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开元寺看到一个“心”字上面那一点写在了下面是何寓意

发布时间: 2023-06-07 18:00: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泉州开元寺,心字一点在下面,作何解?“心”字中间的一点移到下面,为“放心”,放下全无事,心安理得。心拼音:xīn,注音:ㄒ一ㄣ,...

在泉州开元寺看到一个“心”字上面那一点写在了下面是何寓意

泉州开元寺 心字一点在下面,作何解?

“心”字中间的一点移到下面,为“放心”,放下全无事,心安理得。

心拼音:xīn,注音:ㄒ一ㄣ,部首:心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4画,五笔:NYNY

仓颉:P,郑码:WZ,四角:33000,结构:单一,电码:1800,区位:4836,统一码:5FC3

笔顺:丶フ丶丶

释义:

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2、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3、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怡。人心惟危。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用心[yòng xīn] 

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2、心愿[xīn yuàn] 

愿望。

3、可心[kě xīn] 

恰合心愿;合意。

4、多心[duō xīn] 

乱起疑心;用不必要的心思。

5、手心[shǒu xīn] 

手掌的中心部分。

心”字中间无一点,用最通俗的理解,其意义似是“虚心”或“空心”。

  “心”字中间的一点点得很高,为“提心”,提起万缘生,提心吊胆。

  “心”字中间的一点移到下面,为“放心”,放下全无事,心安理得。

 “心”字三点全集中放在上面。为“多心”,凡事多心则自寻烦恼。

  “心”字中间的一点移下,左边的点点得很细,右边的点点得很粗,为“偏心”,等

关于泉州开元寺的诗句(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诗歌: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2、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4、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诗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2、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3、创作背景: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4、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全诗句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抒写了作者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全诗节奏轻快,语调流走,体现了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

全诗如下: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全诗译文:

六朝文物只剩荒草连天空,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五湖东。

4.描写泉州名胜的诗句有哪些

陈泗东祖籍金门,出生在泉州,乃书香世家。

他的祖父陈师海、父亲陈仲瑾是晚清举人,他的外曾祖许祖淳为泉州光禄卿许邦光之子,官任刑部郎,曾应金门吕世宜聘请主讲“浯江书院”。他写得一首好诗,20岁就被人誉为才子。

87年他恢复原祖籍地金门身份时曾写下三首七绝《怀乡》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务农更业渔。 流落郡城人不识,箪瓢陋巷诵诗书。

2、父祖蝉联宴鹿鸣,馨香俎豆最关情。 秋风送客浯江渡,忧记当年衣锦荣。

3、铎声自古振金门,讲学谈经礼义存。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麓,始建于北宋元丰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重修。

岩宇依山而建呈三层楼阁式,有“泉石无双地,蓬莱第一峰”之誉。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闻说儒师开绛帐,丝蔓长手衍儿孙。 草庵摩尼教遗址 类 别: 名山胜水 地 址: 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

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

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 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 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女比)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

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

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

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

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劝 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 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 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5.描写瀑布的古诗开元寺

大雨行(开成三年宣州开元寺作)(杜牧·唐代) 【原文】--------------------- 东垠黑风驾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

三吴六月忽凄惨, 晚后点滴来苍茫。铮栈雷车轴辙壮,矫躩蛟龙爪尾长。

神鞭鬼驭载阴帝,来往喷洒何颠狂。四面崩腾玉京仗, 万里横互羽林枪。

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 百川气势苦豪俊,坤关密锁愁开张。

太和六年亦如此, 我时壮气神洋洋。东楼耸首看不足,恨无羽翼高飞翔。

尽召邑中豪健者,阔展朱盘开酒场。奔觥槌鼓助声势, 眼底不顾纤腰娘。

今年闒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 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

6.描写泉州的诗句

描写泉州的诗句1.《送顾泉州与新》明朝·邵宝一时三守邑多贤,佳报先从海上传。

直谏曾惊他日震,清修应比此传泉。凤凰仪羽非无地,黍稷馨香是有年。

五马双旌元贵重,朝廷异数况高悬。2.《题泉州延福寺壁》宋朝·曹勋春深犹未试春衣,漠漠轻寒酒力微。

堪笑杨花太轻薄,淡烟细雨不教肥。3.《泉州驿别太守契世玉》元朝·贡师泰老夫欲起犹便睡,候吏频催却治行。

万里烟云随骥足,五更风雨杂鸡声。乾坤笑我应无补,江海逢君倍有情。

且解金鱼沽别酒,洛阳桥下正潮平。4.《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唐朝·秦系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5.《送从弟归泉州》唐朝·许棠问省归南服,悬帆任北风。

