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孤儿》——直击人性的鲜血淋漓四天前,我看完了这本《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的第一天,我选择沉淀,让所有的情节和激动的心...
《伊斯坦布尔孤儿》——直击人性的鲜血淋漓
我不想透露小说最精彩的情节,因为这对于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但又想要阅读的读者来说很不公平。我也不想讲太多关于种族主义的话题,因为对此方面,我见解并不深刻。
我想说,这本书的语言美极了。可是,要赞美一本小说的语言美,就应该写出哪里美。最虚幻的评价就是感觉美,很多情绪在文字间流动,只可意会。
终于,今天,我还是写出这篇文章,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伊斯坦布尔孤儿》!
这本书让我震撼,让我感动,触发我的很多情绪,却又让人无从说起。
后来,我想,这本书并非胜在情节,而是胜在对人性逼真的描摹。
为什么泽丽哈是那样的倔强、愤怒?为什么她从来不提孩子的父亲?为什么苏珊会有那样的种族主义,为什么阿斯亚会那么信奉虚无主义?
事情总是出乎我们意料,但回过头来,又会发现一切尽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最可悲的事情,并不是遭受了非人的打击,而是一直活在愧疚中。泽丽哈和穆斯塔法,他们是兄妹,却形同路人。同样流着卡赞西家族血液的两个人,却比两个种族的距离更遥远。穆斯塔法宁愿逃离,也不愿意再归家。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唯有一死才得解脱。
透过泽丽哈淡漠的神情,我看到落寞、悲伤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但同时,她又宛如一个战士,这么多年,她活着,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爱阿斯亚,但却又尽量不让那种爱成为 束缚。她已经被家族的爱绑缚得无法喘息,对于自己的孩子,她能给予的,便是让她安心做自己。
初看书名,我以为这一定是一本人物跨越苦难实现成长的书籍,可是,看过之后,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写的是人性,而且都是美好的人性。
不管每个人都做过什么,他们甚至站在完全对立的立场上,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每个人物身上对于热爱那种一如既往坚持。
种族主义两个立场,到底谁对谁错?当一个人背负起一个民族的苦难,她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是本书抛给大众的一个问题,答案要向内心去找。然而,作者也并非没有立场,正如文中所说:
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本就是同根同源,曾经他们的祖先生活在一起,他们吃同样的食物,呼吸一样的空气,脚踏同一片土地。
一场战争打破了和谐的共处,彼此仇恨无益。历史的新仇旧怨,若要清算,最遭殃的,不过就是当下生活着的普通人。
历史应该被铭记,同样也要提防使之不要成为攻击他人的利器。
这是可怕的事情,我们整天被各种故事包围,我们的信仰是否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呢?很难说是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个人独立的思考不能缺失。
种族主义如是,其他的问题也都如此。我们要动脑,不能偏听偏信。尽管很难,但很有必要。
阿斯亚的个人虚无主义,十分的吸引我。究竟是怎样的境遇,让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思想呢?
“绝大多数人从不思考,思考的人绝不会成为大多数。”这正是身为少数者的孤独。
她的这种孤独伴着戏谑,且自成一格。
然而,阿尔曼努什的到来,打破了她孤身一人的境地,有了伙伴的她,也逐渐显露出可爱的一面。
没有谁生来注定孤独,但有不可违抗的命运。读到最后,我们知道了阿斯亚的身世,理解她的同时,又更加钦佩她的母亲。
是怎样的隐忍,才能把一个秘密守护多年?这近二十年,她又带着怎样的心情去生活呢?我们全然不知,但至为钦佩。
这是本书的一个悬念,这本书的结构精巧,以至于到了最后,我才发现孤儿是谁。
孤儿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但是,正是她,把两个家族连接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有她,阿尔曼努什和阿斯亚才有机会聚在一起。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却又标示着种族主义的荒谬性。当种族主义蔓延至一个家族,当你的家人就是你的仇敌,你是否能够狠下心来不再有交集?
是否她死了,一切就结束了呢?
