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谯周

发布时间: 2023-01-15 15:0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三国时期蜀国国内的局势和各个派系,还要,谯周和向郎的主张和立场性格要三国时期的。不要三国演义的如果可以最好有三国实力的对比或者蜀...

如何评价谯周

三国时期蜀国国内的局势和各个派系 还要 谯周和向郎的主张和立场性格

 要三国时期的。不要三国演义的  如果可以最好有三国实力的对比或者蜀国朝中的情况
建议你看一下《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还有《易中天品三国》,对你了解三国历史很有帮助。
这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的一些数据:
魏国:户数103万 人口443万 兵员60万
蜀国:户数28万 人口94万 兵员10.2万
吴国:户数52.3万 人口230万 兵员23万
魏国的国力最强,强到蜀国的数倍,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蜀国总共有四大派系:

1:北方派系

跟刘备时间最长,奔走四方,也相较忠心(只是出了个‘反骨仔’——糜芳)。文班高层代表是糜竺、孙乾、简雍、陈震,武班高层代表是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陈到。人数上不多,能力高者,性格有致命弱点(如1.关羽,目空一切,轻视知识分子。2.张飞,脾气暴躁,虐待下人。3.魏延,孤僻高傲,主观强烈。4.简雍,虽是个外交能手,但是做事漫不经心)其他的人能力偏弱,这派系的人在刘备定蜀后,普遍被封了比较高的官职。尤其是关羽,‘越俎代庖’代替荆州派系治理荆南军政大权。其实这是刘备故意设置的一种手段,可惜,关羽自己找死就算,不但打破刘备布下的‘棋局’;又打破蜀吴同盟关系,又打破三国的新形式,又打破‘隆中对’政策。这关羽一倒,连整个派系都拉了下马,因此‘北方派系’在蜀国的政权中转为非主流派系。只是保住‘二当家’的位。

2:荆州派系

人数不多,但胜在精英云集。在刘备定蜀后,几乎‘全家总动员’迁入益州。文班代表人物是诸葛亮、庞统、蒋琬、费祎、董允、伊籍、马良、刘巴、廖立、马谡、向朗、(特别是蒋琬、费祎、董允三人是诸葛亮刻意安排的‘接班人’,掌握刘氏皇朝的军政大权;而马良、马谡、向朗是诸葛亮刻意重点培养的对象)。武班代表人物是向宠、霍峻、冯习、张南、傅彤、刘贤(除向宠、刘贤因为‘裙带关系’的缘故和相对功绩换来好的待遇外,其他几位基本死于有名的‘夷陵之战’)。在蜀国的政权中是第一把手的派系。

3:益州派系

属于本土派系,这个派系的领衔人物是法正、孟达、李严、黄权四人。但是刘备称王不久,法正就病逝;孟达因为‘不救援关羽’逃避追罚而叛变;夷陵兵败,吴军封锁江北,黄权归蜀不得而降魏,就只剩一个李严,因此李严成为唯一的领袖,刘备死后把李严也作为辅政大臣之一,也是为了笼络这个派系的人。这个派系人数众多,原本当成为蜀国生存依赖的主流派系。由于刘备是外来入侵者,其政治利益分摊的天枰又是倾向荆州派系,而益州派系是一点好处也没捞着,诸葛亮掌政后又持续压制,没有很好的发挥。所以他们对蜀国政权的忠心度也是最低的,感觉没必要为了一个外来的、不关照己方的君主效死命,所以在蜀国后期这群人占了主流的声音,导致了刘禅向曹魏称臣。这里面,谯周就是典型的人物了。对于他们来讲,效忠蜀国和效忠魏国的区别在于他们能否得到应得的政治利益。

