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穿洗过的衣服见君王,竟被孔子斥为非礼。是不是国人喜欢排场挥霍浪费的根源

发布时间: 2023-04-10 02:00: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晏子春秋的文言文1.,有关晏子春秋的文言文,06高考文言文翻译——北京卷(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晏婴穿洗过的衣服见君王,竟被孔子斥为非礼。是不是国人喜欢排场挥霍浪费的根源

晏子春秋的文言文

1. 有关晏子春秋的文言文

06高考文言文翻译——北京卷(晏子春秋)

[原文]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 :“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译文]

齐景公时,连续下雨十七天。齐景公却夜以继日地饮酒。晏子请求给灾民发放粮食,多次请求,都没有得到齐景公的允许。齐景公命令柏马上(一说柏遽是人名,齐景公近臣。一说“柏”是官名,“遽”乃急遽之意。此处取后说)巡视全国,招纳善于歌舞的人。晏子听到此事后,很不高兴,于是把家里的粮食分给灾民,把装粮食的器具放在路边,自己步行去见齐景公说:“连续下了十七天的雨,一个乡有几十家的房屋受损坏,一个里有几家没有饭吃,老年体弱的百姓,寒冷时不能得到短衣御寒,饥饿时不能得到糟糠充饥,步履艰难无法行走,四处张望无处诉说。然而君王不怜悯百姓,日夜饮酒,命令全国招纳善于歌舞的人没有休止,宫中的马匹吃着府库的粮食,猎狗饱吃牛羊的肉,后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粮食肉品。对待犬马妻妾,不是太优厚了吗?对待黎民百姓,不是太刻薄了吗?乡里的百姓贫穷却无处诉说,就不会喜欢君王了;饥饿却无处求援,就不会喜欢君王了。我(晏婴)身边跟随着百官,让百姓饥饿穷困却无处诉说,使君王沉湎酒色抛弃百姓却不加怜悯,我(晏婴)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晏子两次下跪,深深叩首,请求辞官离去,于是快步走出宫门。

齐景公跟在晏子后面,被泥泞的道路所阻,赶不上晏子,就命令驾车追赶晏子,到了晏子的家,没有追赶上。只见晏子家里的粮食已经全部分给灾民,装粮食的器具放在路边。齐景公又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追到晏子。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后面说:“我有罪过,先生抛弃我不辅助我,我是不足以屈请先生的,难道先生不顾惜国家和百姓吗?希望先生赐幸保全我。我请求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百姓,给多给少,谁轻谁重,全听先生的安排。”于是齐景公就在路上拜请。晏子才返回国都,命令禀去巡视灾民,家里有农桑种子而没有粮食吃的人家,发给足够一个月吃的粮食;没有农桑种子的人家,发给足够一年吃的粮食;没有积蓄柴火的人家,发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霖雨之灾。命令柏巡视灾民,房屋塌坏不能抵御风雨的人家,发给他们金钱。视察寻找百姓中缺少用度、经济困难的人,限期三天内完成。超过期限,同不执行命令一样,应该治罪。

齐景公离开宫舍,减少食肉,撤销宴饮。三天内,巡视的官吏完成使命上报情况:贫穷灾民共一万七千家,分发粮食九十七万钟,薪柴一万三千车;房屋损坏的有二千七百家,发放救济金三千金。齐景公然后回到宫内,减少食用,不弹琴瑟,不击钟鼓。晏子请求将齐景公左右的婢妾和用歌舞来娱悦齐景公的人遣归。

编辑本段

四库提要记载

2. 晏子春秋中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是: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饣干肉,辟拂口兼齐酒徒减赐。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万三千乘;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

翻译是: 齐景公时,(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17天。景公不以为然,成天在宫中纵酒欢宴。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视国都,收罗能歌善舞的人。晏婴听说后,很不高兴,把自己家里的存粮,分配给灾民,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间小路上(任凭灾民们用取)。(做完这些事情后)晏婴徒步去拜见景公,对他说:“连绵阴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乡之中,就有几十家人家;断炊断粮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户。许多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可是您不体恤(百姓的艰苦),日夜饮酒,命令在国都内不停搜寻歌女乐工。您养的马,吃的是国库里的粮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饱饱的;达官贵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狗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丰厚了吗?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吗?所以乡里他们处境困厄、忍饥挨饿无处诉说自己的苦难,就不喜欢自己的国君了。我随百官,使百姓饥贫到极点而无处可告,又让您沉溺于醉酒欢宴,忘记自己的职责,我的过错太大了!”说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礼,请求自己离开朝廷。于是,便快步离开了宫殿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晏子笑了笑。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晏子春秋全译、卷第一。

3. 有关晏子春秋的文言文

第一卷 内篇谏上第一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第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

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

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荐者,婴未闻有也。”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 第二】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

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公湎而不听。

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君若欲无礼,此是已!”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

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 第三】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见曰:“君病酒乎?”公曰:“然。”

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

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

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

愿君节之也!”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 第四】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 第五】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奉数之?,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驱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照,及之康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饣干肉,辟拂口兼齐酒徒减赐。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万三千乘;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 第六】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君奚故不朝?”对曰:“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扃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

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

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 第七】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

4. 《晏子春秋》原文(文言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宴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宴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宴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宴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晏子笑了笑。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

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5. 《晏子春秋》文言文阅读

╮(╯▽╰)╭,你没说清楚什么题目,我就网上搜了些相关题目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1)晏子将使楚 使:(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3)曰:“坐盗。” 坐盗:(4)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5)齐人固善盗乎 固:(6)其实味不同 其实:(7)寡人反取病焉 取病:(8)叶徒相似 徒: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1)今方来 方:(2)缚者曷为者也 曷:(3)橘生淮南则为橘 则:(4)所以然者何 然:(5)何以也 以:3.解释下面“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子将安之( )(2)齐之习辞者也( )(3)楚王闻之(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4)所以然者何?5.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6.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二、同步解读晏子至,楚王赐晏于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予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予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7.晏子, 时期 国著名的 家、家。《晏子春秋》是一部 的著作。

8.针对楚国国君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样回击对方的?9.概括选文,请说说晏子在外交上的特点。三、美文赏读狄梁公①与娄师德②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③进身④,非碌碌国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⑤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因命左右取筐箧④,得十许通荐表⑦,以赐狄公。狄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由于外阅:“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衿色。

