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什么意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思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什么意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思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拼音:
bīng mǎ wèi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二、释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三、出处:
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他很同情地说道:‘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同“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最先出自《南皮县志·风土志下·歌谣》为民间俗语。(南皮县志十四卷 首一卷 赵文奎修 刘树鑫 纂 民国二十一年即1933年排印本)
四、词义辨析:
近义词:未雨绸缪、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有备无患
反义词:亡羊补牢、临渴掘井
古代的三军未定粮草先行,粮指军粮,那草指的是啥?
古人都说“士兵未到,粮草先行”,这粮草都有哪些东西呢?
古代打仗,粮草尤其重要,这些粮草都是什么?首先分为两方面来看,粮草指粮和草,粮指军粮是士兵的口粮。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生产作物是小麦和稻米,但明显大米,比之于小麦更容易去烹饪,是行军打仗的良好的选择,古代的军粮是以粟米为主。
粟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最早的农作物之一,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的粟米的种植遗址,在粮食充备时来做米饭,在粮食不足时,多加点水,也可做粥喝,起码使士兵果腹。而除粟米之外,也有其他一些粮食,比如在陕西等西北地区,有锅盔和馕之类的主食,在战争之时益于携带,更能吃饱肚子。
而草,指的是马匹所要吃的草料,在秦汉之后的战争之中,骑兵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马匹所要食用的草料是非常多的,一个国家想要骑兵强大,需要十分大的经济作为支撑。
在战争之时,军士尚可安抚,若战马没有足够的粮草,骑兵战斗力直线下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即便是军士,如果没有充足粮草也会引发混乱和叛逃,故而粮草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处于先行的地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粮草”的问题
它其实代表的是当时的军需物资,后方供给等等,并不单一的指粮食和草料.
为何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里面的“粮”“草”分别指什么?
一场战争的成败后勤保障十分重要,必要的粮草供给不能保证,战役很难取得胜利。智慧绝伦的诸葛亮在率领蜀军攻打魏国时就因为粮草耗尽束手无策,无独有偶,乾隆皇帝在平定准噶尔时耗费三年时间,最终也是因为粮草问题前功尽弃。
由此可见,粮草在一场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南皮县志·风土志下·歌谣》中就有记载“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贼。”古人深谙此道,历朝历代都将粮草视之珍重,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就将负责后勤保障的李善长立为首功之臣,刘邦建汉,一是将解决后顾之忧的萧何视为第一功臣。
若是没有粮草,无论智谋如何高明,战术多么出其不意,都是很难取胜的。那么“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其中的“粮草”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下面就细细道来。
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各历史时期的粮草都是哪些自古以来,以农业发展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皆将“民以食为天”奉为圭臬,那么在面对“兵者,国之大事,不可察也”的情形,我们都是将怎样的"食"作为军备的呢?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行军打仗需要的粮草供给都是不同的,这具体都是由当时的经济情况来决定的。
古代打仗属于冷兵器正面战场厮杀,大型的战役人员可达十万以上,再加上数量惊人的战马,面对如此庞大的队伍,粮草问题显得十分关键。稍有闪失就会影响士气,最终导致战役功亏一篑。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粮草条件是不能与现代相比,但是所谓的“小米加步枪”,其中的小米作为一种行军军粮却是已经存在千年之久。中国古代社会人民的居住地,基本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这一带气候适宜,土壤条件适应小米作物的生长,小米的产量也是可以保证的。
“小米”坐稳了行军粮草之首的位置,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米的保质期相比较其他作物更加长,如果战事打个三年五载,这种军粮也是可以满足军备需求的。
但主要的军粮在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战事纠纷颇多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选择的军粮非常有限,黍米(亦是小米)成为主要军粮,有史料记载当时的黍米存储时间可达十年,比普通的大米储存时间长一倍有余,黍米极为适合作为长期在边疆作战军队的军粮。
