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能看到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6-15 20:48: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我想查找原始社会人类生活情况的资料,哪里能找到?属于哪一学科?一、火的使用对改善,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人类历史中,...

在哪里能看到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报告

我想查找原始社会人类生活情况的资料,哪里能找到?属于哪一学科?

一、火的使用对改善
  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人类历史中,对火的认识、控制和掌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元谋人和蓝田人遗址,均发现不少炭屑和粉末状炭粒,这些遗物是否与人工用火有关。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的用火遗迹。其洞穴遗址从上至下有十三层文化堆积,其中第四层有较厚的灰烬堆积,最上面是鸽子堂,西侧第三层下面有一石灰岩巨石,其上有两大堆灰烬。第四层的灰烬厚达六米,灰烬中还发现了用火烧过的石头,动物骨骼及树籽,表明北京人已懂得用火,学会了保存火种,并已知道熟食。总之,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类已掌握摩擦取火的方法。民族学的材料也给我们提供了生物的例证,海南黎族、云南西盟佤族、苦聪族、景颇族等,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的摩擦取火方法,《韩菲子》、《礼记》、《庄子》、《淮南子》等古籍中,也都有关于我国先民发明取火技术的记载。《礼含文嘉》中说,“伏牺禅于伯牛,错木取火”。火的使用在医药卫生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能力,《淮南子·本经训》说:钻燧取火,可以补“人械不足”,更重要的是,火的使用,使熟食成为可能。《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

  二、居住条件改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还不会建造房屋,而以自然洞穴为栖身之所。这种岩洞在北京人遗址等均有发现,其共同特点:洞口选择一般较小,可借以避免寒风侵袭及防止野兽侵扰;洞口方向选择朝南,因我国冬天有强劲的西北风,洞口方向不加考虑,就难以抗御寒风的袭击,不利于保暖。洞口的地势选择一般较高,要求封闭性好,洞内无水,这样有利于防潮,有利于卫生保健。
  洞居的不利促进原始人走出洞穴,在地面上建造栖身之所,产生了巢居和穴居。
  巢居是指原始人类利用树木和杂草搭在树冠上形成的一种原始建筑,因形似鸟巢,故名。在我国,据考古学者考证,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巢居的主要分布地带。《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众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巢居,有利于安全和健康,它可以比较有效的防止野兽的袭击。
  新石器时代,中国居室建筑进步,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就比较典型。遗址出土,有圆本、方木、木板等千件以上,并发现有榫卯结构和企合板。干栏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成,有避瘴气、毒虫、防潮作用,对人类健康是有利的。(浙江省博物馆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穴居为中原地区原始先民的最主要的一种居住方式,与巢居可能同时并存。《盂子·膝文公章句下》:“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是说在地势低洼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的的地段作穴居。穴居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南和东北有黄土地带的地区,都发现了穴居遗迹,这表明穴居是全国范围内的居住方式之一。穴居根据入地深浅分为深穴和半穴居两种,根据构造形式又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为了更好地防潮,先民们又探索了一些方法,例如:先将室内地面和壁面拍实,继用颗粒细小的泥土涂抹等。半坡早期的穴居遗址出现了在泥土中掺加草筋,提高泥土的抗拉性能和凝结力,使防水性也有所提高。在仰韶文化建筑遗址中,很多地面有烧烤层,即红烧土地面,这一技术后来又应用于墙壁和屋面上,烧烤陶仅是当时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防潮措施,预防了因潮湿而致的病患。
  龙山文化时期,地面式建筑成为主要建筑形式,穴居经由半地穴式发展到地面建筑,使居住条件改善,对预防疾病有着积极意义。表明原始人已有了一定的预防卫生知识。

