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决定设立「统合司令部」,此举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2-07 16:00: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珍珠港事件有什么意义?珍珠港事件有什么意义?(对二战的意义,例如对各国有何意义.对后世的意义.),对珍珠港事件的评价不尽相同,...

日本政府决定设立「统合司令部」,此举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珍珠港事件有什么意义?

珍珠港事件有什么意义?(对二战的意义,例如对各国有何意义.对后世的意义.)
  对珍珠港事件的评价不尽相同,一说是日本的巨大胜利,一说是袭击珍珠港只是为美国处理掉了一些过时舰只并激起了其斗志。从日本的角度,珍珠港行动只是一个支援行动,目的是保证日本南进获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会受到美国的阻碍。而日本以29架飞机的代价换取了美国主力舰船19艘、飞机200余架,并使美太平洋舰队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进入南太平洋,这无可争议地是一个战术胜利,也完全实现了日本的战略意图。
  但再看远一点就可以看到日本战略问题——看错了对手,以为美国象中国那样软弱可欺,或是象俄国一样打败了就跑。如果日本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该开战,开战就不应该将袭击珍珠港当作支援任务,也不应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象渊田所说的只是剪掉了老鹰的尾羽。在美军能够作出反应前,南云完全可以将舰队携带的所有炸弹投入珍珠港,至少应炸平港内的储油和修理设备,并可以以其绝对的兵力优势,在珍珠港附近兜捕美舰队航母。这样美国决不可能在半年内投入反攻。另外,再夸张一些,如果日本能在珍珠港集中同入侵中途岛一样规模的舰队,空袭之后,用战列舰对珍珠港实施炮火准备,有可能在开战之初就占领珍珠港。这样太平洋战争就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了。
  尽管英美一直在加强太平洋的防御力量,但是最高层次的领导一直认为,即使是最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也不敢同时进攻英美,这是由于对日本的民族心理、经济困境和军事力量对比的严重误解而产生的。由于存在麻痹思想,美军战备相当松懈。这也是袭击造成巨大损失的一个原因。但珍珠港迫使美国建立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战略思想,这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得到的要比日本得到的多得多。
  美国关于珍珠港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谁应对珍珠港事件负责。因为不到两个小时内,有2400名美军几乎在无意识中失去了生命,尽管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被撤职,但还是有很多的质疑集中在罗斯福总统身上,认为罗斯福为说服国内的孤立主义分子,诱使日本先打了第一枪,而没有将珍珠港即将遭到袭击的警告通知珍珠港。尽管有些骇人听闻,但这种追查到底的精神确实值得钦佩。当时经过深入的调查,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将罪责定到某个人的蓄意之上。(行动之后的报告-约翰.科斯特洛)。
  对于珍珠港事件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战争的最终原因,这是最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历史学家认为发生了的就是必然的,因为从日本这辆战车逐渐偏离轨道以来,和山姆相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日本方面一直强调其理由,想问“美国究竟干了什么事,竟让日本袭击珍珠港呢?(渊田美津雄-袭击珍珠港)”。但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美国所做的无非是停止向日本供应战争所必需的战略物资。而又试问中国又对日本做了什么,竟使日本大打出手。
  另一典型的争论是对“偷袭”和“奇袭”的争论。日本送最后通谍的时间比攻击时间晚了40分钟,最后日本又战败,偷袭之名是绝对洗不清的。但“偷袭”和“奇袭”实际也只是同一意义的一贬一褒而已。
  日本通过珍珠港将美国拉入了战局。但珍珠港遭受偷袭后的那个晚上,睡得最香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从此将完全作为同盟者并肩作战,为此他说了一句“我们总算赢了”,而后安然入睡。
  珍珠港事件