注:①唐武则天时有名的大臣狄仁杰,宇怀英。②唐有名的大臣,为将相三十年,以能容人著名。

③品行端正。④受任用。

⑤比,过去。原来。

⑥箧,小箱子。⑦推荐的奏本。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朕大用卿(用:重用)B.卿之遭遇(遇:遇合,这里指做大官)C.恐惧引咎(咎:认错)D.而娄公未尝有衿色(衿色:难过的表现)11.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 ②以残年余力B.许:①得十许通荐表 ②杂然相许C.因:①非碌碌因人成事 ②因命左右取筐箧D.为:①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②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1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13.唐朝娄师德尽管狄梁公一再排斥他,仍坚持推荐狄公,说明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参考答案: 1、⑴出使⑵善于辞令⑶犯了偷窃罪⑷到……去⑸本来⑹它的果实⑺自取其辱⑻只,仅 2、⑴将要⑵同“何”,什么⑶就⑷这样⑸用 3、⑴动词,去,往⑵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⑶代词,代事⑷助词,的 4、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⑵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知偷盗吧?⑶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⑷为什么会这样呢? 5、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6、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君面前,以此影射齐国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7、春秋、齐、政治、外交、记载晏婴言行 8、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相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9、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10.D(骄傲的样子) 11.A(B约;C靠、于是;D被;进行) 12.①你能做官,实在是靠师德的力量。

②我没想到被娄公所容纳。 13.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惟才是举。)

话说……真是长啊,希望LZ不要看到眼花,虽然我自己也看到眼花了……~~。

6. 求《晏子春秋》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其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 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枳,只有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翻译: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

翻译: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翻译:景公(当政)的时候,下了三天大雨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白狐大衣坐在殿堂旁的台阶上。

原文: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翻译: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雨雪,天却不冷。”

原文: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翻译:晏子回答说:“天不冷吗?”景公笑了。

原文: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翻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知道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却知道有人在受冻,安逸的时候却知道有人在劳作。现在君王您不知道这些啊!”

原文: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翻译:景公说:“好!我听从你的教诲。”于是命令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赏析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卷一·内篇·篇二十》,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节选的文章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景公闻命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记述了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晏子提醒齐景公作为君主,执政要重视百姓疾苦,宣扬了爱民的民本思想,而齐景公欣然接受谏言,成就了一段美谈。

翻译: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接受你的教导告诫了。”

景公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施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寓意:

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满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景公闻命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记述了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晏子提醒齐景公作为君主,执政要重视百姓疾苦,宣扬了爱民的民本思想,而齐景公欣然接受谏言,成就了一段美谈。

翻译: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接受你的教导告诫了。”

景公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施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寓意:

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满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景公闻命

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好久没答题了 大致是,景公当政之时,雨雪下了三天没有放晴。景公披上了裘皮坐于朝堂之上。晏子入堂看见,站于中间,这时,景公说,真是怪事啊!雨雪连下了三日却不寒冷啊。晏子回答说,不冷吗?景公愧笑。晏子说,我听说以前贤明的君主,自己饱的时候了解别人的饥饿,温暖时知道别人的寒冷,闲暇时知道别人劳作的辛苦。而现在君主您却不知道啊。景公说,好,我听命。于是下令发粮食与衣服给饥寒的人们。 不知满意可否

有谁知道“晏子相齐”的故事??

要注释和译文都有啊~rnrn 做的习题很难的哦~~rn就是这些啦!!
晏婴(约公元前585-前500年),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齐人夫晏弱之子。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齐国历史上唯一可与管仲并称的一代名相。他从公元前556年袭父爵为齐国大夫,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齐景公时为国相。孟子曾赞之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司马迁说:晏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为政期间,大力提倡以礼治国,省刑薄敛,宽政惠民,敬贤远佞,反奢倡俭;在尖锐复杂的外交斗争中,机智善辩,不辱使命。为政敢于犯颜直谏,以匡君过。因此,刘向在《序录》中称赞晏婴“尽忠及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现仅就其治国主张及措施列述如下:

一、国运靡常 以礼治国

晏婴当政期间,齐国公室日益哀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在这“礼崩乐坏”,“国运靡常”的形势下,为了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晏婴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晏婴指出:“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点,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失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认为,礼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如果国君不用礼,就不能治理国家;大夫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国君;儿子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父亲;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会互相残杀。因此,无礼或者有礼而太守礼,整个社会就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晏婴认为,君王的守礼是十分重要的。他常常规劝景公要带头守礼。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作妾,生了个儿子叫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而立荼为太子。晏婴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是违礼的举动,使规劝景公说:“不能这样做!以贱敌贵,是国家的大害;废大立小,是祸乱的根源。阳生年长而受国人拥戴,君王不能废掉他!”他又说:“立太子有一定的礼法制度,所以庶子不能僭越嫡长。希望君主能够用礼来教导荼,使他不要陷入邪恶,用大义引导他,使他不要贪婪于私利。长少各按其道行事,那么嫡庶长幼就有序不乱而合乎伦理了。”可是,景公不听晏婴的劝告,还是立荼为太子。
结果(景公死后),田氏杀太子荼,立阳生为国君;后又杀了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了简公将齐国据为己有。(《晏子春秋·内篇谏》)
晏婴还重视运用礼义来抑制私门的发展。景公十六年(前532年)齐国发生了陈、鲍氏与栾、高氏的激烈战斗。据《左传·昭公十年》载:
五月,庚辰日,齐景公、陈、鲍之军和栾、高之军在齐都的稷里作战,结果栾、高之军败北,接着他们又在齐都庄里被战败,齐都人民都追击栾、高,结果又在鹿门战败了他们,最后栾、高亡命鲁国。陈鲍二氏要乘机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可是晏婴却认为这是违背礼义的行为,他义正词严地告诉陈无宇说:“必致诸公,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亡本世,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在晏婴看来,义和利相比,义是根本,只有用义御利,才能克制私欲,避免违礼的越规行为。否则,见利忘义,就必然招来祸患。他强硬地指出:必须把栾、高的财产献给君王。陈无宇听了晏婴的话,就把栾、高的财产都献给了齐景公,然后自请退隐莒国以养天年。晏婴就是这样,遏制卿大夫的利欲,从而维护了公室的利益。
另据《左传》、《晏子春秋》的记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在自己的封邑内,采取了小斗进、大斗出的惠民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结果田氏笼络了民心,扩大了自己宗族的势力。面对田氏势力的迅速增长,齐景公十分担心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请晏婴帮助想办法来遏制田氏势力的增长。晏婴提出的遏制田氏势力的手段就是礼。他认为只有礼,才能阻止田氏代齐的进程。他说:“唯礼可以己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这就是说,根据礼的规定和要求,大夫不能对国人妄施恩惠,百姓不能懈怠劳作,财货不能迁移,工商不能改行,士人不能失职,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国家的赋税。这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为国,就会避免私人势力的强大。为了使臣民懂礼、守礼、保持社会稳定,抑制私人势力的发展,晏婴劝谏君主在守礼方面为天下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这样,天下有礼之士就会簇拥在齐侯的左右,从而为治国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那些无礼之士就难以容身。这样,就会使姜齐政权得到稳定。
正是由于晏婴重视礼义,强调以礼治国,这才使当时齐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桓、管霸业的余绪,使齐不失为大国而自己也身显诸侯。

