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的由来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要仔细一点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与中国古代历史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一个从思想到政策的产生...
重农抑商的由来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要仔细一点的
这一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有许多典型代表,核心的主张是要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必须重农,而要真正做到重农,就必须抑商,必须抑制私营工商业的高度发展,把重农和抑商结合统一起来,来消弭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根源,使王朝国家的统治秩序尊卑有序,使王朝国家的统治基础稳定牢固。当时,典型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可以《管子》和《商君书》的有关论述作为代表。
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为国家政策并得到切实推行,开始于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管仲明确提出了“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8] 的重农政策,实行了诸如推广铸铁农具、改造盐碱地、分配公田、相地衰征、相壤定籍、与民分货等具体的重农措施,又首创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官府垄断运营,沉重打击抑制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业和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实行了更加严厉全面的具体措施,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成形。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有着明显的极端化倾向。商鞅身后,重农抑商政策在秦国继续推行。到韩非子主政时期的秦国,明确了“农本工商末”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又开始称为重本抑末政策,还把工商业者视为国家的“五蠹”之一,明确主张铲除“五蠹之民”,加以更加严酷的打击,抑商政策的极端化进一步强化。吕不韦当政时,抑商政策虽有所缓和,但政策本身仍然十分明确。《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勤劳本事,上农除末”政策,甚至把商人和罪犯一同看待,多次遣发商人等到边境地区戍守,加以严酷打击。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臻于成熟,它所采取的具体的重农抑商措施也探索出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对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既提供了成熟系统的理论,又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运作模式,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秦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并由这一基本政策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根深蒂固,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重农抑商政策才开始走向破产,直至消亡。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相始终,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具有典型性,突出反映了王朝政权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支配和操纵控制。
2、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3、重农抑商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方面是:它把流动的农民固定在一定的土地上,发展了农业,为政府提供了客观的财政收入。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当然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二、消极:“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积极:主要是重农。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主要是抑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请简要评述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1、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在明朝以前,官员的俸禄都是发放实物(如谷物,大米等),要是人人都经商,那么,国家机器就无法运转了;
2、商人的流动性很大,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农民却不一样,祖祖辈辈都安安心心的和土地打交道;
3、商人容易积累财富,古代不像现在的社会,提倡“藏富于民”,以前那可是希望百姓除了一年的口粮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他们才会死心塌地的种植粮食,不会去想其他的了。
至于南宋,由于北方金国和蒙古相继虎视眈眈,每年都要缴纳贡税,土地征收的赋税根本不够,只能支持商业发展,其最大的效果就是,用经济拖垮了金朝,导致他最后的灭亡,当然南宋本身也没有躲过去;
元朝呢属于草原民族,有打赏王公贵族的传统,而且统治范围相当广泛,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各个地区的商人都相互往来,最后还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也是商业发展的一个成就。
当然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确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若是从秦朝就开始开放商业的话,中国恐怕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中国的领土范围恐怕也不止现在这么大吧!
2、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抑商政策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古代如何总结出农业经验的?有哪些方法?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农业发达,统治者为了发展农业往往会鼓励发展一些科学技术为农业支撑。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如何总结出农业经验的?为方便各位学生了解参考,秦学教育历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发展农业的相关经验,各位学生关注!更多相关历史课堂笔记,欢迎大家咨询在线老师!
古代的圣人孟子曾经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可见,在远古的农耕时代,不管是农民或者君王,对农业的发展是很重视的,以至于重视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地步。
中国古代先民对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一步一步来的。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不知道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然后才会能解决掉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社会才会文明进步。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经验知识技能等也是劳动人民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过历代的传承沉淀,才会有很多有关的农业经验传于后人。
在远古的先民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神话传说。那时候的先民才是真的出于摸索阶段。以前人们吃的是什么呢?可以想象的是野果野菜和围猎各种野生的动物等,但是这样在人口多了就会出现食物不足和匮乏的事情。神农氏尝百草,就是为了拓宽人民的食物来源。然后神农再教会人们如何种植谷物,怎样制作农业工具等,当然不只是神农一个人的贡献,很多的先民都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农业经验的。
在稻米谷物产量明显增多的时候,畜牧业就会发展起来。人们把捕捉到的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驯化,这就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定居生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是在新时期时代,这个时期的采集和狩猎比较发达,然后讲就是青铜器的出现,农业生产工具也开始先进起来,从而可以就解放双手更的从事农业生产。
从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出现,古代先民终于迎来了精耕细作的伟大时代。而贾思邈的《齐民要术》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经验技术总结的大成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农耕文明,主要体现在大型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上面,繁杂的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已经配套完成了。
至于后面的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多半是在《齐民要术》的基础上升华,然后又出现更多的农业类书籍。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古代人民创造性的发明了新的农业生产结构,那就是多种作物经营和多季多熟农作物的种植模式。
古代先民对农作物的轮作套种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怎么种,种什么,先种什么,用什么工具,施入什么肥料等等,季节与作物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等等,都很详实。
当然,古代农民是农业经验的探索者,而古代的农业家是对农业经验的总结者,大家都是对古代农业发展的推进者。在加上古代管理者的重视,古代农业才会发展的过了其他的行业。
中国古代农业在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湛的技术。 去劣培优结硕果选育良种是人类改变农业生物的性状。
什么是重农抑商
法律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十八大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从法律体制上建立能保证每个市场竞争主体人格平等、独立,公平竞争、同等保护的制度环境。金融危机后国家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国进民退”,资本与政治权力容易滋生权贵经济,扭曲市场机制,破坏社会公正。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提供服务。转型期中国商人“原罪”问题是改革开放“双轨制”体制下法律制度不健全催生“制度性原罪”,为洗脱“原罪”,商人设法求得官僚庇护;商人政治多为攫取更多经济权力;商人摆脱不了对官场依附,政府手掌资金、项目、土地审批权,资本与政治权力结好,“官商”勾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建设健康、有序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行政权力社会干预,杜绝“权力寻租”, 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需要完备的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来规范和调节政商关系。
法律依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第三条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