4:凉州派系

人数最少,但是地位排行第三。代表人物是马超、马岱。

蜀国是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其致命的根本原因在于:1.从政治上,刘备建立的皇朝,其政治中心是在益州,所以必须依靠益州士族的支持。但由于刘备是外来入侵政权,使其对益州士族缺乏信任,再者内部集团派系的士族利益必须进行‘分摊’,因此而大大损害益州士族的根本利益, 使之对蜀国政权缺乏归属感。导致政权不能‘本土化’,人才出现‘断裂’,民意出现‘滑落’。
2.从军事上,荆州是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局面,等待时机,发动‘二路伐曹’收复两京(即长安、洛阳)【隆中对最终目的只是收复京都并在中原固有‘一席之地’】的战略布署,也是使蜀汉政府既有‘军事基地’(荆州),又有‘政治基地’(益州);更是为蜀汉地域加固了一道‘门户’。荆南的失去其意不小,使蜀汉困住益州,由于地势影响,出入蜀地十分艰难,形式被动。为魏吴二国所围。无论讨伐谁,成效甚小。
3.从经济上,益州的物产莫过于‘绵’,其价格不高,从史书当中可得知,蜀绵的量大都是拿去‘南中’贱卖给少数民族,甚至是‘打包送礼’。所挣来的钱甚少。再加上数度‘北伐’的失败,更加损透国本,打仗是要‘钱的’。胜了,争到地,有人口,就可以收税挣回;败了,还继续打,又继续败,结果可想而知!

谯周(201?-270),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史学名著《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即出自他的门下。蜀汉灭亡后降晋,在晋官至散骑常侍。谯周被称为“蜀中孔子”,他博学广识,著书育人,忠肝义胆,忧国忧民,有一邦蒙赖,全国之功,魏封阳城亭侯。
谯周是儒学大师 史学大家。据《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生前撰写学术著作多种,计百余篇。之后,这些著作陆续散失,到唐初作《隋书·经籍志》时,时人所见的书目只有《论语注》(十卷),《三巴记》(一卷),《谯子法训》(八卷),《古史考》(二十五卷),和《五经然否论》(五卷)五种了。《论语注》和《三巴记》两书,今不存。现在能够见到的其他三种,且都是后人的辑本。《谯子法训》,原书亡佚。明人陶宗仪、清人严可均各录有辑本,但均搜括不足,除《齐交篇》有篇名外,余者皆为散条。此书以有关道德修养、男婚女嫁、治学自力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属格言性质的书籍。
陈寿: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三国志)
  孙绰曰: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夫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於其父,俛首而事雠,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
  孙盛曰: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且以事势言之,理有未尽。禅既闇主,周实驽臣,方之申包、田单、范蠡、大夫种,不亦远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
  李通(晋益州刺史董荣从事):抑抑谯侯,好古述儒,宝道怀真,鉴世盈虚,雅名美迹,终始是书。我后钦贤,无言不誉,攀诸前哲,丹青是图。嗟尔来叶,鉴兹显模。

向朗人物传记: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於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
历史评价: 
陈寿:向朗好学不倦。
  杨洪:朗情伪差少。
  三国志记载及裴注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一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二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於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三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四
  一襄阳记曰: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善。
  二臣松之案: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云“三十”,字之误也。
  三襄阳记曰:朗遗言戒子曰:“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耳,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四襄阳记曰:条字文豹,亦博学多识,入晋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的,而且是像鸡尾酒一样的分三个层改的,最上层的是荆州集团,中层的是东州集团,下层的是益州集团。
  谯周并不是一个小人,而是一个大儒。那么谯周作为一个以修身、齐家、治国你、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学者,为什么在大敌当前不想想退敌之策,而是带头散布投降理论呢?谯周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这个国,该亡。或者说,在谯周看来这个国该亡,早就该亡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三国时代,除了国家还有天下,是两个概念。那个时候的国家概念和我们现在国家概念不是一个概念,天下是高于国家的,而天下是必须统一的。如果一个国家被认为阻碍了天下的统一,它就该亡,就该让那个应该统一天下的国来统一。这就是谯周的思想。

