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介绍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Culture)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俄罗斯阿钦斯克...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介绍
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俄罗斯阿钦斯克附近安德罗诺沃村的墓地而命名。年代为公元前第2千纪~前第1千纪初。其分布西起乌拉尔,南到中亚内陆草原 ,东至叶尼塞河沿岸,北达西伯利亚森林南界。
牧古说古珠第二十一篇-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的珠子
要特别提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珠子,是因为在它的正式发掘报告《大甸子一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中记录了几种半宝石珠子,而这些珠子在同期和以后的年代里曾广泛流传于中原和周边地域。其中一种“算盘子”(考古报告称)形制的红色玛瑙珠,我们在殷商和三星堆的章节里都提到过,我们怀疑这种珠子的制作最早就是从夏家店开始的(图088)。虽然早在夏家店之前的500年甚至更早的年代,西亚两河流域的鸟尔王墓和中亚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化遗址就出土了类似的红色玛瑙珠(见本书第十五章),但是在东北亚的青铜时代和文明初始期,最先制作这种“算盘子”红色玛瑙珠的很可能是夏家店人(图089)。我们的理由除了现今可用的考古资料,还有这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地域周边的半宝石资源。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草原丝绸之路”的最东端,并处于南面中原文明与北方草原地带的交会点(图090)。我们并不清楚夏家店人最初制作这种红色玛瑙珠的情形,这种珠子早在夏家店之前,西亚和印度河谷已经流行了数个世纪,但夏家店下层文化最先出土了中原文明范畴的红色玛瑙珠是事实。
大甸子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比较典型的聚落遗址,出土了青铜器、陶器、骨器和大量珠饰。珠子的基本形制和材质有:绿松石珠(图091),呈扁体四边形和短管等形制;白石珠,一种白色大理石岩质(考古报告称),形状有管、算盘珠和圆片;红玛瑙珠,有算盘珠形制和短管;玉珠,皆圆管形,有长管和短管;另外还有用骨头制作各种坠饰,分析报告显示为人头骨。其中红玛瑙珠和绿松石珠都曾出现在中原及周边的广大地域。
红玛瑙珠的形制一般是珠子的直径大于高度,呈扁圆状,在大甸子考古报告中被称为“算盘子”。股墟有过这种珠子的出土记录;在后来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保持了基本形制,但是打孔的钻具和表面抛光工艺明显改进;之后在中原的西周贵族组佩中作为重要的连接件反复出现:;在春秋时期西北的山我戎贵族基中同样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的西南众多或牧或耕的边地民族的石棺葬中也能看到;甚至在鸭绿江右岸云峰水库淹没区的高句丽积石墓葬群中也有出土记录,年代不晚于西汉。这种“算盘子”形制的红色玛瑙珠流行的时间跨度超过千年。
大概是由于硬度不算很高的关系,夏家店的绿松石珠子一般能够顺着最长边打孔。绿松石的硬度一般在摩氏5度左右,而硬度达到7度的红玛瑙珠则是选择最短距离打孔,材料的硬度是造成绿松石珠与红玛瑙珠子在形制上区别的重要原因。随着加工工具和手段的完善,夏家店的珠子越来越精致,形制也有了细节上的差异,但是基本形制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如果按照考古类型学的办法,如陶器那样,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些珠子分成某一型的某几式。这种最初由于技术因素造成的形制上的差别很可能最后形成了审美习惯,使得夏家店的红玛瑙珠始终保持比较单一的形制,即使钻具改进,仍旧保持了最初在最短边打孔的形制(管子例外),并且从没有将红玛瑙制作成与绿松石珠样的薄薄的方形,在后来的中原及周边地区一直都是这样。西亚和印度河谷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很早就开始使用铁器,他们能够在玛瑙珠的任何方向打孔而不必在最短边,他们其他材质的珠子所拥有的形制,红色玛瑙珠也都有。
夏家店下层与中亚重要的青铜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 Andronovo Culture)有相当多的联系,至少是在器物形制上的联系。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出土的喇叭口形黄金耳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有出土。一些器物形制和美术形式在欧亚草原上得以迅速传播,这种喇叭口形制的金饰除了耳环还有臂环(图092),北京平谷刘家河商早期遗址出土过一对完整的臂环。从地理位置看,夏家店文化处于欧亚草原地带的最东端,安德罗诺沃文化处于这一草原地带的最西面,也许我们很难想象古代人类如何得以频繁穿越这一广阔的草原地带,但事实是,一系列相似或相同的美术形式在漫长的草原之路上被发现。这种扁喇叭口的金耳环以及其他相同形制的器物可能很早就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北方草原丝路”传人,也许是那些游走在欧亚大草原上的牧羊人使得这些美术形式和创造美术形式的技艺迅速传播。他们是最早驯化马的民族,这一发明使得本来就没有天然屏障的欧亚草原成为连接东西两端的走廊,因此也不难解释相似和相同的西亚王墓和印度河谷的珠子形制何以出现在草原东端。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共有489处遗址,规模之大几乎是红山文化的5倍。但是这一文化在公元前1500年突然衰落,这也意味着农耕文明从这一地域永久消失。叠压在它上面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另一群人,一般同意是“东胡”这一族群。他们显然没有了下层文化那种农耕文化的繁荣,遗址规模明显萎缩,出土器物偏向草原类型。青铜器以武器、工具、车马具和各种牌饰居多,礼器几乎不重要,另外,他们也是制作珠子的能手。这一变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兴起的时间一致,处于经济不能自足状态的游牧民族所需要的正是以上这类手工制品,同时更需要作为他们与南方农耕地区交换中介的定居点的存在。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夏家店下层文化突然衰落的原因,但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很可能正是为了满足草原文化的兴起这一要求而繁荣起来的。他们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针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与中原周边所谓“文明边缘”那些半牧半耕的边地民族交流频繁,在多个方面向这些人提供自己的手工制品,包括武器和装饰品。