  三、婚姻制度的进步及其卫生保健意义
  人类最初结群而,形成原始群。原始群早期,两性关系杂乱,还没有婚姻和家庭的概念。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劳动过程中按年龄分工的出现,促使原始群不断分化;久而久之,原始群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家庭,杂婚阶段子女的健康不佳,可能也是产生血缘家庭的一个因素。
  在血缘家庭内实行血缘群婚,这种内婚制婚姻在人类史上所占时间最长。长期内婚制因血缘太近,常使后代发育不良,有的痴呆聋哑,有的夭折。当人们发现两个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女生育的后代,比内婚制的后代发育好,身体强壮,智力发达,很少出现痴呆聋哑或畸形。使人们对内婚制逐渐由怀疑而动摇,开始对内婚实行若干限制,血缘家庭也渐被氏族制度所代替。
  氏族外婚制严禁内部通婚,一个氏族的男子只和另一个氏族的女子互为夫妻,子女留在母氏族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便是这种婚姻制度的反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社会相应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男子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希望将财产传给自己确切的子女,要求女子嫁到男性的氏族里,这就产生了男娶女嫁的一夫一妻制。
  婚姻形态一般从血缘群婚,发展到族外婚,对偶婚,直至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其间每一种婚姻形式,都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双亲健康、子女健康的考虑对婚姻制度的不断改善起着一定推动作用。《礼记·内则》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强调:“娶妻不娶同姓”。孔子也有“礼不娶同姓”的主张。《大戴礼·本命》更指出:“世有恶疾不娶”。“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已是原始社会婚俗演变所得的至理铭言,至晚在周秦之前已为人们所遵循了。一夫一妻制的建立,禁止近亲同姓婚嫁,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属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范畴,前者是通过古代的实物遗存来研究,后者是通过观察现存的活的社会来研究,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可以参考:
(美)B.M.费根著,杨宁等译:《世界史前史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
[英] 爱德华•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广西师大出版社有个重译本
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8年。
你可以看看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书籍,还有一些神话传说都可以找到一些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
现代人对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的了解,是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和一些传说与考古发掘的相互印证得到的
没有直接的资料,现有的资料都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根据考古发现进行的推测。因为原始时期是没有文字材料的,所以没有历史学家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考古学领域。

外文期刊网站有哪些?

外文期刊网站有:

1、Wiley InterScience(英文文献期刊)。

Wiley InterScience是John Wiely & Sons公司创建的动态在线内容服务,1997年开始在网上开通。通过InterScience,Wiley公司以许可协议形式向用户提供在线访问全文内容的服务。

Wiley InterScience收录了360多种科学、工程技术、医疗领域及相关专业期刊、30多种大型专业参考书、13种实验室手册的全文和500多个题目的Wiley学术图书的全文。

网址: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

2、ICPSR。

ICPSR全称为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即美国校际社会科学数据共享联盟。

成立于1962年,位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1817-),储存超过17000种调查研究资料,如军队官兵总名册,遗嘱、遗嘱查验与税收纪录,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科学数据中心,拥有600多个成员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种研究中心。

网址:http://www.icpsr.umich.edu/icpsrweb/landing.jsp。其中400多个成员机构在美国,我国的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也是成员之一。

1、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
ScienceDirect是爱思唯尔公司的全文数据库平台,是全球最大的科学、技术与医学全文电子资源数据库,提供2500余种学术期刊以及37000余种图书的全文内容。包括全球影响力极高的CELL《细胞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杂志》等。

该数据库涉及众多学科: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商业、及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

2、Wiley:作为全球最大、最全面的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研究的在线多学科资源平台之一,Wiley及旗下的子品牌出版了超过50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
“Wiley Online Library”覆盖了生命科学、健康科学、自然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等全面的学科领域。它收录了来自1500余种期刊、10000多本在线图书以及数百种多卷册的参考工具书、丛书系列、手册和辞典、实验室指南和数据库的400多万篇文章,并提供在线阅读。涉及学科: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农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商业、经济学、社会科学、艺术、人类学等等多个学科。

3、Web of Science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重要数据库,它收录了全球13000多种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Web of Science 包括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SCI、A&HCI)。
4、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是目前全球科学技术领域领先的专业机构。其期刊在电气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控制、遥感和核工程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量都名列前茅。而其学术会议涉及领域广,不仅在电气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领域有重大影响,更在诸多新兴热点领域如纳米、生物医学工程、能源、自动化控制等方向具权威性。
5、Taylor & Francis科技期刊数据库,拥有全球最多社会科学期刊,提供550余种经专家评审的高质量科学与技术类期刊,其中近80%的期刊被Web of Science 收录。该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包含14个学科:人类学、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人文与艺术,商业管理与经济,犯罪学与法学,教育学,地理、城市、规划与环境,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媒体、文化与传播研究,心理健康与社会保健,政治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心理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体育、休闲与旅游,策略、防务与安全研究。
6、文献党下载器(wxdown.org):文献资源下载网站,把知网、万方、维普、超星/读秀、Web of Science、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 、SpringerLink、EI(工程索引)、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Taylor & Francis(科技期刊数据库)、ProQuest(国外博士论文库)、PubMed (生物医学)等等不计其数的庞大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在了一起。

厦门十大值得去的博物馆推荐哪些博物馆?


