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是怎么灭亡的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
汉是怎么灭亡的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从武帝之后,皇帝再也难以真正集权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几百年后隋的建立。
专权者被打倒一派,皇帝必得扶持和借助另一派的势力,而各派势力的兴起有民间氏族与地主的支持,显水涨船高之势,以皇帝一人之力,要完成集权已不再可能。在各小自耕农户基础之上建构权力集中的皇权机构,需要无法忍受压迫与剥削的万民来共同革命才能成功。
从武帝后的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开始,专权者的相继出现再也中断不了,各当权派之间总是充斥着血腥的斗争与屠杀。最终王莽以深厚的背景与显赫的家世,加之以他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经过长期艰苦的经营,终获得数万士族的支持,而“不得已”称了帝。在随后的战争当中,地主的势力愈加庞大,失于土地者也更其增多。
王莽本人相当节俭,他做了“安汉公”之后仍然衣衫褴褛,他的女人亲自下厨做饭,在做皇帝之后,他彻夜忙于政事,不能说他是荒淫之主。但是他的一系列措施触及地主利益,如将田地改称“王田”、不得私自转让,并分“王田”给农民等举措,得罪了众多地主并招致反对。当时,天下的主要力量由氏族地主掌握,所以王莽必得面临失败。彻底根除氏族、地主阶层以整肃低层建构,和在高层建构重新集权,时机远在数百年之后。
中间阶层——专权阶层、地主阶层的大量兴起,使得西汉的中央集权社会结构最终解体。朝代过渡到东汉——皇权在大量专权与地主阶层之上建立,如履薄冰、岌岌可危。
光武帝刘秀本是一个太学生,在当时,京城太学生达十万,大多身出地主之家,又有上继封建时代之“士”的意向,所以也被称为“士”。然而,天下士族地主的混乱局面已然形成,刘秀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获得另外一些士族和贫民更广泛的支持,他转战南北,终于“中兴”了汉室。

刘秀统一天下后,氏族地主的放债收租现象仍在蔓延,他无意于开罪天下氏族世家,也没有收土地所有权为国有,刘秀依氏族力量建立政权,那样做将会招致众多反对,以刘秀的聪明,他不想去触动这根社会的主神经;另外,中央对各地主的土地实际占有量也永不得查清,整个官僚集团与士族地主集团相互纠缠,难以缕清关系,所以,所有土地应交纳相应赋税的措施也不能落实。于是,国家财政相当短缺,久之,大批豪族世家随运而生。就当时具体的社会情状而言,国家无力建立一部通行的成文法,能明确保障平民与士族地主各自的地产、税收情况,官僚对所辖范围的决断——缕清地产、户籍等具体情况,更多倾向于关乎自身升迁进退及利益损增的权衡,各利益集团逐日厚固,终而至于党锢之祸。
为了平衡外臣势力(在政府的中央机构任职或地方官吏,通常与民间地主、兼并势力变相勾结,其本身通常就是地主),东汉中后期开始,皇帝培养了一批位高权重的内臣集团,由太监主事,内、外臣集团双方各自自行征用道德礼义标准作拼死争斗。东汉后期,大将军何进曾以勤王为由,杀入宫城,锄灭一批太监集团,而后又为另外势力集团以叛上为由歼灭。内臣亦有强大的士族力量支持,皇帝无多大实权,实际上已变成了一个众多权力集团争斗的道德中介,争权失败者往往身首异处,并会牵系大量无辜。
东汉后期,各地建立了地方武装力量,纷纷“筑坞”设防自保。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起而造反,影响最大的是黄巾之乱,黄巾军人数达几十万之多(主要组成是流民,夹杂深受剥削的佃农,和少量生活艰难的自耕农),但当时社会的主要力量是地主氏族,所以黄巾起义被很快镇压下去,农民起义在当时可算仓促登场,在董卓之乱之后,整个社会留出一个广阔的舞台,重要角色即将莅临——氏族、大姓开始集结,从历史的幕后走到前台。

公元200年,袁绍纠集地方武装过10万南下,他的身份由“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可以透析,可算大地主与豪门的代表。当时,他有大车万辆,从河北押运粮草。迎战他的曹操身份要相对复杂,他本人出于考廉察举,义祖父曾为太子侍读,是宦官,他招降了黄巾降兵,另加少量流民,曹操的后勤来自屯养,然而他的主力仍是氏族力量,所以他以维持汉朝纲纪者自居,实在是名不副实——不能建立政权整肃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在交战中,曹操发挥己方轻便、快捷的特点,针对袁绍兵力分散,后勤线过长,保障不力之弊,最终取得大胜。随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收服众多来归力量,称雄整个北方。
在同时期稍后的南方,形成了复皇派刘备之蜀和经济多元的吴政权,天下政权三足鼎立的格局渐出水面。
起义、灵帝的天真和缺乏远见的事实表明,汉族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领导和决策不力。这是因为汉灵帝是宦官养大的,宦官腐化了他。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不能生育孩子的人永远也不会寻求权力,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太监们教导他要害怕,每个人都是敌人。他只信任培养他的太监,并依赖他们作出决定。
太监们完全腐败了,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些可笑的奢侈品。宦官会贪污钱财,甚至买卖政府和军事职位。他们完全无视人民为自己建造大厦的需要。人民急需帮助,他们正在遭受饥荒和自然灾害。为了给皇帝的新花园买单,太监没有想出办法帮助皇帝,而是提高了税收来勒索农民。
当一系列事件导致被称为董卓的强大暴君崛起时,权力从汉朝手中跌落,董卓的统治因其残暴而被人们铭记。189年,灵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只有13岁,继承了王位。他的名字叫少帝刘辩,他的母亲因为他的年龄而担任摄政王。却说何进、袁绍二人合谋杀了十个太监。何进既是大将军,又是皇太后的兄长,但她拒绝批准他的计划。何进召董卓入洛阳,威胁太后肃清宦官。这造成了很大的反效果。太监们发现他的计划考虑不周,就杀了他。袁绍乱杀宦官。一些宦官勉强挺过了这一关,无奈之下绑架了少帝和弟弟。在黄河被逼得走投无路之后,他们放弃了一切希望,跳进黄河自杀了。这种混乱为董卓掌权创造了机会。
