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掐死过自己女儿么?是正史还是野史传说。不是正史,此事见于姚叔祥《见只编》、周亮工《书影》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而且诸书中记...
海瑞掐死过自己女儿么?是正史还是野史传说。
海瑞杀女是真的吗!?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的清官。字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出自小官僚家庭,家境贫寒。伏阙上《平黎策》,中为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锐意改革,疏浚吴淞江、白茆河,推行一条鞭法,令徐阶等退还民田。后被高拱、张居正先后排挤,在家闲居16年。万历十二年(1585年)再出,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时已72岁,还极力主张严惩贪污。两年后病死任上。由于为官清廉,敢于锄豪强抚穷弱,平反一些冤狱,所以深得民心,在民间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生死牌”等传说。有《海刚峰集》传世。
少年清苦 南平教谕
海瑞,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祖籍福建,南宋时迁到广东番禺,洪武初年又迁到海南岛。海瑞的祖父海宽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有子侄海澄、海澜、海翰、海鹏、海迈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其他还有三人中过举人。唯独海瑞的父亲海翰无所作为。
海翰娶妻谢氏,生下海瑞4年后,海翰便死去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谢氏性格刚强,靠仅有的十多亩祖田,和她替人作些针线活,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谢氏对海瑞要求很严格,在这位贤良母亲的影响下,海瑞奋发读书,年少有志,他发誓日后如果做官,就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综观他的一生是实践了这个准则的。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赴乡试时,以一篇《治黎策》的文章而中了举人。海南岛的五指山是黎族聚居的地方,为反对明政府的残酷压迫,黎民经常起而反抗。海瑞亲眼看到明政府对黎族人民的血腥镇压,也看到黎族百姓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他们并没有因为明政府的镇压而屈服。于是,海瑞认识到,政府对黎族主要是个政策问题,就写了《治黎策》。可是,就在海瑞上《治黎策》这一年,明政府又派总兵陈圭、总督欧阳必率兵攻打黎峒,杀死黎族百姓五千余人。海瑞非常愤慨,认为政府对他的《治黎策》根本未加注意。他再次上了《平黎疏》,认为政府屡次兴动干戈,不但没有征服黎民,而且激起黎民更激烈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汉两族人民都不得安宁。因此,海瑞主张选派得力大员来负责治黎工作,如若选人有困难,他愿自荐担此重任。其办法是在海南岛开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大道,交通便利了,黎、汉两族接触多了,隔阂便会逐步消除。他还主张在黎民聚居的地方“设县所城池”,并将黎民按甲编制起来,和汉人同等对待。《平黎疏》坚决反对政府实行武力征服,而提出一系列的治黎政策。第一次显示出他理政的才能。但是,统治阶级的上层,对他的《平黎疏》从来就未加注意,更谈不上会由他来担负治黎事务了。海瑞感到非常失望。但是这两篇政论却反映了海瑞卓越的政治见识和忧国忧民的勤政精神。
按照明朝科举选士的规定,中了举人之后,便可以被任命为教谕,如果有人举荐,也可以被任命为知县。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月,海瑞被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这时他已经年近四十。海瑞办事认真,因材施教,按学生程度不同分成四级,把《四书》作为基础课,每人必读,成绩较好的或加《五经》,或加《通鉴》,或进行性理之学的研究。对学生的品行、成绩进行了严格的记录,以便考查。他反对学生写文章照抄书本,应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在他看来,如果文章尽是照抄书本,就无异于陈词滥调。