厦门有很多很有特色的博物馆值得一去!周末朋友可以一起玩打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厦门有哪些好玩的博物馆。详见下文。
1、厦门市博物馆
厦门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老博物馆原址位于世界著名景点鼓浪屿八卦楼。2007年,新馆迁至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比原馆大6倍,是当地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文物近3万件,已鉴定三级以上文物3983件,其中以古陶瓷、书画、玉器、石雕、民间文物、国际友谊礼品最具特色。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09:00-18:00(17:30后停止入场);周末和法定节假日:9:00-20:00(19:30后闭馆);每周一休息(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
票价:免费
电话:0592-5371607
2、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厦门大学人文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著名博物馆,中国大陆唯一的人类学博物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下属博物馆之一,中国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博物馆。
开放时间:厦门大学从2008年1月24日起不再接待游客。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南路422号厦门大学内(鲁迅雕像旁)
票价:免费
电话:0592-2182474
3、华侨博物院
厦门华侨博物馆是以华侨历史为主题,集文物收藏、展览、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是由著名侨领陈嘉庚利用海外华侨和归侨的捐款创办的。它于1959年5月正式开放。
华侨博物馆被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英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三个展厅展出了1200多幅图片和资料,近2000件珍贵文物和1000多件珍稀鸟类、动物和水产标本。
开放时间:工作日:9:3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周末及重要节假日:8:30-18:30(18:00停止入场,除夕夜闭馆)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93号
票价:免费
电话:0592-2085345
4、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鼓浪屿有一个很有艺术感的外号“琴岛”。在方圆1.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多个音乐家庭。在这样的地方有一个钢琴博物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馆内陈列着胡幼仪先生收藏的从澳大利亚运回鼓浪屿的70多架古钢琴。这里的钢琴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别具一格。博物馆里每天固定的时间都有钢琴表演,伴随着悠扬的钢琴声,仿佛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00-18:00(17:30停止预订售票和入场)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港后路7号
门票价格:无需门票,包含在莘庄园门票内(30元/人)(2022年6月19日至8月31日,莘庄园门票免费)
电话:0592-2062868
5、鼓浪屿风琴博物馆
风琴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风琴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了莘庄花园的钢琴博物馆,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可以带着朝圣的心情,带着无与伦比的优美音乐来到这个小岛。博物馆里有许多种类的器官收藏。
鼓浪屿申遗成功后,最大的改造提升工程——八卦楼于2021年8月1日正式启动,鼓浪屿机关博物馆展厅也将进行改造提升。为配合相关工作,将原展厅内的部分古风琴移至鼓浪屿复兴路69号,临时展厅,鼓浪屿风琴博物馆。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15-17:45。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复兴路69号
门票价格:15元/人(2022年6月19日至8月31日免费)
电话:0592-2063226
6、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故宫的鼓浪屿外国文物博物馆是由厦门市政府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建设的。它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个主题分馆,集中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自明清以来收藏的外国文物。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展示窗口。这座图书馆位于鼓浪屿“救亡医院、护校旧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靠近游客登岛游览的三秋田码头。场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0平方米,展览面积2800多平方米。2008年5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
常设展览“国海卫兰——年故宫博物院藏外国文物展览”现展出文物216件,分为文物来源、科技典范、琉璃辉煌、生活魅力、陈设雅致、美轮美奂六个展览部分。这些文物主要包括漆器、瓷器、玻璃器皿、搪瓷器皿、金属器皿、家具、钟表、乐器等类别,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捷克、日本、柬埔寨等23个国家和地区。展品种类丰富,保存完好,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9:00-17:00(8:50开始售票,16:00停止售票);除法定节假日、暑假(7月1日至8月31日)、寒假(今年1月16日至2月11日)外,周一、除夕全天休。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顾欣路80号
门票价格:50元/人(2022年6月19日至8月31日免费)
电话:0592-2919760
7、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
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是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批准的中国首家奥林匹克博物馆,也是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22个成员之一。
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奥运相关文物,旨在传播奥运文化,弘扬奥运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分享奥运的历史和辉煌。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门票价格:成人50元,儿童和学生35元。
地址:厦门市庐陵路105号
电话:0592-2956066
当前位置博物馆的主体位于工厂大楼的七楼。黑白相间的地砖,复古感很强。主墙上的大红色和作为吉祥物的北极熊也突出了可口可乐的主题。
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展柜里陈列的各种主题款和限量版可乐:丑女贝蒂主题款、施华洛世奇联名款、香奈儿合作款、厦门太古20年前开的纪念罐。
开放时间:周六至周日9:30-16:30;节假日不营业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金湖路99号
票价:免费
预定:只有20-40人可以预定参观团。
电话:0592-5707231
8、可口可乐博物馆
年,由中国佛教书画院、大中华国际博物馆、厦门九朝包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九朝包惠博物馆落户厦门五缘湾文化艺术园,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藏品多为巨型国画、现代国画、钢笔画、现代油画。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
地址:厦门五缘湾文化展园A区5/6/9栋
票价:免费
预约参观:预约开馆。
电话:0592-5772577
9、厦门九朝汇宝博物馆
同安博物馆成立于1989年7月,以南宋儒学大师朱所建的同安孔庙为展览场地。以收藏的数百件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石雕最具特色。露天展览颇有气势,被称为“闽南兵马俑”。
成电展厅有三个部分:《同安重要史迹陈列》,《同安历史名人陈列》,《馆藏文物陈列》。史迹展通过图片、文字、文物等形式,反映了古代同安从新石器时代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
开放时间:上午8:30-晚上11:40,下午14:30-17:10