哈萨克斯坦地跨亚欧两大洲,哈萨克斯坦是什么样的国家呢?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Республикасы,英文:TheRepublicofKazakhstan),通称哈萨克斯坦(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英文:Kazakhstan;),是一个坐落于中亚的内陆国家,都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国民来源于其主体民族哈萨克族。坐落于亚洲中间。北临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交界,西濒里海,东接中国。
哈萨克斯坦近些年增强了与独联体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政冶、国防等方面一体化,2021年1月1日,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成立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人口数量1900.33万(截止到2021年2月)。大约是140个中华民族,在其中哈萨克族占68%,俄罗斯族占20%。
哈萨克斯坦做为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与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交界。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占人口总数占比最高哈萨克族与我国哈萨克中华民族容貌、民俗文化极其相仿。
由于它的中华民族多元性,因此哈萨克斯坦也是一个公认的美女众多的大国。倘若大家穿梭于哈萨克斯坦一些大城市的大街上,到处可以碰到哈萨克斯坦万种风情的性感女郎,甚为护眼。
哈萨克斯坦历史的在青铜器时代,具备地区特点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艺术在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亚洲中间等地不断发展,甚至成为游牧文明的前提。
铁器时代初期,欧亚草原的匈奴人恰好是本地华夏民族所产生的历史时间文化共同体的继承者。在这个时期,欧亚草原上定居着塞种-斯基泰人(сако-скифы)、萨尔玛特人(Савроматы),以及他数量庞大的部族宗族支系。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地区这个部落联盟具备印欧语系的特征,该特性则在民俗文化发展中一直保存到纪元前后。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却又有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游玩里海,都是哈萨克斯坦旅游的关键终点,里海总面积达到37.1万公顷,它和5个国家和地区交界,生态环境保护与深海极其贴近,乃至“海”内有海象等海洋动物,也不仅有着美丽迷人的海滩。
里海航运业比较发达,原油、食用盐、鱼种等资源比较丰富,在其中里海鲟龙鱼闻名世界,它们鱼籽便是世界闻名的里海黑鱼子酱食材。也正是因为里海的出现,哈萨克斯坦变成内陆国家中唯一有着海军的大国。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位于联接东西所在位置的哈萨克斯坦即将迎来新的机遇机会,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将本国“区位优势转换成经济发展优点”,连接在我国非常大的销售市场。
新疆葡萄的历史
约公元前2000~前1000年前西来新疆的葡萄、葡萄酒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地区是新疆。至于新疆何时开始种有葡萄、酿制葡萄酒,史籍记载不详。不过,二、三千年前中亚古国和我国新疆地区种植葡萄及酿制葡萄酒,却是毫无疑问的。在我国古代史籍中,这一地区属于“西域”。历史上“西域”所指的地区有狭、广两种含义。狭义指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即昆仑山以北、敦煌以西、帕米尔以东的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泛指自玉门关以西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亚洲的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的东部和非洲的北部,但其核心部分则是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本课题所论西域,是广义范围(含今新疆),即据中国历史上王朝实际管辖范围,超出狭义范围上的今新疆地区。西域盛产葡萄、酿造葡萄酒,既有考古证明,也不乏文献记载 。
