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几次远征高丽?分别是谁哪位皇帝远征过高丽,出兵几何?胜负如何?隋炀帝,公元612年,三十万人的队伍,大败而归;公元61...
中国古代有几次远征高丽?分别是谁
哪位皇帝远征过高丽,出兵几何?胜负如何?希望采纳
古代战争史上克服艰难地理环境远征突袭的经典战例有哪些?
奇袭战,是战争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指的就是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在历史上诸多的典型战例中,长途奔袭取胜的战例并不少见,即使考虑到克服艰难地理环境这一因素,这种长途奇袭的战例仍然有不少,简单列举三例。
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奇袭上千里,跨越沙漠攻打伊稚斜单于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对于汉军的打击已经是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便企图“诱罢汉兵,缴极而取之”,意思是引诱汉军攻打漠北,企图以逸待劳的击溃汉军。而汉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在经过认真准备后,也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东北部的左、右贤王发动总攻。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制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为此,汉武帝先后调集14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及转运夫10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
卫青出塞后,得知了伊稚斜单于的确实驻地,便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部合并,从东路出击匈奴军侧背,自率精兵直攻匈奴军。卫青大军出塞一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伊稚斜单于所部相遇,双方激战一整天,卫青利用沙尘暴派兵从左右包抄,将匈奴军队团团围住,伊稚斜单于见势不妙率壮骑数百从西北方向突围逃走,汉军追击不及。此战卫青歼敌1.9万余人。
另一路,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后,北进两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率军猛攻,大破匈奴军,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以1万的己方损失,歼敌七万余人,匈奴左贤王部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左贤王率亲信弃军逃走。霍去病挥军追杀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
漠北之战汉军共歼灭匈奴九万余人,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魏灭蜀之战:邓艾翻山越岭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蜀汉灭亡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兵分三路进攻蜀国,其中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由于蜀汉内部政治斗争,导致主帅不在汉中,虽然姜维通过巧妙的指挥避免了被围歼的危险,但没有主力驻守的汉中还是被钟会主力拿下。听说汉中和阳平关失守后,姜维率军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队会合后退守剑门关,与钟会主力相互对峙,而邓艾则抵达了阴平路口。
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很难容许军队通过,因此蜀汉对于此路根本没有任何防备。由于钟会十三万主力被剑阁关挡住,邓艾便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于是“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偷袭成都路线
当邓艾率领着精疲力竭的军队渡过阴平后,涪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大军得到补充后继续前进,又击败诸葛瞻,进而攻占绵竹,之后立即向成都进军。当邓艾率军抵达成都后,刘禅接受谯周的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蜀汉正式灭亡。
蔡州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曾大力削藩,自元和九年(814年)起便开始对淮西用兵,讨伐拥兵自立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但却久战无功,至元和十二年(816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大败于铁城,又命袁滋挂帅,袁滋也无战功,李愬便上疏自荐,愿到前线效力。
元和十三年(817年)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的天气,趁着叛军放松警戒,命史旻留镇文城,命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三千人殿后,一路势如破竹直取吴元济。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三十五里,迅速抵达蔡州。
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然而由于守城将士松懈,始终未曾发现敌军到来。李祐、李忠义便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随后打开城门,唐军顺势入城。接着,唐军又依法袭取内城。到鸡鸣时分,李愬已经进兵至吴元济外宅,直到此时叛军才有人反应过来,急告吴元济官军来临。
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毁坏,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世界军事史上的三大远征是哪些
历史上的仲达远征辽东是不是比孔明七擒孟获还精彩?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曹睿此时想诸葛亮死了,你司马懿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干脆替我再解决个实际问题吧。
这个问题就是辽东问题,前边讲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由于之前与蜀国和吴国的战争不断,而辽东没有对中原形成致命的威胁,所以曹魏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诸葛亮都被司马懿给活活耗死了,蜀国在短期内基本不可能再次出击了。曹睿很明白,现在是收拾公孙渊的最好时机。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召司马懿回京,命他率兵讨伐辽东。
曹睿问司马懿:“司马公你来猜猜公孙渊会用什么样的计策呢?”