  蜀国:户28万,人数94万,带甲将士10.2万,吏4万
  魏国:户60.3万,人口443.2万,兵力80万,吏30万
  吴国:户52.3万,人口240万,兵力30,吏10万

  第一,刘备留下的既定的组织路线,那就是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这个次序是不能动的;第二,他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益州士族、益州土著的思想顾虑。因为益州土著把账算得很清楚,蛋糕就这么大,分的人多了吃到嘴的就少了,这个账太好算了。原来益州这块蛋糕是我们益州人在吃,刘焉来了,带来东州集团,一刀把一块大头切走了,我们不满,希望再有人来帮忙。哎,刘备来了,刘备来了没给我们帮忙,他又切了一大块,这个蛋糕越切越少了。刘璋的时候我们益州人是二等臣民,刘备来了我们变三等臣民了,你说他满不满意吧?他肯定不满意嘛。所以这个时候他巴不得曹魏来解放他们。有人说你这个说法不通啊,曹魏来了他不是变成了四等了吗?这个账怎么算的?搞错了,刘焉、刘备他们进了川以后他不出去了,他就地分蛋糕;曹魏它要得的是天下啊,它不会参与你分蛋糕。事实上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马上下命令,把蜀汉政权当中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全部调往中央,到中央政府去做官,把这个蛋糕让给了益州土著,实行蜀人治蜀。这就是他们盼望的。所以他盼望曹魏,他盼望你蜀汉灭亡。第一点。
  第二点,治蜀过严。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依法治国、执法如山,而且令行禁止、执法严明,很严的。所以《蜀记》里面有这样的话,说:“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就是诸葛亮管这个国家管得太紧了,大家都很抱怨。那么这条史料也有人不承认,因为和陈寿的说法相反,陈寿的说法是什么呢?陈寿说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说诸蕙亮虽然管国家管得很紧,但大家都不抱怨。所以大家就说你到底当时蜀汉的人民是抱怨啊还是不抱怨啊?我说是又抱怨又不抱怨,两条史料都成立。为什么呢?陈寿他后面还有一句话很多人看不见,陈寿是怎么说的呢?“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什么意思呢?就说诸葛亮执法虽然非常地严峻,还是承认严峻吧,但是大家为什么都不抱怨呢?公平。就是他严起来是对所有的人都严,对自己也严,对自己的人也严,大家没有怨言,公平嘛。但是大家还说,你能不能管松一点儿啊?还是要抱怨的。所以是不抱怨不公平,但抱怨太严峻。
  第三个原因,战事太多。所以谯周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 仇国论》,《 仇国论》提出一个什么观点呢?说我们朝廷一定要审时度势,我们要掂量掂量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能不能一统天下。谯周说,现在的天下不是秦末的那个情况,而是六国的那个情况,是战国时期,所以我们只可以学着做做周文王,咱做不了汉高祖。他的意思其实就是你要想靠你的武装力量,靠你发动的战争去一统天下你是不可能的。这谯周说你如果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其结果必定是土崩瓦解,神仙都救你不得。谯周这篇文章是公开向诸葛亮留下的由姜维在执行着的这条路线叫板,公开发表反动言论。但是没有受任何处分,后来还升官了,说明什么?说明这种看法有市场,甚至可能当局当中某些人也觉得心里头是有数的。
  第四点,人民甚苦。《 三国志· 谯周传》 在《 仇国论》之前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就是由于蜀国不停地出兵,所以人民的生活很苦。我们知道打仗是要用钱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有足够的粮饷这个仗是打不成的。那么请问这笔战争费用从哪里出?从天上掉下来吗?从地里冒出来吗?联合国资助吗?没有地方来,你只能盘剥百姓,你只能加重税收,你只能税外收费,没有别的办法。刘禅投降的时候是交了户口的,就是古代投降一个国家必须把户口统计表都交出去,就表示我土地人民都交给你了,投降了嘛。那统计数字是什么样的呢?当时蜀汉人民共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十万零两千军队、四万官吏,这个数字意昧着什么呢?意昧看蜀汉的人民,九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说的这九个人是男女老少都在内的啊,包括小孩子,七户要供养一个官吏。负担太重了,根本就不堪重负。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由于他的以身作则,由于他本人品德高尚,蜀汉政权的官员基本廉洁,没有贪污腐败或者少有贪污腐败。但是老百姓的想法,恐怕和他们想得不一样,老百姓关心的不是你诸葛亮一餐是八菜一汤呢还是四菜一汤,这个他不管,他关心的是他能不能吃四菜一汤,或者说他至少要能够吃饱肚子;如果你让他吃不饱肚子,哪怕你自己艰苦朴素,他也还是有意见的。
  这一点邻国的人已经看出来了。吴国有一个人叫做薛珝曾经出使蜀过,回来以后向孙休报告。孙休说你看看蜀国怎么样啊?薛珝说,我看蜀国恐怕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我到他们朝廷里面,听不到什么正义的声音;我从他们的田野里面走过,所有的老百姓都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这个国家肯定要亡。另外东吴还有一个叫张悌的,在邓艾和钟会出兵的时候,他也断言蜀汉要亡。这叫做什么?这叫做旁观者清。东吴作为他们的邻国,把蜀汉看得是清清楚楚,他们断言蜀国必亡,蜀汉也果然亡了。

