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宋明理学从《二程遗书》开始看好,还是从《近思录》开始看好

发布时间: 2023-02-25 17:03: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3)第一,勇敢。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儒生学理学?理学是什么?理学就是生死之学,就是你能够参破生死。每战必...

阅读宋明理学从《二程遗书》开始看好,还是从《近思录》开始看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3)

第一,勇敢。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儒生学理学?理学是什么?理学就是生死之学,就是你能够参破生死。每战必先忠勇冠时。就是如果一个人把生死都看透了,不怕了。就是我每天读书为什么?读书为的不就是舍生取义吗?现在舍生取义的机会来了,验证我修炼得好不好的机会,已经到了,战场上是最好的修炼的时机,这才是一个人真正学理学,学以致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所以他说这些人更加勇敢。

第二,是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这什么意思呢?一个人一旦有了读书的习惯,他就会不断地去研究这件事。所以这些领兵打仗的人会动脑子,他每到一个地勘察地形,了解风俗民情,看看敌人的弱点在哪儿。他比一般的武夫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一辈子读书学习,脑子很灵光。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是因为理学功夫深,在极乱的战场上能做到不动心。所以头脑冷静,分析战况时分毫不差。就大家记不记得,王阳明在打仗的时候,跟对方为什么不一样?宁王也好,那些山贼也好,乱。就一遇到情况,就慌张了。开始思考很多个人的私利,到底是保南昌,还是保吉安。这一大堆的这种私心都出来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财务置之度外,把子女亲眷都置之度外。一门心思只有良知,只知道此刻当下,行所当行。最应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人就变得明智。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明智为什么明智,没有那么多的私利牵引。

所以曾国藩选这些人,没有别的。罗泽南有一次跟别人讲,说你为什么打仗老赢,,罗泽南回答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说“无他”,没读别的,“熟读《大学》”。熟读《大学》,知道这么句话就够了。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就是所有打仗的兵法,就这几句话。这是所有读书人都熟读的话,你只要把这个东西记住了。在战场上看到战火纷飞,看到周围的人倒下,对他来讲“格物致知”,一样。安心打仗,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选士人的一个好处。

而且罗泽南“朝出鏖兵,暮归讲道”,那时候很多人路过湘军的营房,听到里边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就是湘军营房里的这些山农,被他们选过来了以后,一天到晚地读书,白天打仗,晚上教他们读书。这就是这些文人带兵打仗的好处,他还顺便教学。这样一来,让这些人变得更有理想主义精神,让人变得更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斗。

后来罗泽南在攻打武汉的时候,被一个炮弹的弹片击中了额头,重伤死于武昌城下。临终之时,胡林翼赶到现场。胡林翼也是一个大将。胡林翼赶到现场,见了他最后一面,说此时罗泽南已经“神散气喘,汗出如洗”,但仍然一语不及私事,只谈军政学术,特别嘱咐胡林翼说“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这句话我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住。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就是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到底有用没用,关键时候能不能够站得定,能不能够冷静分析。然后,胡林翼不得不感叹说,“其心术学术不愧名儒”。这就是曾国藩选士人的一个特别棒的代表。

然后,曾国藩选人的标准,四条,叫作“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有操守,就这个人有底线,有自己珍视的人生的准则;没有官气,官气是什么?官气就是喜欢摆架子,官气就是讲究排场;多条理,做事只要让他办一件小事,你就知道他有没有条理,这个人思维方式有没有逻辑;然后,最后,少大言,别吹牛,凡是喜欢吹牛,喜欢眉飞色舞的,曾国藩一概不要,就这四条选士人的准则。

“领山农”,领山农去打仗。因为山农不像那些兵油子,有那么多的私心,他就是为了活命,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然后对付内部的,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曾国藩的原则叫作“拙诚”。处理内部关系,要拙要诚。

这里边有个故事,李鸿章刚刚投到曾国藩门下的时候,李鸿章因为有点痞子气,早上起来起不来。曾国藩的军营要求很高,每天早上,所有的将军一块儿吃饭,就都得来跟曾国藩吃早饭。吃早饭时间很早。然后李鸿章起不来,起不来就跟别人讲,你告诉曾帅,头疼,我头疼,去不了。曾国藩怎么办?就让传话的人回去讲,我们等你,一个人不来早饭都不能开,就不吃。

李鸿章一听不行,赶紧去,去了以后吃饭,跟平常吃饭气氛完全不一样,没人说话。就是大家都不说话,气氛很尴尬,就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了。吃完了以后,曾国藩跟李鸿章讲,“少荃”,李鸿章的字叫少荃。说“少荃,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就我这个地方,所崇尚的就是诚这一个字。所以你要说你起不来,你就告诉我起不来,你不要骗我说你头疼。就这一次就把李鸿章教育了,李鸿章以后早早地起来,就跟着一块儿吃早饭。所以他对内部要求,别说谎,不用迂回,直接直来直去地说话,叫“拙诚”处理内部关系。

那说到这个做笨事,做笨事的最典型的,也是现在被我们在网上,引用最多的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这事真是了不起。就是我们会觉得,这简直太吓人了。什么叫结硬寨?他们每天湘军行军不着急走,最多走四个小时,四个小时走到一个地以后,还剩大把的时间干吗呢?

