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中清朝的百官为何都自称“奴才”?当我们在观看关于清朝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文武百官在拜见皇帝或者上表奏章的时...
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中清朝的百官为何都自称“奴才”?
当我们在观看关于清朝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文武百官在拜见皇帝或者上表奏章的时候,都会自称一声“奴才”!那么有人就问了难道清朝百官就真的只有这一个自称吗?还有清朝的这个“奴才”和历代百官自称的“臣”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最早对清朝百官自称“奴才”有看法的人是陈垣先生,他认为清朝中的满族官员大部分都自称“奴才”当然也可以自称“臣”,而汉朝官员都不会称自己为“奴才”,都是以“臣”自称! 这时有人就问是不是满族人自称的“奴才”比“臣”这个汉民族人的自称地位要高呢?
陈垣先生虽然对此没有解答,但是如今很多的人都认为这两个词是有高低之分的,“奴才”就比“臣”的地位要高的多,毕竟是在满族人统治的王朝,人们自然会认为满族的自称地位肯定是要高一点的!那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并不是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比如满族,在他们眼中其实“奴才”和“臣”意思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自称“奴才”本来就是满清的旧俗,所以入关以后也就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对汉民族来说这个词是带有下贱的含义,所以汉民族的人基本上都不会自称“奴才”!
甚至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朝廷都没有强制性的统一百官们的自称!虽然雍正说过让百官们都自称“臣”,但是还是有满族的官员在面对雍正的时候自称“奴才”!而雍正对此也没有太过在意,于是他说的那句话就等于白说了!
一直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才开始要求满族官员按公私事情来以此分清自己的自称!乾隆为了防止满族官员忘记满族的旧制,于是决定上奏私事的时候,满族官员要自称“奴才”;而上奏公事的时候要自称“臣”,并且用严厉的手段教训那些用错自称的官员!
“奴才”的成为起源于何时?中国现在还有奴才吗?举例说明。
只要阶级存在一天 奴才就不会消失 不用举例看一下身边
呼吁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公民身份记住啊 拒做奴才
清朝的包衣奴才在宫中是多大的官职,为何很多人抢着当?
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贬义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贱之人。虽然说秦始皇之后废除了奴隶陪葬制,但是奴隶身份的卑贱并没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会,奴隶的生死并没有多少人关心。
但是在清朝之时,奴才却成为了一个褒义词,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身份。同时,由于清朝是满人的天下,虽然说顺治和康熙都提倡满汉一体,以此来巩固江山,但是汉人的身份仍然不能与满人相提并论,且在朝廷的一些重要机关家皆是满人担任,同时,正规的八旗军营也没有汉人的存在。
此时满人之中的奴才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包衣奴才,而其中由来还要从清朝的八旗制度说起。
虽然说努尔哈赤建立的清朝与金国的女真并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为了方便统治,也学习了金国的一些女真的政策,如设立八旗。最初的八旗制度只有满人八旗,但后来为了方便统治又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
而在皇太极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方便帝王的管理,将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直接对帝王负责。而后期为方便统治又将旗人分为两类,一类则是直接负责作战,而另外一类便是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包衣奴才,一般是被挑选来作为皇室、王公贵族的奴仆或者是侍卫,又称为内八旗。
清朝包衣奴才享有极高的地位,但是这却无法改变奴才是贱籍的传统,所以清朝的包衣奴才初始之时乃是最下层。不过后来随着清朝疆域的扩大,一些战俘契约奴仆以及罪犯也加入了包衣奴才之列。
不过随着后来满人占据了中原地区,身为满人的包衣奴才在地位上自然是更高一级。包衣都是享有独立的户籍,这在古代来说是难能可贵,代表了一定的自由度。因为后期随着清朝的发展,包衣奴才其中人员混杂,但这其中属于清朝皇室或者是外戚的包衣奴才地位较高,不过随着后期战俘表现杰出,地位也会逐渐被提拔。
清朝包衣的身份一直都是世袭罔替,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而且若是家族中包衣奴才的代数越多,在帝王或者是王公贵族之中更有脸面,也会愈加受到重用。
与清朝之前的奴籍不同的是,包衣可以直接参加科举或者是入选军营,而女子一般是进宫为婢,但若是在帝王面前露脸,被抬为妃子的几率也是很大,例如乾隆皇帝的令妃出身便是包衣奴才,但自从侍寝开始,位份被破格提拔,甚至在皇后失宠之时,位列皇贵妃协助六宫事务;更或者是曹雪芹家族原先便是包衣奴才出身,但最后却成为朝廷要员,封疆大吏。
其实包衣在满语之中的意思便是家奴,所以清朝的满臣自称为奴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满臣为了拉近与帝王的关系,往往会自称奴才,以表示亲近。奴才乃是近身服侍之人,而臣子是外人,帝王对于臣子自称为奴才,自然是欣然接受。但是无论是在清朝的文献典籍还是在影视剧之中,一般来说,自称为奴才的皆是满人而非汉人。
例如在影视剧之中,和珅在乾隆帝旁边,一般都自称为奴才,但是纵观纪晓岚一直都是“臣”自称。其实在历史上也有汉人臣子为了表示与帝王的亲近,称呼自己为奴才,但是显然后果是帝王的勃然大怒。
从简简单单的和珅便可以看出,包衣奴才的地位往往要比普通奴才地位高,甚至家中也可以饲养家仆。而且这一做法在清朝的历史文献记载之中也是被允许的,在清朝的政治之中,王公贵族是可以被允许购买家奴,只是此时的家奴已经不能与包衣奴才在相提并论,其享有的社会地位与清朝之前的奴才并无区别,也称为贱民。
所以总的来说,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分为两类,上三旗主要是负责作战,而下五旗则是服侍王公贵族以及帝王后宫。不过虽然说同样为奴才,但包衣奴才除了在地位较高的人面前卑躬屈膝,因为在清朝制度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购买奴才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子,地位与一般的贱民奴才不同。
清朝时期汉人为什么连自称“奴才”都不配?
