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古为今用的实例

发布时间: 2023-06-13 16:0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可以古为今用赛龙舟如何理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古为今用”?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

传统文化经典古为今用的实例

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可以古为今用

赛龙舟

如何理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古为今用”?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即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继承与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在当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

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扩展资料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这些方针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

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

参考资料 人民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和实例(最好要时事热点作为作文素材)?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7、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民歌
  8、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0、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1、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1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6、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1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9、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怎样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中医文化的古代经典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现代的有王春亮案扤摩消传艺小故事,王春亮推拿先知周游治病的故事
本文标题: 传统文化经典古为今用的实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53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研究唐史看哪些书籍比较好如何仿写一篇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