挖沟。挖沟出来,要挖多大的沟。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这个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也就是外面的一条壕沟宽两米深三米,里面的一条尺寸减半。“作墙如城,其高七尺”,七尺就是两米多高。然后“子墙半之,墙厚六尺”,把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大概再用上四五个小时全部做完。你安心地休息,每天晚上把部队分成三班,轮流站岗,叫作“站墙子”。

为什么曾国藩会出这么一招?因为在刚刚开始打仗的时候,他们没有经验,有一次在平原上休息,就被太平军给偷袭了。你知道太平军是学过三国的,所以太平军特别喜欢夜里边偷袭,还放火什么的。吃了大亏,曾国藩打仗的时候,好几次都差点死了,还甚至自己想跳江自杀,因为打不过人家。后来曾国藩慢慢学会了,说要到一个地,首先别说能打赢,首先得别输,这个很重要。你看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做企业你先别说,你三年之内能上市,你先能活三年再说。先保证自己没有融资的情况下,能活下来,这个叫作“结硬寨”。

所以曾国藩的办法是不管怎么样,先把沟挖起来,挖起来以后,你再偷袭你跑不过来了,我就安安心心地,明天再走四个小时,又往前走了一段,再挖沟,再做墙。所以李鸿章刚到湘军的时候,觉得特别失望,说这哪是部队,这是个民工组织,一天到晚的就是挖地,这所有人都是整天挖挖挖。然后盖墙,盖墙,盖墙,甚至李鸿章有时候都觉得说,到底会不会打仗,就这一招,就是挖墙。

但是你知道后来多可怕,比如说曾国藩到了武汉,把武汉围起来了。他的办法可不是简单地围起来就完了。他绕着武汉挖墙,整个挖一大圈。也是两道深深的壕沟挖起来,挖起来以后像一条龙一样,把整个武汉城围起来。这时候好,我就等着你弹尽粮绝。所以曾国藩打一仗下来,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都是一年两年。就他打一座大城市下来,都是花一年以上的时间,甚至三年的时间,就耗。为什么?这是主客之变,你看,你守着武昌城,我现在要打武昌,你是主我是客,那我肯定吃亏,爬不上去。所以你不断地攻城,上面只要一个劲打你,一个劲打你,死完了你也上不去。所以这时候你是主我是客,我打不过你。

但是我怎么才能反客为主?我用壕沟把你这城市,整个圈起来了。行了,我在外边有接济,我在外边可以直接征粮征兵,我有钱,有什么,你出不来?你只要敢过这壕沟,我就变成了主,你就变成了客。所以你里边的部队,想要突围的时候,你变成重新打一座武昌城了。那这时候主客的关系立刻就发生了改变。

所以曾国藩能够做这个“结硬寨,打呆杖”的战略,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贪小利,不求其谋,分清主客。就是很多人觉得我偷袭一下,我跑快一点,我不要那么慢,整天待在这个地方。曾国藩说不需要,能活下去最重要,怎么能够活下去,把自己保护好,到了那儿,把他们围起来。就到最后里边人没饭吃了,全都没饭吃,几年下来,哪儿来的饭吃。屡战屡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慢慢地推进,慢慢地推进。所以到今天为什么,他给今天的企业很多启发。

就今天大量的企业都贪图快,就是希望恨不得10年之内做成世界500强。所以现在有很多企业家,出来喊口号说,放弃500强,要做500年。就你能不能慢慢地多做一点时间,让自己首先安全起来。“结硬寨,打呆仗”的这个方法,对我们今天创业有着非常大的启发。这就是曾国藩“拙”和“诚”这两个字的体现。

你就发现这人笨笨的,他总是用这种很笨的方法,去获得这些成就。这就是他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你读王阳明的传记,王阳明从来不干这样的事。王阳明全是轻巧的办法。因为王阳明太聪明,他做事一击就中,没办法那些人都斗不过他。但曾国藩说我很笨,我才短,我斗不过别人。所以我的办法就是,我使笨功夫,这就是另外一条成就的道路。好了。那么总结曾国藩这一辈子。

除了我们现在讲过的拙,诚,勤,恒之外,曾国藩还有一个特点是强

老、持持继。因为曾国藩这一辈子,用他旁边的人讲,叫无一日不在战斗。就没有一天不是在跟身体战斗,在跟皇帝战斗,在跟周围的官僚战斗,在跟起义军战斗,每天都在战斗。所以他常说的话,叫“打得通的才是好汉”。曾国藩读书有个特点,就这书读不懂,不换,读不懂这本书不换,非读懂不可。哪怕一天就读了这一句话,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回去查资料,查半天,就这一句话,第二天接着读,他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他就从来不会轻易地放弃。就是用强。

他自己写过一副对联,是很得意的一副对联,叫作“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就这人是非常有骨气的。这么一个人,自己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打仗打输了,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就你整个人生如果失败了。也是,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勤则百弊皆除”,就是我有一百个不是,我性格也不好,我智力也不高。但是勤则百弊皆除,只要你足够勤奋,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他自己知道自己身体弱,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

他自己讲五勤,就是曾国藩人生当中坚持的五勤。五件事他是很勤奋的,“一曰身勤”,身体要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就是你身体要多走动,你要多去实地考察。

“二曰眼勤”,眼睛要勤,“遇一人,必详观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大家都说曾国藩有《冰鉴》,至于《冰鉴》是不是曾国藩写的,这事现在存疑。但是曾国藩的确爱看相,就是他见到任何一个人,他都要首先端详,看半天。然后说我觉得你适合当兵,你到我这儿来投军,你一定是个好军人。眼勤,给他一份文书,认真仔细看半天。我们今天很多人拿到一个东西,转手就转发了,转发出去连写的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动脑子,没有拿眼睛看。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就有事就赶紧记下来,有东西赶紧收拾起来,弄干净。

第四个叫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就是不断地,苦口婆心地跟别人沟通说话。你别一天到晚不说话。

第五曰,心勤,心要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曾国藩勤奋到什么程度?就是我们说过,他这一辈子写了大概2000多万字。这33年经历写那么多东西,平均下来一年60万字,毛笔写的。而且关键是他还要打仗,还要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还要跟疾病作斗争。你简直没法想象这个人,是多么勤奋。

写家书,现在能够看到的,大概有1459封家书。其中在咸丰11年,那一年的时间里边,他写了235封家书,就是一年365天235封家书。每天晚上给自己的弟弟们写信。他写信不是随便说,记个流水账,今天干吗了。不是,他写信是把整个今天所思所想,有什么感悟,他都要跟弟弟们分享。这个就是曾国藩日课的特点。就是每天必然反思。

我建议我们大家,也应该学会这样的习惯,就是每天你临睡之前,能够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时间。知道自己这一天干了些什么东西,哪些事干得好,哪些事干得不好,干得不好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我下次怎么做?当你能够沉思默想,想一想这个东西,这就是功夫。你就开始做功夫,做功课了。