二、薄敛省刑 宽政惠民

史称景公奢,由于其赋敛无度,刑罚苛重,使得百姓负担过重、上下矛盾异常尖锐。针对这一情况,晏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改良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局面,概括地说,就是薄敛省刑,宽政惠民。
(一)薄赋敛
对于齐国的赋敛之重,晏婴早有觉察。《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当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到齐国的状况时指出:“此季世也,吾不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民人痛疾……。”这就是说:齐国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无限度地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把老百姓收获的三分之二,都纳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让其维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结果是公室所积聚的粮食、财物都腐朽生虫,而百姓们却饥寒交迫。对于这种情况,晏婴是焦急不安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诛祝史时,晏婴趁机劝说景公行仁敛,薄赋敛。说:“处死祝史也解决不了问题,山中的木材,由衡鹿看守,沼泽的水草,由舟鲛看守;荒野的柴 ,由虞侯看守;海洋的渔,由祈望看守;因此,人民都无法取用。偏远乡野之人,也都来到齐都服役,靠近齐都的关卡,向商旅税征暴敛,世袭大夫的家人,强行向商人索贿;处理政务不遵守法律,对人民谋求无度,可是宫殿却每天都在兴建,靡靡之音日夜不停,后宫的宠妃在市场上巧取豪夺,朝庭上的宠臣,到各地去任意勒索,淫欲一天天强烈,如果不给,就诬陷人民入罪,人民痛苦不堪。祷告是有益处,诅咒却有坏处,然而从聊城、摄城以东算起,到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的人民很多,不论祝史如何善于祭祀,又怎能胜过千万愤怒人民的诅咒呢?贤君假若要诛杀祝史,还不如修好自己的品德而行仁政。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级官吏推行仁政,并且撤销省都的各处关卡,重新开放禁止百姓民进入的场所,最后减免租税,轻赋簿敛。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诏,向国人谢罪,从而使民受惠而国以安。
《晏子春秋·景公问千圣君其行如向,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篇也载看晏子谏景公薄赋敛的内容:
晏子进谏景公说:“我听说,问道的人是想改行政道,明白了道理的会肃然起敬。现在君王的赋税繁重,所以百姓离心离德;市场上贸易欺诈诳骗,所以商旅断绝;玩好充斥市场,所以日常家用匮乏……。身旁满是嗜欲贪婪之人,全国一片非议责骂声,而您却不加考虑”。景公听了晏婴的话。于是下令不要再进献玩好,市场贸易要公平,不准欺诈,宫室不要再修饰,没有完工的建筑停止修建,停止劳役,减轻赋税。晏婴还要求景公,要注重渔盐业和关口的管理,取缔奸商不法之徒。赋税,对农民只收取十分之一。晏婴关于薄赋敛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齐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省刑场
齐景公时,由于严刑峻法,致使齐国“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 (《晏子春秋·内谏下》)在市场上则是“履贱踊贵。”(《左传·昭公三年》)
对这种情况,晏子进行了一次次的进谏。《左传·昭公三年》载: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宅,晏婴以靠近市场便于体察民情,有利于治国行政为由而拒之。齐景公问:“贤卿既然住在靠近市区的地方,你知道物价的高低吗?”晏婴回答说:“我既然住在市区,怎敢不知物价的高低呢?”齐景公问:“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晏婴回答说:“义肢贵,鞋子便宜。”景公听言,知受断肢酷刑的人太多了,遂下令减轻酷刑。对此评论家说:“一个有仁慈的人,他的话都是为了众人的利益。由于晏婴的一句话,而使齐君减轻了人民的刑罚。《诗经·小雅》篇说:‘贤臣如果能推行仁政,那么乱事就会停止’。就是指这类事情而言。”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省刑之谏是很多的。如:“景公欲诛骇鸟人,晏子谏止”、“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止”、“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止”、“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止”、“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止”等等,可以说是为了省刑,晏子谏君无所不及。
晏婴还要求景公:“减轻刑罚,如果是死罪的减为徒刑,如果是徒刑的减为惩罚,如果是惩罚的就免罪释放。”(《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主张对严酷的刑罚加以改革,反对对民众滥施暴力,对于缓和当时齐国国内不断激化、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百姓的安定生活,是有其积极社会意义的。
晏婴的薄敛省刑主张,是与他“宽政惠民”的仁政思想相一致的。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恣意掠夺和杀戳,这无疑是对减轻人民群众负担,保障人民生活财产,是大有益处的。

