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著名长平之战,赵国20万大军缴械投降,为何一夜之间全被活埋?因为秦国自身伤亡巨大、消耗巨大,无力控制消化几十万赵国降卒。根据...
战国著名长平之战,赵国20万大军缴械投降,为何一夜之间全被活埋?
因为秦国自身伤亡巨大、消耗巨大,无力控制消化几十万赵国降卒。
根据史料记载,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参战兵力高达百万。秦兵共计60余万,赵军共计45万。
最后的结果,赵军45万人全军覆没。秦兵死伤近20万。
从这个伤亡数字看,长平之战是一场极为惨烈的超大规模大会战。
第一,双方伤亡惨重。赵军有多少人投降?
秦兵死伤将近20万,战争后期秦王紧急征召全国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所有男丁开赴前线,可见兵力之紧张。相应的赵军在战斗中死伤的人数至少在20万以上。因为整个长平之战,赵军在野战中屡次被秦军打败,损失肯定不少于秦军。
最后投降的赵军在20万到30万之间。
第二,白起为什么要坑杀几十万赵军
因为秦军无力控制、消化投降的赵军。
赵军投降的时候,至少还有20万人。仍然是一支可怕的军事力量。而此时的秦军也是强弩之末,伤亡惨重。一旦对赵军控制不好,赵军缓过劲来反戈一击,有可能会对秦军造成严重打击。
另外,秦国百万大军长期消耗大量粮草,秦军在前线的粮草也十分紧张。根本无力供养数十万赵国士兵。
所以,白起找了个借口,说什么赵军反复无常。全部坑杀了。
第三,秦军是怎样坑杀赵军的。
通常认为是活埋。
但是想想又不合情理。几十万人,又不是傻子、木头,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全部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既没有可操作性,也完全没有必要性。
最有可能是杀死以后掩埋。据说白起每天只给投降的赵军一顿饭吃,勉强让他们活着。一旦决定全部杀害以后,就直接让秦军动手。赵军早就饿得头晕眼花、手软脚软,又没有兵器,根本无力反抗,只能任人宰割。随后,秦军用了整整十天的时间进行掩埋。真是惨绝人寰。
长平之战赵国损兵40万国本动摇,秦国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损兵40万国本动摇,秦国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长平之战以前,秦国已经征服许多国家,而东方六国中能与秦国抗衡的,只剩下赵国。公元前262年,赵国倾全国之力,组建出一支四十多万人的大军,与秦军在上党郡决战,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争初期由于老将廉颇采取固守策略,秦军久攻不克,粮草不济,陷入危机。然而赵王中秦朝反间计与激将法,将廉颇撤掉,换上赵括,命他率军主动出击。最终赵括被白起大败,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赵国受到重创,都城邯郸成为一座孤城。
长平之战胜利以后,白起准备乘胜追击,一举灭亡赵国。然而赵王派人游说范雎,说一旦继续让白起发兵灭赵,白起将位列三公,地位超过范雎。范雎不想让白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劝说秦王道:“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史记》)秦王听从范雎的建议,于是同意韩国以及赵国割地议和。
可是最终赵国却将城池割给齐国,与齐国结为盟友,这让秦王恼羞成怒,他再次发兵攻打赵国,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长平之战其实是秦国一鼓作气灭掉赵国的最好时机,但秦王却没有这样做,将这个良机生生错过。那么,秦王在长平之战以后休战真的是因为范雎的劝说吗?
