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些官制剖面表,职官表是哪本书里的

发布时间: 2023-02-01 12:00: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十三经简介,十三经简介,「经」的意义通常与「权」相对,「权」指的是变通、暂时的,「经」则指不变、永久的,以这样的观念运...

请问这些官制剖面表,职官表是哪本书里的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简介

  「经」的意义通常与「权」相对,「权」指的是变通、暂时的,「经」则指不变、永久的,以这样的观念运用在书籍上,则能够被称为「经」的书籍,通常是相当重要,其价值亘古不变,撰写的人也往往是历史上相当重要的圣贤之辈。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经辗转编写而成,至今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亦即是所谓的「十三经」。

  「十三经」顾名思义,就是最重要的十三本经典,分别为《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与《孟子》。依据中国传统分类典籍的方式:经、史、子、集,将经列于最重要的位置。十三经之所以重要,除了其中好几本的类别、体裁往往为首出之外,例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更重要的是,十三经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与精神的骨干。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中国的核心思想,可以从十三经入手。以下就各经扼要说明内容。

  一、《诗经》(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而略为修改)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也可说是第一部文学作品的集结。既是诗歌,原本应可入乐,但乐谱已失传,只能从文字内容了解其风格、文采与思想。总共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之间的作品,共计有305首诗,加上6首有篇名而无内容的诗作。依照风格分类,则是〈风〉(为十五国风格的曲调)、〈雅〉(分〈大雅〉、〈小雅〉,指朝廷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为宗庙祭祀的音乐)。《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皆各有特色,或者反映风土民情、或者纪录各种情事。

  二、《尚书》(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相较于《诗经》是诗歌著作而言,《尚书》是最早集结而成的散文著作。相传是孔子所编,原本有100篇,分为〈典〉、〈谟〉、〈训〉、〈诰〉、〈誓〉与〈命〉六类文体。秦始皇焚书之后,仅存29篇,其中〈秦誓〉仅存篇名而无内容,实际留存的只有28篇。

  由于焚书的关系,到汉代时期,曾任秦朝博士官,且为汉朝经学家的伏生,凭借记忆与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给欧阳生与张生等学生,之后纪录下来,成为所谓的「今文尚书」。

  到汉武帝末年时,鲁恭王毁坏了当时孔子遗留下来的住宅,从房屋的墙壁中找到一本《尚书》,内容以秦朝时期的蝌蚪文撰写而成。之后经由孔安国对照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发现,这个版本多了16篇,整理之后定名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今已亡佚,如今市面上可见的版本为《今文尚书》。内容主要是夏、商、周时期的文献汇编,包含君臣之间的对话纪录、文诰、誓语,以及史事的记载。

  三、《周礼》

  《周礼》、《仪礼》与《礼记》合称为「三礼」,是了解中国先秦礼法、制度、仪节、生活规范、习俗等的重要著作。就各经的主要内容而言,《周礼》记载典章制度,《仪礼》记载仪节规范,《礼记》类别较为驳杂,上述的类别皆有包含。

  《周礼》以序列的方式纪录典章制度,类似职官表,记载周朝官制,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别为朝堂的六个部门,各司其职;至后世变而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其中尚有详述各官职掌的范围,以及各细部的职司,在此则不详述。《周礼》鲜少涉及思想的论述,但却是理想中的官制,尤其在当时即已有如此完备的制度规划,实是难能可贵之处。藉由此书,除了可以考究周朝的文化、典章之外,也可以看出中国理想的体制规模,并且将这样的规划,当做古时的君臣为国、为民所贡献的成果。

  四、《仪礼》(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而略为修改)

  《仪礼》最早称为《礼》,至少在西汉仍以此名,何时改为《仪礼》则已不可知。「五经」中的《礼》应为《仪礼》而非《礼记》。原本《仪礼》共有56篇,但如今流传的《仪礼》仅剩17篇,依序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与〈有司第十七〉。