宦官自杀后,董舟在黄河找到了年轻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看起来很紧张,也很震惊,因为哥哥更严厉,也更冷静。董卓护送他们到安全的地方,却乘机夺权。他废黜了少帝,把刘协放在了王位上,这位皇帝后来被称为献帝。献帝没有实权,只是董卓的傀儡,董卓州成了独裁者。他引军入京,以保安全。
董卓不可能永远掌权,最终发现自己与军阀联盟开战,军阀联盟的目的是消灭他,恢复汉室。。他强迫政府、皇帝和所有市民前往长安,甚至把洛阳夷为平地。军阀联盟领导不善,组织混乱。众将争得不可开交,孙坚决定冒险攻打洛阳附近的董卓。他的进攻很成功,成功地把洛阳置于联军的控制之下。董卓被迫逃走。董卓的生存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这就激起了汉朝人夺回政权的希望。
汉代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失去了孙坚创造的机会。董卓逃到长安后,继续对臣民采取残暴的行动,最终导致政变。朝廷的官员们最终开始了一场针对他的阴谋,由大臣王允领导。吕布最终也加入了阴谋。他是一个可怕的战士,董卓的养子。吕布既恨董卓暴跳如雷,又恐董卓知道他与丫鬟私通。他们一起设法杀死了暴君,并在192年5月消灭了他的整个军队。
董卓死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汉回到原来的样子,也许再延续1000年,但这个机会被傲慢和无能所挫败。王允自高自大,未能消除一切威胁。他拒绝赦免董卓的追随者,因此董卓的追随者相信他们会被屠杀。结果他们造反了,攻占了长安,控制了整个城市。王允被处死,失去了恢复汉室的机会。
刘备是一个著名的军阀,他的目的是恢复汉室。曹操、孙权、刘备三权分立。刘备与皇帝有亲戚关系,与列强作战,但最终失败了,汉朝垮台了。他一生都在组建军队,获得土地,并为统一国家而进行激烈的战斗。最后他失败了,他的兄弟被杀后,他愤怒地攻击孙权,失败了。刘备死了,他的部队最终被打败了。没有他们,就没有人能恢复汉室。
诸葛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他想出了一个恢复汉室的计划。他在刘备手下工作,以实现这个计划,称为隆中计划。他的计划是控制中国南方的土地和中国中部的荆州。这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对曹操发起双管齐下的进攻。不幸的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有缺陷,因为他应该知道不可能保住荆州,因为荆州是孙权为了妥善防守而必须守住的一个关键省份。
所有文明的最后阶段是颓废。统治精英和皇帝变得颓废,不再关心国家。他们会贪污钱买昂贵的房子。他们还将把政府和军方的职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一职位的人往往不能立即付款,而必须分期付款。这使他们负债,导致他们腐败,接受贿赂和贪污,以偿还债务。他们太懒了,完全无视他们下面的起义。
黄巾叛军首领张角获得了权力,他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他。他的军队扩充到了一个庞大的规模,许多人加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暴虐的环境中。张角组建了一个影子政府,即将接管这个国家。他的计划被皇帝发现了,他不得不提前发动叛乱。虽然它是突然的和无序的,这才会失败,但是腐朽的汉已经是大厦将颓了。
(基本信息栏主要参考资料:[3])
中文名
汉
汉语拼音
hàn
注音字母
ㄏㄢˋ
平水韵部
去声十五翰[4]
部首
氵
快速
导航
详细释义古籍释义字形书写音韵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变流程图
“汉”字具体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它在汉字体系中出现得比较晚。甲骨文无“汉”字,西周及春秋金文有相似字形。
“汉”通常认为是形声字,字形从“水”,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难”省去“隹”为声。关于“汉”的本义,先秦经典《尚书》说:“江汉朝宗于海”“冢导漾,东流于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诗经·大雅·江汉》说,“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洗洗”。二书所说的“汉”是河流的名称,即汉江。《诗经·小雅·大东》又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同书《云汉》也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汉”、“云汉”指的都是天河。所以上古时代的“汉”字是什么样子,还不确定,有待于新材料的出土。
新附①、新附②出自战国时代楚国的“鄂君启舟节”[5],笔画稍有差异,结构却是一致的:下部是形旁“水”,上部是声旁“难”。这两个字形曾被认为是沙滩、海滩的“滩”字。从舟节的上下文看,两个字均为“汉水”义,应是“汉”的古文。这两个字所指为汉水,是没有疑义的,问题在于汉为何写作滩。类似的例子还见于《史记·历书》,该书“滩”两见,《索隐》、《集解》都指出“滩”便是“汉”。可见在太史公时代“汉”也可写作“滩”。(鄂君启舟节铭文见扩展图册)
不过,《说文解字》既说“汉”是“难省声”,其不省者自当作滩;然而,《说文》又收有“滩”字作为“𤅩”的俗体,与“汉”同在水部,似乎自相矛盾。但从许氏引《诗》“𤅩其干矣”句,今本(《中谷有蓷》)作“暵其干矣”看,实际上“𤅩(滩)”亦得读hàn。大徐(铉)在“滩”下注了两个反切:呼旰切(hàn),又他干切(tān),很值得注意。合理的解释似乎应该是这样:滩既是汉的本字,又是𤅩的俗体,即今沙滩、河滩字。易言之,汉与滩古本一字,汉代以后才一分为二,赋予不同意义。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打仗就是花钱,那曹操、孙权、刘备的军费从何而来?