一直到东汉末年,军粮才打破了单一黍米的格局。东汉末年三国分时,曹操和袁绍代表的军队就主要将黍米和小麦作为军粮,而江东的孙权则以稻米为军粮。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作物以供军备。当然如果外出行军,后方供给不足,就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当年诸葛亮北伐时,就遇到军队中军粮难以为继的情况,于是不得不去抢割魏国的几千亩麦地,将麦制作成馒头作为军粮,后来坊间传说,馒头为诸葛亮所创。唐宋时期以后,军粮种类渐渐变多,烧饼在军队中流行起来,宋朝出征前,会有专门的地方制作干粮,如麻饼等一些军粮。
行军打仗,除了士兵的伙食要解决,军马的吃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许你认为马只要吃吃草就可以饱了,但战马需作“千里马”,战场上容不得半点闪失,马需要一定的爆发力,还要很强的耐力,光吃草是远远不够的。
《汉书·匈奴传》中就有匈奴人种植谷物的文字记载:“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单于恐,为贰师立祠室。”
在古代战马吃的是和人一样的军粮,甚至军马一天的粮食食量是一个人的好几倍。早在汉代,军马就已经吃起了黍米,当然,战马不可能总是吃这些精粮,战马会吃一些草但不是普通的草,而是一些制作过的混合的草料。通常是用干草、燕麦和黑豆三种东西搅合在一起让战马吃。即便是戈壁塞外,也会种植一些粮食。
占据粮草的重要性林占财在《森林的远征》中就提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若是你们缺少粮食如何去远征。”
事实就是如此,没有粮草的战争几乎无战胜的可能性。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我们大多把战败的原因归在赵括的“纸上谈兵”,但其实究其根本赵军的后方供给才是主要战败原因。战役进行前期,赵王换掉主军将领廉颇就是意识到长时间的拖延战术是没有取胜可能的,主张“速战速决”的赵括更适合主将领。后面战败也是因为赵军粮草被断,军中士气不振才导致的。
古代战争中常常采取的“围城”战术也是针对“粮草”,被围困的城池大多也会因为断粮而投降。诸如此类因“粮草”问题而直接导致战争成败的战役数不胜数,著名的夷陵之战让蜀国从此“家”道中落,诸葛亮堪堪用尽五年时间才得以扭转局势。曹操发家致富的官渡之战就是因为曹操烧掉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一举便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
二 、作为古代战争“兵马”的后勤保障
“粮草先行”在古代战争中具有绝对的战略意义,粮草供应是后勤保障中最主要的中心环节。“小米”是几千年来主要的军粮,即便后期军粮中加入了煎饼,馒头等,但是主要的军粮依旧是“小米”。小米成为古代军粮的主力军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这种作物在古代中原地区是大规模种植的,且产量十分可观,所以适用于大量的军粮需求,二是古代战争持续时间长,战线长,加上当时交通并不便利,行军作战在路上就要花上一年半载,真正作战又要三年五载,因此军粮就一定要保质期长,才能保证作战需求。
战马在大多情况也吃“粮,但是也会吃“草”,为了使战马在战场上体力旺盛,“草”一般都是多种草料混合而成,为了营养还会加上一些豆类。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给牲畜所吃的“混合饲料”。
当然,除了主要的“粮草”后勤保障,战争中的后勤军需还有“水”,这也是后勤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古代边塞作战是常有的事,甚至中国古代战争百分之七十都属于边疆作战。那么此时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像戈壁、荒漠这样的地方,战士们是如何解决饮水问题的?智慧的先辈们便事先“兵马未动先挖井”,这样就解决了大部分的用水问题。
除此之外,先辈们还运用智慧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用“盐”问题,他们制作出“醋布”,即用盐或者醋长时间浸泡出的一种军需用品,这成为古代有效的保留盐醋的一种方法,为将士们的干粮添了一抹滋味,使用时只需剪下适量的一些布放在锅中蒸煮就好了,完美解决了盐醋运输的问题。
三 “粮草”运输及保存
《孙子兵法》有云,“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古代的后勤保障自然不可与现代同日而语,历朝历代的著名大将都将粮草看的十分重要。因此,对于粮草的保存也不得不视而重之。技术落后的古代究竟是如何储存粮食的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家对于这个词一定不陌生,这其中便暗藏着储存粮食的秘诀。
其实早在周朝之时,古人便开始研究这些了,当时粮草大都储存在“国道”旁的粮库里,一旦发生战事就像“烽火狼烟”一般迅速传达消息,迅速集结粮草以供战事需要。除此之外,粮草在运往战事前线之时,通常都会派出一些人提前出去打探情况,否则在运粮军队不明情况下很大可能会遇上敌军抢夺物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运输粮草的渠道,那便是“漕运”。“漕运”是后期才出现的,但一经出世便在运输货物中起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因此在戍边地区屯田成为解决粮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仅免除了运输的麻烦,还能够稳定军粮来源。古语有云,“食者,民之天,军之命”,所以粮草的运输显得十分重要。《元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百里之内,供二万人食,运粮者需三千多人”。可见运粮的确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正所谓“粮饷之道,胜败攸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