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唐朝的盛世的诗句1.形容繁华盛世的诗句有哪些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代:杜甫《绝句二首》释义: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
描写唐朝的盛世的诗句
关于唐朝的诗句李白
1.《春夜洛城闻笛 》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早发白帝城》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4.《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关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主要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2.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有哪些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有很多的古诗。
1、唐代·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唐代·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唐代·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唐代·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9、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唐代·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21-1-17]
3.唐代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绝·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古·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乐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七绝·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律·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五律·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乐府·塞下曲六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4.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简单)1.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静夜思[唐]李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行路难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大全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绝·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乐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七绝·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七绝·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七绝·题北榭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乐府·长门怨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七绝·春夜洛城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结袜子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五绝·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乐府·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唐朝李白有那些古诗呢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 独坐敬亭山 客中行 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行路难 其一 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干行 赠孟浩然 春思 军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蜀道难 长门怨 送友人 白头吟 草书歌行 关山月 白马篇 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春夜洛城闻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 其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朗月行 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 古风 其十九 江上吟 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连理枝 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 忆秦娥 峨眉山月歌 清平乐 塞上曲 白鸠辞 怨情 日出入行 独漉篇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 劳劳亭 子夜四时歌:春歌 夜坐吟 子夜四时歌:秋歌 金门答苏秀才 学古思边 玉阶怨 妾薄命 结客少年场行 子夜四时歌:冬歌 采莲曲 飞龙引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乌夜啼 久别离 送别 远别离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有所思 临江王节士歌 拟古其九 古风其二 古风其三 襄阳歌 上云乐 菩萨蛮 冬日归旧山 哭宣城善酿纪叟 于阗采花 乌栖曲 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 寄东鲁二稚子 在金陵作 上李邕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斌下 赠从孙义兴宰铭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太华观 独坐敬亭山 清平乐 战城南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古风其十五 天马歌 扶风豪士歌 玉壶吟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长歌行 清平调词三首 阳春歌 