海瑞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陈规陋习从来不买帐。他写了一篇《严师教戒》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做人的标准,大意是:人不要白活着,要照着圣人的话去做。不白活着的意思,并不是要你去中高科,做大官。而是指,你如果到县府衙门去当官,那时弄钱很容易,有好房子,也有漂亮的女人,你会动心吗?金钱诱惑,你挺得住吗?或者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对人说空话充当好人,见到大官就想巴结,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起来,别人有什么好的事,你便去抢先,自己的毛病,却尽量掩盖起来,干什么事都存私心。至于国家的大事业,则连想也不敢去想。海瑞以此教人,也以此律己,认为上面这些事,哪怕占有一条,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祖先。他说,“我海瑞要是犯了以上任何一条过错,就不如死的好。”在南平当教谕时,海瑞认为教师有教师的尊严,不能随便向上司磕头。有一天,延平府知府率一班官员到县学来视察,按习惯,县学里从学生到教谕都要跪着迎接。而海瑞却只作揖为礼,不肯下跪,站在他两边的训导,自然没有这个勇气,早已跪下,三个人两边两人都跪下,唯海瑞挺立着,很象是一个笔架。官员们对他不满,又不好正面训斥他,便称他是“山字笔架”,以后便有人以此为外号,称他笔架博士。又一次,巡按御史来南平,海瑞率学生到城门前迎接,县里的官员都跪下了,海瑞仍以作揖为礼,没有跪下。县里许多官员都为海瑞捏了一把汗,他却泰然自若地站在那边。
海瑞的刚劲抗颜,自然得罪了上司,他看到这些官员威风张扬,对他很不客气,心里不高兴,就要求辞去南平教谕的职务。延平府的一些官员对他也不满,早就想把他赶走。就批准了他辞去了教谕职务。但当时的知府比较明达,认为海瑞并没有错,就把海瑞劝住了,没有让他走。后来朱衡任福建提学副使时,喜欢海瑞的刚直,就把他调到正阳书院修书。
痛打衙内 智斗御史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六月,海瑞被提升到浙江淳安县任知县。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穷困,税役负担很重,更不合理的,农民没地和少地,却要负担虚数的土地的税役,而大地主有权有势,虽有土地几百亩,却无“分厘之税”,海瑞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十分不平,决定重新清丈土地,按实际土地征税、征役,从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为淳安县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海瑞在淳安任内,制定兴革条例,在整顿社会治安,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政绩为时人所称许。但最使百姓称快的有两件事,一是搏击权贵,二是断案精细。
当时海端的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权相严嵩的羽党,出巡时到处敲剥百姓。公开宣扬要节约驿费,减少百姓负担。实为巧立名目敲诈勒索。他的儿子胡衙内依仗父亲的权势,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人们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胡衙内带领随从一行人路过淳安时,驿站招待过简,胡衙内竟吊打驿吏。海瑞一听,气得七窍生烟,想收拾一下这个恶棍,就想了一条妙计,命令部下将胡公子抓起来痛打一顿,没收其敲剥来的全部银两。然后修书一封,连同胡衙内一起送给胡宗宪,说此人冒充总督公子,招摇撞骗,敲诈勒索,违反了总督大人关于驿费从简、体恤百姓的规定,败坏大人的名声。为维护大人的名节,本县已予宁惩治,现押送府上,听凭大人发落。胡宗宪看了信自是哭笑不得,也不敢声张。
另一件事是,严嵩的另外一个党羽鄢懋卿,奉命以都御史巡示盐政,所过之处,百姓就惨遭一次浩劫。海瑞就将鄢懋卿牌告中的“素性俭朴,不喜承迎”一语摘录出来,写了一封信给这个都御史,指出“你所到之处,并不象牌告中规定的这样俭朴,而是铺张供应,怕是地方官员瞎张罗。我如照牌告办事,怕有怠慢之罪,如铺张招待,又怕违背你体恤民力的指示。”他在信中还问鄢懋卿该怎样办才好。鄢懋卿知道海瑞这个人很难对付,就决计不到严州府,绕道到别地去了。严州百姓因为有海瑞挡驾,免遭一场浩劫。
海瑞在淳安的另一项被人称颂的政绩,就是重视刑狱,办案注重调查研究。因为他断判了许多冤案,在严州府属县颇负青天之名。因此,严州府各县遇有疑难案件,也移到淳安县处理。如《吴吉祥人命参语》所记录的,就是建德县吴吉祥在义父吴湘家做工,堂叔吴镧上山偷砍木柴,和吴吉祥互相扯打,吴吉祥用木棍将吴镧打死。建德知县问了吴吉祥斩首罪,但甲首吴拱翠因与吴湘有隙,就买通吴吉祥,一口咬定是吴湘让吴吉祥打死吴镧的,推官复审时,拟改判吴湘犯“主使人殴打”罪,处以绞刑。海瑞受严州府之委托办理此案时,对吴吉祥先承认是他打死吴镧,后来又翻供,说是吴湘主使。便从吴拱翠和吴湘之间的矛盾入手,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断为吴镧系吴吉祥打死,问以斩罪,与吴湘无关,案情大白。如是这种疑难案件,在淳安任内还有《徐继人命参语》、《邵守愚人命参语》、《胡胜荣人命参语》、《吴万人命参语》等多件记录,说明海瑞办案十分认真,人命关天的案件,绝不敢疏忽从事。