三、选贤任能,惩治谗佞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是晏婴治国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他曾总结了桓公得以称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先君见贤不留(留迟滞),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当齐景公问晏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如何举措时,他明确地回答:“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则是莫大的不祥。他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在识贤方面,当景公问取贤得人之道时,晏婴指出:“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认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就是从其社会交往上,从其实际活动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辞来作决定。
在任贤方面,当景公问任人之道时,晏婴指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的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大度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据《史记》载:
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其骂车时,以为自己是为国相驾车,神采飞扬,甚为得意。但不久这位车夫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见他改变态度,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丈夫驾车时那种自得神态。等到车夫回家,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婚。车夫问其原因。妻子便对丈夫说:“晏婴身高不过六尺而做齐国的国相,并且名声显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情安详,考虑深远,非常谦恭谨慎。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而且神态非常自得,我因此要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变得谨慎廉虚起来。晏婴因为车夫能听从妻子的劝告,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
齐景公时,晋国举兵攻伐阿、甄。燕国也侵扰河上,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景公非常忧虑。这时,晏婴向景公推荐了田穰苴。他说,田穰苴虽是田氏庶出,但很有才能,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所说后,急忙召见田穰苴,并和他谈论用兵之道。穰苴果然精通兵法谋略,景公很高兴,便任命田穰苴为将军,率军抵抗晋、燕之师。由于田穰苴治军严明并按军法斩杀了迟到的监军庄贾,军威大振。特别是由于把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士兵的拥护,士气高涨。结果,晋军听说后撤军而去,燕军也渡水退回。田穰苴率兵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晏婴在主张举贤用贤的同时,积极主张惩治谗佞。他指出,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依托君威,加害贤良,危害国家,故为国之大患,晏婴把这种人比做“社鼠”、“猛狗”,力主惩之,除之。《晏子春秋·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篇曰:国家也有这类社鼠,国君的左右近侍有的就是。他们在宫内对君主隐瞒善恶,在宫外靠权势迫害百姓,不除掉他们,国家就要混乱;但要诛杀他们,他们却被国君保护而受到宠爱,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国家也有猛狗,这就是某些当权的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想来求见您这大国的君主,可是他们都迎上去咬他们,这些人也就是国家的猛狗啊!君主的左右亲近是社鼠,当权的人是猛狗,君主怎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没有忧患呢?因此,明君贤臣治国,必须尊贤、举贤、用贤;去谗、除佞;如此则国治民安。

四、反奢倡廉 节俭力行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淮南子·要略》篇说:“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辩,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景公如此奢侈腐化,而齐国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晏婴一次次地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一年大雨连绵一连下了十七天。但是,景公仍然是日以继夜地饮酒作乐,并且派人巡视国中,罗致善歌的人。晏婴听说后,愤然去见景公说:“大雨连绵下了十七天,房屋毁坏的每乡都有数十户,缺粮挨饿的百姓每村都有好几家,年老体弱的人,天寒受冻连一件粗布衣都得不到,忍饥挨饿连一顿糟糠都吃不上。他们走投无路,求告无门。然而君主却日夜饮酒作乐,令人到处罗致歌人不止。用国库的粮食喂马,用牛羊肉养狗,三宫姬妾都饱食膏梁肥肉,您对狗马姬妾不是太优厚吗?对乡民百姓不是太薄情了吗?我身为国家大臣,忝居百官之列,却让百姓灾民受冻挨饿,使君主贪恋酒以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景公纳晏婴谏,授权晏子赈济灾民。三日期满,官吏赈灾完毕。晏子上报说:受灾贪民一万七千家,用去赈灾粮九十七万钟,柴薪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修缮费用三千金。景公听毕,然后回到宫内,降低了饮食标准,不再击鼓奏乐。晏婴又请求景公裁减侍从和使君主移情丧志的歌儿舞女,结果三千歌儿舞女被辞退。
景公曾问晏子说:“我想穿古代圣王那样的衣服,住居代圣王那样的房屋,如果这样,诸侯就会来归顺吧?”晏婴趁机讲明了行德政、施仁义,爱民节用的道理。他说:“夏禹、商汤、周文王并不穿同样的衣服而统治天下,并不是靠服装来使诸侯归服的,而是真诚地爱护百姓,成功地施行善政。古时曾有身穿极为简朴的衣服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服饰,而是归顺他们的德政。古时曾有居住木巢洞穴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居室,而是归顺他们的仁政。”他又说:“现在君主您把楼台阁榭修得没法再高了,把池塘挖得没法再深了,还极力追求雕镂的精巧,花纹的精美而不知满足,那么这乃是在与百姓结仇啊。我想这样下去,国家恐怕要危险了,您也不得安享了。您竞然还想使诸侯来归服,不是也太难了吗?”晏子谏止了齐景公的奢行。
在反对奢侈腐败的同时,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以律已,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做出了榜样。吃的是“脱粟之食”、“肉不足”,穿的是粗布衣,仅有的一件皮衣,竟穿了三十年。住的是“近市渊湫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上朝时,常坐弊车,驾驽马。在婚姻方面,仍以老妻为伴。晏婴生活如此俭朴,可他一再辞去景公赐与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辂车、乘马等,为百官作为表帅。
晏婴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认识到,清廉则为福,贪欲则为祸,而且能够自觉做到以德抑欲,以义御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国平定崔庆之乱后,功臣都受到封赏。景公曾赏赐给晏子邶殿(今山东省昌邑市西)附近六十邑,晏子不肯接受。子尾问晏子:“富,人之所欲也,何独不欲?”晏子说:“庆氏由于贪图封邑而招致灾亡,而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控制欲望的结果。反之一旦增加邶殿的封土,这固然可以满足我的欲望,然而欲望满足了。死亡的日子也就快到了。这并不是我讨厌财富,而是深怕因此丧失财富。况且富有如布帛的宽度,最好是加以适当限制,而不让它任意变化。人都想在富裕中生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随心所欲地享用。因此就用道德来规范限度,不可以过分富有,这就叫做财富的限度。财富过多,欲望太大就会惹祸,因此我才不敢贪婪太多的财富。”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华车好马,一连几次,晏子辞而不受。他对景公说:“君主您让我统理的百官,我率先节减衣食,给百官、百姓做榜样,然而还担心他们奢侈浪费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现在华车好马,在上面君主乘坐,在下面我也乘坐,那么百官、百姓不讲礼仪、衣服饮食奢侈而无度, 就没办法禁止了。”可见晏婴的倡俭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不仅为了改变齐国奢侈腐败的政风,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以安定国家,稳定人心。
由于晏婴的克己奉公,尚俭倡廉,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上廉相的楷模。对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人弦章便深受晏婴的影响,被誉之为:“弦章之廉,晏子之遗风也。”(《晏子春秋·外篇》)《隋书·地理志》载:“齐地男子务农桑崇学业,其归于俭,则颇变旧风。”明嘉靖《青州府志》称:“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移俗不无关系。”可见晏婴尚俭倡廉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之深远。