何山犹见雪,半路已无鸿。 瘴杂春云重,星垂夜海空。

往来如不住,亦是一年中。6.《泉州王道友舍簟乞颂》宋朝·释正觉秋入眠床水一方,江湖风月坐来凉。

浮浮爽气仙游去,身在苍烟白鸟行。7.《泉州安静堂》宋朝·蔡襄庭松永昼啭春禽,天气初晴又半阴。

惆怅此生多病恼,正看行乐独伤心。8.《别萧挺之泉州二首·八叶今成九》宋朝·杨万里八叶今成九,一枝谁敢双?野人应补外,贤者亦为邦。

夹岸梅临水,孤帆雪涌江。别愁才半掬,不遣我心降。

9.《泉州贡院举梁八咏·明年丹诏下枫宸》宋朝·真德秀明年丹诏下枫宸,定有英材起海濒。勉取梁公旧衣钵,从今人说两庚辰。

10.《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李使君赴泉州》唐朝·包何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11.《寄泉州孝忠光禅师》宋朝·李邴曩岁曾经度厄津,深将法力荷云门。如今稍觉神明复,拟欲酬师不报恩。

7.赞美泉州的诗句

文叔兄以泉州丈之亡自萍乡奔赴归途以书约相朝代:宋朝|作者:赵蕃一雪五日阴,冰冻吹不裂。

今晨定何朝,万里来霁色。我将还山中,已驾还复辍。

故人有书至,会面不可失。故人江西吏,何为浙东役。

恸哭竹林廻,我实门下客。去年送朝天,除书报三易。

心知以病辞,岂料成死隔。东怀丧未赴,西望讣复得。

追惟平生游,语泪相陨杂。僧房幸小驻,聊以舒郁结。

酒固不成欢,梅开况当说。泉州贡闱庆成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维南有州古佛国,选佛场开自畴昔。

谁欤经始梅溪翁,万桂森森皆手植。文风日盛贤材多,粉袍立鹄肩相摩。

万间庇士岂不欲,环视柰无余地何。那知吉壤在咫尺,鬼神撝呵天所惜。

一朝幻出青瑶宫,山灵献卜龙避席。昔虞局促今恢舒,乘黄骋足腾康衢。

辟新葺旧两辉映,美哉轮奂雄规橅。岁直金虬大魁出,剩喜庆成逢此日。

来春甲子又一周,天相吾泉真可必。蝉联四坐皆豪英,一樽敬为诸君倾。

浮云富贵靡定态,要看名节留芬馨。我今归作渔樵侣,清梦犹驰笋江浒。

凤鸣侧耳听朝阳,把酒空山为起舞。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乳乌不远飞,乳兽不远游。

异类尚有恋,人独安所求。许侯恰为郡,乃甘贰一州。

得以奉双亲,时物供膳羞。竹箭水顺疾,红旗插归舟。

归舟莫苦急,睢阳多旧俦。丞相正喜士,樽酒应为留。

清源六千里,到日鱼蟹秋。题泉州延福寺壁朝代:宋朝|作者:曹勋春深犹未试春衣,漠漠轻寒酒力微。

堪笑杨花太轻薄,淡烟细雨不教肥。送从弟归泉州朝代:唐朝|作者:许棠问省归南服,悬帆任北风。

何山犹见雪,半路已无鸿。 瘴杂春云重,星垂夜海空。

往来如不住,亦是一年中。寄泉州孝忠光禅师朝代:宋朝|作者:李邴曩岁曾经度厄津,深将法力荷云门。

如今稍觉神明复,拟欲酬师不报恩。泉州贡院举梁八咏·棘闱曾辟大江东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况是此邦饶俊彦,何愁盛事不重重。送陈樵校书归泉州朝代:唐朝|作者:曹松巨塔列名题,诗心亦罕齐。

除官京下阙,乞假海门西。 别席侵残漏,归程避战鼙。

关遥秦雁断,家近瘴云低。 候马春风馆,迎船晓月溪。

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赠别蔡武子被诬得释赴泉州录参朝代:宋朝|作者:杨时君不见马伏波,后车薏苡珠玑多。