海瑞在淳安政绩很好,为时人所称赞。但他因为得罪了胡宗宪、鄢懋卿,原已调升嘉兴通判的海瑞,还未上任,就被鄢懋卿的同党袁淳捏造罪名弹劾而削去职务。后来经原任福建提学副吏的朱衡(此时已在京任吏部尚书)力荐,才重新委派海瑞任兴国知县。在兴国一年半时间,编制了治理兴国的《兴国八议》,又清丈田亩、裁减冗官,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政绩卓著。
备棺上疏 议论朝政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海瑞被调入京城,担任户部主事。作为朝廷命官,海瑞不能不忧虑起国家大事。当时明王朝已趋于衰落,土地大量集中,官吏贪污成风,百姓困苦不堪,军备不整,俺答(鞑靼族首领)、倭寇不断侵扰。然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明世宗朱厚熄,自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来就不上朝理事,他拜方士陶仲文为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国家兴衰得失,全然不顾。
明世宗服食最久的则是“红铅”,这是一种以处女第一次经血炼制、再配以参茸等制成的丸药。为收集少女经血炼制这种“不死药”,大量从民间征召少女入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从京师地区采选8至14岁少女300人入宫;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采选10岁以下的少女160人。两个月后又从湖广、承天府选民女20人。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又选录宫女300人。在采集经血的过程中,宫女们备受摧残和侮辱。服食红铅,导致世宗更加纵欲,这那里是长生之术?分明是一条速死之道。自诩为一代英主的明世宗竟昏聩愚痴到如此地步。
海瑞为使明王朝能长治久安,遂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奏疏。名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亦称《治安疏》。他上疏的目的一开始就作了交代,即“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他在把朱厚熄和历代贤君进行一一对比之后,尖锐地指出,由于皇帝不理国政,贤愚不分,奖罚不明,造成“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的严重局面,而皇帝却一点也没有觉察到。海瑞指出:现在赋役比平时增加许多,加上皇帝信佛,到处营造宫殿,百姓被弄得十分贫困。全国百姓都在骂皇帝,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无钱用也。”
海瑞在疏中对皇帝是非曲直不明,也提出尖锐批评:“目今朝廷官员,以皇上求得天桃天药,相率进香,相率表贺,并在全国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进宝,户部也派人四出寻找天桃天药。陛下误举,诸臣误顺,几乎没有一人敢对你说真话的。许多大臣大都迎你所好,而阿谀奉承,昧着良心,来歌颂陛下,这样下去还了得啊!”对于朱厚熄求长生不老,海瑞指出,陛下的错误太多了,但最大的错误是在于修醮,求长生不老。你想想,尧、舜、禹、汤、文、武都是古代圣贤,也未能久世不终。自汉、唐以来也没有见到一个方士能活到现在。你所尊崇的陶仲文,是教你长生之术的,然而,陶仲文不也死了吗,陶仲文既然不能长生,陛下到哪里去寻求长生不老呢?”海瑞对皇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之后,也提出不少具体建议,希望朱厚熄能潜心管理朝政,做到“敦本行以端士习,止上纳以清仕途;久任吏将,以责成功,练选军士,以免招募。”综观全部疏文,海瑞对皇帝是赤胆忠心的。不过,在封建专制极权的制度下,这样指责皇帝,在封建社会是很少见的。海瑞确实是有过人的胆量的,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他冒死上了《治安疏》。
