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曹刿论战》曹刿认为鲁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能同齐国开战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
语文九年级上《曹刿论战》曹刿认为鲁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能同齐国开战
但实际上,当时齐国正值鼎盛,鲁国的战力是不及齐国的
《曹刿论战》取胜的根本原因
还有是鲁庄公的广开言路,虚怀若谷等原因。
告诉我们战争取胜的关键是 民心所向。
《曹刿论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创作背景: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曹刿论战》中鲁国为什么会胜利?是如何做到的?
相信大家,都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讲的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长勺之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呢,齐国兴兵讨伐鲁国,两军的大部队在长勺之地交战,这个时候鲁国兵弱。鲁庄公作决定,拼死抵抗,向众大臣需求意见,却没有一个大臣提出可行建议,此时曹刿提出来他的思路帮助鲁国取得了胜利。那么,鲁国是究竟如何获得胜利?我们还要去分析曹刿所谈的策略。
曹刿在面见鲁庄公后地向他发出了灵魂提问“何以战?”,曹刿一一反驳了鲁庄公所说的贵族支持、鬼神保佑,然后鲁庄公表示,自己在处理一切诉讼刑事事呢,均会均衡法度去处理。曹刿肯定了这一点并表示有民心的支持,全国民众一起共同对抗外敌,这是鲁国胜利的其中一个条件。同时,鲁庄公不嫌曹刿身份地位和他讨论战争的必要条件,并允许他随军出征,作战时更是听从他的指挥,让他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成功地获得了胜利,这是取胜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鲁国取胜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刿成功地利用了齐国的心理,因为在春秋时期,贵族之间的战争有着必须遵守的礼节,一方的先击鼓,另一方击鼓回应后才能派兵迎战,双方才会进行决战。而曹刿,在齐军鸣鼓后阻止了鲁国的回应打破了击鼓之后便出军的的常规思想。曹刿选择在最后齐军三次击鼓之后,率军出击,打了齐国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在齐国战败以后,鲁庄公想趁胜追击。曹刿观察好当时的情况,再下令追击,成功的大败齐军。这就是著名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因此鲁国的获胜,一方面是鲁庄公能礼贤下士,诚恳地接受意见,但最终取胜的关键是他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再加上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人才积极参与,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曹刿论战》中,鲁国取得长勺之战的原因有哪些?
《曹刿论战》中,鲁国取得长勺之战的原因有哪些?还有就是齐军的骄傲自大,轻视敌人,最终落了个惨败的下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