人类学是研究什么的,有哪些分支?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广泛的分类方法中有:文化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美国分类法)

细化的分支有:政治人类学、法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分子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
研究人类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文化。

分支按美国人类学的分法有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底下还有各种更细致的小分支,比如影视人类学等等。

谁能提供一些考古学必读的资料?在此表示谢意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的分支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考古学的分支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 从研究的年代范围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也有人主张在两者之间加入原史考古学而成为三大分支,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前两者。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世界各地,文字的发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和历史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都以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这是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但由于历史考古学必须参证文献记载,而史前考古学则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供依据,所以两者的研究任务也有所不同。史前考古学承担了究明史前时代人类历史的全部责任,而历史考古学则可以与历史学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究明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历史。

由于史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时也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历史考古学主要是研究青铜时代尤其是铁器时代,两者所研究的遗迹和遗物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它们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史前考古学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历史考古学则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从断定绝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而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利用航空照像和卫星照像、磁力探察和地抗力探察等方法以发现遗迹和遗物,用红外线摄影和用其他各种特殊的摄影技术测量和制图,为进行花粉分析和各种物理化学断代而取样,以及将发掘出来的遗迹保存于现场等等,都使得田野考古学的工作面扩大,技术性加强。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

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把它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当然的。

特殊考古学 作为考古学的分支,使用特殊考古学这一名称,是为了与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等考古学的主要分支相区别。它包括上述三大分支以外的其他各种分支。有的是按研究对象不同而分的,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有的是按所用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分的,如航空考古学、水底考古学等。

考古学和古代美术史,往往有共同的资料。古代美术史的许多研究对象,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岩画到各个时代的绘画、雕刻、造像、各种工艺品及神殿、寺庙和石窟寺等等,都属遗迹和遗物。考古学上的类型学和年代学等方法,也适用于古代美术史的研究。但是,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美术考古学是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把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标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这与美术史学者从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观念出发以研究各种美术品相比,则有原则性的差别。由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在年代上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各历史时代,所以它既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又由于作为遗迹和遗物的各种美术品多是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中发现的,所以美术考古学与田野考古学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必须把宗教活动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各个时代的神殿、寺庙、祭坛、祭具、造像、壁画、经卷和符□之类,都是宗教考古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有的具有一定的美术价值,所以宗教考古学与美术考古学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宗教考古学中,欧洲的基督教考古学、北非及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教考古学、南亚和东亚的佛教考古学是最为重要的,它们都属历史考古学的领域。但是,早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有宗教性的活动,并有一定的遗迹和遗物。因此,宗教考古学这一分支,也应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