果然,皇帝看了这道疏文之后,十分生气,把疏文丢在地上,表示对海瑞的愤慨。但想了一想,却又捡了起来,觉得海瑞的言辞确是击中了自己的要害,便叹口气说:“此人倒比得上比干,只是我并不是纣王啊!”但朱厚熄还是不能愿谅他,下令“赶快把海瑞抓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佩服海瑞的骨气,想袒护他点,就告诉朱厚熄,说海瑞是书呆子,上疏之后,连棺材都买好了,看样子是不会逃跑的。朱厚熄愣住了,虽然没有立即把他抓起来,但过了几天,还是命令把海瑞交锦衣卫讯问,定了死罪。《治安疏》可能产生的后果,海瑞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在上疏之后,便将仅有的二十两银子送去给他的同乡好友王宏诲,拜托办理后事,回家以后,自己买了一口棺材,并把家中僮仆一一遣散。他知道,皇帝一定要治他死罪的。他曾经感慨地对王宏诲说:现在医国的只有一味甘草,处世的只是一味乡愿。海瑞被判了死刑之后,朝中正直的大臣对他表以无限同情,但慑于封建帝王的淫威,谁也不敢公开出来打抱不平。当时有个广西人何以尚在户部当司务,也算是海瑞的同事,上疏要求释放海瑞,朱厚熄立即命令将他逮捕入狱,严刑逼供。徐阶当时在京任首辅大臣,他比较正直,有时乘工作之便,也劝朱厚熄不要加罪海瑞,朱厚熄也明白海瑞的话虽然刻薄,但也不得不承认海瑞说的都对。在这种情况下,海瑞虽然判了死刑,朱厚熄却始终没有命令执行。而掌握锦衣卫的太监,因为海瑞上疏矛头是对准方士,多少也有点同情海瑞。皇帝不下令处斩海瑞,他们也绝不会去催办。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冬天,朱厚熄病死了。狱吏知道海瑞不但要获释,而且还要当官的,就办了酒席来请海瑞,并告诉他皇帝已死,海瑞听了痛苦不已,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说明海瑞虽然骂皇帝却是忠于皇帝的。不几天,海瑞被释放,复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随后又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调任专管皇帝玺印的尚宝司司丞,之后又调任大理寺寺丞,专管平反冤狱。这一年冬天,调任南京右通政。海瑞出狱后被很快提升,这和徐阶、朱衡等的提携是有关系的。
应天巡抚 锄强抚弱
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海瑞升任应天巡抚。应天巡抚辖苏州、常州、松江、镇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广德等十府,为明王朝财赋之区,号称全国最富庶的地方。
海瑞到任之前就发布一个通告,声称他上任以后决心“革黜贪官污吏,搏击豪强,矫革浮淫,鳖正宿弊。”备棺上书的海瑞,朝廷内外无人不知,百姓称这位不怕死的“海主事”为“海青天”。他的严令一颁布,有如烈日秋霜,风物顿易。十府百姓拍手称快,劣绅贪官则惶惶不可终日。有个显赫的权贵,把自己的门第漆成红色的,以示招摇,听说海瑞要来了,一夜之间就改漆成黑色的;一个太监任监江南织造,历来骄横侈纵,地方上无人敢管。听说海瑞要来了,遂将八抬大轿,改成四人肩舆,车马随从也减少了许多。有的甚至弃官解绶,远逃外省避风。海瑞在应天十府的官场中造成一种威慑的力量。海瑞到任后,吴淞江一带正闹水灾,万顷良田泡在水里,收成无望。应天十府,所谓王朝财赋之区、全国富庶之地,已是名存实亡。由于贪官污吏的盘剥,加上连年受灾,百姓粮、役负担特重,家家穷得苦不堪言。
面对着绝收的庄稼,海瑞深知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一是治水,二是救灾。
海瑞亲自赴灾区实地勘查。吴淞江是引太湖水经黄埔江人海的。但由于多年来水利官员旷职不修,吴淞江河床泥沙大量淤积,太湖的水流不出来,奔涌回溢,便造成了巨害。而地处常熟县境内的白茆河,也因多年没有疏浚,河床增高,以至水患不能流泄通过。他认为疏浚吴淞江、白茆河是“国计所需,民生所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之缓也。”
海瑞同时看到,当地饥民甚多,处于饥饿无食状态。如果不修治江河,也不能看着百姓活活饿死,开仓赈济势所必然。于是他在奏疏中提出“兴工之中,兼行赈济”的以工代赈之策。
海瑞的以工代赈收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是所有费用“不取之民,不损之官”,只用本来就应用作救济的仓库积储就能解决;另一方面,也稳定了饥民的情绪,海瑞说因为实行“兴工之中,兼行赈济,千万饥民,稍安戢矣。”更重要的是由于吴淞江、白茆河的治理,在一个时期内消除了三吴地区的水患。就连当时反对海瑞的大地主淞江人何良俊也不得不承认:“前年海刚峰任应天巡抚,遂一力开浚吴淞江。隆庆四年(1570年)、五年(1571年)这个地区皆有大水,百姓没有遭受水害,即开吴淞江之力也。如果没有海瑞倡开吴淞江,怎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呢?”就连海瑞的政敌,也不得不私下惊叹曰:“万世功被他成了。”
海瑞到任后,仍然按照旧制,每逢初二、十六这两天放告。但每次放告,都有三四千人次之多。针对这种情况,海瑞提出严禁诬告,告状必须有事实为据。同时也为告状人提供方便,他宣布除初二、十六以外,凡属人命、强盗、贪官案件随时都可来告。海瑞还规定凡是乡官、举人、监生到衙门拜见官员或派人投信投诉的,一律实行登记制度,以防止他们影响执法、干扰办案。海瑞从大量的案件中发现,告状内容大多是告乡官夺产。他上任当年的十二月份,仅华亭县告乡官侵占田产者就有几千人。多年来地方官员对于百姓告状,一直不敢受理,有的甚至偏袒保护。于是海瑞决定从逼乡官退田入手。