范雎的劝说当然起到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秦昭襄王自身的想法。长平之战秦军大胜,但却也是惨胜。赵国因为长平之战受到重创,秦国也因这一战国力空虚,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折损众多。秦昭襄王是一位有决断的君主,他之所以能够听信范雎的建议,说明他内心当中也有休战的想法,范雎的小算盘不过是与秦王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已。
从当时的形式来看,秦军继续攻打赵国的确十分危险,毕竟东方各国仍旧虎视眈眈,即使秦国攻克赵国都城邯郸,也很难一次性吞下赵国,反而有可能陷入泥潭当中。秦国在当时统一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秦王想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不管怎么说,秦国都错过了灭掉赵国最好的机会。在休战以后,秦王发觉自己上当,非常愤怒,他要求白起带兵攻打赵国,然而白起却拒绝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战国策》)秦王不听,最终邯郸之战秦军果然惨败。
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以后却没有乘胜追击,既有范雎劝说的缘故,也有秦王自己的考量。从长远来看,秦王的决定无伤大局,不过从结果来看,秦国的确错失灭掉赵国最好的一次机会。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为何秦军完成,赵国输得那么惨?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率军与赵将廉颇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对垒。因秦军来势凶猛,赵军节节败退,秦军夺下赵军光狼城等两个据点。廉颇乃赵国的老将,他深知虽然赵军实力不及秦军,但秦军远离故土,粮草供应是其致命弱点,直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只守不战,如此僵持4个多月。而远在250公里之外的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离间之计,派军事世家之子、“深通兵法理论”的年轻将领赵括来替代廉颇。
赵括改变廉颇策略,原来的将领也被他带来的近人替换。秦王听说赵国换上赵括为将,便暗暗派秦国“战神”白起到军前密秘指挥秦军。白起先派3000兵卒进攻赵营,赵括出1万兵力迎击,秦兵败走。赵括正式向秦军下达战书,白起答应来日决战,随即将大营后撤10里。开始排兵布阵:先安排王贲、王陵在主战场迎战;再安排司马错、司马梗从间道绕到赵军后方;又安排胡伤埋伏在左近;自与王龁蹲守大营。
赵括首遇王贲、王陵,二将稍战即退,赵括直接追到秦军壁垒前,秦军闭门不纳。赵括开始强攻秦营,随后催促后军前进,意欲包围秦营。此时二司马的部队从后面断了赵军的粮道,胡伤从中间插入赵军中间,将赵军一断两开。赵括觉得一时也难取胜,就在有水草的地方安营扎寨,让军士筑起长垒准备守战。这又给了秦军包围的机会。秦王听说前方已将赵军围困,下令秦国15岁以上男子全部向长平进发,将赵军死困在泌河东岸。秦军从泌河对岸通过船只源源不断地运进粮草,但赵军粮道被断,仅有士兵随身携带口粮,先是杀食军马,后来杀食弱兵,坚持了46天,赵括在突围中中箭身亡。20余万赵军听说主帅被杀,遂全部缴械投降,甲胄器械堆积如山。
白起与王龁计议道:这次降卒加上之前上党、野王的,一共40多万。这些兵卒肯定反复,不愿跟随秦军。万一将来有变,怎么办。就把降卒分成10队,每队配上2万秦兵。并传密令:夜晚秦兵一律白布缠头,凡不带白布的即为赵国降卒,全部杀掉。赵国降卒根本没有准备,手无兵械,杀得血流成河,逃出来的又被外围秦兵所杀。杨谷之水尽为红色。
此战史称长平之战,赵国因此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败。那么双方成败的原因何在呢?
1.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军队建设,奖励军功,大力发展农业,尽收蜀地、汉中等富饶土地,经过100年来的不断坚持和强化,拥有100万左右的虎狼之师。不管是对三晋还是强楚作战,所向披糜。虽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着胡服学骑射等一系列变革,但与秦国军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战前采纳范睢离间赵国之计秦国前方王龁所率秦军与赵军相持不下。后方秦王与范睢商议:廉颇军事经验老道,知道我军强悍,不与我军轻易接战,时间一长,我军供需压力持续加大,一旦对方找到机会,对我军极为不利,此人不除,终久打不进赵国。于是派人潜入邯郸,用重金买通赵王左右,在赵王周围散布谣言:其实秦军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已老了,目前节节败退,不久就会全面溃败或者投降。赵王也怀疑他怯战,又听到这些风言风语,遂决意启用赵括。如果按廉颇固守避垒,以待秦军疲惫的战术经继推研下去,此战胜负真的难料。
3.秦军表面是王龁任总指挥,其实是白起主持大局白起从公元274年开始,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打败援救韩国的魏赵联军,斩首13万人,溺死赵军2万;公元前265年攻打韩国陉城,斩首5万;包括这次在内,共经历70余战,无一败绩,死在他手里的人粗略估算在100万左右。整个战国时期死在战场上的约有200万人,白起就占去二分之一。
当时他在赵王面前夸下海口:“秦若使武安君(白起封号)为将,尚费臣筹画,如王龁不足道矣。”而其母通过与其父对比,也从侧面反应了赵括不务实的所作所为:其父赵奢当年一旦接到军事命令,整天吃住在军营里。每当得到君王赏赐,则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而赵括被任命为首将以后,天天走亲访友,得到赏赐悉归家里。其父当年就预测:“括若为将,必败赵军。”而在这次实战中也确实验证了他的真本事,只是代价太大了而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