,生在这个落魄的...
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享年87载,乃清朝末期重臣,清末近四十年的国家大事无不与其有关,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倡导了洋务运动,李鸿章曾经代表清廷签订了《中法新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国家大事,因此李鸿章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赞他的认为他是国之栋梁,是整个清朝的支柱,有人将其评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毁李鸿章的则认为其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旁落,国土分崩离析。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系统地评价一下他的功过。
李鸿章的一生功过难辨,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并且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他治下严格,对于军中纪律十分重视,在任职期间,李鸿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并且李鸿章很务实,不喜欢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鸿章还很体恤民情,比起剥削贫困的农民,他更倾向于从商人手中多收一点军饷。李鸿章曾率领淮军,为剿灭太平天国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这种行为造成了过多的杀戮,但毕竟他结束了战争,给了国内一个平静发展的时机。李鸿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倡导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主张“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炼钢炉、第一支近代海军等等,这一切为了中国后来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不只是因为李鸿章签下的那些条约,更是因为李鸿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错误的决策,他一心想着“和平发育”,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李鸿章在对外交涉时主张议和,妄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然而却没有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列强是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只会不断的挑起战争来进一步的侵略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想要和平是极不现实的,其艰难可想而知,而且李鸿章在决策上,也又严重的失误之处,主要表现在李鸿章在指挥中日甲午战争中出现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大败;中法战争明明胜利了却和失败没有什么区别等等。
对于李鸿章,个人觉得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家,“弱国无外交”,国家自身的羸弱这不是靠外交家就可以弥补回来的,虽然李鸿章是一个文化上的先进分子,他主张将西方的技术学来增强国家的能力,这很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然而最后,归根到底李鸿章只是一个封建王朝的修补匠,为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国修修补补。是历史造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历史给他带来身后骂名无数,对于这样的李鸿章只能说是“惋惜”。
李鸿章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 *** 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他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化的一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坚持“中体西用”是其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对李鸿章历史作用的评价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治***、光***绪***两朝,凡清廷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重大举措,莫不与其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早研究李鸿章的是梁启超。梁肯定李鸿章既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又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并将其与古今中外历史人物***含诸葛亮、王安石、秦桧、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俾斯麦、伊藤博文等人***进行比较,得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李鸿章——中国近四十年大事记》***
50年代至70年代,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评价都持否定态度。如胡绳指出,李鸿章把面对外国侵略者势力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地位说得如此地软弱无能,把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吹嘘得如此地不可抵御。他的这种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心理,可以代表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的整个官僚集团中的主导思想。所谓“中兴”、“自强”,都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而海外和台湾学者则普遍认为,李鸿章基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刘广京认为,李鸿章提出的革新方案是相当温和的,同西方及日本的“国家建设”比较,显然缺乏近代化的总体方案。但李不仅提倡近代军事工业,而且鼓励中国商人同西方商行的竞争,同时还是清朝高阶官员鼓吹官办学校教授西方数学和科学的第一人。***刘广京《儒家务实的爱国者》,《李鸿章评传》***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从80年代李鸿章研究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