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位于纳玛兹加—捷波的属于公元前4~3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位于阿什哈巴德附近的属于公元前2世纪的尼萨古城(帕提雅王国(约公元前250~公元226年)都城)一宫殿遗址内,也发掘出一些帕提雅王国时期的口缘处雕刻有葡萄藤蔓和希拉神邸的象牙角杯,这种被子也称“来通”(Rhy- ton)。中国新疆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了约2500年前的一株葡萄标本,据新疆考古所专家研究,它属于圆果紫葡萄的植株;其实物为全长1.15米、每节长11厘米、扁宽2.3厘米的葡萄藤。近年新疆苏贝希墓葬考古也发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葡萄籽,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也是葡萄西来的一个信号。可见,公元前5世纪前,西域新疆已种植葡萄,同时当酿有葡萄酒。因为在西域,葡萄的种植、酿造技术的传播是同时并行的。有专家推测,当时用来酿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很可能是欧洲葡萄种群。如上所述,据现有考古和文献资料,欧洲还不是进行葡萄栽培和酿造的最早地区。因此,西域的中亚和中国新疆最初用来酿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不是欧洲葡萄种群,欧洲葡萄种群当是后来传播的结果;不过,说到公元前5世纪前,西域的中亚和中国新疆用来酿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很可能是欧洲葡萄种群,这种提法则可能是正确的。如约公元前600年,希腊人在黑海沿岸、意大利半岛和西班牙等地区,从事殖民运动,同时将葡萄的种植技术传到这些地区。③就是说至晚约公元前600年欧洲葡萄自葡萄、葡萄酒的“后起源中心”欧洲希腊等地传入了小亚细亚。波斯帝国冈比西斯(公元前529~522年)统治时,波斯成了一个横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疆域已经包括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伊朗高原以及中亚细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就是说,波斯帝国的东侵时,欧洲的葡萄种子可能经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地区、伊朗高原以及中亚细亚阿姆河与锡尔河地区向东传了过来。所以,所谓“公元前329年到323年,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明带入中亚,从此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和酒神崇拜,开始在粟特人中流传”的说法并不可信,这只是后来欧洲葡萄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反映。当然,亚洲葡萄种群、欧洲葡萄种群的具体传播途径、时间及欧洲葡萄种群取代亚洲葡萄种群的传播等情况,笔者拟在另一书稿《世界葡萄文化史稿》中详论,此不赘述。
汉文史籍也有这一地区在二千年前栽培葡萄的记载。《史记》载汉时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扜罙、于阗等地种植葡萄,出产葡萄酒。《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云:“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罙,于阗”,“(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据苏北海考证,西汉初乌孙族活动地域包括今新疆哈密、巴里坤、奇台、木垒及伊犁河流域等。于阗即今新疆和田,抒泵即今新疆于田。这条史料说明,在公元二世纪前,中亚古国大宛、大夏、大月氏以及我国新疆等地,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如公元前3世纪后期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河流谷地,种植有葡萄。(p271)巴克特里亚王国就是我国史书上所称的大夏。 又据考古发现,我国秦代咸阳宫殿遗址上已有葡萄壁画,有学者据此认为至晚到秦代中原内地已开始种植葡萄。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内地已种有葡萄。虽然有葡萄壁画并不能确证内地一定种植葡萄,但如上所述,公元前5世纪前,西域新疆已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因此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不过,说在公元前5世纪前的先秦时期的春秋时代,新疆地区已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当大致不误。
显然,在新疆等地,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时间还应当往前推。古代新疆与中亚地区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制年代紧密相关。中亚是葡萄较早的分布地区之一,但是否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现有文献及考古资料还无法确切证明。年代约为公元前第三千年初至前第二千年中的布尔扎霍姆文化遗址,在与中亚和中国新疆相邻的南亚次大陆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其中个别遗址发现小麦、大麦、稻、小扁豆、豌豆和葡萄籽等遗存;据推测该文化可能与伊朗的希萨尔Ⅲ期文化或与前哈拉帕文化以及哈拉帕文化有联系。[24]如果此条消息来源可靠,且所出土葡萄籽属栽培葡萄,那么据此,中亚地区在五千年前种有葡萄、酿造葡萄酒是可能的。
而且,中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与葡萄、葡萄酒的起源中心南高加索地区、伊朗等紧密相邻,同在里海地区,说它们在五千年前开始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可能性是很大的。今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的安努遗址所代表的安努文化,约当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安努文化曾向花刺子模、费尔干与塔吉克南部传播,并且与依蓝、两河流域、印度西北哈拉帕和中国的新疆有某种联系”。花剌子模主要在阿姆河下游三角洲,领有粟特和今土库曼的北部与哈萨克的西南部。阿姆河下游三角洲、费尔干主要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境内,粟特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依蓝处于伊朗高原西南,与两河流域联系紧密。