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有什么好处?中了进士,就具有了做官的资格,从此进入了,“上流社会”。从前的读书人都是穿白色衣,服中...
古代考中了 状元,榜眼,探花 有什么好处?
从前的读书人都是穿白色衣,服中了进士.,须穿上绿袍,叫做 “脱白挂绿” ,身份变了。
状元,榜眼,探花,是皇上在 “殿试” 时 ,皇上 “钦点” 的前三名,是 “天子门生”,身份更加尊贵,万人景仰,前程不可限量。
但是,学问大的人 ,不一定能力高,状元当大官的不是很多。张九龄,文天祥都是状元,都当过宰相。钱起凭着两句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 ,录进士第一(就是状元) ,后来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 ,中了进士以后都必须到 “翰林院” 实习一段时间,才能被委任职务。有的外放,有的补进各部。
清末的探花 郑孝胥,名气很大,民初在上海以卖字为生,一张字画可以卖到 2000块银元。后来随着溥仪去了长春,任 “大满州帝国” 国务总理兼文化部总长。
附注--
一甲三人广为人熟知,就是状元探花榜眼,称为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称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的状元和进士有何区别?为什么进士升迁更快?
进士和状元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状元是进士中的第1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这个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但是只有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第1名的才叫状元。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多达几百人,这就是差距。
通过会试的都叫进士及第,但是进士要分为三甲,前三甲只有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的名额按照国家每年情况的不同规定也是不一样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状元会被朝廷赐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而榜眼和探花会被赐予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官职。翰林院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刚考完试的士子便能进入皇地私人秘书机构,将来有很大的几率出将入相。清朝历史上状元中的14位,都是翰林院出身,并且进入了内阁。历史上的名臣如王安石,曾国藩,李鸿章,张居正等这些出将入线的人物都是翰林院出身。
二甲三甲的进士会派到地方基层做一个县长或者副县长之类的,从基层开始锻炼。统观历朝历代,但按比例来看的话,并不是状元在官场混得最好,反而是进士出身的人比状元出身的人混得还要好。原因在于能当上状元的读书人,一般家境都是比较贫寒的,一门心思读书,研究如何写好文章,如何一举夺魁。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当官,当状元进入官场后,由于没有强大的靠山予以扶持,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但官场的规则谁都懂,没有人扶持是没有出头之日的。要凭自己实力论资排辈的话,以前的老状元还在那儿等着呢。
而恰恰是普通进士出身的这帮人,往往出生于名门贵族或者家庭背景实力雄厚,他们一旦过了进士这条线,其家族或背景力量就会迅速爆发出来,这帮人由于各种裙带关系或帮扶关系会迅速蹿升。再者,能考状元的读书人更适合搞研究,书本知识学的太多,自然处事能力尤其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能力比一般进士要差很多,性格也更为张扬,这种性格在官场上只有挨宰的份。生于官僚世家的进士对于祖辈父辈如何当官,可以说是耳濡目染,手到擒来,说话做事更容易上道。这种能力可不是读几年书便能养成的。
进士和状元有什么区别?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人数不同、名次不同、范围不同。
一、人数不同
进士
进士可以有很多。
状元
科举考试中的状元只有一个。
二、名次不同
进士
考中一甲赐进士及第,而此后还有二甲和三甲,进入二甲和三甲的人被赐进士出身。
状元
状元是科举考试一甲中的第一名。
三、范围不同
进士
士是一种泛指的群体,它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进士又被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在科举考试中分别对应着一甲、二甲和三甲。
状元
状元一定是进士,但是进士却并不一定是状元。
状元是进士中的第1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这个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但是只有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第1名的才叫状元。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多达几百人,这就是差距。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
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
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
通过乡试后,秀才就成了举人。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而且,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这是一个很大不同。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一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状元
状元一定是进士,但进士不一定是状元,因为状元只有一个。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状元之最
1、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状元是第一名进士的专称。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就像今天考大学,有一本、二本、三本,分数线不同,录取的成绩也不一样!高分的你就上名牌。状元呢就是名牌中的第一名!呵呵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1、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个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
2、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而只有殿试中被皇帝钦点的第一名才叫状元;
3、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每年都有。
科举殿试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以上就是进士和状元的区别,就像今天考大学,有一本、二本、三本,分数线不同,录取的成绩也不一样,高分就上名牌,状元就是名牌中的第一名。
古代高考状元和现代高考状元相比有什么区别?
古代没有高考状元这一说法,如果以现代高考作为参照的话,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差不多类似现代的高考,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唐伯虎就是一位解元,相当于那一次南直隶地区的“高考状元”不过解元和现代的高考状元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下文详述。
第一,考取解元的难度比高考状元要大
这点不难理解,乡试是三年举行一次的,高考每年一次,相比起来考取乡试第一名的难度显然更大一些。肯定有人会说古代参加乡试的人数比现在参加高考的人数少很多,其实这点对考取第一名没有什么影响的,认真思考下就明白了。
第二,解元具备选官的资格,高考状元不能直接出仕
理论上只要通过乡试考取举人身份的人就有资格入仕,这里说的是有资格有机会做官,并不是一定能入仕,要看有没有机会,一般都是进士优先入仕的,进士不够用的情况下举人才有机会补缺,但都是一些七品以下的末流职位。比如大名鼎鼎的海瑞就是以举人身份出任县教谕(类似县教育局长)的,而高考状元是没有机会直接入仕的,这是很实质的一点区别。
第三,两者享受的待遇不一样
解元的身份比高考状元要尊贵不少,古代通过乡试考取举人身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老爷”何况是乡试第一名的解元。此外,解元还享受免除徭役、赋税等特权,甚至好多人会开始“投资”解元,比如把女儿嫁给他、送财物等各种巴结。以上这些待遇是高考状元享受不到的,高考状元除了获得名声和奖金外,还得上完大学以后才有资格考取公务员,不然以高中学历连公务员都没资格考的,至于免除徭役跟赋税更是不存在的,如今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