我想,没那么容易。历史的谅解,从来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毕竟,阿斯亚承认阿尔曼努什是她的好朋友。
阿斯亚的《个人虚无主义》,相对于妈妈的伊斯坦布尔女人的律条,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进步意义。
我喜欢这本书,在此说了很多不像理由的理由,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告诉你。
今年,小说也读了一些,比如《摆渡人》、《追风筝的人》、《牧羊人奇幻之旅》、《岛上书店》、《无声告白》等等。
但这本书比较特别,我喜欢它的特别。
文|升腾的信徒
无戒365极限挑战训练营写作预热 第8天
冯客的相关资料
自从198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带头推动一股潮流,就是摆脱用主从关系看待中西关系——而这个“本土论 ”还是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元现代化观兴起前已成的气候。待到新近思潮来临,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观点径直成为“政治上不正确”。冯客自不敢例外,不过,他论证中国人进入“现代”的许多方式乃扎根于本土,却是“别有用心”。
冯客成名作《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出版于1992年,至1999年有中文译本,曰《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颇受好评、广被引用。究其原因,乃是中国学方面缺乏种族主义的研究,历来的定见都认为中国人只有文化主义(culturalism)而没有种族主义(racism),因此冯客这本书遂成为论中国人种族主义的权威性参考。该书指出种族主义在中国古已有之,尤其在国势衰落时对外族的仇视甚至超过文化优越论,例如表现在排佛、抗满、仇视白种人方面;又以唐朝输入昆仑奴为例,指责中国人歧视黑人早于西方人。到了近代,中国人不过把西方种族主义衔接到固有的观念上。
冯客此书的贡献在纠正了认为中国对外的态度是“文化主义”的陈说,但他矫枉过正地把种族主义塞入中国人各时代的所有思想中。该书的第一章《作为文化的种族:历史背景》说中国的文化主义是表、骨子里其实是种族主义,交代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主义其实是种族主义后,就将种族主义以分期方式贯穿了整部中国现代史:第二章《作为类型的种族(1793-1 895)》、第三章《作为宗族的种族(1895-1903)》、第四章《作为民族的种族(1903-1915)》、第五章《作为种类的种族(1915-1949)》、第六章《作为种子的种族(1915-1949)》,最后是《后记:作为阶级的种族(1949-?)》。
冯客在中国人的“世系”观里也看到种族主义,因此将晚清流行的“种战”观念视为华南宗族械斗的国际化!冯客从本土论逻辑出发,认为现代中国人的“国”不过是传统“家”的延伸,两者都强调共同祖宗和血缘。此外,在将“民族主义” (nationalism)与“种族主义”(racism)混淆上面,冯客亦犯了简单化的毛病,他出书在先,自然无法看到我在2002年的书中之论证:19、20世纪之交已出现用社会心理学来建构“民族国家”,视“民族”是一个“心理的品种”而不是生物的品种,此说亦流行于当时中国。
最牵强附会的是他在中共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反帝思想中亦嗅出“种族主义”,但在这里冯客已沦于以道听途说为凭的田地。他引用名不见经传的某人在1967“文革”年的一桩“轶事”为证。此人遇见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并特别受到一位来自上海的教授的震荡:“对于这位曾经游历世界很多并曾去南非研究过种族隔离的教授来说,白种人是地球上唯一一种行为基本扭曲的生物,他们有生理上的缺陷;白种人是‘所有生物中不和谐的最大根源’。其他参加讨论的人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我被他们的姿态的激烈吓了一跳。”
在1997年的一篇文章里,冯客谈闻一多在美国,却节外生枝地扯到白种人方才是中国人种族偏见的受害者:“可以理解,有些中国学生在国外是真正受到种族歧视,虽然毫无疑问这类感觉里也有自我加害(self-victimisa tion)和自我耻辱成分(self-humiliation)。更重要的是,他们常以自身的文化戏目去诠释在国外的社交,强化把他者种族化(racialisationofOthers)的作风。”长期身受白人压迫的黑人,对白人的种族仇视该是最为强烈的,似乎不应是中国人。但如把上述那段话的主体“中国人”改成“黑人”,并予以发表,冯客会吃不了兜着走吧!
冯客特别喜欢引用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把黑人灭种的主张。试问当时中国境内有什么黑人?康氏著作反映的不是白种人的世界观又是什么?冯客以维护黑人为名控诉中国人搞种族歧视,是不是他本人歧视中国人的障眼法呢?必须指出:把异族贬损至“非人化”的言论,在世界上任何时间、地点都会发生,种族主义是世上少见识者之陋见,毋庸替他们辩护。然而这些言论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种族科学”以及依此而建立的国内外行政体制和暴行——例如屠犹政策、种族隔离、殖民地统治下的种族等级制,更毋庸说3K党烧杀黑人,等等——不可相提并论。冯客对“多元现代化”的策略运用,是把它与某些中国人的陋见作一视同仁处理,亦即是把西方种族主义淡化了。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为什么独挑西方人的种族主义呢?但从冯客陆续出版的著作中,我们看到:他主要是指责中国人在种族上歧视白种人。
5本通俗易懂的人类学书籍
5本通俗易懂的人类学书籍
读了很多人类学方面的书籍,才发现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下文是励志网整理的5本通俗易懂的人类学书籍,希望能帮助到你。
01、菊与刀
一提到人类学作品,就不得不提这本《菊与刀》,这是人类学领域著名的书籍,也是我们了解日本的通俗读物。这本书在人类学的课上被老师推荐过之后我足足看了两遍。里面对日本文化的介绍,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去过日本的人类学家所撰写出来的人类学著作。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02、《天真的人类学家》
这本理想国出品的小册子是人类学初学者了解这个领域的必读之书。也是我看过最富有幽默感的人类学小书。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03、《礼物》
在人类学的课上,老师特别提出这本叫做《礼物》的书,引起的我的兴趣。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人类学著作这么有名气,却是人类学必读的经典作品,讲述了“礼物”在人类社会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读完这本书,会对我国“人情社会”和“送礼文化”等现实有不一样的认识。
04、《叫魂》
这本书在我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中都被力荐过。作者孔飞力其实是一名美国人,但是在研究东亚人类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建树。《叫魂》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05、《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是一本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和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书。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本最危险的书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从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一本最危险的书》([美] 克里斯托夫·B. 克里布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cGC-rggkssuSVaCWmXDfg