又不见章台秦璧非有疵,相如谬使秦人疑。匡章不孝通国非,世无孟子知者谁。

惜君高材兼众美,完德从来速招毁。含沙怒欲阴中之,刚引泾流污清泚。

轻云卷尽天日明,容光窍穴无潜形。刮磨玉莹冰雪凝,楚人谩费涂丹青。

齐庭有鸟久不鸣,会须一举天衢亨。北溟欻起风雷惊,修鳞巨鬣随波轻,不须回首顾潜鲸。

好乘扶摇九万里,奋迅六翮飞南溟。泉州南郭二首·闽人务本亦知书朝代:宋朝|作者:刘克庄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

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莫陶朱。

泉州开元寺传说,本地人告诉我,OK?

有关泉州开元寺传说,告诉我一个,800字?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为什么能够闻名海内外?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 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 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 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蕅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
泉州开元寺风景照(16张)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这一历史悬案,成为1992年《飞碟探索》杂志的UFO遗址探讨对象),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泉州开元寺

中外文化融合的迹象甚至反映到了佛教寺院中。泉州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原建于唐武则天时,唐玄宗以开元的年号为此寺命名。五代到宋时,寺旁设支院120所,元代并为一寺。现占地50亩。寺内建筑规模宏大,有许多茂密的古榕树。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大殿柱头铺仰莲护斗上挑出一拱,上面附刻带翅膀的飞天乐伎24尊,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上面刻着古埃及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婆罗门教的神话,都是元代遗物。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这些建筑反映了元代泉州在开放的全盛时期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的来历?

仁寿塔又称西塔,相传后梁贞明二年(916)闽王王审知因梦见一和尚,劝他建塔,便从福州浮海运木,来泉州造塔,名无量寿塔。到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及淳熙年间(1124~1189)两次失火被毁,故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石塔。用花岗石筑成,平面八角,五级,高近45米,仿木构形式。塔身各层四门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塔身转角立倚柱,塔檐成弧形向外伸展,檐角高跷,如木构无异。每层塔身外有回廊护栏,悉如木构,秀丽清润。人们可在此凭栏远眺。塔刹为铸铁制成,高11米,有刹座、覆盆、火珠、仰莲、宝盖、七层相轮、圆光、镏金铜葫芦串连在一起。还有八条大铁链从刹顶系到顶层檐角,似有刺破青天之感。此塔内有一根八角形的塔心石柱,从底层直通塔顶。塔心柱和塔壁间横跨着八条长6米、宽与厚均为0.4米的石梁,一头嵌入塔心柱,另一头架在塔壁立柱上。由塔心柱塔壁与石梁组成一个严密的框架,有很好的整体性。塔的各层塔门、塔嵌,层层错位排列,不但对结构的坚固性有利(受力均匀),而且也能变化,形态美观。据历史记载,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泉州大地震,镇国塔次年又遇强台风,破坏均很严重,但此塔仅仅是折断塔刹和部分栏杆,其主体结构安然无恙。这真是奇迹了。仁寿塔表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塔的八面八角造型象征八方,连同上下共“十方”,都是光明净土。

你知道开元寺这颗放心石吗?

仔细游玩过泉州开元寺的人,恐怕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上刻着一个“心”字,这个“心”字上面那一点写在了下面,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有人认为是刻错了,有人猜“心关键的一点被移位了,教人不能没有良心”。

针对这个“心”字,笔者请教了一位对禅法颇有研究的朋友,笔者这个不愿透露身份的朋友首先表达了对佛教禅法的尊重:“禅法来自于对生命的感知和尊重,它是一种对生命关切和理解的开始。”

“佛教所说看破一切法(世间万物)不可得,就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真正会得到,最终都会失去的。属于你的也只不过是在你这儿停留一个时期,时间长短是业力决定,最终还是要失去的。”

这块仁寿塔旁的石头,唐朝就有了。把心中的那一点改在下面,寓意是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弹指一瞬间,看尽繁花;繁华,只一眼,便是天涯;一念起,一念灭!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原本在西塔的四周都有放心石,喻为四方。民国时期西塔的西边、南边、北边变成民居,就把石头给搬出去了,只剩下东边这块。十几年前,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还曾来开元寺研究这块‘放心石’呢。
本文标题: 在泉州开元寺看到一个“心”字上面那一点写在了下面是何寓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38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什么是倒三角形身材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在历史上有多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