我们知道,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巴基斯坦的一种城市文化,以印度西北西旁遮普哈拉帕古城遗址得名,大部分分布于印度河流域,又常称为印度河流域文化,约当公元前2000~1500年,公元前20世纪前后是其繁荣时期。据史载,公元前20世纪中期,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确从西北方侵入了印度河流域,而“雅利安”人是安德罗诺沃文化部落南进伊朗高原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而南进到中亚中部或南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部落的一支,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东伊朗部落巴克特利亚人和粟特人等的祖先;中国西北部乌孙人、月氏人和坚昆人等游牧部落,有的操印欧语系的东伊朗语,和中亚诸部落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10世纪,中亚各部落发生广泛的冲突和迁徙。
安努文化的东传、雅利安人的东侵、中亚各部落广泛的迁徙,为葡萄、葡萄酒的东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据研究,经过新疆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就目前考古资料而言,则至少要早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因此可以说葡萄、葡萄酒,公元前2000年前后可能经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人了克什米尔地区,公元前2000~1000年前可能自葡萄、葡萄酒“起源中心”经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入了中国新疆。“以葡萄为主体的一种文化氛围在地中海周围形成后,沿着伊朗高原—中亚两河流域以及黑海北岸—伏尔加河下游—中亚两河流域两条线路向东传播,最后传到中国”,这种观点便不够准确,应该说葡萄、葡萄酒传入中国新疆的路线,大致是自其起源中心经由伊朗高原→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和锡尔河)传过来的。至公元前600年,欧洲葡萄则自葡萄、葡萄酒“后起源中心”欧洲希腊等地经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地区→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到中国。
先秦时期,葡萄和葡萄酒是由西向东经新疆北疆区传播的。因为公元前3世纪以前,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线是经过中亚北部的,新疆南疆区的塔里木盆地并不处在主要交通线上,东西双方对它的了解很少。因此,先秦时期今新疆北疆区伊犁河流域、奇台、木垒及东疆区哈密、巴里坤等,当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尤其是北疆区,其时间比公元前5世纪还要早。因为据新疆鄯善县洋海墓地葡萄藤的出土,今东疆区的鄯善一带在公元前5世纪前已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这一时期塔里木盆地绿洲小国是否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因史料缺载,虽不能肯定,但据情理推测,还是很有可能的。
西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产地,到秦汉时期进一步扩展,并开始传入内地。如前所述,在公元前2世纪前,中亚古国大宛、大夏、康居、大月氏以及我国新疆等地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而新疆南疆区扜罙、于阗等地也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公元前2世纪,随塞人的迁徙,中亚和新疆地区小国林立。在公元前177~前176年,大月氏自故地河套一带西迁伊犁河、楚河时,当地的塞人一部分退缩至锡尔河北岸,后称康居;到约公元前140年,这些塞人中的一些进入阿姆河以南地区,灭掉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大夏国,又有一些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建立了大宛国。与此同时,一部分塞人南下,散处帕米尔各地,后来又有一些进入乾陀罗地区建立了厨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东向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些则建立了若干城廓小国。约公元前130年,大月氏人因被乌孙击败,南迁阿姆河流域,并且并吞了当地的大夏国。因此,《史记》所载大宛及其左右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似乎也与塞人的迁徙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公元前2世纪,塞人的迁徙路线或许就是这一时期西域中亚和新疆地区葡萄和葡萄酒的再传播路径。如前所述,实际上塞人迁入的地区,有的本来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又如后来被称为大夏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135年),农产品除粮食作物外,也以产葡萄著名,希腊史料就提到过玛尔吉亚那的葡萄种植业[26]。可以说,塞人在迁入的地区,当继承了原地区的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当然塞人与中亚和中国新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间的关系,笔者拟在另一书稿《世界葡萄文化史稿》中作进一步探讨。
这一时期,康居一带仍然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康居居于咸海沿岸及锡尔河下游流域。据此一带古城废墟(公元前1世纪~公元6世纪)的考古发掘,有谷物、果核,其中有葡萄。后汉书》卷88《西域传》亦云:“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蒲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1975年,新疆天山北麓的一座古墓中,也发掘出公元前后的西汉时期(约距今2000年)的酿酒器具一套,其中有球形青铜壶、扁形陶瓷发酵器和木制压榨葡萄的工具。④西汉时期的葡萄坠金耳环在今特克斯牧场、乌鲁木齐乌拉泊水库等地的出土,也间接说明当时北疆区的乌孙等国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