这从曾子就开始,曾子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想“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东西一步一步地传下来。到曾国藩这儿,每天记日记。然后经常地写信,都是为了不断地反省。

最后大家的评价是,曾国藩是累死的。他打完了太平天国,还要去打捻军,打完捻军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完全不行了,有好几次记录,他都大小便失禁,在身上。然后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脚就麻了,就走不动。出去参加外事活动,结果走不动了,被人又抬回来,这其实都是中风的前兆。就我们今天看会知道,他心脑血管一定有问题,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脑中风。然后心脑血管疾病死的。他们家有这个传统。

后来曾国藩在最后的时候,我给大家念一下,曾国藩最后这几天是怎么过的。你想想看,就是我们自己临终前一年,能干些什么事。你看看曾国藩在干什么。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

正月二十九日,就是去世前的第五天。他早晨起床后,诊脉两次,开药方。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五次。然后阅《二程遗书》,就是程颐程颢的著作。有客人来见,谈话。中饭后阅本日文件,见客一次。核科房批稿簿,批文件。然后至上房谈话,傍晚小睡一次。夜核改信稿五件,约共改五百余字。就是去世前五天,他还写了日记。在日记里边说,自己最近状态真的特别不好,哪儿不好,哪儿不好,记的自己很多身体的问题。

二月一日去世前第四天,在日记里写说,“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还剩四天这人就要走了,还在不断地批评自己一无所成。他已经官至极品了。

二月二日,去世前第三天。他仍然如往日一样工作,但觉特别疲倦。“若不堪治一事者”,到下午又是右手发颤,不能握笔,口不能说话,与正月二十六日的症状相同。只好停办公事。

二月三日,去世前一天。早晨起床后请人来看病,早饭后清理文件,阅读《理学宗传》,下了两局围棋,又阅《理学宗传》。午饭后批阅本日文件,然后见客一次。小睡后核科房批稿簿。此时又有手颤心摇之象。上接着阅读《理学宗传》。然后二更四点睡。一直读书,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872年3月12号,这是曾国藩的大限。这一天他的女儿就记载, 3月12号这天饭后,家里边的姐妹,还切了几个橙子给他吃。吃完以后他说,今天精神不错,到花园里边走走。走着走着突然他脚底下一软倒了下去,他的儿子扶住他,说是不是鞋子没有穿好,就发现他的腿已经站不住了,赶紧拿了把椅子,让他坐在那个厅堂上。坐了一会儿,死了。这就是曾国藩的晚年。就是曾国藩享年最后61岁。真的不算高寿,就是在那个时候,其实按照他的条件,他可以好好调养一下身体。

但是他基本上每天,都在高强度劳动、写作、读书,他把修身养性和做工作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从来不认为做功课是工作,他认为这都是调养身心。在不断地让自己提高修为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中国士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到最后你能不能够把自己的修养,和你的事业结合起来。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会经常说,我没有时间修炼,我没有时间去读书,我没有时间干什么。好像觉得我们每天办公,做事,跟别人谈话,都只是为了应付事而已。其实那些东西就是修炼的过程。你学一学曾国藩,到晚年最后一刻还在读书,还在写作。整个人生讲完了。

到最后,我们值得提出来讲的一件事,就是,曾国藩到底是如何脱胎换骨的。因为你知道所有研究曾国藩的人,都会发现30岁以前的曾国藩,不那么可爱,30岁以前基本上就是一俗人,为什么?他就是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他就是为这几件事,而且脾气也特别坏,干事也干得也不怎么样,经常跟别人吵架。这个用曾国藩的总结,就是说浮躁,傲慢,修养差,而且虚伪。这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这四个问题。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他是怎么样脱胎换骨的呢?

你知道,王阳明是18岁的时候遇到娄谅,才知道圣人必可学而至。然后决心做圣人。曾国藩是在30岁的时候,才开始有良友为伴。就他在北京遇到了,一大帮很致于求学的人。这些人都很棒,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讲叫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如果这个蓬草软软的,你让它自己长,它就倒下去了。但如果周围是麻,麻很硬,蓬生麻中你不用扶它,它就直起来了。

这个在曾国藩的话讲叫作,有师友夹持,这个夹持是夹着,师友的夹着保持。这时候让他能够直直地生长。所以30岁的时候他立志要做圣人,叫圣人之志。什么是圣人之志?“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就是我要有这么大的器量,我要为整个国家,为天下苍生做事,这就是立志的重要性。所以当他立下这么一个志以后,坚韧不拔。就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我们能不能够立一个大志。这个大志如果能够跟随我们终身的话,你会发现,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做事。这是曾国藩脱胎换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怎么实行这些事,就是你有了一个大志。如果你没有实行的过程,慢慢地也就荒废了,就放下了。曾国藩实行的办法里边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日课”。日课怎么做,每天用工楷写日记,就你知道,我们如果潇洒地就开始写行书了就很快。草书,写完自己都不认识。你要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修炼,楷书,写的都是公公正正的楷书。然后每天写这个日记的时候,不是随便记流水账,而是检索言行,就是这个日记里边写的,都是对自己这一天的评判。很有意思。

有一次曾国藩跑出去跟别人聚会。聚会的这个饭桌上,别人带了小妾,他多看了两眼。回来以后特别难过,就写说今天别人带了个小妾来,我觉得很好看,我就多看了两眼,真禽兽也。说自己真是禽兽。还有一次他出去,别人家有人过寿。然后在那儿玩了一天。回来觉得这一天真是没过好,浪费时间,虚度了一天。

也有一次成功的。别人跟他下棋,下了一盘,下了一盘以后,别人又下。他在旁边看两盘,看了两盘,心里边心痒难耐。就觉得说,干脆今天给自己放个假吧,干脆放纵一下。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感觉,曾国藩斗争了半天,回去读书。然后把它都记下来,日记里边全都有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全都记下来。所以他是一个非常克己复礼的人,每天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用日课的方法来做。