司马懿笑道:“他如果弃城而逃,是上计。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坐守襄平,那就是在等着我去生擒了他。”
曹睿问:“司马公怎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
司马懿回答道:“惟有明智的人才知道彼此的实力,通过放弃而取得胜利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想凭公孙渊的能力不会想到这些的。我们现在劳师远征,他肯定以为我们不会打持久战,所以也想学我们与蜀对阵时的诸葛亮采取的战术,距辽水死守。这是下下策。”
司马懿的意思很明白,打仗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能照搬其他人的战斗套路。辽东和陇中不一样,辽水周围是开阔的平原地区,进攻要比防守容易得多,所以在这里实施保守的战术是非常吃亏的。再加上公孙渊在战斗力上本来就不占据优势,又怎么可能依靠顽强的防守战胜强大的司马仲达呢?
曹睿又问:“你需要多少时间?”
司马懿回答:“去一百天,回来一百天,攻破敌军一百天,再用六十天休息,一年足够了!”
曹睿是个英明的君王,可是再英明的君王也难免会犯错误,曹睿也不例外。战胜蜀国和吴国之后,魏国在军事地位上取得了空前的优势,开始大修宫殿,以至于民怨很大,如今又要征讨辽东,这笔钱肯定又要转嫁在百姓头上。
司马懿临出征前劝曹睿说:“当年周公旦造洛邑,萧何造未央宫,现在您的宫室未备,那是臣的责任。可是河北百姓困穷,徭役沉重,这样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结果,希望您先把建造宫殿的事放一放,先把辽东的事解决完了再说。”
曹睿是否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能在最高统治者面前为百姓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想司马懿绝不是个白脸的奸臣。
司马懿以牛金、胡遵为将,率步骑四万,从许都出发,经孤竹,越碣石进至辽水附近。
公孙渊这才知道魏国这次是来真的了,马上给孙权发信求救,孙权看到公孙渊的信心中暗自好笑,辽东离东吴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很明显已经是一枚死棋。可孙权也不好驳了公孙渊面子,于是郑重其事地回信给他:“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敌,诸葛亮都被他耗死了,我真为兄弟你担忧啊!”随后命令军队在吴、魏边境上溜了一圈,算是声援了这位远在辽东的难弟。
对于东吴的消极表现,公孙渊还没有来得及发怒,就有一件天大的好事降临了。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很多地方的水有数尺深。
这是洪水的前兆,面对这种情况,惊惧之情弥漫了整个魏军军营,很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想要迁营。面对洪水的威胁,司马懿表情坚定,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不过还真有不怕死的,都督令史张静继续在司马懿面前嚷嚷还是迁营比较好。
司马懿一听拍案而起:还真有这出头鸟,拉出去给我斩了!诸将刚想为张静求情,司马懿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诸将没敢再说话,眼看着刽子手把张静的脑袋献了上来。
在襄平(今辽宁辽阳)的公孙渊见大水来了,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这分明是挑衅,魏国诸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同意。
司马陈圭问司马懿:“上次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一个半月就拔了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却进攻缓慢,这个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啊!”司马懿解释说:“孟达虽然兵少但是粮食多,那时我们的军马是孟达的四倍,但是我们的粮草却勉强够一个多月的,又怎么能不速攻呢?可现在是贼众我寡,贼饥我饱,现在水雨阻住了我们的去路,即便我们想打,条件也不允许。我们这次远道而来,不怕公孙渊来攻打我们,倒怕他趁机跑了。现在,公孙渊粮草快没了,而我们对他的合围尚未完成,这时发起进攻的话,我真怕他跑了。打仗是诡道,因事而变,没有定律。公孙渊凭借大雨相助,虽然忍着饥饿,却不肯逃走,我们没有必要现在为了点蝇头小利把他逼走了,不然的话再想抓他就难了。”
司马懿故意示弱,不肯进兵,令公孙渊彻底放下心来。朝中听说辽东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还好曹睿是个明白人,说道:“司马懿临危制变,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面对这样的君臣,连老天都开眼了,不久雨停了,水也渐渐退去了。
公孙渊急令大将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二十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公孙渊的每一步棋都在司马懿的计算之内,对手不是诸葛亮,司马懿不免觉得索然无味。不过既然玩了,那就多玩一会儿,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先是多张旗帜,做出魏军人马众多的假象,再对公孙渊的堡垒进行佯攻,把辽东军团主力全部吸引到南线上来。
与此同时,魏军的主力已经悄悄渡过辽水,进逼辽东军的营寨了。司马懿令部将不要攻击营寨,而是绕过去直取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魏军部将不解,纷纷询问司马懿:“不攻击敌人的营寨,却绕到敌人后方去,这可是很伤士气的打法,我们又不是打不过他们。”
“公孙渊坚营高垒,就是想拖住我军主力。用主力攻击他,正中了他的下怀,但此时他们的主力都在南线了,老巢必然空虚。我军直指襄平,公孙渊肯定会来救援,到那时我们在他们回军的路上拦截,就有了胜利的把握。”司马懿对诸将解释道。
其实再怎么说这都是一场非常危险的战争,因为司马懿是孤军深入,这也是兵家的大忌。万一公孙渊发动襄平和辽水边大营的兵马对司马懿军来个夹击,胜负还真不好说。
但是这样打,不是因为司马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自负起来,而是因为知道这支远征军就是日后平定吴、蜀的主力军。如果连辽东都无法攻克的话,那么何谈统一天下呢?