  夏维夷檀香山时间1941年12月7,周日,早4时,日本49架水平轰炸机、40架鱼雷机、51架俯冲轰炸机和43架零式战斗机共183架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全部升空。
  7时02分,雷达管制员发现有一大群飞机从北飞来,此事没有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珍珠港错过了最后的一个机会。
  7时35分,日本飞机到达珍珠港时7时55分,俯冲轰炸机首先攻击了瓦胡岛的三个机场。
  最初的几分钟内,太平洋舰队中没有人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等逐渐清醒后,西弗吉尼亚号和俄克拉何马号已各中了两条鱼雷,后者又中了5枚炸弹后,带着400多名官兵倾覆。亚利桑纳号由于穿甲弹在舱内爆炸引发了大火,加利福尼亚号中了两条鱼雷后舰上重油库腾起烈焰,并且逐渐下沉。5分钟后,零星的高炮开始响起,但也是杯水车薪。
  随后,日本水平轰炸机开始了进攻。
  亚利桑纳号大火导致弹药库发生了爆炸。
  一艘袖珍潜艇成功地潜入港口内。
  8时10分,另一封明码电报-“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转到美国海军部,海军部长诺克斯惊道:“这不是真的,这一定是指菲律宾。”国务卿赫尔得到这一消息时,衣冠楚楚的野村大使正在接待室中等待着将十四部分电文交给赫尔。
  8时25分,第一波攻击平息。从西海岸飞来的12架B-17飞机在毁坏的机场上艰难地进行了着陆。
  8时40分,由78架俯冲轰炸机、54架水平轰炸机和35架战斗机组成的第二波攻击波已在瓦胡岛上空展开完毕。
  8时42分,167架飞机冒着越来越猛的炮火开始了进攻。两次空袭之间只有少数陆军的飞机得以起飞,又全部被零式战斗机战击落。
  这时珍珠港已经浓烟滚滚。99式俯冲轰炸机都采取了根据弹幕轰炸的方式,就是哪的高炮最猛烈,飞机向那里俯冲。停在战列舰队末尾的内华达号战列舰离开了泊位,她也是整个袭击过程中唯一开动的战列舰,但也因此多吃了不少炸弹。在第二次袭击的末尾,轰炸机队炸掉了靶船犹他号和其它几艘辅助舰只。
  9时40分,第二攻击波大摇大摆地撤离。

  统计
  日本损失:飞机29架(第一波:零战3,97舰攻5,99舰爆1;第二波:零战6,99舰爆14),5艘袖珍潜艇。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损失: 战列舰沉没 加利福尼亚号、俄克拉何马号、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战列舰重伤 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严重受损、宾夕法尼亚号轻伤
  其它舰只 犹它号靶船沉没、另有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以及3艘其它舰只被炸伤
  飞机损失 232架
  人员损失 美军官兵约2400人死亡,其中约1000人死在亚里桑那号上,近2000人受伤.
战略意义

美军战列舰遇袭
图中西弗吉尼亚号(左前)、亚利桑那号(右)受损严重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越性。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此前日本占领了满州。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开始为这次行动做训练。

日本计划的一部分是在袭击前(而且必须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很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日本外交部获得了一封很长的电报,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大使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很长的国书。最后这篇宣战书在袭击后才递交给美国。这个延迟增加了美国对这次袭击的愤怒,它是罗斯福总统将这天称为“一个无耻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将似乎同意这个观点。在日美合拍的电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说:“我恐怕我们将一个沉睡的巨人唤醒了,现在他充满了愤怒。”这句话山本本人可能从未说过,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确如此感觉。

实际上这篇国书在日本递交美国前就已经被美国解码了。乔治·马歇尔在读过这篇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了一张紧急警告,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紧急”标志。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美军司令部。

[编辑]
背景
日本从1941年中开始向东南亚的发展引起了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安,十年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发展的不满顶多局限于递交外交抗议书,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对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这一步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威胁,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东南亚的活动,回到谈判桌边。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由于它离日本比美国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对日本是一个直接威胁)也是这个目的。罗斯福认为这个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理查逊上将对这个决定提出抗议时,他将理查逊解职。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反应似乎只是加强了日本军方的决定,占领和利用这个地区。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而提炼的石油的储藏更少,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占据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他们不能假设,假如他们开始行动了,美国会在一旁袖手旁观。这是山本五十六考虑事前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他袭击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的主意是实现这个战略目的中的一个战术步骤。日本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日本海军内部有强烈的反对这样一个行动的力量。山本威胁,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昭和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在11月的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编辑]
直接结果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编辑]
长期影响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事件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计划珍珠港事件的山本上将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日本的主目标之一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世界各地的海军和其他观察家都认为,将美国大多数战列舰创伤作废是这个战役的最大的成果。没有了这些战列舰,美国海军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实际上当时美国海军只有这些舰船了,而这些舰船也是抵抗和后来反击日本的主要力量。后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论当时日本只是击中了修理蓬还是击中了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命运。