  由篇名已可略知其内容,主要在于记载朝堂之上,各种官阶、活动的礼仪、规范,以较为广为人知的〈丧服〉为例,为表丧失亲人的哀痛,依据亲疏远近之别,而定下各种应服丧的时间与规定,例如:「斩衰」,服期为三年,当最为亲近的人过世时应服的礼节,如国君、父亲过世,是丧礼之中最重的一种;「缌麻」,服期为三个月,是服丧期最短的一种,如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古时通常以男性为主)、族父母(伯叔父)等过世时所服。除了相关细节的记载之外,藉由这些礼节的呈现,表现出中华文化中,以亲情、名分做为各种行为得以安立的依据。

  五、《礼记》

  《礼记》内容驳杂,涵盖类型较为广泛,大 *** 度、仪节、生活规范、道德思想皆有所记载。梁启超曾将《礼记》的内容分成五个类别,可以做为概观了解《礼记》的重要说法。分别是:(一)通论礼意及学术;(二)解释《仪礼》单篇大义;(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及时人杂事;(四)记录并考证古代制度礼节;(五)记录古代格言。由于所记载的事情多样,如果分别来看,像是丧礼、祭礼的介绍,可以让读者了解古时的礼仪风貌;如果要贯穿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大致还是会以儒家思想、成德之教为主轴,如〈大学〉与〈中庸〉两篇,以及若干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似乎皆透露出这些内容之所以有被记载的价值,就在于这些是儒家所倡导的行为。

  六、《易经》(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占卜之书,起源大致只能以传说为主,通常说是远古伏羲氏创立八卦,中间几经编纂,到周文王时整理完成,所以又称为「周易」。内容是藉由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整理出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世间的状态与变化,以干、坤、震、兑、艮、离、坎、巽八个卦名收摄,分别对应天、地、雷、泽、山、火、水、风等自然现象,再以各种搭配的结果,去推衍出世事的变化与吉凶祸福。

  《易经》的结构由卦名、卦象、卦辞与爻辞,卦象是以符号表示卦名,一个卦名用三条实线与虚线排列而成,如下图所示:

  卦辞相传由周文王撰写而成,是用来解释卦象的文字;爻辞则是用来解释卦辞的文字,据说由周公撰成。到孔子的时代,为《易经》的内容再次阐释,编写了十篇注解,称为「十翼」。后来十翼被称为「易传」,通常被视为与《易经》密不可分,现今所说的《易经》,往往是两者的合称。

  《易经》原本是依据自然现象来对应世事的变化,在思想上较为直接的连结,似乎与道家、阴阳家,乃至于后起的道教之类较为近似,此书确实也常被用以解释、推算一些神秘而不可知的现象。然而,由于卦、爻辞与《易传》的加入,在解释卦象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道德劝说之类的文字,加上后人整理其中的思想意涵,于是也有人认为《易经》的核心思想仍是以儒家为主,类似于道家、阴阳家的说法,只是用于符合儒家劝导人们成圣贤的方法。

  七、《春秋左氏传》(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而略为修改)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东周前期鲁隐公元年(周平王49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周敬王39年,公元前481年),主要围绕鲁国与其它各国之间的关系,分年记事。由于《春秋》原文如今已不可考,要了解《春秋》原文与大意,通常从《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入手,配合一些先秦的著作。

  《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左氏》,早期看法此书为左丘明(生卒年不详,应早于孔子)所作,但后来逐渐考证并非如此,而无定论。因此,或可着重于内容进行了解。由于《春秋》的内容相当简略,故《左氏传》主要在于详述《春秋》所记之事,全书约18万字,补足《春秋》未尽的细节。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一事,《春秋》仅以一句记事且夹杂褒贬的意思,而《左氏传》则以七百字详述内容与过程,如果没有这段注解,难以了解郑伯克段的来龙去脉。其余各段史事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左氏传》的重要,与《春秋》有互为表里的效果。