朱熹有一个修炼的方法,对曾国藩启发很大。说一个人要想调养心性,要想扭转我们过去的积习,有两句话叫“猛火煮。慢火温。”什么叫猛火煮?就是你一上来不能太轻柔,一上来太轻柔,不给自己一个急转弯的劲,你拐不过来。所以他为什么?一开始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每天要写那么多日记。猛火煮,先用猛火攻一下。攻一下以后,慢火温,就是长期持续下去,能够恒常。

一个人写日记,写上个一年半载的,不算什么了不起,能够写五六十年的才算了不起。所以我在读完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后,不开玩笑,我真的找了个日记本。就虽然大家现在,都写博客,写微博。我总觉得不如写字好,拿了个日记本,每天写日记,记在本子上。将来万一有一天,要写个自传什么的回忆,你就有东西可以看。都得写下来,我也要开始,慢慢地去检索言行。

曾国藩用这种猛火煮的方法戒烟。就他原来烟不离手,走到哪儿都一股烟味,整天手里拿个大烟袋锅子抽烟。他觉得这个对形象又不好,对身体又不好,而且容易成瘾。这个烟戒得好艰难,这就是朱熹所讲的猛火煮。猛火煮之后再用慢火不断地温,贵在有恒。就是贵在你能够坚持下去。

曾国藩讲叫作不退转,有“耐”字诀。你看他做官教你“展”字诀,往下拖。做人教你“耐”字诀,要能够有耐心,持之以恒地把它做下去。这就是曾国藩在30岁前后,发生一个巨大改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在早晚。因为我们每个人,现在可能有的人,比30岁老一点,有的更年轻一点,都是机会。随时,只要你觉得,你的人生应该转弯了,你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方向,你可以向曾国藩学习。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资质可能比我们在座的人还不如。但是坚持有恒,就做出了一番事业。

这本书里边除了曾国藩的生平,和他所吃的这五次大亏之外。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曾国藩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曾国藩的那个钱都从哪儿来的,他到底在经济上是什么样?他的私生活怎么样等等很有意思。所以为什么叫正面与侧面,就是非常详尽。

这个张宏杰先生写了这本书之后,名声大噪。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曾国藩的书籍都出来了。所以我们请了张宏杰先生,在我们樊登读书,做了一个专栏,就是专门给大家,深度地剖析曾国藩,如果您觉得对曾国藩真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樊登读书APP里看一看张宏杰老师的这个专栏。

这个最后我们用郭嵩焘的一句话,来评价曾国藩。郭嵩焘也是曾国藩的朋友,也是很有名的人。有人问郭嵩焘,说为什么在近代湖南,出了这么多能干的人。湖南的人才兴盛,出了这么多人,叫“惟楚有才”。这么多能人。这个郭嵩焘就回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也。”。

大家知道孔子在《论语》当中,有一段评宁武子的,说“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就宁武子这个人,聪明的那个程度我可以做得到,我能够像他一样聪明。但是他笨起来那个样子,我做不到。因为“愚不可及”,不是骂人,“愚不可及”是说这人真厉害。这人在笨的那一面,所下的那个功夫是我做不到的。

我们过去都以为“愚不可及”是骂人的,其实愚不可及是称赞人的,是说这个宁武子非常棒,孔子都觉得他很了不起。所以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就是笨笨的,“其愚不可及”,就是我就这么笨,我就这么执着。我就这么一直慢慢地做,“结硬寨,打呆仗”。最后别人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所以听完这本书之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一下,能不能学会做一个缓慢的人,学会做一个愚笨的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一个勤奋的人!

荀子注释版本哪个好

问题一:荀子的译著哪本最好啊。 楼主应该找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找最好的。
首先,楼主为什么要阅读《荀子》呢?如果是为了学习文言语法,为了从文字学的角度去学习古汉语,那就应该看以学术价值著名的,比如楼上说的《荀子简释》。因为古书最早是靠传抄流传下来的。而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比如抄错字、或者传抄者不理解作者的本意而擅改作者原文,学术价值往往就体现在通过严谨的考证去恢复文章的原貌,还原作者的本意。所以学术价值高的版本往往一个有争议的字或者一段有争议的话的取义会取好几家的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对于非文字学专业或者非古汉语专业的人来讲,不是阅读《荀子》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楼主不是语言专业的学生,而是想通丁学习《荀子》让自己活得更明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那十分推荐楼主看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最好在配上一本带有白话文全文翻译的版本。因为对于没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基础的人,即便有些字、词、句给注释,要去推断文章的本义也是挺困难的一件事,这时配合白话文的翻译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会有帮助。
个人感觉对于一个非语言专业的人阅读《荀子》,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你在阅读过程中认为作者说的有道理的都付诸实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就算知道再多的真理,如果一条都做不到,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使只知道一条真理,如果做到了,那又有什么遗憾呢?

问题二:想买一本《荀子》,需要有注释,最好有白话文翻译,哪个版本比较好? 这个还真不知道。昨天去一个小城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因为外面有塑料封皮,结账前没有拆开看,买了之后才发现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全古文带点儿译文的,买的却是多解析的,篇章都不全。
所以,给楼主的建议,先在网上看看全文,买的时候翻开看看全不全。我买的就没有《成相》、《礼论》等篇章。
荀子的理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以偏概全算什么事儿啊?

