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朝的中后期会出现党争的情况

发布时间: 2023-04-01 21:0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是指什么?以牛僧儒和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的李党间的争斗,从唐宪宗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

为什么王朝的中后期会出现党争的情况

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是指什么?

以牛僧儒和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的李党间的争斗,从唐宪宗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期间双方互有胜负,最后搞得两败俱伤,李党离开,牛党也式微,谁也没占到便宜。
指的是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他们之间的一些斗争。
指的就是在唐朝后期出现的内部党派的竞争。也就是以牛僧孺和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的竞争。

“牛李党争”指的是唐朝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主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为主的“李党”相互间连续近四十年的朋党之争。这一场长期持续的党争造成唐王朝的政局更加错乱,进而加快了唐朝迈向亡国。


唐宪宗元和3年春,朝中举办贤良方正科测试。那时已获取进士名利的牛僧孺、李宗闵一起进京赴考。牛、李二人在自身的策论文中斥责朝廷积弊,见解迎头痛击,一针见血。

宪宗皇帝和评委们在看了二人的策论文后都特别喜欢,觉得二人的水准基本可以纳入甲级。但是牛僧孺和李宗闵万万想不到,他们的内容却惹恼了当朝丞相李吉甫。原因非常简单,牛、李二人强调了众多时事政治上的缺乏,可朝中上的事全是由丞相主理的,这在李吉甫来看不就等同于在骂他这个丞相无所作为,工作不合格吗,何况唐宪宗还认同了这样的批判,等同于变着法子打了李吉甫的脸,这使他这个大丞相的脸往哪里搁,之后还如何开展工作。


李吉甫马上找唐宪宗讨公道。那时唐宪宗刚称帝不久,朝中很多事情还需依靠李吉甫来解决,犯不着为两个读书人而搞僵与丞相的关系。考虑周全后,唐宪宗传旨将牛僧孺、李宗闵纳入朝中的黑名单,不予以聘用。

在此后较长一段时期里,牛僧孺、李宗闵奔走各个地区,给一些藩镇节度使担任幕僚维持生计。直到元和7年,李吉甫病故,牛、李二人才从黑名单中解除出来,获取朝中的使用。

牛僧孺、李宗闵全是有真正才能的人,所以当头顶的紧箍咒被解除后,二人一路青云直上,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进到朝中中枢,看样子入相也是为期不远的事。

眼看着牛僧孺、李宗闵步步高升,李吉甫的儿子、当时任职翰林学士的李德裕坐立不安了。他不停找时机给牛、李二人出难题,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宗闵被他捉住了一个把柄,最后贬为剑州刺史。

晚唐时期的党争为什么愈演愈烈?

在历代史书当中,藩镇、宦官、朋党一直被当作唐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的三大表现,唐文宗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似乎在唐朝后期,朝廷上的朋党之争比藩镇割据还要难以治理。在晚唐阶段,牛党和李党一直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一派掌权就会疯狂的打压另一派,而另一派一旦起来,又会排斥原来的掌权一派。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朋党之争根本无所谓什么是非曲直。

一直以来牛党比较重视科举考试,李党则比较看重门第,可以说牛党代表的是高宗后期通过科举考试而进用的新兴阶级;而李党代表的则是两晋、北朝以来的山东氏族。在公元821年,当时的李党中人礼部侍郎钱徽负责科举,很多人知道消息后都来找他托人情,想让钱徽录用他们的子弟,而钱徽也是来者不惧,大量的录用了当朝公卿家的孩子。

这件事引起了很多考生的不满,朝中也有很多大臣纷纷站出来弹劾钱徽,最后朝廷只能让白居易、王起等人对入选者进行了复试,这一下之前那些入选的公卿子弟立马露了馅,纷纷落选。李派的这种做法赢得了天下寒门学子的认可,后来李德裕被贬到海南崖州的时候,有两句诗在学子中广为流传,说的是“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难忘李崖州”,可见在底层人民的心目中李派的行为要好于牛派。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党派之争之所以会愈演愈烈,主要是在人才选拔方式上的认知不同,所以说在晚唐时期的朋党之争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是当时那一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它不是单纯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而是两个不同集团之间的原则分歧。

因为当时的皇帝太过软弱无能了,自己不能够很好的制止党争,所以有些人钻了空子就会愈演愈烈。
晚唐时期党争激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君主的软弱,无法压制住地方政权,这是一个朝代走向灭亡的必然之路。
因为在当时那个社会有很多战争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断的去向别人争夺地方,所以就会引来很多的战争,但在当时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到了晚唐之后,因为皇帝的性格的原因特别的软弱,所以导致百姓之间民声载道,也就让这些党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明朝末年为什么会集中大量出现类似东林党、浙党这样的政治党派?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各朝各代,党争都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不管是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皇帝,在他的统治之下,朝廷之内出现党争的情况都会有很多,但是最著名的还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众多党派之间相互斗争。

为什么明朝末年会突然出现这么多的党派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末年,明朝的皇帝往往不理朝政导致朝政荒废,而众多的大臣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都拉帮结派,他们或者以地域为帮派,或者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拉帮结派,总之每一个党派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为排斥其他的党派。

明朝末年,众多党派之间的斗争,甚至已经严肃到了,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行,就比如在选拔官员的这一个事情上,主审官是哪一个党派的人,他就会让自己党派的人全部通过,而其他打牌的人则全部淘汰,这样的话对于选拔优秀官员,肯定是不利的,会导致很多鱼龙混杂的人都能够进入朝廷。