以古钱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称为古钱学。由于古钱的铸造年代明确,它便成为考古学断代的最通常的依据之一。但是,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古钱学的研究有着更为广泛和重要的意义。古钱学的目标,不仅要判别各种古钱的铸造年代,而且还要通过对钱的形状、质料、重量、铭文、图纹和铸造技术的考察,究明它们的发行者和发行地点,确定它们的价值,研究铭文、图纹的意义和风格,从而为经济史、文化史乃至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材料。通过对出土古钱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形的考察,还可以研究世界各个地区在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并为判断当时的交通路线提供线索。由于古钱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古钱学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

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铸、刻或书写于遗迹和遗物上的文辞,与一般的书籍文献不同。含有文辞的遗迹和遗物,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如墓志、碑碣、印章、甲骨、简牍、泥板、帛书和纸书等,文辞是器物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如纪念性建筑物、雕刻品、绘画、货币、度量衡器、镜鉴、工具、武器和各种容器等,铭文处于附属的地位。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的任务在于识别铭辞的文字,判读辞句的意义,区别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字体,后者在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里称为“古字体学”。就已经发现的古文字而言,古印度文字、契丹文字和马雅文字等,虽然已有不少单字能够识别,但还不能顺利判读文辞。但是,埃及古文字、苏美尔文字、迈锡尼文字(线型文字 B)和商周甲骨文字等,则已能详细解读,从而对究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迈锡尼时代的希腊文明和中国的商殷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对铭文的研究还可以判明遗迹和遗物的年代、制作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制造目的等。由于铭辞存在于遗迹和遗物上,其可靠程度大大超过文献的记载,不仅可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有时还可纠正其错误。因此古文字学和铭刻学对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航空考古学,是指使用飞机从空中向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分析,判定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它们的分布情形。航空考古学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当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考古学者利用空军侦察地形时所摄的航空照片,探寻地面上的古迹。战争结束后,此项工作进一步开展,尤以英国考古学者的工作为出色,奠定了航空考古学的基础。数十年来,航空考古学的技术不断改进,特别是人造卫星的发明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考古学的效果大大提高。通过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显示和判别出来的遗迹,大体上可分3 类。①由阳光斜射时产生的阴影显示出来的,如堤坝、城墙和坟丘等遗迹;②利用因土质不同而产生的土色明暗判别出来的,如坑穴、壕沟和道路等遗迹;③从谷物、野草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而判明的,如村落、都市、农田、道路、运河等遗址。此外,没入海中的遗迹有时也可通过空中摄影而发现;腓尼基的两个海港—— 推罗和西顿延续到罗马时期的港市之被发现,便是著名的例子。航空考古学成效甚大,可以看成是田野考古学中的一支生力军。

水底考古学的萌芽可上溯到16世纪意大利人在海底探寻沉船。到了20世纪初期,水底的考古调查在世界各地进行,最有名的是在墨西哥奇琴伊察马雅文化遗址的“圣池”中寻找牺牲人和祭品,在突尼斯马赫迪耶港的海上探寻满载古希腊美术品的罗马沉船。但由于潜水条件的限制,调查时不能做精细的操作和记录。1943年发明了潜水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进了各方面的设备和条件,这才使真正的水底考古学得以成立。从60年代起,先是法国人在马赛附近海底发掘沉船,接着美国考古队在土耳其附近海底发掘希腊罗马时代和青铜时代晚期的沉船,不仅获得船中许多古物,而且还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水底考古学的对象从沉没物、沉船扩大到淹没于湖底、海中的都市和港市等的遗址,而勘察、发掘及摄影记录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大为改善,使水底考古学以显著的速度不断取得成果。可以认为,水底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

除了以上所述各种主要的分支以外,考古学还可以按地区的不同而分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各分支,而各地区的考古学则又可按时代等的不同而分为“古典考古学”(希腊罗马考古学)、“商周考古学”等等许多分支。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有关学科的种类 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

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

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若干有关学科的举例 这里只以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它们与考古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地质学对考古学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全面恢复第四纪的自然环境。根据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可以确认,早期人类所生存的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高纬度、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在那时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扩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两者的多次交替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等一系列事件,这些都对早期人类体质的进化、文化的发展及居住范围的变化发生过极大的影响。因此,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便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依据。在地质学上,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堆积物的特点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因素,更新世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并可推定各期的绝对年代。这也就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分期奠定了基础。

地质学在一般考古学上的应用,主要是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大量石器,以及各个时代的许多石制品,其中包括宝石、半宝石等非金属矿物,都可用岩石切片的方法,用显微镜加以鉴定。这不仅能确认岩石和矿物的性质,而且可以推定它们的产地。