箜篌谣 胡无人 广陵赠别 阙题 上清宝鼎诗 临路歌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月下独酌其二 过汪氏别业其一 南奔书怀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沙丘城下寄杜甫 夜泊牛渚怀古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白纻辞 其一 幽州胡马客歌 梁甫吟 行行游且猎篇 古风其二十 古风其十八 古风其三十四 横江词其一 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少年行其一 结袜子 沐浴子 上清宝鼎诗 句 句 句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赠僧崖公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越女词其三 感兴其一 天台晓望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雪谗诗赠友人 赠清漳明府侄聿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句 别匡山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 句 阙题 栖贤寺 炼丹井 宿无相寺 荆州歌 杨叛儿 野田黄雀行 少年行其二 听蜀僧浚弹琴 渌水曲 门有车马客行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上留田行 公无渡河 古风其七 秦女休行 ( 魏协律都尉左延年所作, 今拟 东海有勇妇 代关中有贤女 横江词其五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古风其一 钓滩 洛阳陌 桂殿秋 咏方广诗 题楼山石笋 句 秀华亭 赠韦秘书子春 古意 酬张司马赠墨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送别 越女词其四 宣城见杜鹃花 九日登山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登瓦官阁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月下独酌其三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感遇其一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江夏送友人 酬崔五郎中 留别金陵诸公 江夏行 悲歌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赠崔司户文昆季 书情题蔡舍人雄 赠钱徵君少阳 (一作送赵云卿)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题宝圌山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赠江油尉 桃源 普照寺 兴唐寺 相逢行 寻雍尊师隐居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白毫子歌 王昭君其一 王昭君其二 雉朝飞 古风其四 君马黄 从军行 君子有所思行 独不见 北上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双燕离 殷十一赠栗冈砚 乌牙寺 桃源 阳春曲 惧谗 赠裴十四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春日独酌其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望庐山瀑布其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金陵其一 望黄鹤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奔亡道中其一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月下独酌其四 早望海霞边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友人会宿 越中秋怀 流夜郎闻酺不预 从军行 示金陵子 (一作金陵子词) 越女词其一 越女词其二 五松山送殷淑 送梁四归东平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寄崔侍御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北山独酌寄韦六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东山吟 怀仙歌 。
7.唐代李白写的诗古风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射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傈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降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敌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朝以前的古诗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等均为唐诗。
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清朝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整理收录了二千二百多名诗人超过五万首唐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是唐朝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代的古诗发展蓬勃、内容繁多,此处无法一一列举出来。
作于大唐开国元年的唐诗名篇
隋义宁二年(618)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唐帝国建立。当年十一月,魏徵自请安辑山东,乘传前往黎阳招降李密旧部。魏徵东出潼关时作《述怀》诗(一题《出关》):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此时上距唐朝开国只有半年,此诗无疑是写作年代最早的唐诗名篇。清人徐增评曰:“此唐发始一篇古诗,笔力遒劲,词采英毅,领袖一代诗人。”(《而庵说唐诗》卷一)“发始”二字,非常准确。
魏徵是彪炳青史的初唐名臣,并不以文学著称,但此诗确为引领 *** 的一代名篇。全诗风骨遒劲,气格刚健,正如明人叶羲昂所评:“此已具盛唐之骨,离却陈、隋滞靡。”(《唐诗直解》卷一)明人陆时雍亦曰:“是初唐一等格力。”