问题三:那位教授注解的《荀子》最好? 宋明清有没有最好的《荀子》注解? 王先谦的《荀子注》挺不错。
了解宋明理学可读朱熹的《近思录》,令外还有介绍理学的《朱子年谱附朱子论学要语》,《朱子语类》,《二程遗书》等。
了解心学可读《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黄宗义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也可以看。
建议网络上搜索一下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这会对你很有帮助。
如果满意请采纳我的答案。

问题四:哪位有《荀子》的注释和讲解?谢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

问题五:颜氏家训有几个版本,哪个出版社的比较好,收录全本的,译注比较好,麻烦推荐一下,谢谢 20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者撰写了多不胜数的珍贵典籍,但因战乱及种种原因,散佚不少.清朝乾隆皇帝为保存文物国粹,下令广徵前代遗书和本朝文人学者著作,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十余年完成.《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480余册.其收书规模之大,涵盖范围之广,编辑时间之久,一时无两,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库全书》原本共抄录四套,后再加三套,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及文澜阁.参与这项编纂工作的人超过三百多名专家学者,近四千名抄写人员.后来因为战乱,大部分藏本已散佚损毁,现在仅存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三套及文澜阁残本.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四十四类、七十属.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文艺、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地理、算学、生物学、农学、占卜等,是研究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包括很多为人熟识的经典著作,如:《论语》《春秋》《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本草纲目》《陶渊明集》《文心雕龙》等等.   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现今在中华文化领域保存得最完整、抄写得最统一及最大的一部丛书,其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大套百科丛书.因其收书极为丰富,文献资料繁多,实乃规模宏大的资料库.   四库全书   经部 十三经(简介)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  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孙武  旧题:吴起 [注]   旧题:姜尚 [注]   田和 [注]   旧题:黄石公 [注]   尉缭  阮逸 [注]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作者:孙膑  百战奇略 作者:刘基  握奇经 旧题作者:风后氏  鬼谷子 作者:王诩  将苑 旧题作者:诸葛亮  何博士备论 作者:何去非  三十六计 作者不详  守城录 作者:陈规  孙子略解 注者:曹操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作者:李筌  历代兵制 作者:陈傅良  素书  《备论》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曾胡治兵语录  其他子部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归田录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论衡 说苑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棋经 茶经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冠子 孔丛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人物志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中论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邓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观......>>

问题六:有没有完整的《荀子》文章的注解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生平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著作
* 《荀子》(唐代杨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
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荀子》全文
8181/...x
哲学思想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著名文章《荀子大略》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七:想看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书,哪个比较好 老子,庄子是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一个站在宇宙高出看问题的智慧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是一种站在社会中剖析问题的智慧思想。
个人属于道家学派倾向的人,因此主要研究的是老子,庄子看的还是比较少些。(跟你同龄)不过具体看那种要以你的要求。
读道家首先《道德经》(老子)这是道家思想的基础。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是个人觉得最好的版本。(中华书局),另外《孙子兵法》也可以说脱胎于道家,男孩子应该都比较喜欢的,也推荐研究下。庄子有点难,没有注释读起来有点吃力。不过句式很华丽,读起来蛮享受的(恩,一般难懂的句子我就不深研究,嘿嘿,毕竟才疏学浅,累)
古人的习惯一般是少年时候学儒家,老年时候看学释道(佛家与道家),我觉得还是很科学的,毕竟道家的思想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超脱的意味。不如儒家的实际。
最基础的你去读《论语》,选一本好的注释的版本。毕竟是儒家智慧的精华所在。度国学不要一带而过,也不要着急,可能短短的一句话,就够咱们品味良久。
继而再看《孟子》《荀子》。可以说《孟子》是比较有趣的,他的用词很幽默,寓言也蛮多。读者比较容易理解。《荀子》说理想更强些,也不很难懂。(当然,只是建立在看明白这个基础上……具体深邃的思想就不是一朝一夕了)
PS:选国学的书,首选中华书局,都是比较权威的著作。再不就是上海古籍,商务印书馆。尽量别买市面上花花绿绿的版本,误人子弟。

总结:人教版高二历史第一章百家争鸣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第三讲 宋明理学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 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 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 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内容: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三、评价: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四讲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时 期:明后期
  主 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 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
  著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
  思想:唯物主义
  主张: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2、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讲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五、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从入门到高阶的哲学书籍

从入门到高阶的哲学书籍推荐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下面是我整理的从入门到高阶的哲学书籍推荐,欢迎阅览。

  【入门级/初级哲学书单】(至少完成80%)

  《西方哲学史》,希尔贝克 或 《西方哲学史》,梯利 或《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不推荐罗素,主要因为偏见太多而且信息失真严重,最好买前两者,便于理解,主干明晰。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看了上述任何一本就必要把它从头看到尾,当参考书。

  《理想国》《斐多篇》,柏拉图

  《形而上学》《范畴篇》,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

  《人类理解论》,洛克

  《伦理学》,斯宾诺莎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耐心通读,可以参考注解版。

  《小逻辑》,黑格尔。耐心通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上帝新脑》,彭罗斯。作为现代物理、数学、信息论和心灵哲学的启蒙。本书号称“科普”,但难度非科普著作所比。耐心通读。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余碧平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老子》《庄子》

  《中庸》《大学》

  《华严金狮子章校释》,法藏,中华书局版。所有注文都要看,理清佛教和中土佛教基本思路;否则无意义。

  《宋明理学教程》,陈来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姚卫群

  另:此阶段不必参看太多其它学科数目,如有兴趣可作以上书目的拓展阅读,并阅读关于心理学、数理逻辑和社科的入门性文献,此处不赘述。 (如果觉得这些书目还是过于专业,不要着急,随后我会整理出一些通俗的哲学读物,培养起自己的兴趣之后再来学习,也许就会轻松很多)

  【进阶哲学书单】 (至少完成70%)

  对于西哲,读者从这里要开始把重点投入到近现代——现代哲学上。

  《人类理解研究》/《人性论》,休谟。时间充裕看后者,反之前者。

  《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挑重点章节即可。

  《创造进化论》,柏格森

  《实用主义》, 詹姆士

  《心的分析》,罗素

  《纯粹现象学通论》,胡塞尔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存在与虚无》,萨特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

  《语词和对象》,蒯因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罗素

  《普通认识论》,石里克

  《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无根基的知识》, 费耶阿本德。比照13、14,审慎度量本书观点。

  《古典文明癫狂史》,福柯

  《书写与差异》,德里达。对于社科/文学基础不足的人来说颇有难度。本书是个论文集,挑能懂的篇目看。

  《声音与现象》,德里达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

  《当代法国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当代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复旦俞吾金主编,三本加起来基本完成现代欧陆和分析哲学的重点梳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衣俊卿