五、折冲樽俎 不辱使命

晏婴身为相国,曾多次代表国君,或接待使者,或出使四方。在历次外交活动中,晏婴总是以其机智善辩,折冲樽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晋平公准备攻打齐国,派范昭前往齐国观察刺探有关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他。酒喝到尽兴时,范昭故意挑衅试探,先是提出要用景公用过的杯子饮酒,接着伴醉让奏周王的乐曲。晏婴识破了使者的心机,给以针锋相对地回击,全都拒绝了他。事后他向景公解释说:“范昭为人,不是浅陋而不懂礼仪,而是想试探我们君臣,所以拒绝了他。”后来,范昭回国报告晋平公说:“齐国是不可以攻伐的,我想试探一下他的礼法行为,而被晏子识破了。”对此孔子高度评价说:“夫不出手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意为不出筵席之间,而退敌于千里之外。从而阻止了一次不义之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晏婴重视以礼治国,他把重礼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外交活动中去。强调诸侯相交以礼为先,反对诸侯间的无礼和非礼之交,让列国宾服。
有一次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听说晏婴非常机敏且善于辞令,使想嘲弄晏婴一番。当晏子到达吴国时,掌管接待的侍从官吴王的吩咐对晏婴说:“天子请见!”晏婴一听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怎么可以自称天子呢?这不是有意蔑视齐国吗?随后他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但没即动声色。“天子请见!”侍从官连喊三声,晏婴装聋作哑,一声不吭。侍从官飞报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晏婴见吴王出来,便首先施礼,然后问吴王:“我是受齐君之命来贵国的。我是一个糊涂人,而糊涂人常常受骗。方才听侍从官高喊天子请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之朝了。不过请允许我大胆问一句:原来的吴王应放在哪里?”吴王听后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改变了称呼,行了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吴国朝庭中的官员见到这般情景,私下里无不赞叹:晏婴真是一位勇敢机智的外交家。
晏婴经常出使各国,他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应对如流的言辞,倾倒了各国诸侯,完成了与诸侯修好的外交使命。晏婴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他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归服?晏婴回答说:“我听说傲慢大国,轻视小国,国家就危险;轻率断案,加重赋税,百姓就会离散。事奉大国,扶助小国,是安定国家的根本保证,谨慎断案,减轻赋税,是聚集百姓的办法。”(《晏于春秋·内篇问下》),此后晏婴又出使鲁国时,鲁昭公却突然说:“我听说贵国的君主是一位邪僻不正的君主,为什么凭您的德行,却去侍奉他呢?”晏婴略加考虑后回答说:“我没出息,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依靠维持祭祀祖先的族人有五百家,因此我不敢选择国君。”晏婴走后,鲁昭公对人说:“晏婴是仁德的人啊!他使齐国国外无诸候侵犹的忧患,内无国家不振的忧虑,却不自夸炫耀;谦虚不自满,本是安邦定国,却托辞是为了供养族人,晏子可称得上是仁慈仁德之人了。”(《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晏婴奉命出使楚国,国为当时楚强齐弱,楚王便想羞辱晏婴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楚王与群臣设下圈套,单等晏婴就范。晏婴来到楚都东门,但守门者却不给他开门,硬要在大门之侧的小门接引他,晏婴明白了这是楚国君臣在设法戏弄自己,便大声对守门的侍者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今天是出使楚国,不该从这小门进。”于是守门者只得从大门迎入晏婴,进见楚王。楚王见了晏婴便问:“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从容答道:“齐国都城临淄有若干里巷,人们举起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把汗就像下雨,人比肩继踵,到处都是,怎么是没有人呢?”晏婴回答说:“齐国任命使臣,各有相应的对象,那些贤德的使臣出使贤明的国家,不才无能的使臣出使不才无能的国家。我最无才无德,所以最合适出使楚国了。”楚王宴请晏婴饮酒,喝得酒兴正浓时,两个官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说是齐国人一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婴说:“齐国人本来就是善于偷盗吗?”晏婴反唇相讥说:“我听说,桔树长在准水以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北,就成了枳子,叶子空自相似,那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晏婴的回答使楚王瞠目结舌。心悦诚服地对晏婴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使楚,当受到楚国君臣侮辱时,以机智善辩,嘲了楚王的无礼和愚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提高了齐国的声誉,更使自己名显诸侯。
晏婴相齐,敢于直谏,匡君救失;为政尚礼、重民、举贤,节俭身体力行,从而使趋于落势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不失其大国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景仰,被称为一代贤相。以致太史公不得不由衷赞叹:“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宋玉顺

晏婴(约公元前585-前500年),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齐人夫晏弱之子。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齐国历史上唯一可与管仲并称的一代名相。他从公元前556年袭父爵为齐国大夫,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齐景公时为国相。孟子曾赞之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司马迁说:晏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为政期间,大力提倡以礼治国,省刑薄敛,宽政惠民,敬贤远佞,反奢倡俭;在尖锐复杂的外交斗争中,机智善辩,不辱使命。为政敢于犯颜直谏,以匡君过。因此,刘向在《序录》中称赞晏婴“尽忠及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现仅就其治国主张及措施列述如下:

一、国运靡常 以礼治国

晏婴当政期间,齐国公室日益哀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在这“礼崩乐坏”,“国运靡常”的形势下,为了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晏婴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晏婴指出:“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点,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失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认为,礼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如果国君不用礼,就不能治理国家;大夫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国君;儿子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父亲;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会互相残杀。因此,无礼或者有礼而太守礼,整个社会就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晏婴认为,君王的守礼是十分重要的。他常常规劝景公要带头守礼。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作妾,生了个儿子叫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而立荼为太子。晏婴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是违礼的举动,使规劝景公说:“不能这样做!以贱敌贵,是国家的大害;废大立小,是祸乱的根源。阳生年长而受国人拥戴,君王不能废掉他!”他又说:“立太子有一定的礼法制度,所以庶子不能僭越嫡长。希望君主能够用礼来教导荼,使他不要陷入邪恶,用大义引导他,使他不要贪婪于私利。长少各按其道行事,那么嫡庶长幼就有序不乱而合乎伦理了。”可是,景公不听晏婴的劝告,还是立荼为太子。
结果(景公死后),田氏杀太子荼,立阳生为国君;后又杀了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了简公将齐国据为己有。(《晏子春秋·内篇谏》)
晏婴还重视运用礼义来抑制私门的发展。景公十六年(前532年)齐国发生了陈、鲍氏与栾、高氏的激烈战斗。据《左传·昭公十年》载:
五月,庚辰日,齐景公、陈、鲍之军和栾、高之军在齐都的稷里作战,结果栾、高之军败北,接着他们又在齐都庄里被战败,齐都人民都追击栾、高,结果又在鹿门战败了他们,最后栾、高亡命鲁国。陈鲍二氏要乘机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可是晏婴却认为这是违背礼义的行为,他义正词严地告诉陈无宇说:“必致诸公,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亡本世,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在晏婴看来,义和利相比,义是根本,只有用义御利,才能克制私欲,避免违礼的越规行为。否则,见利忘义,就必然招来祸患。他强硬地指出:必须把栾、高的财产献给君王。陈无宇听了晏婴的话,就把栾、高的财产都献给了齐景公,然后自请退隐莒国以养天年。晏婴就是这样,遏制卿大夫的利欲,从而维护了公室的利益。
另据《左传》、《晏子春秋》的记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在自己的封邑内,采取了小斗进、大斗出的惠民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结果田氏笼络了民心,扩大了自己宗族的势力。面对田氏势力的迅速增长,齐景公十分担心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请晏婴帮助想办法来遏制田氏势力的增长。晏婴提出的遏制田氏势力的手段就是礼。他认为只有礼,才能阻止田氏代齐的进程。他说:“唯礼可以己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这就是说,根据礼的规定和要求,大夫不能对国人妄施恩惠,百姓不能懈怠劳作,财货不能迁移,工商不能改行,士人不能失职,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国家的赋税。这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为国,就会避免私人势力的强大。为了使臣民懂礼、守礼、保持社会稳定,抑制私人势力的发展,晏婴劝谏君主在守礼方面为天下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这样,天下有礼之士就会簇拥在齐侯的左右,从而为治国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那些无礼之士就难以容身。这样,就会使姜齐政权得到稳定。
正是由于晏婴重视礼义,强调以礼治国,这才使当时齐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桓、管霸业的余绪,使齐不失为大国而自己也身显诸侯。

二、薄敛省刑 宽政惠民

史称景公奢,由于其赋敛无度,刑罚苛重,使得百姓负担过重、上下矛盾异常尖锐。针对这一情况,晏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改良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局面,概括地说,就是薄敛省刑,宽政惠民。
(一)薄赋敛
对于齐国的赋敛之重,晏婴早有觉察。《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当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到齐国的状况时指出:“此季世也,吾不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民人痛疾……。”这就是说:齐国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无限度地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把老百姓收获的三分之二,都纳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让其维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结果是公室所积聚的粮食、财物都腐朽生虫,而百姓们却饥寒交迫。对于这种情况,晏婴是焦急不安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诛祝史时,晏婴趁机劝说景公行仁敛,薄赋敛。说:“处死祝史也解决不了问题,山中的木材,由衡鹿看守,沼泽的水草,由舟鲛看守;荒野的柴 ,由虞侯看守;海洋的渔,由祈望看守;因此,人民都无法取用。偏远乡野之人,也都来到齐都服役,靠近齐都的关卡,向商旅税征暴敛,世袭大夫的家人,强行向商人索贿;处理政务不遵守法律,对人民谋求无度,可是宫殿却每天都在兴建,靡靡之音日夜不停,后宫的宠妃在市场上巧取豪夺,朝庭上的宠臣,到各地去任意勒索,淫欲一天天强烈,如果不给,就诬陷人民入罪,人民痛苦不堪。祷告是有益处,诅咒却有坏处,然而从聊城、摄城以东算起,到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的人民很多,不论祝史如何善于祭祀,又怎能胜过千万愤怒人民的诅咒呢?贤君假若要诛杀祝史,还不如修好自己的品德而行仁政。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级官吏推行仁政,并且撤销省都的各处关卡,重新开放禁止百姓民进入的场所,最后减免租税,轻赋簿敛。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诏,向国人谢罪,从而使民受惠而国以安。
《晏子春秋·景公问千圣君其行如向,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篇也载看晏子谏景公薄赋敛的内容:
晏子进谏景公说:“我听说,问道的人是想改行政道,明白了道理的会肃然起敬。现在君王的赋税繁重,所以百姓离心离德;市场上贸易欺诈诳骗,所以商旅断绝;玩好充斥市场,所以日常家用匮乏……。身旁满是嗜欲贪婪之人,全国一片非议责骂声,而您却不加考虑”。景公听了晏婴的话。于是下令不要再进献玩好,市场贸易要公平,不准欺诈,宫室不要再修饰,没有完工的建筑停止修建,停止劳役,减轻赋税。晏婴还要求景公,要注重渔盐业和关口的管理,取缔奸商不法之徒。赋税,对农民只收取十分之一。晏婴关于薄赋敛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齐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省刑场
齐景公时,由于严刑峻法,致使齐国“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 (《晏子春秋·内谏下》)在市场上则是“履贱踊贵。”(《左传·昭公三年》)
对这种情况,晏子进行了一次次的进谏。《左传·昭公三年》载: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宅,晏婴以靠近市场便于体察民情,有利于治国行政为由而拒之。齐景公问:“贤卿既然住在靠近市区的地方,你知道物价的高低吗?”晏婴回答说:“我既然住在市区,怎敢不知物价的高低呢?”齐景公问:“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晏婴回答说:“义肢贵,鞋子便宜。”景公听言,知受断肢酷刑的人太多了,遂下令减轻酷刑。对此评论家说:“一个有仁慈的人,他的话都是为了众人的利益。由于晏婴的一句话,而使齐君减轻了人民的刑罚。《诗经·小雅》篇说:‘贤臣如果能推行仁政,那么乱事就会停止’。就是指这类事情而言。”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省刑之谏是很多的。如:“景公欲诛骇鸟人,晏子谏止”、“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止”、“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止”、“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止”、“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止”等等,可以说是为了省刑,晏子谏君无所不及。
晏婴还要求景公:“减轻刑罚,如果是死罪的减为徒刑,如果是徒刑的减为惩罚,如果是惩罚的就免罪释放。”(《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主张对严酷的刑罚加以改革,反对对民众滥施暴力,对于缓和当时齐国国内不断激化、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百姓的安定生活,是有其积极社会意义的。
晏婴的薄敛省刑主张,是与他“宽政惠民”的仁政思想相一致的。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恣意掠夺和杀戳,这无疑是对减轻人民群众负担,保障人民生活财产,是大有益处的。