[编辑]
美国的回答

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1941年12月8日,美国国会以只有一票反对通过了对日本的宣战。罗斯福立刻签署了宣战书,他称12月7日为一个“国耻日”。美国政府继续和加强了军事动员并开始将其经济转化为一个战时经济。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为什么纳粹德国会于1941年12月11日,在日本袭击后,立刻对美国宣战。从轴心国协议来看阿道夫·希特勒没有这个义务,但还是这样做了。这更加激怒了美国人民,使美国可以更加明显地支援英国。这也使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回答拖延了一段时间。

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但世界海军强国对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岛战役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
对二战的意义 日本偷袭珍珠港打破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把美国拖入战争。从军事角度上说,日本是胜利的。但从长远来看,这标志着日本最终战败的开端。日本是在自掘坟墓。因为他把美国拖入了战争。最后登场的往往都是最具决定性的。 对各国的意义 使得美国打破中立政策。不仅公开向盟国提供物资援助和巨额贷款,而且直接派出军队参战,有利支援了各国斗争。对反法西斯阵线起到了鼓励的作用。反法西斯局势为之一振。 对后世的意义 珍珠港一役,使日本以一个极端背信弃义的形象而载入史册。二战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是其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先声。
直接导致美国加入反法西斯的一方。接着美国的原子弹诞生了,由扔到日本去了。等于加快解决了日本,结束了二战。当然,也缩短了中国的抗战时间。
美国抛弃孤立政策,正式加入战争,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当时的德国主要敌人是苏联,它的后方除了跨海的英国就在没有敌人了,而且英国已被德国的狼群战术搞得焦头烂额,无暇东顾。盟军希望这时美国能加入战争,在这关键时刻,日本突袭了珍珠港,这无疑是告诉美国:去打德国吧。最终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法西斯灭亡了,而小日本也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两颗原子弹。

918事变时间

是几年几月爆发的?

918事变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

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

自1995年,沈阳开始用鸣警的形式纪念“九一八”事变,至今已连续举办17年。从2006年起,辽宁全省14市同时拉响警报。每年这一天,都会有大量沈阳市民自发来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与活动。

九一八事变简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的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1.9.18沈阳皇姑屯火车站
1931.9.18
投降是在1945.8.15
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是1945.9.2

为什么“七七事变”发生在北京的南部啊?日军不是在北边吗?

因为日军想要南下继续侵略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

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 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 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 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 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 “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 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7 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 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 ),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 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 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被迫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我认为的:1.出其不意
2.荷枪实弹的打,伤到自己的大本营了
3.那里守军较弱
4.日本人有打胜的信心,所以就选择了卢沟桥
卢沟桥是重要的军事通道,截断了卢沟桥,就更易向北京进攻。
因为当时北京的东,西,北都被日军包围了.

抗美援朝“中朝联合司令部”成立始末

战事初期,朝鲜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及至7月底已将韩军逼退到了釜山一线,只要再加把劲便可以顺利地达成目标。

此时朝鲜半岛名义上是南北朝鲜主政,实际上南北背后各自站着美国和苏联。

这是因为二战后的雅尔塔会议决定,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以南为美国托管区,以北为苏联托管区。

随着时势变化,南北朝鲜分别建国,李承晚在美国的扶持下成为韩国总统。

北朝鲜则推选金日成为领导人,后在苏联的扶持下迅速壮大。

南北分裂后,金日成一直想要统一朝鲜半岛,他坚信只有战争才能实现这个愿景 。

实际上这场朝鲜战争不仅是金日成想要民族统一的结果,更是美苏两国的博弈 。

金日成访苏,希望斯大林能够支援他发起朝鲜战争。

这时候苏联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不愿在亚洲与美军有正面冲突,只给了少量武器赞助。

不久后,金日成访问中国,希望能得到毛主席的支持。

然而此时的中国正自顾不暇,毛主席对金日成的想法表示赞同,但规劝他不要急着发动战争,还需等待时间。

金日成明知没有外援,还是不管不顾地发动了朝鲜战争,他认为此时朝鲜人民军的素质、装备大好,正是发动战争的最好时机。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不同意本国返回安理会,因此苏联无法行使一票否决权。

最终导致联合国做出了不利于朝鲜的决定: 成立联合国军,直接对这场战事进行干预。

斯大林闻讯后,敦请中方成立一支守卫东北边境的军队,以防止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后朝鲜战争局势迅速恶化,进而威胁到了中、苏两国的利益。