  八、《春秋公羊传》

  《公羊传》与《谷梁传》有别于《左氏传》记事的风格,主要在于阐述《春秋》的思想、道理。《公羊传》的成书年代不详,只知道可能是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撰,但是否如此亦难以完全确定,内容则以弘扬《春秋》中蕴含的道理为主。由于《公羊传》作者认为《春秋》内容字字有深意,加上《春秋》记事时往往夹杂作者的价值判断,例如运用褒、贬等字样论事,而《公羊传》则继承于此,解析何以《春秋》如此论断,对于每一个字词的使用,皆详细地论述何以如此用字,而不采用其它文字。例如:《公羊传》中解释隐公五年的一段文字:「将尊师众,称某帅师;将尊师少,称将;将卑师众,称师;将卑师少,称人。君将不言帅师,当其重者也。」这段文字在于说明《春秋》为什么、什么情况要使用「帅师」、「将」、「师」与「人」等概念,以及「君将」既具有「帅师」的意义,地位、价值又高于这些称谓之上,以此而将「君将」与「帅师」区隔开来。相关的例子尚有取多,借此即可得知《公羊传》所著重的传注要点。

  九、《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的作者相传为谷梁子,由于谷梁子的身分说法众多,其中一种说法为子夏的学生,类似于公羊高,但详情仍难以论定;成书时代也不只一种说法。所以要了解《谷梁传》,或许仍可先从内容入手。

  《谷梁传》在阐述《公羊传》的思想、道理的上相当接近,皆是以阐明经义为主,而鲜少叙事,只是师承不同,手法、用字、风格也有所差异。《谷梁传》采取问答的方式呈现,逐字逐句注解,相当严谨。类似于《公羊传》的价值评论,《谷梁传》对于《春秋》的评述,也会再加上贤、善、美、恶等价值上的论断,但是风格较为平实,没有华丽的文字与气势,较为受到重视的只有汉宣帝(公元前91-48年)时期,在历史与研究价值上,皆远不如《左氏传》与《公羊传》来得重要。

  十、《论语》

  《论语》是记载至圣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及其弟子的言行之书,主要以语录体撰写而成,夹杂一些简短的纪录。成书时代可能在战国初期之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逐渐编纂而成。关于书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录孔门言论之书;一说是纪录孔门伦理之书,「论」应当作「伦」,而以后者较为通用。全书以〈学而〉篇为首,〈尧曰〉篇作结,共20篇,篇名为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个字。由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以及春秋时期礼乐教化的提倡者,因此《论语》被视为了解孔子思想与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第一本书籍。

  书中的内容以「仁」为核心思想,藉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仁」大概可理解为先天的, ( ) 发自内心而不假外求的道德内涵,藉由情境或后天的学习,而逐渐表现出各式各样的道德行为。例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即是说如果不以仁为根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礼乐之事,所以应从人人固有的仁为根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论语》的影响深远,举凡后世注解者或申论义理者,如宋明清时期的理学家、儒学家,容或对于《孟子》或其它儒家著作有所反思的,却总是将《论语》置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并且以书中记载的孔子形象,做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展现。

  十一、《孝经》

  《孝经》只有1903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经。相传为孔子或曾子(公元前505-435年)所作,或有说是伪托之作,成书的时代可能在秦、汉之际。全书形式以孔子与曾子的问答形成,共分〈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与〈丧亲章第十八〉等18章,所有对话的内容皆环绕「孝」而论述,可视为发挥《论语》中,多人向孔子问孝的延伸。

  由于《孝经》篇幅简短,核心思想也较为明确,以「孝」做为所有道德的总纲、最为重要的项目。如〈开宗明义章第一〉所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直接点出这样的道理,其后则一一讨论孝的重要、行孝的方法与步骤、行孝的效果等。由于记载的是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加上内容确实不离《论语》的思想范围,因此《孝经》也被视为表达儒家孝道思想的重要著作。

  十二、《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训诂专书,古时假托为周公与孔子所作,但就其内容来看,应该晚于五经之后而成书,可能是秦、汉之际,诗文创作者编纂的词书。全书共分为19篇,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与〈释畜〉。