三、选贤任能,惩治谗佞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是晏婴治国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他曾总结了桓公得以称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先君见贤不留(留迟滞),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当齐景公问晏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如何举措时,他明确地回答:“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则是莫大的不祥。他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在识贤方面,当景公问取贤得人之道时,晏婴指出:“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认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就是从其社会交往上,从其实际活动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辞来作决定。
在任贤方面,当景公问任人之道时,晏婴指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的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大度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据《史记》载:
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其骂车时,以为自己是为国相驾车,神采飞扬,甚为得意。但不久这位车夫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见他改变态度,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丈夫驾车时那种自得神态。等到车夫回家,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婚。车夫问其原因。妻子便对丈夫说:“晏婴身高不过六尺而做齐国的国相,并且名声显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情安详,考虑深远,非常谦恭谨慎。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而且神态非常自得,我因此要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变得谨慎廉虚起来。晏婴因为车夫能听从妻子的劝告,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
齐景公时,晋国举兵攻伐阿、甄。燕国也侵扰河上,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景公非常忧虑。这时,晏婴向景公推荐了田穰苴。他说,田穰苴虽是田氏庶出,但很有才能,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所说后,急忙召见田穰苴,并和他谈论用兵之道。穰苴果然精通兵法谋略,景公很高兴,便任命田穰苴为将军,率军抵抗晋、燕之师。由于田穰苴治军严明并按军法斩杀了迟到的监军庄贾,军威大振。特别是由于把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士兵的拥护,士气高涨。结果,晋军听说后撤军而去,燕军也渡水退回。田穰苴率兵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晏婴在主张举贤用贤的同时,积极主张惩治谗佞。他指出,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依托君威,加害贤良,危害国家,故为国之大患,晏婴把这种人比做“社鼠”、“猛狗”,力主惩之,除之。《晏子春秋·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篇曰:国家也有这类社鼠,国君的左右近侍有的就是。他们在宫内对君主隐瞒善恶,在宫外靠权势迫害百姓,不除掉他们,国家就要混乱;但要诛杀他们,他们却被国君保护而受到宠爱,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国家也有猛狗,这就是某些当权的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想来求见您这大国的君主,可是他们都迎上去咬他们,这些人也就是国家的猛狗啊!君主的左右亲近是社鼠,当权的人是猛狗,君主怎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没有忧患呢?因此,明君贤臣治国,必须尊贤、举贤、用贤;去谗、除佞;如此则国治民安。

四、反奢倡廉 节俭力行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淮南子·要略》篇说:“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辩,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景公如此奢侈腐化,而齐国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晏婴一次次地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一年大雨连绵一连下了十七天。但是,景公仍然是日以继夜地饮酒作乐,并且派人巡视国中,罗致善歌的人。晏婴听说后,愤然去见景公说:“大雨连绵下了十七天,房屋毁坏的每乡都有数十户,缺粮挨饿的百姓每村都有好几家,年老体弱的人,天寒受冻连一件粗布衣都得不到,忍饥挨饿连一顿糟糠都吃不上。他们走投无路,求告无门。然而君主却日夜饮酒作乐,令人到处罗致歌人不止。用国库的粮食喂马,用牛羊肉养狗,三宫姬妾都饱食膏梁肥肉,您对狗马姬妾不是太优厚吗?对乡民百姓不是太薄情了吗?我身为国家大臣,忝居百官之列,却让百姓灾民受冻挨饿,使君主贪恋酒以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景公纳晏婴谏,授权晏子赈济灾民。三日期满,官吏赈灾完毕。晏子上报说:受灾贪民一万七千家,用去赈灾粮九十七万钟,柴薪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修缮费用三千金。景公听毕,然后回到宫内,降低了饮食标准,不再击鼓奏乐。晏婴又请求景公裁减侍从和使君主移情丧志的歌儿舞女,结果三千歌儿舞女被辞退。
景公曾问晏子说:“我想穿古代圣王那样的衣服,住居代圣王那样的房屋,如果这样,诸侯就会来归顺吧?”晏婴趁机讲明了行德政、施仁义,爱民节用的道理。他说:“夏禹、商汤、周文王并不穿同样的衣服而统治天下,并不是靠服装来使诸侯归服的,而是真诚地爱护百姓,成功地施行善政。古时曾有身穿极为简朴的衣服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服饰,而是归顺他们的德政。古时曾有居住木巢洞穴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居室,而是归顺他们的仁政。”他又说:“现在君主您把楼台阁榭修得没法再高了,把池塘挖得没法再深了,还极力追求雕镂的精巧,花纹的精美而不知满足,那么这乃是在与百姓结仇啊。我想这样下去,国家恐怕要危险了,您也不得安享了。您竞然还想使诸侯来归服,不是也太难了吗?”晏子谏止了齐景公的奢行。
在反对奢侈腐败的同时,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以律已,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做出了榜样。吃的是“脱粟之食”、“肉不足”,穿的是粗布衣,仅有的一件皮衣,竟穿了三十年。住的是“近市渊湫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上朝时,常坐弊车,驾驽马。在婚姻方面,仍以老妻为伴。晏婴生活如此俭朴,可他一再辞去景公赐与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辂车、乘马等,为百官作为表帅。
晏婴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认识到,清廉则为福,贪欲则为祸,而且能够自觉做到以德抑欲,以义御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国平定崔庆之乱后,功臣都受到封赏。景公曾赏赐给晏子邶殿(今山东省昌邑市西)附近六十邑,晏子不肯接受。子尾问晏子:“富,人之所欲也,何独不欲?”晏子说:“庆氏由于贪图封邑而招致灾亡,而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控制欲望的结果。反之一旦增加邶殿的封土,这固然可以满足我的欲望,然而欲望满足了。死亡的日子也就快到了。这并不是我讨厌财富,而是深怕因此丧失财富。况且富有如布帛的宽度,最好是加以适当限制,而不让它任意变化。人都想在富裕中生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随心所欲地享用。因此就用道德来规范限度,不可以过分富有,这就叫做财富的限度。财富过多,欲望太大就会惹祸,因此我才不敢贪婪太多的财富。”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华车好马,一连几次,晏子辞而不受。他对景公说:“君主您让我统理的百官,我率先节减衣食,给百官、百姓做榜样,然而还担心他们奢侈浪费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现在华车好马,在上面君主乘坐,在下面我也乘坐,那么百官、百姓不讲礼仪、衣服饮食奢侈而无度, 就没办法禁止了。”可见晏婴的倡俭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不仅为了改变齐国奢侈腐败的政风,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以安定国家,稳定人心。
由于晏婴的克己奉公,尚俭倡廉,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上廉相的楷模。对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人弦章便深受晏婴的影响,被誉之为:“弦章之廉,晏子之遗风也。”(《晏子春秋·外篇》)《隋书·地理志》载:“齐地男子务农桑崇学业,其归于俭,则颇变旧风。”明嘉靖《青州府志》称:“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移俗不无关系。”可见晏婴尚俭倡廉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之深远。