  《结构主义》,皮亚杰

  《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

  《中国现代哲学通论》,宋志明

  《列子》

  《论衡》

  《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版。含周易注,可同时涉足《周易》。

  《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版。含郭象庄子注和成玄英庄子疏。重要。

  《肇论校释》, 中华书局版。

  《近思录》,朱熹

  《传习录》,王守仁

  《佛教逻辑》, 舍尔巴茨基。重要。

  《中论颂》,龙树

  《示教千则》,商羯罗

  另:此阶段完成,整体水平在哲学系研究生(平均水平)以上,但须全面介入数理、现代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学习,否则阅读障碍将明显表现出来。数理逻辑推荐《逻辑学导论》,陈波 和 《符号逻辑讲义》,徐明;后者深入得多,前者入门。其他重要的书:《传播学简史》,马特拉 ; 《现代心理学史》,舒尔兹 ;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 《结构人类学》,列维·施特劳斯。中哲方面多看看文献,也可以看一些古代散文。自己思考和实践同样重要。(我建议大家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按照这份书单上给出的建议循序渐进的学习,这样才能完全领略哲学美丽的风光)

  【高阶哲学书单】

  <欧陆>

  《宗教后的教徒》,费里/戈谢

  《千座高原》,德勒兹

  《感觉的逻辑》,德勒兹

  《知识考古学》,福柯

  《书写与差异》,德里达

  《知觉现象学》,梅洛-庞蒂

  《解释的.冲突》,利科

  《哲学献文》(中译本作《哲学论稿》),海德格尔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

  《自由的深渊》,齐泽克

  《论萨义德》,单德兴

  <英美>

  《命名与必然性》,克里普克

  《心灵哲学》,商务印书馆

  《实在论的多副面孔》,普特南

  《哲学与自然之镜》,罗蒂

  《认知的自然起源与演化》,心灵与认知文丛

  《意识的解释》,心灵与认知文丛

  《全球脑的量子跃迁》,拉兹洛

  《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贝内特&哈克

  《认知语用学》,巴拉

  另:本阶段推荐书目仅作引子,学人可以完全任意地拓展思路。对其它学科需要掌握的内容,推荐书目如下:彭罗斯《通向实在之路》,罗素《数学原理》,北大出版社《认知神经科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以及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请参考国内或国外高校教材。除此之外——请读者注意各学科经典原著的阅读以至于原版书的阅读。欧陆和英美最近的一些前沿研究是没有中译本的。书目以外,本阶段的文献阅读相当重要,推荐读者订阅《哲学研究》和《世界哲学》杂志,了解国内/国际学术前沿。我没有给出任何中哲和印度哲学参考书目,读者可以凭借个人能力找来重要的书和文献看,因为在进阶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必读的大著作需要耐心通读了。中哲要着重道家玄学、重玄学和佛学,佛学着重天台宗、唯识宗和华严宗;印哲主要是佛学。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当做推荐。个人思想系统的构建最好也在这个阶段逐步开始展开,但须注意其前沿性、逻辑/严谨性与科学性。

  拓展阅读:经典哲学励志书籍

  推荐一:渴望生活

  欧文·斯通

  内容简介:作者用他细腻真诚的文字,讲述 了梵高的狂热,偏执,痛苦,无奈,失落,渴望爱与被爱……终将被祭奠的艺术人生和工匠之心。

  推荐理由:“读一本好书,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梵高传》的过程,就是感受梵高那灵魂的过程。时常读到细节,我哽咽无语,久久说不出话来。能这样地为一个人而感动,是幸福的吧?在这个无休止的广告填满人们的思维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真正震撼人心灵的作品,是幸福的吧?

  推荐二:重新认识你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

  内容简介:《重新认识你自己》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珍贵的教诲。身为人最可贵的,莫过于拥有自由意识。但人经常受限于内在的个性或外在的环境、传统及权威等,而迷失了自己。本书彻底讨论如何从内在及外在的所有束缚中解脱,为自己及生活带来彻底的革新。

  推荐理由:此生无法停止的就是对自我的探索与思考,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棒喝当头,醍醐灌顶。

  推荐三:当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

  内容简介:阅读这本书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推荐理由:开启心灵的宁静,改变我们的心态,提高幸福感。该书让我体会到“放下”是如此的简单,人人都能自己帮助自己解脱。

;

宋明理学·形成因由·佛学

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形成因由·佛学

佛学虽然有自身的历史,但从中国心性学说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把佛学的心性论看作儒家思孟一系心性论的一种接续与发展。孟子当时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论证的,在佛学中得到了论证。一些佛家学者甚至借用儒家语言来说心、性,到后来,儒、释两家心性论已有许多相似与相通之处。

儒家重视教化,教化的理论基础是心性论,为此,儒家学者提出许多种说法,如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扬雄主“性善恶混”论、韩愈主“性三品”论等等,说法虽然各异,但都服从于淑人淑世的教化目的。所谓“性善”、“性恶”云云,只说到人性的状态的层面,并未推到本体的层面。而统治者对于教化之事,更重视功效,实用性很强,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而传统儒学本身又缺乏宗教的信仰力量,因而也没有动力将其心性理论推向深入。

孟子曾经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心性论问题,如“性善”说,“四端”说,性、情关系说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尽心知性知天”等思想观点,这些理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挥,却“生子他育”,反而由佛家理论将它曲折地发挥出来,待其成熟之后,宋儒又来要它“认祖归宗”。

佛教传入中土,有许多教义因为不适合华夏民族心理,所以其说不张,如“五种种性说作为瑜伽行派的重要教义之一,在印度佛性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种思想在中土却长期得不到流行”(见赖永海《中国佛性论》第2页)。中国古来向往大同,在观念上倾向人格平等。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不断经受中国学者的比量、选择、改造和利用,使之适合中土的人情事理。

佛性论

从宋明理学渊源的角度看,中国佛教史上晋、宋之际的竺道生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竺道生首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国佛学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是中国佛学学者创造的中国佛教,它已不同于印度佛教,而三派共同的特点,即都服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信条。这种佛性论观点深入人心,盛行不衰,它上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下启宋儒“圣皆可学而至”,成为由孟子到宋儒的理论中间环节。