东汉末年和三国,是个常谈永新的话题,东汉末年狼烟四起,天下大乱,乱世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群雄逐鹿,最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大集团。
在乱世中战乱不断,打仗打得就是金钱,那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军费是从哪里来的?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
家境殷实、”后天努力“的曹操。东汉末年攻击曹操的人总说他是宦官之后,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后期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的地位非常高,是几朝元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而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高官厚禄,经过两代人的积累,曹家可谓是真正的家境殷实。曹操起兵时,他的父亲曹嵩给了他不少钱财用来招兵买马,这成了曹操起兵的资本。
除了曹操自己家的财产,在曹操起兵后,已经集结了上千队伍的曹操从弟曹仁直接带兵来归,可见曹仁也有相当的家底;曹操的另一个从弟曹洪,家境同样不错。殷实的家族财富,为曹操早期的发展提供了军费支持。
在队伍和控制地域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后,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实行了屯田制度,一方面把土地分给流民,收取税收,另一方面直接让战斗力弱的士兵进行军屯,这直接解决了大部分的军粮问题和军费问题。
依靠”江东父老“的孙权。孙权上台时,他的哥哥孙策已经给他打下了一片天地,上台后的孙权更加倚重江东的几大家族,以求得到他们的支持。
在统治上,孙权重用这些财力和实力雄厚的”江东父老“,而江东的这些世家大族为孙权抗衡刘备和曹操提供财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比如在夷陵大败刘备的陆逊,就是这些家族势力的代表之一。
除此之外,江东的相对稳定和殷实,孙权拥有相对稳定的税收来源。
”有名无分“、白手起家的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刘备自身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刘备虽然顶着”皇叔“的名义,但汉朝对待诸侯王的政策,使中山靖王这一支传到刘备之时,已经是一穷二白,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官职,刘备直接沦为”织席卖履“之辈。
在刘备创业之初,跟随他的人除了张飞有点小钱,关羽也不是富裕之人,这也是刘备在早期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后刘备有了少许兵马,但并没有稳定的城池和强悍的军队,总是”易主而仕“。刘备在早期发展中,投过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等等,在这一时期,刘备的不少军费来自于他投靠的人。
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立足荆襄、攻取巴蜀的崛起之路,此时的刘备,军费来源逐渐转移到统治地区的税收上。
由于”益州疲弊“,再加上刘备集团的常年征战,巴蜀百姓的税负已经到了上限,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经常为粮草烦恼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大家怎么看?大家还知道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哪些获取军费的途径?
欢迎大家积极补充,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晋书》,《资治通鉴》。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打仗就是花钱,那曹操、孙权、刘备的军费从何而来?刘备是汉朝的一个氏族,但是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生活还是挺小资的。为了维持生活开销,刘备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个体户,但这并没有影响刘备的形象。
当刘备在他的家乡卓君开始时,有许多年轻人争夺依恋,包括卓君人张飞和在家乡作案并逃到卓君的关羽。这几百人虽然不多,但是军费可不少。
当然,刘备不是空手套。起兵前,钟山县的大商人张士平、苏爽来到卓县卖马。他们了解到刘备想做大事但手里没钱,认为刘备是本地人,所以对刘备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有了这笔投资,刘备拉起一支军队,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
当然,张士平和苏爽并非白投资。虽然没有相关记录,但是刘备在卓君呆了好几年,当然照顾他们的生意。这是另一个故事。但是他们对刘备的支持和下面这位相差甚远。
曹操为父报仇,于1994年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被打败,于是派人去青州刺史田楷那里求援。当时田凯和刘备都属于公孙瓒,所以刘备和田凯一起救了徐州。
刘备到达徐州后,曹操因吕布偷袭后方而退兵。事后陶谦保留了上表朝廷推荐的刘备,作为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不久,陶谦也同样重视此事,与糜竺(官次仅次于周目和刺史)商议将徐州让给刘备。1995年陶谦病逝,糜竺率领徐州官员欢迎刘备到徐州。
这个糜竺不是一般人,而是汉末红顶商人。糜竺和糜芳兄弟是徐州东海县的首富。他们家世代在当地务农,影响深远,因为有“一万个客户,收入巨大”。陶谦在徐州当牧羊人时,糜竺成了他的另一个司机。刘备能顺利进入徐州,糜竺功不可没。
96年刘备率军攻克袁术,后方被吕布偷袭。刘备被困广陵,兵丁吃尽,山穷水尽。这时候糜竺不仅把所有家当都投在了刘备,还毅然把妹妹嫁给刘备,朱入妹为妻,奴客两千,金银币助军资,刘备借此复兴。
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只是轻描淡写,但对刘备意义重大。可以说,没有当时糜竺的帮助,也就没有后来的刘备,所以糜竺在刘备组的地位很高。刘备入益州后,拜糜竺为韩安将军,甚至高过诸葛亮。
但是刘备虽然给了糜竺很高的地位,却没有给他实权。弟弟糜芳投降东吴后,糜竺羞愧难当,把自己绑了起来,求刘备赎罪。虽然刘备没有怪他,但是米家在刘备组完全失势。
当刘备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形成自己的势力时,收税是解决军费最重要的途径。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为了统一全世界,刘备,孙权,曹操可谓是最好的手段。为了争夺地盘,孙费尽了的心思。古代除了优秀的将领和谋士外,作战主要集中在人口基数、粮草供应、财力雄厚等方面。那么三国之间战争频繁,曹操,刘备,孙权的军费从何而来?