蜀汉第一才子谯周,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蜀地多才子,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西汉末年的扬雄,都是享誉天下的人物。三国时期,蜀地处于蜀汉政权统治之下,也出现了不少才子,其中有一位堪称第一,此人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甚至被后世誉为“蜀中孔子”。不过,这位才子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此人是谁?

此人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谯周!谯周字允南,是益州巴西郡西充国县人,出生于201年。谯周家学渊源,父亲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不过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谯周跟随兄长生活,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仍然坚持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

成年后的谯周个子很高,“身长八尺”,不过长得一般,“体貌素朴”。经过十几年的勤学苦读,谯周终于学有所成,“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此时,益州已经发生了变化,刘备入主西川,成为益州牧。之后,刘备还发起汉中之战,击退曹操,夺取了汉中。博学多才的谯周也被刘备延揽到麾下,任命其为劝学从事。

二、劝刘备称帝

劝学从事是学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不过谯周却参与了蜀汉政权的建立。220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消息传到蜀地,引起了震动,因为刘备向来以汉臣自居,如今却江山无主。于是,蜀地的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进,让刘备登基,延续汉朝的国祚。

第一批向刘备劝进的官员中就包括谯周,“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这些人以祥瑞、天文现象为契机,劝刘备称帝。于是在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三、劝刘禅投降

谯周没有进入蜀汉政权的权力核心,一直担任学官,负责教育方面的工作。当时,姜维不断发起北伐,谯周上书反对,还写了一篇《仇国论》。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杀死诸葛瞻。消息传到成都,朝野震动,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人提议投靠东吴,有人提出前往南中。

此时谯周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驳斥了上述两种观点,提出应该开城投降。谯周不愧是才子,思路敏捷,有理有据,将众人说得哑口无言。最后,刘禅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派人向邓艾投降,至此,蜀汉政权宣告灭亡。由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谯周的弟子,所以对师傅的评价很高,说谯周可以和董仲舒、扬雄相媲美。但王夫之却认为,“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那么您觉得谯周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炎兴元年(263年),邓艾攻打成都时期,力劝刘禅投降,“有全国之功”,投降魏国后,受封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泰始六年(270年),授散骑常侍,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他最后的结局还是比较的好的,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之后告老还乡,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儿女双全。
他最后的结局非常的好,受散骑常侍,去世的时候已经七十岁了,寿终正寝,是有功之人。
谯周最后的结局就是投降了魏国,最后因病去世。

谯周是个什么样的人???