而当时华亭最著名的乡官要算徐阶和他的弟弟徐陟了,徐阶历官礼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职。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为高拱排挤,去首辅宰相之职,归隐家乡。他借“投献”为名,大量兼并土地,其子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极为当地百姓所痛恨。
但如上所述,徐阶对海瑞有深恩厚情。当年海瑞因上“治安疏”,在朝房等死之时,徐阶曾设法救过海瑞。世宗死后,海瑞的复出、升迁,乃至海瑞的现职都与徐阶的提携不无关系。如果循私当不可追究徐家的所作所为。但是,如果那样做,要在淞江实行均田均税,也就成了空话。海瑞毕竟是个刚劲不阿的人,他不为个人恩情所左右,下令逼徐阶退田,并将徐府成千名家奴遣散一大部分。对徐阶的儿子徐潘、徐琨判罪充军,三儿子徐瑛革职为民。徐阶退田是被逼的,他看到海瑞铁面无私,不退一点不行,就玩了一些花招,把一部分土地改记在儿子名下。海瑞一眼看穿了徐阶的伎俩,他在《复徐存斋阁老》一信中说:“近阅退田册,知盛德出人意表,但所退数不多,再加清理,行之可也。昔人改父之政,七屋之金,须臾而散,公以父改子,无所不可。”信写得客气,有宽淆之意,但对其退数不多,却十分不满,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父改子”的事实,语气柔中有刚,还是很严厉的。他在《复李石麓阁老》的另一封信中还说:“存翁近为群小所苦,产业之多,令人骇异,亦自取也。若不还之过半,民风刁险,可得而止耶。”在海瑞的计划中,徐阶至少必须退田一半。
应天巡抚任内,是海瑞政绩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好景不长,海瑞正在尽心施展抱负时,和应天十府有关联的朝野官员却对海瑞群起而攻之。首起发难的是给事中舒化,以海瑞做事“不达政体”,应召到南京任清闲之职。另外一个给事中戴风翔以海瑞“包庇奸民,鱼肉措绅,沽名乱政”,弹劾海瑞。对此,海瑞十分愤慨,他在《被论自陈不职疏》中对戴凤翔的诬蔑进行逐条反驳。指出:“凤翔不考其初,据今日论,谓民为虎,乡官为肉,不知乡官二十余年为虎,小民二十余年为肉,今日乡官之肉,乃小民原有之肉,先夺之,令还之,原非乡官之肉,况先夺其十百,今偿其一,所偿无几。臣窃恐凤翔居乡,亦是此景乡官也。”反驳严词义正。但是,海瑞还是被罢免应天巡抚之职。应天府百姓听海瑞被解职都哭泣于道,大家不忍心让他离去,家家绘制海瑞之像,年年祭之。然而,海瑞毕竟被赶走了,应天十府一切都照旧的轨道复行。这一事实,说明当封建王朝在走下坡路时,尽管海瑞的改革是有利于明王朝长治久安的,但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海瑞宏图不能施展,心灰意乱地回到海南岛伪琼山老家。
晚节不渝 两袖清风
海瑞被解职回乡以后,很少和人交往,陪着年过古稀的老母过着清贫的生活。这对于海瑞来说,也是自得其乐。海瑞四岁丧父,靠谢氏抚养成人,他对老母十分孝顺。刚到南平任教谕时,就把谢氏接到任上一起生活。据说,在淳安任上,有一天海瑞买了二斤肉,一下子买二斤肉在海瑞的生活中是少有的,人们很奇怪,经一打听才知道是为母亲做生日,此事后来被浙督胡宗宪所知,笑其寒酸,被当笑话传了出去。但这件小事,正好可以知道海瑞为官清廉,按照旧习,知县为母亲祝寿,正可乘机发一笔大财,而海瑞却因只买二斤肉而被讥笑传闻。海瑞在琼山的全部财产仍然是出仕之前的十几亩祖业田,在海瑞手里没有增加过半亩田地。当时有人告诉海瑞,琼州府一带有人借海瑞名义买田放债,海瑞很生气,他在给琼州知府的一封信中说:生自为官以来,“俸金所入,仅仅足用,余无分文可债可贷,田业止祖余粮一石二斗,外来增一亩一升,有以二事呼瑞进状者,皆作伪也。乞台下一查治之,勿少假贷。”
海瑞卸职后不久,老母谢氏就死了,夫人王氏和儿子也都相继。病故,只有两个年轻的侍妾陪伴着他生活。在孤寂中,海瑞度过了十六个年头。由于没有俸金收入,生活不济,海瑞经常替人写应酬文章,诸如《赠史方斋升浙藩大参序》、《赠李太守母七十寿诞序》、《贺屈之礼生子序》等等,不下几十篇,获取一点薄酬,以补生计之不足。
自从海瑞退职还乡以后,虽有朝中官员多次替海瑞说话,荐举海瑞重新仕职。但是,当时权臣张居正和海瑞有矛盾。海瑞卸职时,张居正从中做了许多手脚,他自然不希望海瑞复职。张居正死后,万历十三年(1585年),明神宗朱翊钧任命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来又改南京吏部右侍郎;这时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年纪虽大,但他的刚劲廉洁却不减当年,