曹操占领大部分北方领土后,他在推行清地制度的同时,沿袭了东汉的经济制度。东汉时期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叫汉五铢,曹操为魏制定的货币政策叫魏五铢。他只是把汉五铢改名为魏五铢,魏仍沿用汉朝的货币制度。清地制度允许魏国拥有大量的粮草,汉代的五铢制度使魏国的经济非常稳定。那么从购买力来说,魏的五铢钱是很强的。
曹操把屯田制度分为两部分:平民田制度和军人田制度。所谓民间土地制度,就是把曹操获得的土地大部分给了无地农民。给农民土地后,曹操每年按一定比例向农民征收耕地占用税。民间土地制度不仅使曹操获得了大量的税收财富,而且促进了魏的人口再生产。他制定的军事领域系统意味着每60名曹骏士兵应该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农业。
这样一来,有战争的时候,曹军就在战场上进攻敌人,没有战争的时候,曹军就在指定的土地上耕种,然后曹军的粮草供应就基本上自给自足了。在军民互不干涉的情况下,曹操可以把税收所得的大部分钱奖励给那些积极作战的士兵。可以说,沿袭汉代五铢制的曹操使魏实现了经济的稳定。此外,他还对秦朝的耕作制度做了一些改动,并应用到了曹军身上,除此之外,曹操下的莫金队长还会时不时的帮曹操创收。正因为如此,魏国一直走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魏国人民非常富裕。魏也是三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
孙权规则下的东吴是基础最厚,产品最丰富的三国之一。当孙氏家族没有统一江东诸郡时,由于河水的危险,远离战争,江东诞生了许多富裕而高贵的家庭。临江的江东人靠饮水,由于地理优势,衣食无忧。公元237年,孙权下令吴栋开始铸造在自己境内流通的货币:大全500。曹操效仿汉五铢制,让魏人开始使用魏五铢。孙权也是如此,他在吴的时候让大全500流通,其实他也是模仿汉代大全50的货币制度。东吴在经济稳定、人民富裕的情况下,与魏、蜀进行贸易。所以可以说吴国是三国中最富有的国家,因为吴国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孙权为吴国设计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不太错。
然而,正是因为吴栋如此富有,直到后期贵族家庭和孙氏家庭才相互挤压。相比曹操和孙权非常经济,相比刘备更没脑子。刘璋刚投降的时候,刘备打算把刘璋留下的土地全部据为己有。但诸葛亮当时告诉刘备,这样做会让四川人抵触刘备。不如把刘章留下的地给蜀人,然后刘备从中提取一定的农业税。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道理,就命诸葛亮负责。公元220年,刘备觉得蜀国也应该有自己的货币,于是命人私铸百元。铸了一百块钱后,刘备被迫用这种不被认可的货币与四川的富商富官进行交易。刘备此举无疑是利用这种未被认可的货币来剥削四川富商富官的财富。
刘备死的时候,钱还没有在蜀国大面积流传,蜀人还在以物易物。你可以想象币的可信度,蜀国的经济状况有多糟糕。后来因为诸葛亮多次北伐,刘章留下的财富也就耗尽了。公元229年,无奈的诸葛亮开始用蜀锦代替支作为蜀中流通的硬通货。蜀国后期,正是凭借、,才获得了战略所需的物资。蜀地山地多,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单靠蜀锦很难维持蜀军的长期开支。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在主持北伐战争的时候,起到了阻止的作用。《三国志》中描写了当时的蜀人,面目如菜。这说明蜀人的生活质量很低。
在蜀汉的最后几年,通货膨胀更加严重,金淑的产量大幅度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费祎开始实行汉铢币,但此时蜀人的生活已经很艰难了。多年的战乱使蜀国失去了大量的青春和力量,内部经济也还不稳定,所以汉铢钱没有在蜀国大面积流通。所有人都看到了邓艾的魔法天堂,刘禅立刻选择了投降,但不知道此时的蜀国已经无能为力了。因为魏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压垮了蜀国。
战争从本质上说,就是资源的消耗,除了少数以谋略取胜的战争之外,绝大多数时候的战争拼的都是实力,也就是金钱、粮食、物资、人口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取决于战争胜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军费,军费可以购买粮食、物资、兵器等各种消耗品,那么军费从何而来?
一、曹操的军费从何而来?曹操是东汉末年实力较强的诸侯之一,从公元189年陈留起兵后,曹操打董卓、收黄巾、败陶谦、杀吕布、收张绣、败袁术、灭袁绍,统一了整个河北,除了曹操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曹操有实力,能够从各个方面筹集军费,从而打败他的所有对手。
曹操的军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而来:
1、家庭支持。
曹操的养祖父是曹腾,曹腾是五朝元老的宦官,官至大长秋,也就是皇后宫中的最高级别的宦官,宦官没有儿子,于是收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后来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同时也继承了曹腾的财富。
曹嵩在曹腾的支持下,当上了大司农,九卿之一,这相当于财政部长,管钱管物的,曹嵩本人也并非清正廉洁的人,当官多年肯定收了不少钱财,曹嵩后来买官当上太尉就花了一亿万钱,可见曹嵩多有钱。
汉末大乱时,曹嵩弃官隐居在徐州,后来从徐州到兖州投靠曹操,光是辎重就装了百余辆车子,这得多有钱啊,这也是曹嵩被杀的原因,乱世之中显露钱财,也因此被杀,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曹家多有钱。
曹操是曹嵩的嫡长子,那个时候是嫡长子继承制,曹操可以继承曹嵩的绝大多数钱财与爵位,曹操想要起兵打天下,曹嵩当然会拿出钱财来支持曹操,这是刘备所不能比的,曹家的钱财富可敌国,拿点钱出来招兵买马那是很正常的,这是曹操军费来源的第一个部分。
2、宗族及朋友的支持。
公元189年,曹操第一次起兵,他是在兖州陈留郡起兵的,当时支持曹操起兵的人是一个当地的豪强,名字叫卫兹,这个人拿出自己的家财,资助曹操招兵买车,一下子就招了五千人,卫兹本人就跟着曹操一起作战,讨伐董卓时,在汴水之战中战死沙场,曹操本人也差一点被杀,幸亏曹洪把马让给了曹操。
除了卫兹之外,支持曹操起兵的还是张邈和鲍信,张邈是陈留太守,曹操在张邈的地盘招兵,没有张邈的支持是行不通的,此外,还有鲍信的支持,鲍信当时是济北相,曹操想要攻打董卓,反董卓的关东联军没几个人支持,只有鲍信支持曹操,后来曹操在兖州发展,也是鲍信支持曹操,鲍信后来与黄巾军作战时战死沙场。
这些都是支持曹操起兵的朋友,除此之外,曹操还有强大的家族势力,比如曹洪,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曹洪的家族很有钱,家中骏马成群,曹操起兵的第一战,曹洪就参与了,他当然为曹操起兵提供了不少军费支持。
除了曹洪还有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曹仁与曹纯是亲兄弟,曹操起兵之后,曹仁就直接带了上千人来投靠曹操,曹仁家族也算比较富有的,凭自己的能力就能招募上千人,非富即贵,曹仁、曹纯两兄弟投靠曹操,让曹操实力大增。