谯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通儒。谯周学问非常之好,从《三国志·谯周传》里,人们很难看到谯周有不良记录,相反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安贫乐道。谯周家里十分贫穷,他本人不置产业,埋头读书,废寝忘食。据说谯周读古人的书读到会心的地方,自己竟然笑起来了,饭都顾不得吃。 第二,谯周对诸葛亮非常敬重。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成都,谯周第一个赶往汉中奔丧,结果谯周到汉中后刘禅下了一道命令,不准奔丧,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去,只有谯周吊唁,可谓英雄惜英雄。 第三,敢于直谏。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为所欲为,修宫殿、增乐队,还出去游山玩水,这时候谯周上疏直谏。所以,谯周不是小人,至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小人。 按照一般的思维,卖国贼肯定是小人,但一个不是小人的人出卖蜀汉,是什么道理?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蜀国该亡,或者说在谯周看来,蜀国该亡。三国时代,国家和天下是两个概念,天下高于国家,而天下是必须统一的,如果一个国家被认为阻碍了天下的统一就该灭亡,这就是谯周的思想。那么,谯周思想的来源在哪里呢?答案是杜琼,益州的大学问家。一次谯周去问杜琼,现在百姓都说“代汉者,当途高。”最终取代汉朝的、正当大路又很高大的是谁?杜琼说是魏。谯周不明白,杜琼说魏就是阙,阙就是古代皇宫门口正当大路的两个高大建筑物,又叫魏阙、象魏,所以民间段子里说的“代汉者”是魏。也就是说,谯周主张刘禅投降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很多问题都是政治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把政治问题解释为道德问题是一种很肤浅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谯周、杜琼这些说法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但在中国古代,这种民间的段子往往是代表民意的。 曹魏出兵灭蜀,司马昭命邓艾和钟会各率一支军队南下,是年8月从洛阳出发,10月邓艾的军队就已经打到了成都的门户———广汉。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混乱,刘禅召开御前会议向大臣询问意见,大臣们分为两派,两派都主张逃跑,但一派认为应跑往吴国,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去南中。两派争执不休,刘禅也没有主张,这时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 谯周当众指出去吴国不可以,道理很简单,“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三国志·谯周传》)意思是自从有了皇帝,哪里有跑到别的国家去当皇帝的?谯周认为一个皇帝跑到了别人的国家只能称臣,那么既然要称臣,而且根据政治斗争的规律,从来都是大国兼并小国,所以吴国终究要被魏国吞并,等到那一天,我们难道再跟着吴国去投降第二回?至于另一个选择南中,谯周说,南中可以去,因为南中还是蜀国的地盘,但是陛下要早做准备,这个时候去已经来不及了,“群小之心无意可保”,意思是手下那些小将、小官、小吏们已经不再拥护你。最终的结论很简单,就是投降曹魏。 谯周的投降理论发表后,朝廷一片安静,只有个别人怯生生地问了一句,邓艾都到广汉了,他会接受我们的投降吗?谯周说,东吴还没有灭亡,曹魏肯定接受我们的投降。不但接受我们的投降,还要客客气气地对待我们,给我们的陛下封一块土地,封个爵位,诸位放心。就这样,刘禅投降了曹魏。 可以说蜀汉之亡是谯周说亡的,刘禅投降是谯周说降的。陈寿曾经评价,“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这句话正面在说刘禅一家平安无事,蜀汉百姓免遭战祸,都是谯周的深谋远虑。但后世很多历史学家大都痛骂谯周为卖国贼,认为蜀汉江山毁在谯周的三寸不烂之舌,都很义愤。
谯周,首先他是一个朴实而又很有才学的人,这一点诸葛亮也承认,曾称其朴实耿直有才能,但是他代表的是益州本土地主阶级的势力,而益州本土地主阶级在诸葛亮治理时是比较受压制的,因为益州是刘备从别人手中夺来的,所以谯周对刘备的忠心是有限的,自然不会受重用,而当曹魏大军入蜀时他们则看到了"蜀人治蜀"的希望,因为终于可以翻身了.再说阿斗,阿斗也不是傻子,如果是,刘备英雄了一辈子,打下的地盘也不可能交给一个守不住家业的人,诸葛亮也不会对刘备说阿斗"智量甚大"的话,他为什么会投降呢?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我并没有故意冒犯孔明先生和麒麟儿的意思),益州本土势力如谯周等人和百姓已经厌战了,国力也再不允许发动大规模战争,所以当钟会,邓艾率军入蜀,阿斗也只能听谯周等益州本土势力的建议投降操魏.