按照明朝体制,南京是陪都,虽然也设五府、六部,但不能决定国家大事,是安排一些政治上失势的高级官员的地方。但是,海瑞并没有因为居职清闲,就无所作为。海瑞从琼州来到南京是一无所有。不少人趁机给他送礼。但海端认为在朝廷做官和在家不一样,各衙都不应前来送礼,“此酬彼答,殊为虚伪。”并把已经送来的礼物一一送回,同时发出布告,严禁向新任官员送礼。就这样一来就再也没有人敢来送礼了。与此同时,海瑞还明令禁止在京各衙门向百姓摊派物品。他说,这样一个南京城,要百姓负责供给朝廷的成百成千官员的物品,百姓不是负担太重了吗。因此,他明确规定,除了原先规定必须供应的之外,一分一文也不许多取,否则严惩不贷。但是,当时明政府官员已十分腐败,贪污成风?海瑞认为要禁止贪污,就要实行朱元璋惩办贪官的严刑峻法……这样,就引起许多朝官的反对。反诬海瑞是以“清平之世,创闻此不祥之语”。提学御史房寰首起上书,弹劾海瑞,说海瑞本“一介寒士”,却以圣人自许,并责问海瑞要把圣上置于何位。挑拨皇帝和海瑞的关系,好在这一次神宗朱翊钧还没有昏头,他体念到海瑞的忠诚,抚慰挽留,对于海瑞辞职引退的请示没有批准。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海瑞在南京病故,死于任上。临死前三日;兵部送来的薪俸中,多算了七钱银子,海瑞即刻让人给退回去了。所言之事,无一语及私。
海瑞身后凄凉,他没有儿子,丧事全由同僚为之操办。清理他的全部家产,只有银子10余两。同僚凑钱支付了丧葬费用。佥都御史王用汲吊丧时到他家一看,大为惊叹。只见他家的床帷,都是用粗制的葛布缝的。箱笼破烂,不知用了多少年了。他感到连穷书生家里的东西都不如,不由得流下辛酸的眼泪。
海瑞病故的消息发出后,整个南京城都为他悲痛。全市的生意和娱乐活动都自动地停了。当他的灵柩送到江面上时,穿白衣白帽送丧的人群挤满了长江两岸,沿江近百里为之哭泣,处处有人酹酒致祭。明神宗朱翊钧听到这些事,也很过意不去,下令替海瑞举行隆重葬礼,追赠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忠介。
海瑞的一生,是反对贪官、主张节俭,和豪强地主进行了不屈斗争的一生。他为官清廉,所在任内,清丈田亩,改革赋税,兴修水利,所有这些,对发展生产是有积极作用的。他的许多事迹,一直到今天还在民间广泛流传。他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精神,为历代人民所称颂。
参考资料:http://www.1-123.com/web1/0minchao/hairui3.asp
应该不是,我不相信一个小女孩可以抵制住饥饿,甚至把自己饿死,而且父亲怎能不劝慰。不过他的母亲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总之,我相信,他不会这么绝情地,嘿嘿。他爱民如子,也就是说他很爱他孩子地。
再有明清两代的官宦人家,内院绝对不会雇佣男仆,那就更不可能出现海瑞的女儿吃不上饭而吃了男仆的饼子这事儿。
这事儿完全可以参考陈世美,陈世美不过是因为没接济同乡就被编成知名负心人,那就更不用说海瑞当官时得罪的一大批士绅阶级了,当时乡村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士绅手里,想要黑一个人简单的不得了。
海瑞杀女和70岁纳妾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在野史中一直盛传着“海瑞杀女和他70岁纳妾的事情”,令人不禁对大清官海瑞的德行产生了怀疑。那么,野史中的记载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海瑞杀女”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经过是一天,海瑞看到自己5岁的女儿在吃糕饼,就问她这个糕饼是谁给的,当海瑞得知这个糕饼是仆人给他的时候,海瑞勃然大怒,对自己5岁的女儿说:“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够接受男人东西呢?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海瑞的怒火吓得5岁的女儿不停地哭泣,更严重的是无论家人如何哄她,她都不吃不喝,最后她在七天后饿死了。
这就是海瑞杀女的经过,关于此事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姚叔祥的小说《见只编》中,而不见于正史。小说就是小说,不是历史,不足为信。海瑞是一个大清官,虽然做事有点“迂腐”,但还不至于因为自己的5岁的女儿吃了仆人的一块糕饼就要饿死她。多半是好事者为了突出了海瑞“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高尚品质,而编小说编过头了,反而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海瑞是不近人情,矫正过头。本来是为了赞颂海瑞,最后反而成了黑海瑞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关于“海瑞70岁纳妾”的传闻。历史上海瑞真的是妻妾成群,他一共有三妻两妾。第一任妻子许氏给海瑞生了两个女儿(早夭),被海瑞给休了,原因不详。第二任潘氏嫁给海瑞不到一个月,就被海瑞给赶出门来了。第三任妻子王氏,给海瑞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都早夭。1568年七月二十四日晚上去世,王氏因病去世。此时,海瑞55岁,海瑞又娶了韩氏、邱氏两个小妾。