由上亦知,就文献记载而言,今新疆南疆区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不晚于公元前130年前。车师前国等所在的今东疆区,秦汉时期当仍种有葡萄、酿有葡萄酒。1985年12月,在吐鲁番火焰山公社以北的哈拉和卓的一座汉代古墓中,位于死者木棺的底部出土了许多古代葡萄藤。[28]进入东汉,今新疆东疆区的葡萄种植已有更为明确的记载。《后汉书》卷88《西域传》云:“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伊吾即今哈密。可见,秦汉时期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传人了东疆区的吐鲁番地区和南疆区。这一时期,包括南疆区在内的天山以南地区的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非常普遍。据《汉书》卷96《西域传上》,大月氏国、罽宾与其属国难兜及乌弋山离国,栽种葡萄。大月氏国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已如上述。厨宾国,《汉书·西域传》厨宾国条云,“王治循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多,大国也。……厨宾地平,温和,有苜蓿,杂草奇木,檀、榱、梓、竹、漆。种五谷,蒲陶诸果,粪治园田”。难兜国,《汉书·西域传》难兜国条云,“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五千,口三万一千,胜兵八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西至无雷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厨宾三百三十里,南与媾羌、北与休循、西与大月氏接。种五谷、蒲陶诸果”。乌弋山离国,《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条云,“王治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厨宾同”。可见,乌弋山离国也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
西汉时南疆区的疏勒、且末等地也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汉书》卷96《西域传下》云:疏勒国“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可见疏勒地处交通要道,周围都是葡萄种植之地(如大宛、于阗等),因此,据其土宜气序和地理位置而论,理当产葡萄。《汉书》卷96《西域上》云:“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北接尉犁,南至小宛可三日行,有蒲陶诸果。”精绝国也种植葡萄。据斯坦因考古发现,民丰尼雅遗址(古精绝国遗址)⑤一处1至3世纪的果园,还保存着已枯死的成排的桃、杏、葡萄等果树。[29]1995年10月,尼雅遗址一号墓地三号墓一座男女合葬墓中,在女主人脚下成组的陶器、木器中,也发现有葡萄、梨、粟饼、羊腿等物。[30]龟兹也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
东汉时期,塔里木盆地绿洲及临近地区葡萄的种植继续发展。王逸《荔枝赋》略云:“大哉圣皇,处乎中州。东野贡落疏之文瓜,南浦上黄甘之华橘,西旅献岜山之蒲桃,北燕荐朔滨之巨栗,魏土送西山之杏。”]这昆山就是西域昆仑山。汉时,西部界域南部已到喀喇昆仑山南北两麓。这说明天山以南的西域塔里木盆地绿洲及临近地区种植的葡萄,在汉时已是著名的贡品。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新疆的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可能是经由北疆传入了东疆的吐鲁番地区,同时可能是由中亚经帕米尔传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各城廓小国。至此,新疆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已经很普遍了。
综上所述,人类最初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的时代,从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初步判断,约五千年至七千年以前比较可信。葡萄、葡萄酒的最初起源地,应该说在东方,应该说是“多个中心”,包括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细亚、南高加索等地区,主要涵盖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而葡萄、葡萄酒的“后起源中心”大致在欧洲和北美,北美又主要包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葡萄、葡萄酒自葡萄、葡萄酒“起源中心”伊朗,公元前2000年前后可能经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公元前2000~前1000年前可能经伊朗高原—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和锡尔河)传入了中国新疆北疆区及部分东疆区。至晚公元前600年,欧洲葡萄则自葡萄、葡萄酒“后起源中心”欧洲希腊等地经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地区→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到中国新疆。秦汉时期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可能是经由北疆传入了东疆的吐鲁番地区,同时可能是由中亚经帕米尔传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各城廓小国。至此,新疆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已经很普遍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