戴逸认为,李鸿章是近代强国富民道路的探索者之一,他所从事的洋务运动,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戴逸在《李鸿章全集》编委会首次会议上的讲话***苑书义认为,马关条约签定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既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万恶之源,又不敢抨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一伙。对李鸿章的口诛笔伐,虽然有时意气多于冷静的分析,难于对其作出全面而切合实际的估价,但却反映了朝野上下的思想动向,表现了人们对战败乞和的愤慨和国运垂危的关注。***苑书义《李鸿章传》***陈旭麓认为,李鸿章是洋务运动——近代化第一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十九世纪后期那个特定时期的开拓性人物。
另一方面,李鸿章毕竟还是属于封建“体”里面的人,他本身并没有超过这个“体”,只是从封建的“体”里绽开一个缺口,这是评论李鸿章与近代化关系的一个基点,如果越出了这个基点,就同当时的历史不相符合。***陈旭麓《李鸿章: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夏东元认为,李鸿章是公认鞠躬尽瘁地忠于清国的忠臣,唯其忠于清,所以积极办洋务以其臻于富强。但他的一切活动和他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均是以维护清朝为准绳。他唯恐这些实力不能平内患不能御外侮,所以他总的倾向是“和为贵”
的人还:
1.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2.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3.中国近代史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4.近代历史人物
5.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6.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世人对晚清名臣李鸿章是如何评价的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科技,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中国在世界的稳定。
李鸿章照片
近代末期,李鸿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然而他桎梏于封建帝国的思想,无法摆脱洋务改革的局限性,改革未能达到目的。李鸿章逐渐从洋务运动的强国转为富国,开始构建朝廷的国有民生企业,洋务运动带来的富裕最终只被少数满清贵族所有。
洋务运动带来的新风却让近代中国拥有追赶列强的基石,一部分程度上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未来革命的成功。轮船招商局等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加快了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汉阳兵工厂等则成为近代中国武装革命的重要力量。
清 *** 在世界列强面前任人鱼肉,李鸿章作为外事交流的重臣,为保清朝的稳定,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的渗透因此不断增强。李鸿章临终前签订的《辛丑条约》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陷入混乱。
李鸿章于清 *** 而言是中兴名臣,于国家民众而言是卖国罪人,于历史时局而言是改革伟人。李鸿章才能卓越,而满清的腐败让他的施展空间大为限制。水浅船大,让人扼腕。
李鸿章政改笔记李鸿章的政改笔记出自雪珥,全面分析了李鸿章利用洋务改革拯救腐朽的帝国,在这段时期李鸿章的敌人内有封建政敌和满清贵族,外有帝国主义压榨,而李鸿章通过“以夷制夷”和培养军方后人来扩大洋务运动的影响力和改革进度。
李鸿章政改笔记
在政改笔记中,我们看到李鸿章是如何成为清 *** 的一代权臣,在国内的反对中通过政治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利用贪官污吏达到国内各大势力的平衡,经历低潮仍旧不改初心,从而完成洋务改革的既定目的。
李鸿章并非汉奸,国内逼迫希望谈和,国外列强进行压迫恐吓。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甚至遇刺,同时父子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为李鸿章扩建海军、修建铁路等试图保护清朝的海疆安全,此事让日本对李鸿章极为忌惮。然而这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陷入了政治低潮,洋务运动也开始偃旗息鼓。
李鸿章曾经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西行,为政改积攒知识。在各国游览期间,李鸿章受到了各国的惊叹,对于这个没落的东方大臣拥有近代其他人所没有的眼光和政治手腕表示认同,这让李鸿章受益匪浅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外交卖国罪名埋下灾祸。
在李鸿章低潮时期,他对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民主或君主立宪表示认可,认为这极有可能会发生,同时他也期望未来的政治领袖谨记国家统一对于崛起的必要性。
李鸿章访美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
李鸿章画像
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很关注此事,美国朝野也把他当做一件大事,作为东方第一位高官来到美利坚,《 *** 》跟踪报道了李鸿章的活动全过程。
