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那么多为什么包公最受欢迎

发布时间: 2023-04-16 03:00: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清廉的一代清官包拯,死后为什么会让专家敬佩不已?说到清官,很多人一下就能想到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拯。不管是民间传言还是电视...

清官那么多为什么包公最受欢迎

清廉的一代清官包拯,死后为什么会让专家敬佩不已?

说到清官,很多人一下就能想到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拯。不管是民间传言还是电视戏曲,包拯都是以头带月亮,一脸黑的形象出现。


他为人清廉、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因此也被称为“包青天”。民间一直对包拯是哪里人士有着分歧,传言说包拯是开封人,还有人说包拯是安徽合肥人。

那么包拯到底是哪里人士呢?这一个清官的墓葬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专家们到底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包拯一生有很多的官职,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开封府的知府了。大家都知道北宋的都城就在开封,包拯在天子脚下做父母官,自然能力非同一般。

当然正是因为包拯做过开封的父母官,不少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开封人。事实上他的家乡不在开封,也不再河南,他出生在安徽合肥。

其实这是人们对包拯一个天大的误解,后人有说包公祠都是修建在开封肯定是开封人士。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包公清廉而修建的,并不是开封人士。不知道包拯要是知道会作何感想呢?


1973年的一天,安徽当时决定建一个钢铁厂。因为修建厂房会影响很多文物建筑,为了能够尽量保护这些文物,当地政府决定对那里的一些文物、墓地进行迁移,也就是在这次迁移的过程中,人们才无意之间发现了包拯家族的陵墓。


发现古墓之后,考古专家立即赶过来对这个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经过专家对墓葬文物的鉴定发现,这里居然就有21座一模一样的墓葬!

虽然专家知道这里就是包拯家族的墓地,但是至于究竟哪一座是包拯的就没办法确定了。于是专家只能对这些墓葬挨个进行挖掘,他们选择从一个看起来最简陋的墓葬开始。


结果当专家挖开这个最简陋的墓葬之后却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墓葬就是包拯的!

墓葬中只有一口金丝楠木的棺材,人们打开之后发现了一块墓志铭,根据上面的记载这正是包拯的墓葬!

考古专家怎么也不相信包拯的墓居然这么简陋,于是他们为了保险起见对墓葬出土的尸骸和物品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墓主人是一个40岁以上的男人,墓葬中的一些物品也表明墓葬的主人就是包拯!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简陋的一个墓居然就是包拯的陵墓,要知道包拯当年可是朝廷的一个大官,他死后墓葬居然如此简陋,真不愧是一代清官。

为此,我们不得不感到佩服。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有这么清廉的官,就算是现在也少有清官。他值得被世人一直传诵!

为何大众都尊重喜爱包拯?

因为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宋史》第316卷《包拯传》中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因为包拯不为亲者讳。“廉者,民之表也”,包拯为官严于律已,生活俭朴,“饮食器用如布衣时。”任庐州知府时,他的外甥犯了法,他依法定罪,毫不留情。他的儿子包绶,为官多年,死后只留下几卷著述,“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他的孙子包永年也是“了无遗蓄”,包永年的丧事由两个弟弟合力营办,土坑木棺。
包拯关心民疾苦。包拯担任御使期间对西北边防多有良策。如他提出将青壮年农民组织起来平时耕作,战时打仗,以减轻徭赋,扩大兵源。他提议对京东地区的一些冶铁专业户缓征生铁以让他们休养生息。他上书缓征500万石江淮地区的稻谷,“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为什么包拯可以做个清官,甚至连皇帝也不怕?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在做谏官时,对朝政发表许多意见,让皇帝在许多重大的决策中避免了严重的失误。包拯对于自己的这一段经历曾做过十六字的总结:“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被授以重任,出任北宋都城开封的知府。开封知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以往一般都是由亲王、大臣兼任。历来京官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无理可讲。
  在北宋政权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出任开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个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期内,秉公理政,铁面无私,虽然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但是因为他行得正、坐得直,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包拯效忠宗室,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下,仍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法理之外尚有人情,且不畏强权,深知民间疾苦,断案如神,明如镜,清如水,直比青天,故有“包青天 ”的美誉。
  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专制社会 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数几个大清官之一。
包公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清官,由于他执法如山,不讲私情,当时就很有名望,也深得皇帝的信任,从他的多次升迁和他许多建议的被采纳,就可以看出他在皇帝心目中的作用。如果没有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清官是很难有什么作为的。另外,他还深得民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法律的象征。加上他的性格刚正,所以他能做到不畏强权。
本文标题: 清官那么多为什么包公最受欢迎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24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祖冲之所著《缀术》一书还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吗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欧洲却从来分而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