而关于“海瑞70岁纳妾”的传闻出自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补遗》中的记载,不见于正史,不足为信。即使是真的也无可厚非,海瑞作为一个大清官之所以为妻妾成群,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情有可原。还有在明朝海瑞作为一个朝廷命官有一个三妻四妾也属于正常现象,并且海瑞是为了要一个儿子,并非是享乐。因此,不能以此就诋毁海瑞的光辉形象。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因病去世。由于海瑞无儿无女,再加上他家徒四壁,最后还是他的同事们凑钱将他安葬了。海瑞真是一个大清官,当得起“海青天”赞誉,是后世之楷模。
海瑞70岁纳妾倒是真的。实际上,海瑞一生一共有过三个夫人,两个小妾,第二个小妾就是海瑞70岁娶的那位。
明太祖朱元璋没有杀了陈友谅之子,为什么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明人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高皇帝提一剑芟群雄,于所平诸国妃主,无选入侍者。惟伪汉违命最久,上心恨之,曾纳其妾,旋即遣出,深以为悔。”
该记载的意思是:高皇帝朱元璋提一剑削平天下,对于各割据势力的妻妾都毫无侵犯,惟独因为伪汉陈友谅的抗拒时间最长,高皇帝愤恨难平,劫掠了他的小妾,但很快就放归了,深以为悔。
《万历野获编》的书名已经告诉了我们,书中所记事迹是从野外收集到的,属于野史,事不一定确,信不信由您。
那么,这段记载可不可信呢?
应该说是可信的。
因为,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 颁布的《明大诰》中就有写:“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四年,在军中从未妄夺一妇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后,因恼怒陈友谅屡屡起兵相犯,故夺其妾而归。”
那么,朱元璋后来是不是“深以为悔”了呢?“深以为悔”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查继佐的《罪惟录》和何乔远的《名山藏》脑洞大开,讲述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
朱元璋收纳了陈友谅之妾阇氏后,册封为妃。阇妃在宫中生下了陈友谅的遗腹子朱梓。朱梓长大后被封为潭王,赴封地之前向母亲告别。阇妃告诉他身世,说:“你是汉王陈友谅之子,你父被杀,我为你忍辱偷生于此已二十年了。你到封国后要找机会为父报仇。”朱梓这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在认贼作父,愤恨不已,到了长沙,日夜筹划起兵复仇,并在一铜牌上写了“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八字,很有几分越王勾践的气概,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复仇。不料风声泄漏,朱元璋派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前到长沙讨伐。朱梓知事不可为,抱幼子在城上绕行数周,掷下八字铜牌,然后回宫举火,全家葬身火海。朱元璋恼羞成怒,以“妖星乱宫”为由,大肆杀戮宫人。马皇后诚惶诚恐,赶紧脱去簪珥待罪,仅以身免。
如果《罪惟录》和《名山藏》所记属实,那朱元璋养虎为患,自然是“深以为悔”了。
但是,这则夭折版的“王子复仇记”是经不过推敲的。
首先,查记载皇帝家族世系的谱牒《玉牒》可知,朱梓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陈友谅死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10月,二者间差了六年,说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根本就不成立。
另外,朱梓是朱元璋第八子,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名叫朱榑,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齐王朱榑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12月,距离陈友谅的死亡时间也有14个月,同样不可能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还有,说朱梓自焚后,马皇后惊惧得脱簪珥待罪。可是马皇后早在洪武十五年(1382)就已病逝,怎么可能会在洪武二十三年脱簪珥待罪?