这一请求被我方认可,东北边防军随之成立。

金日成已然取得了南朝鲜的大多数土地,被眼前的胜利蒙蔽了,中方屡屡提醒,让他抽出一部分兵力守卫好仁川一带。

可金日成却充耳不闻,结果被麦克阿瑟成功实施了仁川登陆。

朝鲜人民军被拦腰截断,退到釜山的友军被两面夹击,在麦克阿瑟的领导下,韩国在半个月时间内便恢复了所有领土。

美军的目标当然不仅仅是帮助韩国恢复政权,只怕整个朝鲜都要被他们收入囊中,我国与朝鲜毗邻,唇亡齿寒,我方不能视而不见。

9月30日,周总理通过有关渠道讲明了中国的态度:

美帝毫无顾忌,翌日即突破了三八线,并一路北进直至鸭绿江,并宣称:“在 历史 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到了这一步,中国其实已然没有了选择,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的重工业重心,是万万出不得意外的,绝不能让这些“外来强盗”时时盘踞在我东北边境之畔。

是以毛主席力排众议入朝参战,并紧急调回西北地区的彭德怀,担任这场抗美援朝大战的总指挥。

10月19日晚,彭德怀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随即展开了第一次战斗。

此战乃是趁敌不备“打闷棍”,这一战略方针也确实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军果然首战即胜。

当时,只有由原东北边防军转隶而成的志愿军第一批部队先期入朝,总计25.2万余人。

“抗美援朝”这是我方对于此战的定性,也就是说这一战是为援助朝鲜而打,按理说这一战的主角应该是朝鲜。

可志愿军的体量以及战力,都是远远盖过了朝鲜人民军的,美军入朝后是反客为主,李承晚的韩军只有默默摸鱼的份儿。

中国当然不会如此盛气凌人,可也不能一切都放任给朝鲜方面,需要对那无数志愿军儿郎的生死负责,对国内的无数人民群众负责。

这样便牵扯出了一个问题,志愿军入朝后与朝鲜人民军的军事合作,指挥层面该如何去协调。

彭老总入朝后,金日成派朴一禹前来交涉,表示志愿军入朝是为援助,指挥权应该归朝鲜方面,志司应搭建在朝军司令部附近。

如果是普通的军事合作,这样的要求尚算合理,可是朝鲜战争太不寻常。

联合国军和志愿军参战后,本来的交战双方,即朝鲜和韩国已沦为了配角,他们的军队已然不能左右大局。

首先,朝鲜方面的军事指挥能力堪忧。

在7月间,中方屡屡提醒朝鲜美军可能于仁川登陆,但金日成乃至其他朝鲜人民军高层,都把这一防患于未然之长策抛诸脑后,只一门心思盯着眼前的土地。

原本10万朝鲜人民军气势如虹一个多月里打到了釜山,可仅仅半个月时间,便被从仁川登陆的联合国军给打回了三八线以北。

及至志愿军入朝之际,朝鲜人民军所剩的只有三万残兵,唯有躲在一些穷山恶水,与敌人打游击的份。

其次,志愿军光先头部队就有25万多人,后续还会有更多,以少驭多、以小使大,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再者,中朝两国军队有很大的不同。

志愿军是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一步步由弱到强成长起来的,习惯于以高度机动性、灵活战术、战士的能动性等为获胜之要素。

可是,在苏联帮助下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朝鲜方面,却是继承了苏军的大开大合、火力为先。

当时,中国还没有建成装甲部队,可朝鲜人民军却在苏联的支持下,已然装备起了一支拥有350辆坦克的规模化装甲部队。

在炮火、重机枪等优势火力方面,也确实要比中国强得多,可没有英明的指挥员去分配到合适之处,也便只是一堆灵巧的家伙事儿。

种种因素汇成了彭德怀的一句话: “我要对中朝人民,对几十万士兵负责啊!”

在彭德怀的心中,金日成的提议有些不太现实,一番反驳后金日成只得悻悻罢了。

同年11月,第二批部队20、26、27军入朝后,志愿军人数已超过40万,而第三批部队正在准备。

眼见于此,金日成再也不好意思提要由朝鲜方面指挥中朝两军了。

金日成退而求其次,要双方指挥所合并在一起。

不过,关于统一指挥的交涉,此时还没有形成最终意见,贸然合在一起,怕是会多生嫌隙,反而不利于战事的推进,此议暂时作罢,两军依旧各打各的。

不过,两军的配合还是很必要的,朴一禹被金日成派到志司,担任双方的中间联络人。

我方大方地任命朴一禹为志愿军副司令、副政委、党委副书记。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因为语言不通,在配合中多次出现过问题。