佛性论研究人成佛的内在根据,求成正果,是一种很大的动力。它促进了对人性的深入研究。可以说,佛性论不过是人性论的曲折表现。佛性论的许多观点可以同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论相印证,因而理学家便把它转换成儒家的语言,予以表达。比如,《大般涅槃经》说:“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而理学家则有“五常之性”、“真实无妄”、“纯粹至善”等说法。当然,两者也有重要的区别,理学所说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佛教所说的“常”是“常住”,二者内容不同。“佛性”亦称“法身如来藏”,《大乘起信论》说:“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藏。”这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陆王学派的“本心具足,反求诸己”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从理学渊源的角度看,竺道生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关于“理”的认识。汤用彤先生在其名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690页中指出:“《周易》原有‘穷理尽性’之说,晋代人士多据此以‘理’字指本体,佛教学人如竺道生,渐亦袭用,似至法瑶而其说大昌,用其义者不少。”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下面我们来看竺道生及其后学的一些说法。

非理不圣

早在东晋时僧肇就提出:“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不异理也。”(《涅槃无名论》)将圣人看作理的化身,而至竺道生,“理”已深入到佛性(人性)的层面。竺道生说:“法性照圆,理常实存。”(《涅槃经集解》卷九)“善性者,理妙为善,反本为善也。”(同上,卷五一)“法者,理实之名也。”(同上)这里性、理二字并举互训,我们从宋明理学中可以看到它的影子。而法瑶则说:“佛性是生善之理,理若无者,善何由生?”(《大涅槃经集解》卷一八)《大乘玄论》卷三也说,法瑶“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也”。《涅槃经游意》则说法瑶认为“众生有成佛之道理,此理是常,故说此众生为正因佛性也”。凡此,以理为性之内涵,如抛开理的具体指谓不谈,在形式上它与后来的理学是一致的。而法瑶弟子僧宗更明确提出:“性、理不殊,正以隐显为异,若舍我归彼,是弃本从末,非谓真归,是以劝令深识自身当果之性。”(《大涅槃经集解》卷一九)又说:“性理是常,众生以惑覆故,不得常用,虽未得常用,要是常因。”(同上,卷五四)二程“性即理”的重要命题以及“不是天理,便是人欲”的理欲观就是从这一思想中化出来的。而佛教发展华严宗、禅宗有所谓“一多相即”、“事分理同”的思想。

华严宗的法藏《探玄记》卷一说:“初,一在一中,谓别说一切差别事中一一各有一法故;二,一在一切中,谓通说一切悉有一故;三,一切在一中,谓别说一中摄一切故;四,一切在一切中,谓通说一切悉有一切故。”

法藏以严密的逻辑论证物物各有一理,物物各体现总理,总体包容万物,万物构成总体。而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卷上则说:“事法名界,界则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理同一性故。”以事表示差别相,以理表示同一性。禅宗也有一多相摄的思想,并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的生动比喻。玄觉《永嘉证道歌》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二程提出过“理一分殊”的命题,可以视为理学的理论架构,因而这一命题在理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命题与佛教“一多相摄”、“事分理同”的思想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理学家也并不否认“理一分殊”命题与佛教的趋同性,朱熹说:“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然虽各自有一个理,却又同出于一个理。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朱子语类》卷一八)

心即是理

佛教所讲的“心”,指的是“本心”,因而它与“性”没有严格的界分,讲“性理不殊”亦即意味心即是理。禅宗大照和尚《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问曰:云何是道,云何是理? 云何是心? 答曰: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而儒家孟子讲“心之官则思”,“心”在字义上包含着一切意念活动。因而当讲“心即是理”时即隐藏着肯定一切意念活动的危险性,因此理学的程朱学派注重“心”与“性”的区别,反对“心即理”说,而陆王学派则接过禅宗“心即理”的思想观点为己所用。

命有定数

理学除“理”与“心”、“性”等范畴外,“命”也是一个重要的范畴。理学家关于“命”的看法与佛教比较接近。佛学学者言“命”所可注意的是南朝罗含《更生论》和宗炳的《明佛论》。罗含《更生论》说:“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相次,毫分不差。”宗炳《明佛论》以白起、项籍坑杀降卒为例说:“今秦、赵之众,其神与宇宙俱来,成败天地而不灭,起、籍二将岂将顿灭六十万神哉!神不可灭,可灭者身也。”朱熹言“命”与此几乎同出一辙,朱熹说:“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寓其中。”(《朱子语类》卷四)“如长平死者四十万,但遇白起,便如此,只他相撞着,便是命。”(同上)无疑,这带有宿命论的特点。

对理、性、命的尊信与崇畏,伴随着对爱欲的贱视与压抑。要显发性命的意义,必须牺牲世俗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修行者的立志真诚和人格的伟大。这是道家、佛学乃至宋明理学的一个共同理路。为说明此点,我们来大略回溯一下“无欲”、“灭欲”思想的历史。

无欲灭欲

大家知道,“无欲”思想最早由老子提出,而《礼记· 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陆九渊曾指出《乐记》此一思想出于老氏,应该说是正确的。而程颢从中拈出“天理”二字.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则不仅涵蕴了道家思想,如上所论,也涵蕴了佛学的意义。

佛教认为,一切苦恼的根源,在于贪食,也因为贪食的缘故,助发淫欲,因而《四十二章经》说:“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魔逆经》说:“譬如无疾则不用医,……假使众生无有爱欲,则不用佛。”而袁宏《后汉纪》也概括佛学的宗旨说:“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后来智俨《华严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二《十欲章》将“欲”加以分类说:“欲有二种:一、虚妄欲,此即有断;二、非虚妄欲,此即不断。……若三乘义中,诃其妄欲,则不许欲。”(《大正藏》卷四五,《诸宗部二》)

儒家原本只讲“寡欲”(孟子)、“节欲”、“导欲”(荀子),而不讲“无欲”、“灭欲”。理学家“由寡欲以至于无欲”的过渡与变化,不能说不是受了老、佛的影响。虽然理学家朱熹也曾对“欲”加以厘分,如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理、欲的内容与佛教有所不同,但就思想理路而言,也并未超出佛教的范围。