所以,查、何二人的记载完全是捕风捉影、一派胡言。
而《万历野获编》也已经说了,朱元璋劫掠到陈友谅的小妾后,“旋即遣出”,又很快放归了,她并没有在宫中生养有朱元璋的子嗣。
《万历野获编》还特别补了一笔:“野史讹传为曾生潭王,复叛诛,不知潭王与齐王同为达定妃所生,自坐犯家事自焚,初不叛,亦不受诛也。”
即潭王朱梓为陈友谅小妾所生属“野史讹传”,潭王朱梓和齐王朱榑其实都是达定妃所生。说潭王“复叛诛”为“野史讹传”,潭王之死是“自坐犯家事自焚,初不叛,亦不受诛也。”
这“坐犯家事”又是指什么事呢?
原来,潭王朱梓的王妃于氏是都督于显的女儿。而于显之子宁夏指挥于琥被卷入胡惟庸案,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杀。朱梓夫妇认为自身难免,就举火自焚死了。
这里再说说朱元璋掠陈友谅小妾事,他在劫掠不久之后便已放归,为何会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明大诰》中旧事重提呢?
且说,朱元璋当皇帝后,认真总结了前朝的兴废教训,认为元朝失败的原因是朝廷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因此主张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洪武初,他进行了一系列立法,以严法重刑绳诸吏民。到了洪武十八年,亲自“采辑官民过犯,条为大诰”,颁行天下,目的是仿效周公以“当世事”警诫臣民,永以为训。
则颁布《明大诰》的初衷,就是总结教训,引以为戒。
《明大诰》在提到掠陈友谅小妾一事的后面,是这样总结的:“朕忽然自疑,于斯之为,果色乎?豪乎?智者监之。朕为保身惜命,去声色货利而不为。盖为慕声色货利者数数,朝兴暮败。”
意思是,我收纳了陈友谅之妾之后,忽然怀疑自己这种做法,究竟是好色呢?还是气魄大?智者自可明察。我最终为了爱惜身体保护性命,远离声色财物。那些汲汲于声色货利的,终不免朝兴暮败。
朱元璋这是在现身说法,劝导臣下不要为“声色货利”所惑、所累。
也正因如此,明初官员在对待“声色货利”态度上,比唐、宋、元几朝更有原则性。
明代王錡在《寓圃杂记》中不无自豪地称:“唐、宋间,皆有官妓祗候,仕宦者被其牵制,往往害政,虽正人君子亦多惑矣。至胜国时,愈无耻矣。我太祖尽革去之。官吏宿娼,罪亚杀人一等,虽遇赦,终身弗叙。其风遂绝。”
海瑞杀女的版本有那么多,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
也就是海瑞得知自己的女儿接受了男仆的食物,便认为其不贞洁,于是便杀了她。何其可怜!很多人以此佐证海瑞是一个顽固迂腐的酷吏。
著名历史科普读物《明朝那些事儿》中也曾提及,后广为传播。
但这件事是假的,是明人杜撰的,不要信。
海瑞杀女最早出自于明朝时期一本名不见经传的笔记野史《见只编》,还有人说沈德符编写的《万历野获编》中也曾提及,但这是无稽之谈。
清朝时期沈德符的后人曾对其先祖所作书进行过编修,加入了一些其他记载,海瑞杀女也是这时被载入。但此时距海瑞当时太过遥远,并且没有其他当时的史料佐证,可信度比较低。
这个谣言的原始版本来自于房寰弹劾海瑞的奏疏
“此老大概好异,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是皆异常之事。臣问其妻女有可出可杀之罪否?”
提及海瑞“九娶”并且“缢其女”,但事实上这篇奏疏来源未知,并且根据海瑞行状曾明确记录 海瑞娶过三任妻子,可见此疏多为虚言,不足信。
还有一个细节,《见只编》中记录海瑞杀女的方式是“饿死”,也与此奏疏的“缢死”自相矛盾。可见其说多为明人附会之作,经后世一而再,再而三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海瑞实冤!
见织编里说的是最常见的版本,因为一块饼逼女儿饿死。
万历野获编里说的是缢死。是房寰骂海瑞的奏疏里提到的。“ 此老大概好异,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是皆异常之事。臣问其妻女有可出可杀之罪否?”
书影我没看过,不知道里面具体怎么说的。
如果这事是真的,那没什么好说。如果是假的?为什么主角是海瑞,与他同时代的那么多大人物,怎么没把这故事套到别人头上,偏偏是海瑞?
因为这个故事只有放在他身上才会有人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