11月4日的博川之战,我39军正在围攻美24师,被朝军误以为是敌军,竟对我方发动攻击,让被围之敌趁势脱逃。

第二次战役中,宋时轮手下的26军在厚昌,也被朝军坦克给轰击过。

一段时间内,经朝方军管的铁路,也不允许志愿军使用,让我方运输效率大大降低……

种种情况让毛主席和彭德怀意识到了,必须要尽快地促成中朝军队的统一指挥。

经过一番考虑后,彭德怀委托使馆人员向金日成提出这个问题,望朝鲜人民军总部能尽快向志司聚拢。

不成想,金日成只是虚应故事,只将方虎山、崔仁两部派上战场,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

至于两军配合,只由朴一禹带领少数通信联络人员,为双方进行有关传达。

而两军总部靠向一处之议,被金日成给明言拒绝了,统一指挥还是处于僵局之间。

毛主席了解到前线的情况后,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由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高层,直接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涉,要一切以战场大陆为重;

另一方面,由苏联方面对金日成进行规劝。

11月中旬,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意思,给斯大林发了这样一封电报:

志愿军入朝取得的巨大胜利,让斯大林对彭德怀的指挥能力极其佩服。

收到中方的电报后,很快便给出回复:

在斯大林的意见下,金日成与什特科夫联袂到了志司,就统一指挥的问题进行交涉。

作为苏联派到朝鲜战场上的顾问,什特科夫自然是以斯大林的意见为先,先是摆出了一个极具对比性的事实: 朝鲜人民军使用最好的苏联武器,却败得一塌糊涂。

志愿军入朝后以“万国牌”武器,却能将敌军打得节节败退,并消灭大量敌人,是以由中方统一指挥战事,不应该有任何异议。

眼见背后的“主子”抱着如此态度,金日成哪怕再不愿意,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12月3日,金日成去到北京与毛主席一番会谈后,随即做出最终表态:

从这个表态中,足见金日成还是心有不甘的 ,身为朝鲜领导人却要听中方的调遣,他实在难以接受,可是苏联方面的威慑却让金日成不得不如此。

他知晓,没有了苏联的支持,他这个领袖是做不下去的。

其次,一旦真正惹怒了中方,单凭朝鲜人民军是无法抵抗得住敌军的。

不管怎么说,统一指挥的愿望还是达成了,前线成立起了两军联合指挥部,组织建军、正面作战、敌后战场以及与作战相关的种种事宜,均由联合指挥部统一协调。

成立的联合指挥部,以彭德怀为最高指挥,朝鲜人民军的金雄伟、朴一禹为副手。

自此,中朝才开始了相对融洽的联合作战,后续战役中也因此而发挥了诸多优势。

首先,朝鲜人民军是当地人,对于地形地貌等有着充分认识,也能争取到当地民众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志愿军后勤运输的困境。

其次,朝鲜人民军装备着大量优势武器,在统一指挥后便能够将其优势发挥出来,在局部战场给敌以重击。

然而,统一指挥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该有的矛盾还是会有的,毕竟中朝两国的诉求有所不同。

中国只愿给美帝一些教训,让朝鲜半岛恢复到战前的一个状态,可朝鲜方面却想的是一统南北。

这不,在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平壤得以收复,还将敌军赶到了三八线附近,算是基本完成了我方的战略意图,余下的只消稳扎稳打,莫让局势再生大的变化。

是以,彭德怀下令收兵暂作休整,可金日成与什特科夫却主张要继续南进,把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继续扩大下去。

金日成想的是借助志愿军的力量,来实现他一统朝鲜半岛的夙愿,而什特科夫表示应该胜追击,一直把敌军都赶下海。

彭德怀却知晓,如此想太过不现实了,敌军经历了两次挫败,可其军事实力却依旧强悍,那两次战役中,敌军是吃了不熟悉我军战斗方式的亏 ,再想继续下去怕是不易了。

且志愿军的补给线很是脆弱,粮草、军衣、武器、医药等方面的补充,都很艰难,再次发动大型战役只怕是不易。

毛主席综合考虑了这些情况后,指示尽快发动第三次战役,将汉城给攻陷下来,大大挫伤敌人的嚣张气焰。

于是乎,第三次战役在1950年的最后一日打响,此役志愿军集中了六个军的优势兵力,朝鲜人民军也集结了三个军,两方合力对敌方阵线发起迅猛攻势。

虽成功攻克汉城,将敌军赶至三七线附近,此间却是损失不小。

原是时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的上将李奇微故意所为,他针对志愿军机动性强、战术灵活,而专门研究出来的磁性战术。

