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2个常见成语居然都出自《道德经》!,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
这52个常见成语居然都出自《道德经》!
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
一位老者,骑着青牛,
来到函谷关前。
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
知有圣人过关。
来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
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
遂去,不知所终。
这短短的五千言,
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
此书深奥难懂,
历来众说纷纭。
以下52个成语均出自《道德经》,
或许能够带我们,
管窥老子思想的魅力!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
【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
【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
【解释】: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
【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
【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大巧若拙
【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
【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篇一
1、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出自第59章
2、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出自第58章
3、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出自第80章
4、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出自第69章
5、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自第31章
6、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出自第19章
7、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22章
8、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出自第59章
9、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自第13章
10、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出自第50章
11、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第41章
12、大巧若拙:〖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出自第45章
1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出自第7章
1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出自第44章
1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出自第9章
1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34章
17、和光同尘:〖解释〗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出自第56章
18、浑俗和光:〖解释〗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出自第4章
篇二
1、祸福倚伏:〖解释〗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出自第58章
2、将夺固与:〖解释〗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出自第36章
3、金玉满堂:〖解释〗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出自第9章
4、绝圣弃智:〖解释〗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出自第19章
5、来者不善:〖解释〗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出自第81章
6、目迷五色:〖解释〗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12章
7、轻诺寡信:〖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63章
8、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出自第41章
9、深根固柢:〖解释〗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出自第59章
1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解释〗: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出自第73章
11、天道好还:〖解释〗旧指恶有恶报。——出自第30章
12、天长地久:〖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出自第7章
13、无中生有:〖解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出自第40章
14、虚怀若谷:〖解释〗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出自第15章
15、小国寡民:〖解释〗国家小,人民少。——出自第80章
16、知足不辱:〖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出自第44章
17、知雄守雌:〖解释〗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出自第28章
18、知白守黑:〖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出自第28章
19、知足常乐:〖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出自第46章
20、抱朴含真:〖解释〗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出自第19章
篇三
1、兵强则灭:〖解释〗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出自第76章
2、寡信轻诺:〖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63章
3、祸福相依:〖解释〗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出自第58章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出自第64章
5、相差无几:〖解释〗彼此没有多大差别。——出自第20章
6、玄之又玄:〖解释〗形容事理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自第1章
7、余食赘行:〖解释〗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出自第24章
8、芸芸众生:〖解释〗芸芸:众多。佛家语,指一切生灵。后多指世上大群无知无识的人。——出自第16章
9、知荣守辱:〖解释〗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出自第28章
10、自知之明:〖解释〗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出自第33章
11、被褐怀珠:〖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70章
12、多言数穷:〖解释〗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出自第5章
13、民不畏死:〖解释〗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出自第74章
14、去甚去泰:〖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出自第29章
15、若烹小鲜:〖解释〗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出自第60章
16、老死不相往来:〖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出自第80章
17、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解释〗来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会来,须提高警惕。——出自第81章
18、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解释〗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出自第58章
19、知止不殆:〖解释〗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出自第44章
20、见素抱朴:〖解释〗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表示不为外物所牵。——出自第19章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总计,全文57个原文43
老子用了801个汉字,写成了5284个字的不朽之作—— 道家经典 《道德经》,相较于很多古代典籍的大部头,《道德经》的篇幅可以算是非常短的了,但这少少五千字却是字字珠玑,源出此处、流传后世的成语就有几十个,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总计多少个。
你可能喜欢》》 道家三宝是什么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总计多少个?《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其中出自原文的43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
1、玄之又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居:《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和光同尘:《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4、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功成身退:《道德经》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6、金玉满堂:《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7、目迷五色:《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8、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9、听而不闻:《道德经》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0、涣然冰释:《道德经》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涣
11、虚怀若谷:《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2、芸芸众生:《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3、余食赘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14、知雄守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5、知荣守辱:《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6、知白守黑:《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7、天道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18、自知之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19、欲取姑予:《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20、无中生有:《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共有多少成语
玄之又玄、功成不居、和光同尘、天长地久、功成身退、金玉满堂、目迷五色、宠辱若惊、听而不闻、涣然冰释、虚怀若谷、芸芸众生、余食赘行、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天道好还、自知之明、欲取姑予、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若存若亡、知止不殆、知足不辱、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生入死、祸福相依、长生久视、深根固柢、轻诺寡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俭故能广、哀兵必胜、寸进尺退、被褐怀玉、天网恢恢、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安居乐业。
与老子有关的成语和出自
织白守黑——《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足常乐——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虚怀若谷——《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知雄守雌——《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知白守黑——先秦·李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紫气东来——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余食赘行——《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