  有些评述会将各篇分类,以看出哪些篇有近似之处,但望文生义即可知道解释的内容,例如前三篇大致在解释文字、发音之类的语词,其余则如解释鸟兽虫鱼等意义,皆不难理解。唯须注意的是,书中的对于语词的分类观点,与今日有所差异,如果要以《尔雅》做为词书查询时,须考量古时的观念,例如〈释鸟〉中出现「鼯鼠,夷由」一词条,如以今日的观念来看,可知鼯鼠并非鸟类,但古人或许由于鼯鼠跳跃时近乎飞翔的姿态,或者误判鼯鼠为飞鸟,而将这一词条放在〈释鸟〉篇中。〈释鱼〉中出现「蛭,虮。」一词,大致也是如此的原因。

  十三、《孟子》

  《孟子》是纪录亚圣孟子(公元前372-289年)语录的著作,与《论语》同为语录体,也是其弟子与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而其中皆为对话,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与〈尽心〉等7篇,各篇又分上下,共计14篇。《孟子》原本属于先秦诸子的思想之书,并未达到「经」的地位,但到唐、宋之后,《孟子》渐受重视,尤其王安石(1021-1086)以《论语》、《孟子》做为进试读本,于是将《孟子》列入经部,「十三经」至此确立。南宋朱熹(1130-1200)又将《论语》、《孟子》、《中庸》与《大学》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的地位更加崇高,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内容承继《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孟子本人对于孔子多所赞扬,自诩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在当时对齐宣王、梁惠王等各国君王宣说尧、舜、文、武、孔子等行谊,提倡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以人人皆有的「四端之心」做为引发时人行善的依据。其著名的言论,例如性善、人性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以民为贵等,皆是脍炙人口,且对于后世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说。

  就思想重点而言,可以是为《论语》的延伸或扩充,例如《论语》以「仁」为主,而《孟子》则加强论述的仁、义、礼、智等四个概念,并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心述说,发展为较为完整与详细的儒家人性理论。而孟子与告子论辩性善与否的内容,也是至今仍引发广泛讨论议题。

古代官制典籍的书籍是什么

《百官公卿表》不仅是研究秦、汉官制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史和政治制度史的珍贵史料。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序文,记录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官的设置,及其职守与品秩。下卷是表文,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到汉平帝末年西汉一朝各级官员变动等的情况。

后人非常推崇《百官公卿表》,由于“百代皆行秦法制”,秦、汉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基本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历代职官表的编纂经过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多罗质郡王永瑢、多罗仪郡王永璇、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等人领衔奉敕编撰;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初稿成书六十三卷进呈。 惟乾隆帝认为不尽理想,“复念历朝官制典籍俱存,宜备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规可鉴,法戒益昭”,敕命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昀等人续纂,“考证排次,辑缀是编”,五十四年(1789年)成书七十二卷进呈钦定。
《钦定历代职官表》仿照《唐六典》,以清朝官制为主轴纲领,其下分列三代至明朝之历代官制建置,援引渊博文献以考证沿革、比较异同,每个官署部门或官职各列出一表,并将清代职官所设名称、员额、品级、职掌记明于各表标题之下。其他官职如古代有而清代所无,或曾经建置而后世废除,都采纳而另附于篇后,以供读者参考审订。凡机关首长、次官、僚属俱全列出,以明纲纪;其兼任、无正任官职而所职掌重要,如军机处之类也另编专表,以崇职守;八旗及新疆封爵官秩,是前代所未有,并详列考证,以表明清代之创建优越处。
纪昀等编者在续纂序中记编书目的:各朝代的政治派系势力若大致能相互维持平衡则政权稳定,权力有所偏重则统治权必转移,因此由一时代之官制优缺点,可以知悉朝政之兴衰。自《史记》、《汉书》始,史书中编有将相及百官公卿列表,其后如《唐书》之〈宰相表〉、《宋史》之〈宰辅表〉、《明史》 之〈内阁七卿表〉皆类似。但是这类〈表〉所记仅任免年月,与官制解说无关,且都是断代史书,不相连贯,查询检索颇为困难;其他如孙逢吉所作《职官分纪》考证抄录详实,但该书专注于词藻,无助于实际政治。因此,《钦定历代职官表》自订定凡例时便一切听由乾隆帝裁示,务求做到“包括古今、贯串始末、旁行斜上、援古证今、经纬分明,参稽详密”。成书之后,“上下数千年分职率属之制,元元本本,罔弗具焉”,起到“百尔臣工,各明厥职,用以顾名而思义,亦益当知所儆勖矣”之功能。黄编本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湖南沅州府黔阳县教谕黄本骥将官修七十二卷版本删除释文、仅保留原有表格六十七篇以及清朝官制之简略说明,节编成六卷,名为《历代职官表》。然黄编本职官表未增订乾隆四十五年以后的官职添设、裁并情形,也未修正官本中的错处。

