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季札有何关系?孔子有没有为其写过碑文呢?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根据历史记载,孔子一共有写过三块十字碑。有人说孔子敬仰...
孔子与季札有何关系?孔子有没有为其写过碑文呢?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根据历史记载,孔子一共有写过三块十字碑。有人说孔子敬仰季札的大名,所以带着弟子一起去延陵镇,并给季札写下墓碑文,用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不过很多学者关于孔子给季札写碑文议论纷纷,我个人更倾向于孔子有给季札写过,因为孔子跟季札都是鲁国人,而季札给鲁国带去丰收。
一、季札退出王室,归隐山林根据历史记载。季札是吴国的公子,后来他主动放弃皇室的地位,回归山林。也就是现在的丹阳县,那个时候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丹阳县还是一片沼泽湖,那时人们还不懂得如何去开荒种地,只知道利用湖泊资源去抓捕鱼虾生活。后来季札来到此处,将中原的大麦,水稻的种子带给他们,并教他们如何种植水稻,以及养蚕。因为季札给当地人民带去温饱,所以当地的人们也把他推举为酋长。
二、孔子感慨季札的功劳季札虽然归隐山林,但是他曾多次作为吴国的使者去中原。促进中原跟吴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后来季札死后,吴国群众上下哀悼。当季札死的消息传到鲁国,孔子久仰季札的大名以及他为民众作出的贡献。便安排自己的子弟,带着自己所写的碑文前往吊唁。季札的墓在丹阳县,王甲庄的大约九里的地方。据传说孔子的碑文一共有两排,另一排竖立在江阴申港,这也是传说中季札的真正的出生地方。
三、关于季札有三块碑文后来中原得知季札去世的消息,便安排使者过来拜见季札的墓碑。但是因为要进入墓碑的地方很不方便,所以中原使者便奏请吴王批准。在云阳驿站又复制了一块碑文。所以历史上关于季札的碑文一共有三块。
孔子最推崇的东周人物是谁?是季札吗
述而篇载:子贡问孔子,“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公冶长篇载:“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微子篇载:“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伯夷、叔齐的三章文字,拙文曾对后两章作过简单讲解。孔子高度评价伯夷、叔齐,明确说他俩是“古之贤人”。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白话文:
孔子说:“齐桓公能够九次与诸侯会盟,不是靠暴力强制,靠的是管仲的力量啊。(我想)像他一样仁义,(我想)像他一样仁义。”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儒效》篇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代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
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
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
但是在唐开元时期,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
这十个字是孔子仅有的遗墨,为何会留在这里?
这十个字是孔子仅有的遗墨,为何会留在这里?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孔子生前著书立说,但遗墨存今的却极少。他的字到底写得怎样?在哪能看到孔子书法真迹呢?
丹阳延陵镇季子墓里的十个字系孔子所书,保存至今,神韵彰显。
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地区),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季礼卒于公元前484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季子墓的具 *** 置有两种说法。但位于丹阳延陵镇的季子庙却是史料记录传承至今。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死后立庙奉祀。 据唐人记载,原有三庙,现只存南庙,庙后为季号墓。
拜谒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诗句。其外,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剌、沈德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季子庙里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孔子所留的这十个字了!
延陵季子墓碑始刻于何时无考。现碑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重摹上石。庙前立有“呜呼有吴廷陵君子之墓”碑。世称十字碑,相传为孔子所写,古人考证原碑只“呜呼有吴君子”六字,是古篆 ,“延陵之墓”四字是方篆,两者不同,怀疑是汉人篡人。唐、宋以来层次翻刻。
孔子为何会为季子写墓碑呢?季札再三让国,被孔子幸为君子典范。手机还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交游天下,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季子比孔子要早一些,但是季子对孔子的影响很深,孔子对季子是十分尊崇的,可以说季子算得上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以后的《春秋》都受到了季子的影响,传说季子的墓碑有孔子所书的文字。北宋理学之开山祖周敦颐认为此碑文实系孔子所书,其理由为“盖季札之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以为知礼,而亲自勒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见《濂溪先生居庐山说》)
此碑碑高2.45米、宽1.07米,圆首。十字分两行。左、右、下都有唐人题刻。碑周边并刻有精美图案。季子墓碑后记写于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碑文写道: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州之延陵镇是也。杜佑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晋陵县.其说明矣。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阳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
可见,季子庙在武陵镇是有依据的。季子庙前还有的六口沸井,这又是一个神奇!
季札的推崇圣人
作者:徐敏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ISBN:9787229003609
开本:16
定价:39.80 元 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季札可谓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季札在中国思想史、文艺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季札的资料存世极少,所以虽然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义上研究季札的却并不多见。
《季札——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季札的专著。《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的面世,填补了先秦史、儒学史、文艺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潜心传统文化多年,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视角对季札的一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在创作过程中,整理前人成果、搜集最新资料、考察季札遗迹,从而做到内容翔实、有理有据。 吴培恩称季札为“儒家的先驱”
金学智称季札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祖”
南怀瑾称季札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
冯学成称季札为“高士、逸士、博士”
作者称其为“春秋时与孔子齐名的圣人”
苏州,季札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排名第一。
常州,季札在淹城博物馆暨武进名人馆排名第一。
江阴,季札无论在古代的乡贤祠,还是在的名人馆中,都排名第一。
这些江南重镇,都不约而同把季札列为第一先贤。
因为他,江南的文明史要大大提前,提前到与中原孔子齐名的季札的时代。 序
前言 南季北孔——还季札圣人地位
第一章 季札的家世
第一节 季札先祖之西周
第二节 季札先祖之吴国
第三节 季札的出生
第二章 季札让国
第一节 季札让国
第二节 季札让国的国际影响
第三节 季札让国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季札观周乐
第一节 请观
第二节 《周南》、《召南》与周公、召公
第三节 《邶风》、《鄘风》、《卫风》与《康诰》
第四节 《王风》与西周、东周
第五节 《郑风》与郑声
第六节 《齐风》与齐国
第七节 《豳风》与周公东征
第八节 《秦风》、夏声、周之旧
第九节 《魏风》,此魏国非彼魏国
第十节 《唐风》、晋、帝尧
第十一节 《陈风》、五音
第十二节 《郐风》,自郐以下
第十三节 《小雅》
第十四节 《大雅》文王之德
第十五节 《颂》与乐教
第十六节 《象箾》、《南籥》
第十七节 《大武》
第十八节 《韶濩》与“成汤”
第十九节 《大夏》与“大禹”
第二十节 《韶箾》与“舜”
第四章 季札周游列国及季札挂剑
第一节 鲁国
第二节 齐国与晏婴
第三节 郑国与子产
第四节 卫国多君子
第五节 晋国将三分
第六节 季札挂剑
第五章 季札的晚年
第一节 孔子观季札葬子
第二节 季札止国难
第三节 季札救陈与人生之最后
第四节 季札人生之最后
第六章 季札的身后事
第一节 十字碑
第二节 季子墓与季子庙
第三节 季札文化之古今
第七章 季札礼乐纶贯
第一节 礼贯
第二节 乐贯
附录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