植物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在一般的遗址和墓葬中,最容易遇到的植物遗存是木材、纤维和种子,后者包括谷粒、果核和瓜菜籽等。通过对木材的鉴定,可以了解各种木器的材质,进而推定它们的制法和效用。通过对纤维的鉴定,可以了解纺织品的质料,进而探讨农业和纺织业的情形。通过对种子的鉴定,则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品类,进而论证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条件。

植物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还充分表现在孢子花粉的分析研究上。孢子花粉具有个体小、重量轻、质地坚、产量大、易于飞扬等特点,所以普遍在各处遗址的地层中大量存在,可采集并加以分析。通过对孢子花粉的鉴定,可以推断当时植物的种类;对各种孢子花粉的数量进行统计,可以了解当时的植被面貌。由于一定的植物种类要求一定的生态环境,所以通过对植被面貌的研究又可以进而推断当时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例如,发现睡莲之类的水生植物的花粉,就说明当时附近有湖沼;发现大量云杉、冷杉之类的耐寒树木的花粉,则说明当时当地的气候寒湿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界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往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而演变。因此,从不同地层中发现不同种类和不同组合的孢子花粉,还可以帮助考古工作者对地层层位的划分和核对。

不论是史前考古学,还是历史考古学,与动物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从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来的动物骨骸,全属野生动物。动物群的特征、组合及更替,以及动物群中已绝灭的种类与现今仍生存的种类之间的比例统计,都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划分地层和进行各遗址之间的对比研究。根据动物群中各种生态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结合其他方面的有关资料,还可以分析出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

到了新石器时代,家畜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因此,各处遗址出土的兽骨可以作为研究家畜起源的最直接的依据。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家畜的各种原始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最初是怎样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出土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进而推定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往往含有大量的兽骨;靠近水域的遗址,还有许多鱼类、贝类的遗骸。如果它们全属野生动物,便可说明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如果它们以家畜为主,则又可说明已经进入了畜牧经济的阶段。如果野生动物与家畜兼而有之,则两者的数量比例可以作为判断狩猎经济与畜牧经济何者更为发达的标志。如果墓中随葬动物的遗骸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属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以据此推测当地居民与外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对各个历史时代墓葬出土的动物和家畜遗骸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各该时代的农业和畜牧业的状况。

体质人类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除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史前考古学之外,还包括各个历史时代的考古学。从骨骸判定死者的年龄和性别,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基本项目之一。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中的人骨资料,便可成为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的重要线索;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这对研究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和解体过程也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对墓主人性别、年龄的鉴定,还有助于了解当时居民的劳动分工和某些特殊的习俗。分析同时代墓群中死者年龄的分布,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当时居民生活条件的优劣情况。

由于人类活体的外貌特征与骨骼的形态结构密切相关,所以可通过对古人骨骼的观察进行人种学的研究。结合考古学资料和古文献资料,研究古代各民族在体质上的关系,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分析某处古遗址居民的人种类型不等于便能解决它们的族属问题,但对某民族的居民进行人种学研究也可为探索族源提供线索。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骨资料,可以了解古代居民的体质演变及其分布的规律;而据体质上的多型性在同一遗址的出现,则可以了解有关当时迁徙和征战方面的问题。此外,根据骨骼病态学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古代的有关疾病和环境的状况。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作者: 陈星灿

ISBN: 9787108010230 〔十位: 7108010232〕
页数: 351
定价: 18.9
出版社: 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7-06

简介 ······
中国史前考古学是近代的新兴学科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客观的历史背景,探讨这一过程的由来,对正确理解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论述,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书长达二十余万言,有史实,有论述,不失为考古学史佳作。为考古学、古代史研究者所必读,对近代科学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陈星灿,1964年出生于河南长葛县。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编译出版了两部反映国外考古学发展方向的论文集:《当代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论文《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获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把它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在网上下了很多很多很多的考古古董方面的电子书。。。你可以考虑去网上找,毕竟大部分考古的书,带彩图的价格一定不便宜。幸好乐于助人的大人很多,所以~
本文标题: 在哪里能看到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报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57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麦哲伦的船队如何保证环游地球一圈后回到出发地,而不是错过出发地而开始下一圈环游非接触力通过场来传递,这么说对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