秦朝官职表从小到大排列

跪求!!!!秦朝官职表从小到大!!!!!!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扩展资料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

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官制

1、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2、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3、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4、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5、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6、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扩展资料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位同九卿,得参与朝政。内史属官有:

1.都水长、都水丞,掌水利;

2.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

3.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

一、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二、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三、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四、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一、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二、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三、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四、主吏掾

主吏掾,官名。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主吏掾萧何在沛县曾任此职。汉改设功曹,此名废。

五、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六、狱掾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七、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八、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九、仓吏

仓吏,县库的长官。

十、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乡亭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

一、三老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二、有秩,啬夫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三、游徼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四、亭长

亭长,吏职,也是徭役的一种,汉高祖在秦朝曾任此职。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官制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的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通典·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秦会要》: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故曰郎中令)。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无定员,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齐职仪》: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 

扩展资料: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1、县令、县长。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2、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3、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4、主吏掾,官名。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主吏掾萧何在沛县曾任此职。汉改设功曹,此名废。

5、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6、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7、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8、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9、仓吏,县库的长官。

10、治狱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官制

1、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2、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3、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4、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5、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6、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扩展资料:

郡县官类别

一、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二、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三、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官制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看各种历史剧呢,总是会对其中的官职很感兴趣,喜欢对比各个人物的官职大小,给他们排个顺序,看着自己喜欢的人物的官职不断的攀升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而官职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某个人物的身份变迁,更是可以体现出整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例如我们今天所要说的秦朝的官职制度就是如此,它就很鲜明地体现出了秦朝的国体:郡县制。


秦朝官职制度:

秦朝所采取的的是大家所熟知的“九品中正制”的官职制度,在秦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有三个,他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种官职品级一样,只是职务有所不同,其中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风纪监察。

三公之下为九卿,他们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九卿所负责的事务包括宗庙礼仪、宫廷及皇帝出巡治安、宗室及外戚勋贵相关事务等。

而在三公九卿之下则是以“郡”为单位的各地官僚体系,其中包括郡守、县令以及县级单位之下的三老、亭长、里正和伍老。

 

赵高是什么职位?

在赵高所担任的职务中,最著名的当属“中车府令”,那么中车府令是个什么官职呢?其实在秦朝的官职中,原本并没有“中车府令”,而是“车府令”,主要负责的工作为皇帝的出行用车以及玺印,可以说是皇帝的生活秘书,其性质就如同我们在各种清宫剧中所看到的“总管太监”,可以说,中车府令才是距离秦始皇最近的人。

每当有诏书颁布,都需要加盖皇帝的玉玺,而玉玺的管理员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车府令赵高,之所以将原本的“车府令”改为“中车府令”,原因在于这个原本这个车府令只有赵高自己担任,所以称之为“中车府令”。

本文标题: 请问这些官制剖面表,职官表是哪本书里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09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讲谈社的《兴亡的世界史》丛书喝不掺水的白醋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