密码:kxmb书名:一本最危险的书
作者:[美] 克里斯托夫·B. 克里布斯
译者:荆腾(译)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7
页数:320
内容简介:
公元98年,罗马帝国历史学家塔西佗完成著作《日耳曼尼亚志》。在短短二十来页的篇幅中,塔西佗将古日耳曼人描述为“高贵的野蛮人”:自由、坚毅、正直、淳朴、忠诚,意在警示日益腐败的罗马人。
后黑暗时代来临,包括塔西佗作品在内的很多古典著作被尘封在阴暗的修道院角落,长达千余年。
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使《日耳曼尼亚志》得以重见天日。包括马丁•路德在内的德意志知识分子将之当作德意志人比罗马人更为优秀的铁证。此后,更多学者不断挖掘《日耳曼尼亚志》的“深层含义”,使这一古典学著作逐渐演变为现代德意志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极端种族主义兴起后,希特勒将之视为纯洁日耳曼血统的“圣经”和发动大战的终极灵感。《日耳曼尼亚志》终于完成了从普通的古典著作向“最危险的书”的嬗变。
作者克里斯托弗•克里布斯不仅以生动笔触还原了《日耳曼尼亚志》的创作和颠沛故事,还讲述了第三帝国对此书的狂热追捧,同时也是对有意误读古典文本所带来的高昂代价的冷静反思。
《海国图志》主编林国基精心撰写了长达8000字的序言,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美)克里斯托弗•克里布斯
2004-2009年任牛津大学讲师,2009-2021年任哈佛大学古典学系副教授,2021年至今任斯坦福大学古典学系古典学副教授和德国学教授(礼任)。著有《德意志的事业》,并参与编纂了《古代史学的时间与叙事:从希罗多德到阿庇安的“双重过去”》。
5本人类学通俗易懂的书籍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5本人类学通俗易懂的书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5本人类学通俗易懂的书籍
01、菊与刀
一提到人类学作品,就不得不提这本《菊与刀》,这是人类学领域著名的书籍,也是我们了解日本的通俗读物。这本书在人类学的课上被老师推荐过之后我足足看了两遍。里面对日本文化的介绍,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去过日本的人类学家所撰写出来的人类学著作。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02、《天真的人类学家》
这本理想国出品的小册子是人类学初学者了解这个领域的必读之书。也是我看过最富有幽默感的人类学小书。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03、《礼物 》
在人类学的课上,老师特别提出这本叫做《礼物》的书,引起的我的兴趣。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人类学著作这么有名气,却是人类学必读的经典作品,讲述了“礼物”在人类社会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读完这本书,会对我国“人情社会”和“送礼文化”等现实有不一样的认识。
04、《叫魂》
这本书在我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中都被力荐过。作者孔飞力其实是一名美国人,但是在研究东亚人类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建树。《叫魂》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05、《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是一本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和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书。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人类学专业介绍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人类学专业培养目标
人类学专业学生兼修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四方面的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调查方法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交叉学科、实用性的课程以满足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人类学专业培养要求人类学专业学生兼修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四方面的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调查方法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交叉学科、实用性的课程以满足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人类学专业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历史学、人类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概论、中国民族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统计学、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民族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理论、田野考古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考古发掘和调查实习安排3~5个月。
主要专业实践:除了民族学田野工作方法训练外,还有体质人类学的实验性课程教学、野外摄影及摄影暗房技术训练等。此外还有计划设置语言实验课程。
人类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1:人类学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目前也有了新兴的就业方向,比如游戏策划。
国家重点院校首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此外,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有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人类学专业毕业生适应工作领域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外事、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和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及基金会等非盈利组织,以及企业中的公关、策划、管理和文秘部门。
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2:社会学
社会学是一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研究社会中人的行为,探求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社会学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3:法律(非法学)
法律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涉外、涉侨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使中国向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前进。这样的改变缺少不了一批一批法律工作者的努力。由于中国人越来越注重法律保护,社会上急缺法律专业的人才,所以近年来,法律专业硕士成为了热门的考研专业。从市场大趋向来看,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