夏侯惇与夏侯渊是西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夏侯家族也是几百年的世家大族了,有钱、有人、有实力,夏侯惇与夏侯渊是族兄弟,他们都来支持曹操,同样让曹操实力大增,曹操正是有了宗族和朋友的支持,就解决了一部分军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是曹操军费的第二个来源。
3、民屯和军屯解决了粮食问题。
曹操依靠自己家族、朋友、宗族的军费起兵之后,实力开始增强,公元192年,前任兖州刺史刘岱与黄巾军战斗时,战死沙场,由曹操担任兖州刺史,在兖州打败了近百万黄巾军,这些黄巾军是拖家带口的,其作战部队有30万左右,曹操从中抽调了数万精锐组成青州兵,然后其他的黄巾军及其家属,被曹操拿来实行屯田。
这是民屯,曹操采纳了枣祇和韩浩的建议,由曹操提供农田、农具、粮食种子,没有耕牛还出租耕牛给流民,让流民来种地,曹操收取一定的税赋,当时是战乱年代,流民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因此曹操实行屯田的第一年就获取了粮食百万斛。
民以食为天,只要有粮食,打仗就解决了吃的问题,只要解决了吃的问题,其他的基本上都不是问题,穿的衣服也好解决,而兵器制造则更为简单,粮食是最难解决的,曹操不仅有民屯,还有军屯,区别就是民屯是流民种田,军屯是军队在不打仗的时候种田,屯田制为曹操积累了大量的粮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4、收取赋税。
曹操势力发展壮大及稳定后,就可以收取赋税了,东汉末年有大量的庄园经济,都是世家大族所拥有的,这些人凭借上百年的基业,在地方上积累了大量的人口、耕地及各种资源,曹操可以开征赋税,收取钱财或者粮食,以充当军费,曹操控制的地盘越大,人口越多,赋税的收入就越多,这成为曹操后期重要的收入来源。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已经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8个州,实力比其他所有势力加起来还要大,虽然没能统一天下,但是赋税的收入足够曹操组建一个政权的支出,这成为魏政权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孙权的军费从哪里来?孙权是靠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的打拼,才有建立政权的基础,孙坚在东汉末年起兵时是朝廷任命的长沙太守,他的军费一部分来自辖区的赋税,另一部分完全靠抢,孙坚北上讨伐董卓时,逼死了荆州刺史,夺取了荆州府库以充军费,在北上过程中,孙坚又杀死了南阳太守张咨,抢夺了南阳郡的物资充当军费。
因为这些抢来的物资不能持久,后来孙坚投靠了袁术,向袁术称臣,然后由袁术提供军费,讨伐董卓时,袁术断了孙坚的粮食供应,孙坚马上就无法继续作战了,于是亲自求见袁术,要求提供,之后孙坚的军费一直是由袁术提供的,然后孙坚所有的行动也是袁术安排的。
孙坚战死后,孙策后来讨要了孙坚的部将,率军向江东进发,孙策的最初的军费也是袁术提供,与他父亲孙坚一样,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孙策在江东征战的过程中,主要靠以战养战,每攻下一个城池,孙坚就夺取城中的物资,并且向当地的大户征收钱粮,所以孙策起初不受欢迎,但孙策武力强大,这些江东人至少不敢表面反抗。
孙策在长达六年的战争中,征服了江东六郡,这六郡就成为孙策的地盘,可以在当时收取赋税,以充军费,袁术称帝后,孙策脱离了袁术独立,因为他有了江东六郡的资本,可以自己筹集军费了,但由于孙策得罪的人太多,所以被人暗杀。
孙策去世后,孙权成为江东六郡的主人,孙权筹集军费的主要手段就是收取赋税。
另一方面,孙权不断拉拢江东大士族,比如以顾、陆、朱、张为首的吴郡四大家族,这些人当中的代表人物有:顾雍、陆逊、陆抗、朱桓、张温,这些人是孙权政权中的核心人物,孙权不断拉拢这些大士族进入政权,相当于利用吴郡四大家族的实力打天下,这四大家族出钱、出人、出力、出物资,最终孙权能成功建立东吴政权,这四大家族是功不可没的,这也是孙权筹集军费的另一个来源。
三、刘备的军费从哪里来?相对于曹操和孙权来说,刘备的起点是最低的,刘备自己家里很穷,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徒四壁,根本没钱,刘备上学都是靠叔父刘元起资助的,刘备虽然出身皇族,但他的家族并不支持他,也没有在刘备起兵时提供什么资助。
那刘备的军费从哪里来?
主要有4个方面:
1、商人资助。
找商人拉来资助。刘备在家乡当时是小有名声的,而且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刘备找到了中山商人苏双与张世平,让商人提供钱财与马匹,刘备以某种利益相交换,然后招兵买马,因此而得到了创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刘备的第一笔军费来源就是靠商人提供的,这在今天叫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
2、投靠他人,由其他人提供军费。
虽然起兵了,并在黄巾起义中立了功,封了官,但刘备实力太弱了,后来又被免官,走投无路之下,刘备投靠了公孙瓒,由公孙瓒提供军费给刘备,刘备因此不需要操心军费,只需要出卖武力和服从命令就行,从这个行为来看,刘备很像现在的雇佣军,没有能力自己获取军费,因此出卖武力,来换取军费。
刘备后来投靠陶谦,因此由陶谦提供军费给刘备,不仅如此,陶谦还给刘备增兵,甚至在陶谦病重之时,宁愿把整个徐州都托付给刘备,刘备有了徐州之后,就可以自己收取赋税来获取军费了,但刘备主政徐州没多长时间,徐州就被吕布夺了,因此刘备又失去了地盘。
后来刘备又投靠吕布,被吕布安排在小沛,吕布看到刘备发展壮大,于是派兵攻打刘备,刘备打不过只好投靠曹操,曹操提供军费及支援给刘备,终于双方联合打败并杀死了吕布,之后刘备又背叛曹操,曹操亲征并打败了刘备,刘备又投靠了袁绍,由袁绍提供军费给刘备,刘备服从袁绍的命令与曹操作战。
袁绍失败之后,刘备又投靠了刘表,刘表提供军费给刘备,刘备为刘表镇守北部边境新野,刘备就是典型的雇佣军,出卖武力换取军费和生存,直到赤壁之战后。
3、糜竺提供。
糜竺是徐州的富商,算是东汉末年的首富,家中的僮仆和食客就有近万人,个人资产上亿,糜竺被刘备的为人折服,一生跟随刘备,在刘备被袁术和吕布联合打败后,糜竺不离不弃,以自己的家产资助刘备,一次性就派给了刘备两千人,还把自己的妹妹糜夫人嫁给刘备,糜竺就是刘备的幕后投资人。
刘备驻扎小沛期间,能有实力招兵买马,就是糜竺提供的钱财,而且不管刘备逃到哪里,糜竺都是跟随刘备,默默地为刘备提供钱财充当军费,所以刘备对糜竺也是非常尊重的,就连糜竺的弟弟糜芳投降了东吴,刘备也不追究糜竺的责任,因此刘备的军费第三个来源就是首富糜竺的提供与支持。
4、收取赋税
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荆南四郡,从此之后,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以政权方式收取赋税充当军费了,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专门负责收取赋税以充军实,215年刘备拿下益州,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刘备的地盘不断扩大。
刘备与刘璋争夺益州时,其军费就是由诸葛亮从荆州收取赋税提供,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其军费就是从益州储藏的钱财、粮食及收取的赋税来提供。因此收取的赋税完全可以让蜀汉政权生存下去,这是刘备的第四个获取军费的来源。
什么是豪族?