(《唐诗镜》卷一)为什么此诗能在当时的诗坛上独领 *** ?原来自从南朝以来,诗风萎靡已经积重难返。不要说齐、梁宫体了,即使与宫体无关的其他诗人,作品也以咏物、宴饮为主要题材,除了鲍照、庾信等人的少数佳作外,罕有抒写人生感慨的性情之作。到了唐初,由于文学风尚的强大惯性,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诗坛上仍然沿袭前朝旧习。李世民一代英主,诗风却甚为绮靡。集中作品仍以咏物、宴饮为最多,像《咏芳兰》《赋帘》《春日玄武门宴群臣》《置酒坐飞阁》等诗,置之齐梁诗中,也难辨淄渑。李世民戎马半生,笔下当然会有涉及军旅题材之诗,但那些作品大多沿袭前代的乐府旧题,如其《拟饮马长城窟行》,与陆机、王褒乃至隋炀帝的同题作品大同小异,既缺少真切的亲身经历,更没有独特的个人感慨。在李世民的军旅诗中,与其亲身经历相关的首推《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渡,伪晓预鸡鸣。弃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向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此诗当作于隋义宁元年(617)十二月,李世民徇东都还师进入潼关时,其作年比魏徵的《述怀》早一年。此诗前六句写潼关的地理、地貌及景色,尚称词采壮伟。可是后八句却用典故杂凑,语意不振,难称佳作。更严重的是李世民东征西讨、戎马倥偬的人生经历,在诗中几乎无迹可睹。魏徵的《述怀》则直叙生平,直抒胸臆,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咏怀诗。此诗发端开门见山,用“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二句,写隋末天下大乱的局势,以及诗人弃文从武的经历,叙事简要,为下文抒写胸怀作了很好的铺垫。若与《旧唐书·魏徵传》中关于“少孤贫,落拓有大志。……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的记载对读,可见此诗确有自传性质。“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二句,乃由诗人先投李密,曾献奇谋而未被采纳,后随密降唐的一段人生经历浓缩而成,并以抒情包举叙事,笔墨洗练。从“杖策谒天子”句起,叙事、抒感渐趋细密,且伴以真切生动的描写。魏徵入唐后久不见知,乃自请安辑山东。朝廷授以秘书丞,驱传至黎阳,以招降李密旧部。“请缨”二句揭示此行身负平定天下的重任,义正词严。“郁纡”以下四句细写道途艰辛之状,表面上都是说自然景象,其实也暗示兵燹连年、人烟稀少的社会现状。“既伤”以下八句,转为直抒胸怀。诗人为何不惮艰险、千里奔波?原因是“深怀国士恩”。魏徵遗书李密旧部徐世勣云:“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他日后奉太宗之命安辑河北时对副使曰:“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古代烈士豫让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声称:“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魏徵对此深表认同。守信义,重然诺,这就是魏徵心中的道义标准。在这个前提下,他以尾联揭示全诗主旨:“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应该指出,当魏徵写《述怀》诗时,他的人生事业才刚刚开始。魏徵作为一代名臣的主要事迹是日后奋不顾身地面折廷争,从而为贞观盛世的建构作出卓越贡献,故其殁后,太宗叹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但是魏徵一生志业的精神根基,已由“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之语表露无遗。可以说,《述怀》一诗清晰地展示了魏徵的精神风貌,从而与南朝以来“彩丽竞繁,刚健不闻”的诗风划清界限,并以刚健雄壮的风格倾向在初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即使仅从艺术成就而言,《述怀》诗也是初唐诗坛上的一首杰作。沈德潜评曰:“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一)诚非虚誉。试从以下三端简论之。一是辞采兼有壮丽与质朴的特点,从而与齐梁以来一味雕饰辞藻的绮靡诗风划清界限。比如对仗的运用就是恰到好处,全诗十联,除首尾两联外,中间的八联中七联皆对,且相当工整,但“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一联却未用对仗,可见此诗中对仗手段的运用是服从诗意需要的,这就与齐梁诗的强求俪偶有所不同。二是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试以此诗与上引唐太宗之《入潼关》相比。《入潼关》诗 *** 用四典:“伪晓预鸡鸣”句用孟尝君门客学鸡鸣催开关门故事,“弃怀远志”句用终军过关弃故事,“封泥”句用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之语,末二句则暗用老子出关时关令尹喜见其气而知真人当过故事,四典皆与“过关”相关,但原典皆指函谷关,用来咏潼关颇似杂凑,像老子过关之典就离题甚远,而“伪晓”之句尤其比拟不伦。魏诗共用五典,皆能紧扣自身境遇或情怀,并不凑合“出关”的题旨。比如“投笔事戎轩”句用班超投笔从戎故事,以示“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之志,与自身志向切合无间。又如“请缨”二句分用终军“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之典,以及郦食其凭轼而下齐城七十座之典,以咏自身请命安辑山东之事,十分确切。后来魏徵果然成功招降李密旧部徐世勣(徐归唐后赐姓李氏,终成一代名将),“凭轼下东藩”之志如愿实现。再如“季布”二句分用“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语典及侯嬴为报答信陵君国士之遇而以自杀殉之之事典,从而强调自己重然诺、感意气的精神本质,且与“深怀国士恩”的上句以及“人生感意气”的下句桴鼓相应,可见其用典之精确、妥帖。三是声律和谐而不失刚健,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诗情的抑扬起伏。清人翁方纲评曰:“对句一连五句,皆第二字仄,第四字平;又一连五句,皆第二字平,第四字仄。而却崚嶒之极,又谐和之极。读此一首,则上而六朝,下而三唐,正变源流,无法不备矣。”(《五言诗平仄举隅》)这是一个极其细致的观察。从南朝沈约等人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到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建立,初唐诗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就声律与排偶二者而言,魏诗也属于五言诗尚未明确分化成古体与今体的一种混沌状态。但此诗毕竟已经注意到在句中平仄交替,且在全篇中安排不同的平仄句式,这说明诗人对南朝新体诗的艺术成就并未像后来的陈子昂那样一笔抹煞,从而为唐诗的格律化有所贡献。可惜魏徵作诗太少,未能发挥足够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述怀》诗的艺术水准是不可低估的。
魏徵一生的志业与贡献,不在文学而在政治。但是魏徵亲撰的《隋书·文学传论》表明他对文学有深刻的认识,他充分理解文学的重要性:“然而文学之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或离谗放逐之臣,途穷后门之士,道坎坷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往往而有。是以凡百君子,莫不用心焉。”隋祚短促,唐朝在文化上直接南北朝,故初唐时文风尚未统一。魏徵对南北文风之异同看得十分清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如上所述,《述怀》一诗虽未达到“尽善尽美”,但堪称初唐诗坛上“文质斌斌”的典范之作。在大唐帝国的开国元年就出现了《述怀》这样的杰作,标志着一部唐诗的良好开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