如何评价有西部孔子之称的谯周?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西充国人,也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学者和官员。他幼年就丧父,小时候就熟读诗书,六经,算得上是蜀地的大儒,门下也有学生,他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人家,生前也撰写了很多学术著作,大概有100多篇。但是这些著作都陆陆续续的散失了,现在能看到的大多都是后人的辑本。例如《谯子法训》,原书都遗失,有明代的陶宗仪、清朝的严可都各录有辑本,但是搜括都不足,除了《齐交篇》比较有名,其他的都散失了。这本书是有关道德修养、男婚女嫁、治学自力等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属于是格言性质的书籍。

而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四川省南充的西山万卷楼景区内,就建有谯公祠和谯周墓。谯公祠是汉魏时候的建筑,祠堂的后面就是谯周的墓了,谯周曾经在安汉(就是如今的南充市)居住过,所以故宅也在如今顺庆城区的五里店谯贤铺,谯周的儿子谯熙听他父亲的遗言,将他的灵柩运回了原来的祖籍安葬了。

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谯周的墓有被损毁,在1988年,原南充市的人民政府拔款修复,墓地也移入到了工人文化宫后院的大花园内。谯公祠是在2006年实施公园改造的时候,在景区内原来是五虎殿的位置新建上的,祠堂有山门、廊轩、正殿组成的,整个建筑大气,也很古朴。谯公祠内包括有“谯周生平”、“蜀中孔子”、“全国之功”这几个部分,形象地展示了谯周的学术成就和在历史上的功绩。正殿还有有谯公的画像,四周的墙壁也有展示他的生平事迹,是14幅大型的壁画,十分庄重。

而谯周的墓是在2007年才移葬到谯公祠后山的,墓的正中间立有石碑,上面写着“蜀汉光禄大夫谯周”之墓,西部孔子谯周算得上不辜负他的称呼。

虽然学问很好,是蜀有名的大儒,但是对于朝政并没有多少裨益,在刘璋的时候,他是主张投降,在刘禅的时候,他还是要求投降,十足一个投降派。
谯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入学大师.教育家,有西部孔子之称,谯周几乎不参与政事。 本人并不受舆论认可。
谯周这个人还是很有实力的,为蜀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何评价易中天口中的大儒“谯周”?

说谯周爱国,屡次规劝刘禅,所以他不是卖国的小人!也许他以前不想卖国,但是他自从听了某个比他还腐败的腐儒的话以后不就转变了吗?他还爱什么国?
‍‍谯周这个人是个比较复杂的人,你说他是个奸臣,人家一不贪污,二不强权,你说他是个忠臣,人家一张利嘴将整个蜀汉帝国给说灭亡了。谯周最初是以蜀汉大儒的形象进入大家的视野当中的,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读书也读的非常棒,大家都尊称他是蜀中孔子。‍‍
10/是大儒,实际上仅分两种,一:爱惜羽毛,以自己名声和流传千古为目的。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后世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东林党。2、即使背负千古骂名,最终考虑的也是天下苍生和百姓的安宁。代表人物就为谯周,后世比较熟悉的有到处签条约的李鸿章。
蜀国真的大儒,只有谯周一人,其对三国的贡献可以说远胜诸葛亮。既然是大儒,实际上仅分两种,一:爱惜羽毛,以自己名声和流传千古为目的。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后世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东林党。
谯周是大儒,是无双国士,在那个动荡年代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的人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谯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64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们为什么总是用现在的眼光和视角评价历史事件如何使知识分子自愿奉献劳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