古代朝鲜日本的豪族都是什么意思?有武装势力的地主么?--------------------------------------------------------------------------------
ZDIC.NET 汉 典 网
指豪门大族。《后汉书·王龚传》:“ 王龚 字 伯宗 , 山阳 高平 人也。世为豪族。”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氏 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 清 王韬 《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羣无害马,庭有悬鱼,豪族自惩,而下僚咸肃。”
豪族地主,主要有原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地方上的大姓。六国贵族的后裔,在国亡后,失去了贵族的身份,但仍在地方上保持很大的势力,而成为豪族。地方上的大姓,也是依靠传统的优势,成为控制地方的势力。
《后汉书·酷吏传》说:“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杰健者则雄张闾里。”就是指的这两种人。
在秦汉时期,豪族地主是一股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势力,有时甚至对封建专制统治者是一大威胁。如“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河北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宾客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秦汉封建皇朝为了抑制豪族地主,采取了许多办法,主要是迁徙和镇压。
秦汉皇朝不断地将豪族从原来所在地方迁移到都城附近,以便于控制他们。秦初并天下,立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是一个很不小的数字。汉初,高祖“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据说,在这次迁徙之后,“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汉朝的这一措施是相当成功的。
封建皇朝对一些不服从朝廷管辖,而又危害专制统治的豪族地主,有时也采取镇压的手段。如郅都为济南守,“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义纵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王温舒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严延年为涿郡太守,即收捕两高氏,“究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
东汉时,豪族的势力显然很大。光武帝要实行“度田”,触犯了豪族地主的利益,结果引起了郡国大姓及兵长的叛乱。为了和他们求得妥协,不得不中止度田。豪族地主的迅速发展,成为地主阶级中一个很有势力的阶层,即使东汉朝廷也奈何不了他们。东汉以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长期分裂割据,跟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不无关系。
其他姓氏是非儒家寒族
【读音】háo zú
【释义】豪门大族。旧时指势力强大的家族。
【出处】《后汉书·王龚传》:“ 王龚字伯宗,山阳高平人也。世为豪族。” 唐·白行简《李娃传》:“ 李氏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
【示例】清·王韬《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羣无害马,庭有悬鱼,豪族自惩,而下僚咸肃。”
《后汉书·酷吏传》说:“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杰健者则雄张闾里。”就是指的这两种人。
在秦汉时期,豪族地主是一股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势力,有时甚至对封建专制统治者是一大威胁。如“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河北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宾客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秦汉封建皇朝为了抑制豪族地主,采取了许多办法,主要是迁徙和镇压。
秦汉皇朝不断地将豪族从原来所在地方迁移到都城附近,以便于控制他们。秦初并天下,立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是一个很不小的数字。汉初,高祖“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据说,在这次迁徙之后,“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汉朝的这一措施是相当成功的。
封建皇朝对一些不服从朝廷管辖,而又危害专制统治的豪族地主,有时也采取镇压的手段。如郅都为济南守,“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义纵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王温舒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严延年为涿郡太守,即收捕两高氏,“究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
东汉时,豪族的势力显然很大。光武帝要实行“度田”,触犯了豪族地主的利益,结果引起了郡国大姓及兵长的叛乱。为了和他们求得妥协,不得不中止度田。豪族地主的迅速发展,成为地主阶级中一个很有势力的阶层,即使东汉朝廷也奈何不了他们。东汉以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长期分裂割据,跟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不无关系。
谁知道顾氏的来源?我姓顾,所以想了解一下
一直想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甚至是家族史,可是不知道去哪里了解.请大家帮帮忙吧顾姓出自南顾与北顾,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今苏州吴县)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顾炎武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
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1949 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姓
顾(Gù 顾)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昆吾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省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省范县东南),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顾氏。
2、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的后裔顾余侯之后代,以祖上封号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所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称为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3、出自小数民族有顾姓或他族改姓顾氏:
① 满洲姓伊尔根觉罗氏自礼部尚书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② 裕固族顾令氏,汉姓为顾。
③ 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汉姓为顾。
④ 今蒙古、壮、回等民族均有顾姓。
得姓始祖:顾摇。为越王勾践七代孙。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七世孙摇,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综上所述,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省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浙江省绍兴的顾摇后裔),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是由他而来。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西迁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顾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在台湾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三、历史名人
顾 雍:三国时东吴吴郡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字逋翁,苏州人,唐朝诗人。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元代画家,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明代官吏,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 城:北京人,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 文:生于1952年,1982年广西民族学院中文专业。曾从事教学、编辑工作,任杂志《美人鱼》、《珊瑚》副主编、主编,创办《北海政治协商月报》。1998年任北海市民革委员会主任委员至今。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学会广西分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政协北海市常委,广西区政协委员,北海市主任委员。先后出版个人著作8部,包括散文诗集、寓言集、儿童文学集、人物专访等,多次获全国、省、地市奖项。
顾野王:字希冯,南朝梁陈时吴县人,训诂学家、史学家。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6000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著有《玉篇》三十卷。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东晋画家。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明代松江人,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明代江苏省无锡人,人称东林先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字华峰(1637-1714),号梁汾,清代江苏省无锡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代大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江苏省无锡人,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叙了历朝疆域、政区的演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光旭:字华阳(1731-1797),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省无锡人,清代官吏、学者。官甘肃省甘凉道。工书、善诗文。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品珍:云南省昆明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21年,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正红:江苏滨海人,工运领袖。1925年他带领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进厂交涉,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导火索。