金日成与什特科夫却还不肯满足,认为如此的大好局势,应该继续猛攻猛打,尽快把敌军赶到大海中去。

面对这样的盟军,志愿军也颇为无奈,彭老总只得亲自出面,与金日成进行交涉,眼见对方主意甚笃,便表明了早就与国内商量好的对策:

由已然休整完毕的朝鲜人民军继续南进,志愿军则负责仁川—襄阳线以北地带,为朝军打消后方以及侧翼的所有隐患。

金日成明白,只靠朝鲜人民军,哪里能与兵力更多、武器更精良的联合国军对抗?

如果真无法拉上志愿军一道,人民军自己单干,怕是只有再次送人头的份,无奈之下只得同意暂时休整一段时间再说。

斯大林知晓前线的不和后,站在了彭德怀一边,称 “真理在彭德怀同志手里,他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 。

斯大林还严厉批评了什特科夫这位顾问,要他此后莫要再干涉彭德怀用兵。

为了统一指挥,彭德怀趁战事空隙,专门召开了一次中朝高干联席会议,就此前三个战役进行了总结,就此后的有关任务进行了合理规划,而后便是一番鼓舞军心的讲话。

当初彭德怀拟定初稿后发回国内,毛主席进行了多次修改,添上了这么一大段令人热泪盈眶的文字:

树欲静而风不止,中朝想要暂时停止军事行动,可敌军却不愿意给我们这个缓冲机会。

仅仅十多天后,敌方便发动了第四次战役,所谓的南进自然不用再提,如何抵抗敌军的大力反扑才是当前要紧。

敌军此次是有极有针对性的,较之以前三次战役,更是发狠了。

尽管有彭德怀的英明指挥,中朝两军的倾力合作,还是被敌军一路北推。

联合国军不止收复了汉城,还把战线重新恢复到了三八线一带,而此战中敌我双方的战损,都要比前三次加起来还多得多。

此役之后,金日成才真正意识到了敌军的恐怖所在、志愿军的强大所在、朝鲜人民军的局限所在。

此后,金日成不断号召广大朝鲜同志切实配合志愿军的行动,为早日结束这场让朝鲜人民深受创伤的战争而不懈努力。

第四次战役落幕的次日,第五次战役便浩浩荡荡地展开,此役中联合国军主帅由麦克阿瑟换成了更加难缠的李奇微。

在其磁性战术的深刻施行之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此战中所付出的伤亡,竟然比敌军还要多,但中朝军队却丝毫没有退缩,不计后果、予敌重击。

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美帝已然被狠狠地打疼了,联合国军内部也多有龃龉,一时间无力再战,便开始谋求在谈判桌上解决争端。

虽然这一时期的停战谈判,大多只是敌方用来恢复战力的手段,我军也同样需要休整,顺势应承了下来,从此朝鲜又多了一个重要战场——谈判桌。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方与敌军又打又谈,打的时候一往无前,谈的时候锱铢必较,无论是武战还是文战,中方都不曾有丝毫退缩。

在彭德怀与李克农两位“泰山石敢当”的主持之下,敌方可谓是吃足了苦头,其中朝鲜军民付出了良多,与我军之配合也越发娴熟,真正做到了亲如一家。

夫妻之间都有争吵,兄弟之间也有龃龉,更何况是两个国家之间呢?

有矛盾很正常,只要妥善地解决,双方的关系只会更加紧密。

在这一方面,中国从上到下都做到了极致,毛主席宽大胸怀总领一切,彭德怀面面俱到切实执行。

数百万志愿军对待敌人无所畏惧、以命相博,面对友军则肝胆以照、不计前嫌,中朝两国无数民众,皆是以自己之所、无私支援前线。

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抗美援朝的胜利便是完美验证了这一点。

我方以两国之力对战十八国,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均不如人的情况下,硬是打赢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可也未尝不是一种必然!

如今,距离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近70个年头,可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人与故事,依然每每振奋人心,赞叹前人的壮举,珍惜当下的和平。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竭尽所能,让这份坚实的基业愈加辉煌!

向老一辈领导人和志愿军战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完-

本文标题: 日本政府决定设立「统合司令部」,此举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25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你喜欢抖腿东莞有哪些地方承载着改革开放的记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