奴才是谁可以自称的?为什么汉人不可以称自己为奴才?在清朝的时候,在给君王的文件里面官员的称呼都很乱,有自称“奴才”的,有自称“臣”的,这其实是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一个措辞。当时汉人官员只能自称“臣”,这个“臣”的地位要比“奴才”要低一阶。
满清在统一全国后,才从奴隶制变成为封建制社会,但是当时还是有很多的奴隶制的旧俗保留了下来,“奴才”便是其中一个。满清的时候,跟自己的王公,主子说话的时候,自称“奴才”显得更加亲近,能够表达忠心。
在满清入关的一段时间内,朝廷的官员的称呼都是很乱的,当时的很多的汉人官员为了顺应环境也就和满人官员一样,自称“奴才”。而一些满清官员为了显得逼格更高,反而自称“臣”。
一直到了雍正时期,才有了统一从称为,要求,无论满汉,都必须自称“臣”,但是,也只有汉人官员被规范了,但是的满人官员仍然是随意称呼。
又到了乾隆时期,这个所谓的规范也被进一步的细化了,乾隆当时是要求“为存满洲旧体”,让满人官员公事就称”臣“私事就称”奴才“,而汉人官员就只能称”臣“。但是满汉的武官都是必须称”奴才“,一直到了这个时候,具体的称呼也是定了下来。
这个”存满洲旧体“虽然看似是为了维护八旗旧俗,其实却是为了区别满汉的身份,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朝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所谓”满汉一家“。”臣“永远是要比”奴才“低一级的。”臣“永远就是一个打工仔罢了。
清代的那些文武大臣为啥都争着当奴才?
我们现在看清朝历史背景的影视剧,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面对皇帝或者王爷会自称是奴才。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毕竟奴才不是一个光鲜的称号,清朝人为什么心甘情愿的自称奴才呢?甚至是达官显贵和朝中重臣。
其实在满清历史上,能够自称奴才是一种荣耀,这和当时的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这个话题。
在清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臣子即便面对皇帝,也没有自称奴才的先例,包括身份最为卑微的太监,比如明代的太监便自称臣而不称奴才。
称奴才,这和满清统治者的历史以及满清的制度有密切关系。
我们都知道,满清的前身是后金,而建立后金的是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各部。在明代中前期女真各部在白山黑水之间还过着游牧甚至是渔猎的生活,有的部落仍处于原始社会的阶段。直到明朝中叶,建州女真才逐渐步入了奴隶制社会,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女真社会才逐渐步入了农奴制的时代,而皇太极建号满清以后短短数十年满清便入主中国了。
换言之,满清从奴隶制到农奴制不过一百多年,到封建制度不过几十年,所以这个政权保留着大量的奴隶制特征。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从本质上说八旗旗主是最大的奴隶主,其手下部众既是作战单位同时也是旗主的战斗奴隶。
另一方面,通过战争,八旗兵卒可以合法的掠夺大量的人口和物资,那些被俘虏和掠夺的人又成了八旗兵将的奴隶。
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一直维持到满清灭亡。
满清入主中国以后,满洲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将八旗部众提拔为政府和军队高官,在国家层面上这些人是政府要员,而在私人隶属的层面上,这些人仍是旗主王爷和皇帝(最大的旗主)的奴隶。
这就是那些满清重臣对皇帝和王爷自称奴才的原因。
要知道,满清时代“入旗”是极为尊荣的事情,一个庶民或者一个没有旗籍的官吏能“入旗”,代表你真正进入了体制内,成为了特权阶层。
所以,终满清一朝,对于能够入旗,很多人都是向往的。
中国古代社会说到底是“人治”,人治就避免不了任人唯亲,而入旗就代表这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主子”和靠山,以后的升迁提拔就有了保证。
有这些特权和优惠,难怪当时的人都争先恐后的自称奴才。
要知道,那些没有入旗的人是没有资格称奴才的,即便是朝廷大员,也只能自称“臣”,而不能自称奴才。
臣与奴才这两个原本上下分明的词汇,在满清时代其实是上下颠倒了。
这种现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求作奴才而不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