五、折冲樽俎 不辱使命

晏婴身为相国,曾多次代表国君,或接待使者,或出使四方。在历次外交活动中,晏婴总是以其机智善辩,折冲樽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晋平公准备攻打齐国,派范昭前往齐国观察刺探有关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他。酒喝到尽兴时,范昭故意挑衅试探,先是提出要用景公用过的杯子饮酒,接着伴醉让奏周王的乐曲。晏婴识破了使者的心机,给以针锋相对地回击,全都拒绝了他。事后他向景公解释说:“范昭为人,不是浅陋而不懂礼仪,而是想试探我们君臣,所以拒绝了他。”后来,范昭回国报告晋平公说:“齐国是不可以攻伐的,我想试探一下他的礼法行为,而被晏子识破了。”对此孔子高度评价说:“夫不出手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意为不出筵席之间,而退敌于千里之外。从而阻止了一次不义之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晏婴重视以礼治国,他把重礼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外交活动中去。强调诸侯相交以礼为先,反对诸侯间的无礼和非礼之交,让列国宾服。
有一次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听说晏婴非常机敏且善于辞令,使想嘲弄晏婴一番。当晏子到达吴国时,掌管接待的侍从官吴王的吩咐对晏婴说:“天子请见!”晏婴一听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怎么可以自称天子呢?这不是有意蔑视齐国吗?随后他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但没即动声色。“天子请见!”侍从官连喊三声,晏婴装聋作哑,一声不吭。侍从官飞报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晏婴见吴王出来,便首先施礼,然后问吴王:“我是受齐君之命来贵国的。我是一个糊涂人,而糊涂人常常受骗。方才听侍从官高喊天子请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之朝了。不过请允许我大胆问一句:原来的吴王应放在哪里?”吴王听后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改变了称呼,行了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吴国朝庭中的官员见到这般情景,私下里无不赞叹:晏婴真是一位勇敢机智的外交家。
晏婴经常出使各国,他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应对如流的言辞,倾倒了各国诸侯,完成了与诸侯修好的外交使命。晏婴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他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归服?晏婴回答说:“我听说傲慢大国,轻视小国,国家就危险;轻率断案,加重赋税,百姓就会离散。事奉大国,扶助小国,是安定国家的根本保证,谨慎断案,减轻赋税,是聚集百姓的办法。”(《晏于春秋·内篇问下》),此后晏婴又出使鲁国时,鲁昭公却突然说:“我听说贵国的君主是一位邪僻不正的君主,为什么凭您的德行,却去侍奉他呢?”晏婴略加考虑后回答说:“我没出息,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依靠维持祭祀祖先的族人有五百家,因此我不敢选择国君。”晏婴走后,鲁昭公对人说:“晏婴是仁德的人啊!他使齐国国外无诸候侵犹的忧患,内无国家不振的忧虑,却不自夸炫耀;谦虚不自满,本是安邦定国,却托辞是为了供养族人,晏子可称得上是仁慈仁德之人了。”(《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晏婴奉命出使楚国,国为当时楚强齐弱,楚王便想羞辱晏婴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楚王与群臣设下圈套,单等晏婴就范。晏婴来到楚都东门,但守门者却不给他开门,硬要在大门之侧的小门接引他,晏婴明白了这是楚国君臣在设法戏弄自己,便大声对守门的侍者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今天是出使楚国,不该从这小门进。”于是守门者只得从大门迎入晏婴,进见楚王。楚王见了晏婴便问:“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从容答道:“齐国都城临淄有若干里巷,人们举起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把汗就像下雨,人比肩继踵,到处都是,怎么是没有人呢?”晏婴回答说:“齐国任命使臣,各有相应的对象,那些贤德的使臣出使贤明的国家,不才无能的使臣出使不才无能的国家。我最无才无德,所以最合适出使楚国了。”楚王宴请晏婴饮酒,喝得酒兴正浓时,两个官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说是齐国人一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婴说:“齐国人本来就是善于偷盗吗?”晏婴反唇相讥说:“我听说,桔树长在准水以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北,就成了枳子,叶子空自相似,那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晏婴的回答使楚王瞠目结舌。心悦诚服地对晏婴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使楚,当受到楚国君臣侮辱时,以机智善辩,嘲了楚王的无礼和愚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提高了齐国的声誉,更使自己名显诸侯。
晏婴相齐,敢于直谏,匡君救失;为政尚礼、重民、举贤,节俭身体力行,从而使趋于落势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不失其大国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景仰,被称为一代贤相。以致太史公不得不由衷赞叹:“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本文标题: 晏婴穿洗过的衣服见君王,竟被孔子斥为非礼。是不是国人喜欢排场挥霍浪费的根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06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提到安史之乱,安禄山众人皆知而史思明却显得比较陌生明朝废除丞相,推行内阁制,可内阁制为什么没有变成君主立宪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