而众多党派,其中出现,还是在明朝万历的时候,因为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导致朝政荒废,而国家大事就交由朝廷中的那些大臣自己决定了,这种情况之下,没有皇帝监督的大臣往往就开始往自己的腰包里面收揽利益了,国家自然就会变得衰弱。



正是由于明朝末年的党派之争,导致明朝的国历一年不如一年,最终明朝的灭亡也基本可以说是注定会发生的事情,这一点也实在是无可奈何的。

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各个党派之间也是有冲突的。
这主要和明朝末年的权力分布有关系,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党派。
主要还是时代发展出现的产物,可能就是那个朝代适应这种党羽吧。
因为明朝末年的时候。很多人都想壮大自己的势力,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政治党派。

宋朝因为哪些原因,才会出现党争?

党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宋朝,表现的尤为明显,这那个时代除了积贫积弱、宋词之外的,最有特色的关键词。

整个宋代的党争,给这个帝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是负面的。党争带来了帝国内政外交政策摇摆不定,带来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颓靡与堕落,宋朝在党争中耗尽了帝国的元气,以至于“宋人议论未定,而金人已渡河”。

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绝不缺乏党争带来的深刻教训,晚唐牛李党争造成的国家悲剧仿佛近在眼前,宋朝的统治者应该心有余悸,理应该在制度上入手,限制甚至是消除党争现象的出现,以最大程度保证帝国与君权的运行秩序。但从北宋到南宋,除了宋太祖一朝没有出现党争之外,有宋一代,党争现象延续不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南宋演变成大规模的主战派与议和派的党争,导致整个世风日下,南宋灭亡。

在此之后,党争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对外政策到帝国内部的改革问题,都被作为党争的议题,特别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构成了宋朝党争的主要内容。宋仁宗时代的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改革派,与保守势力为代表的夏竦,展开了激烈的对攻,欧阳修还专门写了《朋党论》,从理论上阐述君子党与小人党的区别。

宋神宗、宋哲宗时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与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党争。新党得势,将旧党全部驱除出朝廷;旧党得势就尽废新法,将新党一网打尽,以至出现了“元祐更化”。宋哲宗上台,新党得势,又将旧党势力逐出朝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比较中立的蜀党领袖苏东坡一派,也被越贬越远。

北宋南渡之后,围绕着主战还是主和的问题,形成了高宗秦桧集团与整个主战派之争。

事实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并不提倡结党。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意思是说,君子不结党,小人才结党。防范大臣结党,也是历代帝王的重要任务。宋太祖对形成朋党大有戒心,但为什么宋朝的党争不仅没有消失,还愈演愈烈呢?

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也许能给我们提供答案,而这个细节,正是宋朝建立之后制定的祖宗之法,也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阴暗心理——这正是法家韩非子所提倡的君主驭下之术。

宋真宗时期,四川人王钦若出任宰相之后,真宗又把非歧视南方人、与王钦若派系不同、政见不和的寇准任命为宰相。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直接说破,“且要各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

“异论相搅”的内容与用意,说白了,就是皇帝要有意地挑动群众斗群众,让政见相左、各不相容乃至怀有宿怨的大臣共处一朝,使之天天吵架打架甚至以命相博,以便达到消除在帝国内部任何潜在威胁的目的。而“异论相搅”,正是与文人治国一样,是宋朝的祖宗之法。也就是说,党争固然不为统治者所乐见,但统治者采取的鼓励放任各派大臣互相攻击牵制的做法,是宋朝出现党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来宋朝有南方人不能做宰相的传统,但是在南方经济文化获得突飞猛进发展之后,南方人做宰相的越来越多了。被寇准看不起的四川人王钦若,如主张变法的江西人王安石,一生悠游富贵的宰相词人晏殊等,斗做过帝国的宰相。

但南方人整体的政治待遇仍然不高,在南方人眼里,北方人政治上的待遇比自己优厚,而在北人眼中,则是南人在政治上势力日广,威胁在增大。因此,相对位于底层的南方人求变,而相对属于中产阶级的北方人求稳,所以,在变法派中,南方人士居多,北方人士为少;保守派中,北方人士居多,南方人士为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之争,事实上就是南方与北方的观念之争。

形成党争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宋朝科举考试规模的扩大。在宋太祖一代,每一届科举考试录取人数不过几十人,而到了宋太宗一代,科举考试的规模越来越大,每一届录取的进士多达上千人。而这些同一年考取的进士,因为是同学关系,自然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进而形成同党。

宋太祖虽然禁止举子与知贡举者以“座主”、“门生”相称,但并没有禁止同榜进士以“同年”相称,而且还恢复了唐代“曲江宴饮,雁塔留名”的传统,让新科进士得以订同年之谊。新科进士们除了登科后举行集会外,还编印通讯录,在进入权力系统之后,互相以诗文相会,把酒言欢,没事搞个同学会,提拔一对是一对,这种同年进士诗酒文会的风俗,从北宋初延续到南宋末,一直到到现在,历久弥新。

党争,既有皇帝的挑动群众斗群众的主观原因,也有南北方文化的冲突、科举考试规模扩大等客观原因,这与帝国的统治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但在制度设计上的漏洞,让党争一直是帝国一道惨烈的风景。

本文标题: 为什么王朝的中后期会出现党争的情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81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鱼鳞的结构如何影响它的生存能力张万年和127师有那么牛么 网上传的准确吗 有水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