顾祝同:字墨三(1892-1987),江苏省涟水人。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任粤军参谋、黄埔军校教术官兼管理部主任,为黄埔系高层骨干。历任教导团营长、副师长战军长,洛阳行营主任、江苏省主席、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主席、西安行营主任,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去台后,兼代“国防部长”。1950年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9年调任“国防会议”秘书长,至1967年重返“战略顾问委员会”,1977年回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顾维钧:上海嘉定人,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历任欧美各国公使。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今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
2、堂号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此外,顾姓又以:“会稽堂”、“敦叙堂”、“怀远堂”、“裕昆堂”、“永思堂”、“格思堂”、“凝薇堂”、“忠考堂”、“武陵堂”等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因为综观顾姓历史,其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均在江浙一带,顾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2、顾姓多学者、文学家,但有一特点,即大多与政治有瓜葛,非纯粹之学问家。
3、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顾廷瑞等修《顾氏家谱》所载,江苏顾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明世泽万里,安国启贤良。”
============================================================
【顾姓宗祠通用对联】
〖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武陵世泽;
文献家声。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顾姓源出姒姓,望出武陵。下联典指明·顾大猷,搜集国家掌故,条陈时政,著书数千卷。
东林讲学;
虞部修文。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无锡人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因收疏触怒了执政大臣,贬桂阳州判官,后升至吏部郎中,又因忤逆神宗被革职还乡,与弟弟顾允成和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称“三君”,议论朝政人物,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后被权臣魏忠贤指为“东林党”。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下联典指唐代池州人顾云,字垂象,有文名,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咸通年间进士,任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从事,后退居霅川,闭门著书。大顺年间,参与修《宣懿僖三朝实录》,书成,加官虞部员外郎。另著有《凤策联华编》、《昭亭杂笔》。
礼崇文伟;
声蔚豫章。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吴人顾综,字文伟,官至尚书令。明帝曾行三代(指夏、商、周)之礼,引顾综为三老(古代为代表尊养老人,设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年老、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皇帝把他们当做父兄奉养)。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吴人顾邵,字孝则,博览书传,与舅父陆绩齐名,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官豫章太守,以善为教,在任五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名兼三绝;
学擅五经。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曾任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义熙初年官通直散骑常侍。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夺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联典指南朝梁、陈之际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七岁开始读五经,九岁能写文章。原在梁做官,入陈,官至光禄卿。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字书)三十卷。另著有《舆地志》、《符瑞图》、《分野枢要》等。
姿推三绝;
扇藉一挥。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顾恺之。下联典指晋·顾荣为丹阳内史以白羽扇指挥军队,击溃敌军。杨修云:“羽扇一挥风偃草,策勋多藉顾丹阳。”
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1613-1682)自题联。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各地风俗、方物、地理等甚详,为研究古代经济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另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
传经耆硕;
工画横波。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顾栋高事典。下联典指清·顾横波事典。
-----------------------------------------------------------------
〖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长庚有三绝;
华玉列四家。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庚,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注重点晴。其《论画》等书中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下联典指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顾嫾(1476-1545),字玉华,吴县人。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有《浮湘集》、《中山集》、《息园诗文稿》等。
鹤从珠树舞;
凤向玉阶飞。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撰题联。
-----------------------------------------------------------------
〖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有传胪之次;
功高开国之初。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顾天俊的事典。下联典指明代大都督同知顾时的事典。顾时,字时举、濠人。从太祖渡江,破张士诚,定山东、河南、取元都,转战山西、陕西,并有功,封济宁侯。
-----------------------------------------------------------------
〖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思远长寿两轮甲;
宾阳算学第一家。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散骑侍郎顾思远,钟离人。年一百一十二岁,家贫阙养,行役部伍中。北徐州刺史萧映见而异之。召赐食,食兼于人。载还都。召对,与言往事,多异所传。擢散骑侍郎,赐以俸宅,朝夕进见。卒年一百二十岁。下联典指清代康熙举人顾陈垿,字玉停,号宾阳,镇洋人。官行人司行人。性侃直,学宗程朱,坚韧不移。精算学、乐律和医学。康熙时以算学应试列第一,称“算状元”。有《钟律陈数》等。
只存百尺松筠操;
哪惜三春桃李颜。
——清·顾汗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河南巡抚顾汗自题联。顾汗,字伊在,吴县人。号芝岩。康熙进士。累官巡抚,坐事罢。后起历宗人府丞。有《凤池园集》。
睡狮猛省天下晓;
卧龙惊起雨中春。
——清·顾君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顾姓名人顾君复自题联。
万事莫如为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乾隆进士顾光旭自题联。顾光旭,字华阳,无锡人。官甘肃甘凉道。工书,善诗文。有《凉溪诗钞》、《响泉集》。
-----------------------------------------------------------------
〖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人品高华,史分金箭;
天姿秀异,家号麒麟。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尚书仆射顾众的事典。顾众,字长始,吴人。下联典指晋代尚书令顾和的事典。顾和,字君孝,吴人。幼有清操。咸康中拜御史中丞,曾颏奏左丞贪污百万,付法议罪,百僚惮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吏部员外郎顾宪成(1550-1612)题东林书院联。顾宪成,万历进士。
============================================================
附录:【顾姓典故、趣事】
〖顾雍教子〗
顾雍教子合理有方。有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是顾氏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位高的,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
第二日召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地。你于国家有 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呵,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两小时),才被祖父遣走。
-----------------------------------------------------------------
〖渐入佳境〗
出处: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释义: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典故:《晋书》记载,东晋晋陵无锡人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学问渊博,很有才气,曾经给桓温、殷仲堪等人做过参军之类的官。他尤其擅长绘画,当时的名家如谢安等人都非常器重他。顾恺之性格怪异,与常人不同,人们都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表现了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羁。
传说他喜欢吃甘蔗,但是与常人不一样,嚼食甘蔗时,与一般人先吃主干后吃末稍不一样,总是自末稍吃到主干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甘蔗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渐入佳境。”