公孙渊果然放弃了围堑堡垒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今辽宁辽阳西南)以逸待劳,迎战敌援军,并对诸将说:“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有失。”
部将各个骁勇,三次冲锋下来,辽东军惨败,司马懿见战局已定,立即向襄平进击,很快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昼夜不停地强攻。
襄平虽然兵少,防守却极其坚固,公孙渊被魏军击败后,率领少数战将和兵马从小路退入了襄平,欲与此城共存亡。
可是,司马懿料定的事情,很快成了公孙渊的噩梦,城内粮尽,战死和饿死的士兵躺了一地,辽东名将杨祚等人投降。巧合的是此时一颗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襄平城中的官兵越发恐惧起来。公孙渊也很惊惧,他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答应司马懿自己要面缚(两手反绑于背而面朝前)归降。
司马懿没给公孙渊一点面子,下令斩杀了王建、柳甫,并发布檄文严责公孙渊:“当年楚郑列国,郑伯肉袒(赤裸上身)牵羊而迎。你公孙渊自立为王,位则上公,就派王建、柳甫这两个老眼昏花的老头来谈判,必然会传错话,所以我把人给你杀了。你若有意继续谈判,派个年轻点能拍板的人来。”
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降,并想定个时间送个人质过去,以表示诚意。司马懿笑着对卫演说:“打仗这事,无非是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走不了就是投降或自杀。你让公孙渊现在就拿绳子把自己捆上,然后亲自到我这里投降,不肯投降就和我决一死战,没必要送人质来。”
看来打马虎眼是不行了,公孙渊就想从城南突围,司马懿故意在这里留下了破绽,为的就是把公孙渊引出来,而今老虎出洞了,司马懿纵兵追击,公孙渊战死在梁水(今太子河)边星落之地。
公孙渊是三国时,除蜀、吴外,曹魏最后收拾的诸侯,曹魏为统一中国走出了蓄势的最后一步。
杀死公孙渊后,司马懿做了与曹操在徐州所为相同之事——屠城。
襄平被攻陷后,司马懿屠戮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并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而后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
襄平屠城,司马懿只是为了把辽东人的抵抗意志彻底摧毁,还有一点就是自己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分给这些人。屠城是残忍的,可是还好,辽东算是彻底的稳定了。
司马懿对辽东的四万余户、三十多万人口,重新进行了人口普查,把结果上报朝廷。
当时辽东已进入冬季,许多魏军还穿着单衣,士兵们纷纷找司马懿乞要襦衣(官方的一种仪式用的服装),可司马懿就是不给,他的理由是“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不过司马懿并不是不管这些寒冷的士兵,他上奏朝廷,解除了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士兵的兵役,将他们遣送回乡,人少了衣服自然就富裕了。
恰好用了一年的时间,辽东问题被彻底解决了。《三国演义》详细描写了诸葛亮如何七擒孟获,却把司马懿远征辽东(《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的过程一带而过,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以本章内容把司马懿征辽东的故事展现给大家,也是想弥补这种遗憾。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