李鸿章此次出访美国,行程紧凑,除了例行公事外会见外国使者,看完在美华人外,还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 美国的排华法案及美国歧视华工的做法,并接受了记着访问,讨论了清朝的对外政策,欢迎外国人在中国来进行友好的经商和投资,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 *** ,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为期十天的访美活动结束后,李鸿章离开华人自发送行,在访美的十天里,这位古稀老人不卑不亢的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展现出了一个高官特有的风度,他虽然是一位老人,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国家尽自己可能的力量,也许对于他的功过历史早有明说,但是在不同人的心里,这位老人爱国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爱国老人。
李鸿章书法作为封建帝国终点的重臣,李鸿章仍旧留存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嗜好,友好学子同乡,和睦亲邻师友,拟写对联诗作表明心意。李鸿章留下来的书法,也大都证明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学的造诣颇具功底。
李鸿章书法
李鸿章的书法作品处于近代,留存较多,然而价值却远超一副古字画。古代常常以字观人,以文取官。李鸿章曾经做过翰林庶吉士,这表明他的文学功底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墨宝多赠以同袍将士或同窗官员,以书法表明自己的心迹。
“常将令德表风俗,不以外物摄天和”,这段不过最简单的对联表明了李鸿章下笔时的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朝中重臣,李鸿章意在富国强兵,他已经不需要甚至不想要通过争权夺利来保障自己的权位。
“天”字在联中锋芒必露,李鸿章的个人荣辱被清 *** 和列强的外交践踏,他不再在意这些身外名声,以忠君爱国贯穿自己的一生。
李鸿章晚年时的书法已经逐渐藏锋于内,他的落款已经由原来的“合肥李鸿章”变为“仪叟李鸿章”。他已是垂垂老矣,已经将毕生奉献了国家。他为官做事从不脱离朝廷法度和帝后旨意,他下笔成书极为顾全纸张大局布置。
至今为止,李鸿章所有的文字姿态极低,无论是隶书或是行书草书,谦让而恭谨,处处避让,循规蹈矩,然而在字里行间的距离和字体的大小,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老人有时下笔的无奈和决心。
李鸿章后人李鸿章画像
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死后不久,长子李经述在守孝期间也逝世了,唯有李鸿章的幼子李经迈承担起李家朝中的力量。李鸿章对于幼子极为喜爱,因此李经迈受到李鸿章余荫清 *** 做到驻奥匈帝国大臣、民政右侍郎等职。李经迈是最为理解父亲的人,所以他曾一度为父亲鸣不平,深悔看错他人、错信朝廷。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极为颓唐,家中唯有长孙李国杰稍缓他的情绪。李国杰极为著名,和军阀段祺瑞等人交好,在北洋时期和民国初期占据高位,长期掌握轮船招商局。李国杰出手阔绰,与杜月笙、黄金荣等相交甚密,曾经救济抗日志士王亚樵。蒋介石上位后,李国杰因洋务运动和满清遗产与蒋介石交恶,且并未看透政治大局,在日军侵华后不久,被蒋介石指使军统暗杀。
李鸿章的曾孙一代随着李国杰的死亡和日军侵华而逐渐没落,或隐姓埋名,或专于学术,多数生活在上海或安徽合肥。在现代中国,李鸿章的后代多为道字辈和永字辈。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句古人的谚语在李鸿章后人身上完全应验,自李鸿章的从孙开始,他们不再拥有贵族的骄傲,依靠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知识素养,为自己而活。
历史上怎样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只是会在军事,政治上有所表现吗?李鸿章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管海陆军,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学毕业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总司令),理由陆军比海军勇猛,必须由陆军之人带领海军,其私心之重,可谓司马之心路人皆知。因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师成了李鸿章的私家军。丁汝昌不但没有基本海战常识,还把陆军的歪风带到海军,舰队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水手纪律松懈。舰艇机器维护极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货,钱到那里去了?军火采购也存在严重问题,李鸿章亲戚包办军火采购,炮弹质量问题很大,根本就不能用来发炮。在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严重错判局势。看看北洋陆军豪无气节,未打争先恐后逃亡,致使北洋海军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北洋陆军跟北洋海军比,有天壤之别,不说就知道谁之错。窃钩者诛, 盗国者侯,淋漓尽致!
问题是,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处心积虑,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那算什么功劳?那只能算掠夺他人之功,那懂得珍惜水师成立之不易,没有亲身经历,那知道培养水师人才之辛酸。北洋水师一步到位,班底全部来自福州船政,除了水师提督(总司令)丁汝昌之外,他本身海军知识和管理一片空白。国内舰船也是来自福州船政造船厂,李鸿章不过是借用左宗棠和沈葆桢的功劳,来标榜自己洋务的成就而已。不要忘了,福州船政创立人是左宗棠,经营人是沈葆桢。李鸿章本身没有知耻近乎勇的隐忍,没有与时俱进的触角,更没有为宰相的胸襟,显而易见是,争权夺利,诿过于人,粉饰洋务,粉饰贪赃,这些才是李鸿章的真能力。否则北洋水师怎么可能全军覆没。除了私心之外,中国随便任何一位庸碌之才也不可能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是有才,因其私心过重成了低劣之才,连庸碌之才也不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