范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行过了许多亭阁,真是个渐入佳境。”
-----------------------------------------------------------------
〖顾恺之以画募捐〗
顾恺之画画有个怪癖,画成以后,其中的人物往往都没有眼珠,这种样子可以保存多年。人问其故,他回答:“人的肢体完好缺损,而真正传神的地方就在眼睛这里。”
有一年,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靠化缘募集不到资金。顾恺之就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佛教著名居士维摩诘的画像,以便向前来观看作画者征集捐款。消息传出,于是人山人海,把寺院挤得水泄不通。最后,顾恺之为维摩诘画像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顿时就像活了,观众都赞不绝口。建寺庙需要的资金也就水到渠成了。
-----------------------------------------------------------------
〖顾绣〗
顾绣又名“露香园顾绣”,为明代顾氏的顾名世家族所创,是一种声名卓著的刺绣艺术技法和制品。
顾名世,明代松江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世丞。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有一妾姓缪氏,善于丝绣,将精湛的技艺带人顾家,于是世代相传、遂成家法,以后顾氏后裔代代相传、技艺绝伦,因此得名;又因为顾名世晚年修筑园林“露香园”颐养天年,因此顾绣又称为“露香园顾绣”。
据传顾氏绣法得自于皇宫内廷,顾绣的特点是:人针间不容发,擘丝纤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绣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其中有名的顾绣巧匠有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
缪氏是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之妾,也是顾绣的创始人。她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
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擅长书画、精于女红,将顾绣技艺推向了极致,后人称其绣品为“韩秀”或“韩媛绣”。
到了清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设刺绣作坊,广收徒弟,传授顾绣技法。从此,吴地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蜚声海内外。但是由于顾绣讲究意境,须有相当美术根底,所以未能真正普及民间。此后顾绣就逐渐衰落几至失传。
建国以后,由于对于传统艺术加以重视,几经努力,顾绣终于有所恢复。
顾绣的传统代表作有《洗马图》、《洛纬鸣秋》、《扁豆蜻蜓》、《鹑鸟》。
顾姓迁徙史
顾氏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大姓,它主要发源手浙江省境的会稽(今浙江绍省兴市)。从四千多年前开始,顾氏族人就主要繁衍迁徙于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的先祖为越王勾践。自三国顾姓崛起,直至隋唐,顾姓就一直是我国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代以后,顾氏仍是江苏、浙江两地一个有名望的大姓,尤其是江苏一带。因此,顾姓历代名人多出自南方,而且世代繁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
顾姓的历史与分布
两汉顾姓的世系与分布
西汉时期武帝的穷兵黩武大大损耗了国力,在晚年他就已经意识到其政策的危害性,被迫以“罪已诏”的形式终止了无度的扩张;加上从今天的江浙至云贵的南方对于当时人口占多数的中原人来说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土地:炎热潮湿、丛林茂密、疫病流行,很不适合北方人民的居住和生产,因此汉政府在此地的统治实际上仅仅限于少数都邑和交通线附近的核心区域。生活在广大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越族一直是按自己古老的部族形式生活繁衍。当时的越族分为许多部落,互不统属,号称百越;发展水平也各异,最先进强大的几部曾经建立了南越、东越和闽越国。为此,汉政府不得不借助当地的豪族大姓实行治理,但是又担心这些地方势力过分壮大,反过来会危及其统治,所以就实行又打又拉的政策,这可以从西汉顾姓起伏跌宕的命运中看出来。
由于正史失载,根据较系统的顾姓家谱记载,安朱之后经过了摇、昭襄、建。顾建生有三子,长子顾省,史籍无考,且无后嗣。次子顾贵继承父兄之职。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位传到了安朱第四代后人时,其部族开始受到闽越的进攻,于是向汉求援。汉政府派遣中大夫庄助发会稽兵渡海支援东瓯,闽越闻讯即退兵。迫于闽越的压力这支越人被迫向中央要求内迁,汉武帝就封其为驰义侯,迁其部众于江淮地区。
另一支越人闽越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攻击了处于更南面的南越,汉武帝再次派遣大行王恢出兵豫章(今江西省),大农韩安国出兵会稽反击闽越。闽越王郢发兵凭险抵抗。但是郢的弟弟余善联合了宗族谋杀了郢,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汉朝廷。汉于是下令停战,封早先的越王无余的孙子繇君
顾姓是源于夏代顾国的姓。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在古代顾姓名人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顾恺之,东晋义熙年间任通直散骑常待,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后人评其作画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顾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学识渊博,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音韵学方面,有承前启后之功。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在近现代史上,顾姓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史学家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任《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艺术界有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钢琴演奏家顾圣婴,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顾姓在当今中国按人口数量排列的百家姓氏中居第8l位。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源源: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昆吾氏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相传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在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夏朝末年,由于顾国支持夏,曾经遭受过商汤的沉重打击,史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商代的东方诸侯国中有顾国,可能是夏代顾国的后代,也有可能是商朝重新册封,其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最早的顾姓。殷墟甲骨卜辞在记载商代后期征伐强敌“人(夷)方”时曾经多次提及顾(写作雇)国(也可能是地名),其中一片说“王征人方,在雇(顾)”。由于人方在今天山东和苏北的沿海地区,顾国显然应该位于今天河南商文化核心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唐朝《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都记载这个顾国,地望在今天山东范县东近三十里的顾城,考虑到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哀公与齐侯、邾子在顾地会盟,齐、鲁、邾三国都位于今天山东地区。
第二个源源: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的后裔顾余侯之后代,以祖上封号为氏。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七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称为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的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出现过极为灿烂的原始文化,被考古学家称作“良渚文化”的族群曾经是这里的主宰,今天在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历史痕迹——精美绘纹陶器、灵巧的工具,尤其是著名的玉器。据信他们还是我国最早的水稻种植者、丝织工艺师、漆匠和杰出的航海家,并且开始已经步人文明的门槛。
大约四千年前,可能由于自然灾变,这支文明随其主人神秘消失了;加上地缘劣势——中原居于各大文明区的十字路口,各种先进文化在这里竞争、交汇,而长江中下游当时的气候相当于今天的珠江三角洲,炎热潮湿,丛林河沼密布,不利开发,所以在以后的数百年里,这一地区逐渐落后于中原。
春秋战国,这一带相继兴起了强大的诸侯国吴、越、楚,尽管国力强盛,尤其是其剽悍善战的军队和精良的金属冶炼技术屡屡令中原各国丧胆,但惨烈的争霸战争过后,成为华夏族群以外文明进程较晚的越人诸部的家园。战国时期,在越王无疆时,楚国的力量非常强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于是就消灭了勾践后代的越国。越王无疆之子无壬在劫余之后被迫率部众南迁到楚国力不能及的今天福建一带,自立为东瓯国王,其君统一直维系到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帝国境内以郡县替代分封。由于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的首领安朱被迫臣服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据史籍《史记?孝惠本纪》记载,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因其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册封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父亲称王,儿孙们封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东海王摇的一位庶子(非正妻所生)由于受封于顾邑,号为“顾余侯”,其后代世以顾为氏,因此顾余侯就被认为是顾姓的得姓之祖。顾余侯就是(南方)顾姓的始祖。
第三个渊源: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满族: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改汉姓为顾。
裕固族:出于本姓顾勒都斯、顾令氏,都是取第一个字谐音而改宗顾姓。
今蒙古、壮、回等民族均有顾姓。
得姓始祖:顾摇。
为越王勾践七代孙。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七世孙摇,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相当今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1676907.html
顾姓的综合史料
http://www.qianxingnet.cn/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523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