但如何才能去欲、灭欲呢? 这就要说到心性的工夫论上来。佛教讲求“禅定”,以为坐禅可以禁欲、修心并出现神异。《十二头陀经》说:“系心一处,无令散乱,禅定功德,从是得生。”理学家不信神异,但相信坐禅的“养心”作用,程颐说:“有人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是坐禅入定。”(《伊川学案·语录》)智者创天台宗,主张定慧双修,亡名法师提出“修禅足以养志,读经足以自娱”(《续高僧传》卷七,《亡名传》),而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也是以修心与智解并重的。佛教发展至禅宗南宗,有一种大解脱,否认单靠坐禅就能得道,以为“搬柴运水,无非妙道”。而理学则有下学即上达的思想,二程认为“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二程全书》卷一三)。禅宗南宗抛弃了对佛祖的偶像崇拜,格外重视心性功夫,把佛教转化成一种心的宗教。程颐则提出切实做心性功夫的一整套理论。所以朱熹说,佛学“至唐六祖始教人存养工夫”,儒学“至伊川方教人就身上做工夫”。(《朱子语类》卷一二六)各理学家所标宗旨不同,如周敦颐讲“主静”,程朱讲“主敬”,陆九渊讲“发明本心”,王阳明讲“致良知”,刘宗周讲“慎独”,李颙讲“悔过自新”,如此等等。这里所谓宗旨,是指人道路径与方法,总之,多半属工夫论的范畴。

传灯付法

还应提到的是佛教中的“传灯”、“付法”观念,隋唐时天台宗、禅宗等兴起,盛行传灯、付法,这大概反映了佛教的中国特色。因为中国家族制度中的宗子嫡脉,经学中的师法、家法,政治上的帝王统系等都在有意地强调一种正统观念。佛教的“传灯”、“付法”似乎受了这种正统观念的影响,也意在宣称自家继承了佛之法统。惟一不同的是,佛教的“传灯”还带有某种特殊的神秘意味,尤其禅宗南宗讲求顿悟,以心传心,不著文字,以至参禅棒喝,不可理喻。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498页指出

“禅师之所以强调传承,与禅法自身的性质有关。禅定是意志自我控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训练,有关生理、心理活动的控制,气息的调整,很难用文字完全表达清楚。僧叡说,禅法固然‘学有成准,法有成条’,但‘无师道终不成’。(《出藏记集》卷九,《关中出禅经序》)慧远说:‘功在言外,经所不辨,必闇轨无匠,孱焉无差。’”(同上,《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而宋儒盛行的道统论,宣扬继承“圣贤千载不传之奥”,提出所谓“十六字心传”,显然又受了佛教的影响。因而为有识之士所讥讽,如陈亮就说:“天地之间,何物非道,赫日当空,处处光明。……因吾眼之偶开,便以为得不传之绝学,三三两两,附耳而语,如同告密。”(《陈亮集》卷二○)

总而言之,宋代兴起的理学较之前代儒学有许多新的创造,这些新的创造大多有传统儒学的因子,但并不是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直接发育起来的,而是通过一些佛教理论的中间环节发育起来的。或者更确切些说,它是儒、释、道三家反复交互渗透的结晶。理学对佛教的吸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吸收的过程,在理学形成之前的许多儒者已开始融佛入儒,在理学形成之后,仍有许多理学家到佛学中汲取营养。而且理学家并不强调佛教的判教,凡可利用,皆加吸纳,并不定向专门吸收哪一派的理论。他们研习佛学,但不信仰佛教。这种研习不是简单援用抄袭,而是通过佛教理论思维的训练,使之用于理学建设,从而创造性地建立起儒家的心性理论。

汉唐经学家理论素养低,而佛教心性理论则极其高明。因而宋初儒者纷纷学佛,以至曾出现所谓“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张方平语,见《扪虱夜话》)的局面。理学创始人都曾有过长期研习佛、老之学的经历,二程曾盛赞“释氏之学……尽极乎高深”(《二程遗书》卷九),“佛说直有高妙处”(同上,卷一二)。“未得道他不是。”(同上书,卷一八)二程看到了佛学的长处,深研极虑,以弥补儒学之不足。

在历史上,儒、释两家,曾得到这样一种共识:儒学在“治世”方面见长,而佛学在“治心”方面见长。两者形成一种互补性。如南北朝时期宗炳说:“依周、孔以养民,味佛法以养神。”(《明佛论》)周颙说:“心持释训,业爱儒言。”(《弘明集》卷六)而南宋孝宗也有过“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之语。理学家对待佛学既非简单排摈,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采取一种“明挤暗用”的态度,一面坚决辟佛,保持儒学的独立性、主导性,一面尽力吸收其理论营养。理学的建立,因为其以儒学为主,又兼取佛、道之长,从而打破了儒、释、道长期三足鼎立的局面。释、道的地位大大降低了,再也不能与儒学争锋。南宋叶梦得曾评论李翱说:“唐人善学佛而能不失其为儒者,无如翱。”(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这话也适于宋明理学家。

理学在理论上吸收佛学,而又胜过佛学,它具有了佛学理论精深的优点,同时也带进了空谈性理的缺点,对此后人皆有深刻的批评。明僧空谷景隆批评朱熹道:“宋儒深入禅学,以禅学性理著书立言,欲归功于自己,所以反行排佛,设此暗机,令人莫识也。如是以佛法明挤暗用者,无甚于晦庵也。”(《尚直编序》)

清人梁章巨说:“唐以前之儒,语语有实用;宋以后之儒,事事皆空谈。讲学家之辟佛,于释氏毫不加损,徒喧闹耳。”(《退庵随笔》卷一八)宋明理学家空谈心性,造成广泛的社会流弊。一些儒者对理学与佛学争玄斗妙深致不满,起而批判理学并把反理学的斗争看作反佛、老斗争的继续。

本文标题: 阅读宋明理学从《二程遗书》开始看好,还是从《近思录》开始看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76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很多人说历史没有对与错,只有成与败一向醋劲十足的林黛玉,知道贾宝玉和袭人云雨之后,为什么没有生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