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些影视剧中出现的历史常识错误?这种错误会误导大众,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会对一些未成年人的认知造成影响,小时候以为影视剧...
如何看待有些影视剧中出现的历史常识错误?
但这个电视剧的片名就存在错误,因为刘罗锅生存的朝代,根本就没有宰相这个官职。
并且这个错误常出现在中学的历史练习中,印象深刻。
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有很多误导我们的地方,其中有哪些常识性的错误?
电影就像是通往我们从未去过的地方的“窗户”。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的生活不同的一面,你透过电影,可以想象非洲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中间的小茅屋里,或者美国青少年每个周末都在参加着聚会。但事实上,我们过去从电影世界里相信的许多事情远不是真的。
1、墨西哥的空气不是黄色的
在许多电影中,墨西哥都被通过黄色滤镜来表现它是一个多么炎热的国家,这让无数人在生活中相信了这一点。但事实上,这绝非真实情况,而且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如此奇怪色调的地方。
2、纽约的一套普通公寓看起来比许多电影里所展示的还要糟糕
在纽约曼哈顿,即便那些经常努力工作的人也买不起大的两居室公寓。他们能负担得起的公寓通常要更小的多,并且只有一间卧室、厨房和浴室。
3、人们通常无法进入通风口
有相当多电影里都拥有主人公为躲避危险而钻进通风管道的情节。然而,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实现。因为大多数的通风管道都很小,而且灰尘很多。最重要的是根本无法承受一个成年人的重量。
电视剧中的滴血认亲感觉不靠谱。
比如很经典的《甄嬛传》,里面就有一段滴血认亲的片段。这部剧是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由郑晓龙导演,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人主演的宫廷情感大戏。主要讲述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甄嬛传》以一个纯真少女在皇帝后宫几经沉浮、生死搏杀的命运轨迹,狠辣地撕开封建宫廷的重重帷幕,让观众真切地看到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落寞。
剧中着重描述了深宅大院、多角博弈、后宫传说等元素,更加细节化、故事化、情感化,用此起彼伏的勾心斗角和恩怨情仇堆积出人物的命运,侧写了时代的样貌、揣测了宫廷的生涯。虽然是一部很经典的电视剧,但是也有误导我们的地方。比如说滴血认亲片段,有一个片段是甄嬛和果郡王有了孩子,后来被皇后等人怀疑,然后就要当着皇帝的面要揭发甄嬛,来个滴血人气,而果郡王却不知道。
皇上也有疑心,也同意验亲。当然,甄嬛也暗中操作了,还赢了皇后。其实根据现代科学解释,这个做法是不科学的,很不靠谱。认亲也只能通过DNA来认定。大家怎样认为呢?欢迎点赞留言哦。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有哪些历史错误?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主要围绕后三国英雄司马懿波澜壮阔的一生,使观众以一种更生活化、更细腻的角度来认识司马懿这个历史人物,加上吴秀波的个人魅力也将司马懿这个人物演绎得很吸引人,但也就是因为太吸引了,许多观众发现一些与历史有所出入的情节经不起推敲。
首先,剧中的时间有些混乱。《军师联盟》中曹操进爵魏公、魏王的时间弄错了。
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 (曹操)为魏公”。之后到了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天子进公(曹操)爵为魏王。”因此,这一条主线的时间顺序是,曹操进爵魏公 (213年)-曹操称魏王(216年)。但在剧中,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以战败于孙刘联军为借口,要求汉天子封其为魏王,而在此之前曹操一直被称为“丞相”,这显然与历史相矛盾。查阅资料发现,丞相制度是在公元208年才重新确立的,而且曹操封王可是在公元216年,这可是编剧的失误啊。
另外,这部剧还将历史上有关贾诩的内容转移到了司马懿身上。
《军师联盟》的主角是司马懿,但是历史上司马懿正式出场的时间并未像剧中那样早,虽然司马懿和陈群等确实在历史上组成了“太子四友”,协助过曹丕击败曹植,夺取太子之位,但司马懿的作用并非是剧中所言举足轻重。最典型的是,剧中,司马懿告诫曹丕“不违子道”,这实际上是曹魏谋士贾诩所教,而非司马懿。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可见,“不违子道”实际上是贾诩所提出的。
最后再来说说剧中一开始就提到的许劭兄弟。
本剧开场旁白有云:东汉末年……南阳许劭兄弟名显于世,德高望重,常于每月初一,对当时人物或诗文字画发表品评……时人称为“月旦评”。
月旦评盛极一时,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
以为美谈。但查阅资料发现,月旦评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的籍贯却搞错了,许劭兄弟并不是南阳人。范晔《后汉书·许劭传》明明白白地写着:“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因此许劭兄弟应该是汝南人,而不是剧中所说的南阳人。曹丕的夫人甄氏不可能叫甄宓,事实上甄氏的具体姓名无从得知,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为什么不可能叫甄宓呢?因为黄初三年,曹植朝见天子之后返回自己的故地,写了一篇洛神赋,原名感鄄赋。里边明确写道写道洛水之神名曰宓妃,而且赋中洛神和曹植相互表达了爱意。所以如果甄夫人真叫甄宓那曹植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诸如此类的太多了,可以理解,因为主角是司马懿,我想大概不能把他刻画得太过于阴险恶毒,所以只能把人物尽量塑造得干净、善良一点,但这并不尊重历史。司马懿就是个野心家,他的成就固然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但是他干得很多事情表明这人一开始就不算是心慈手软之辈,否则也不至于有后来的司马家篡魏的行为。
军师联盟,给我们透露的讯息都是它和街上的妖艳贱货们不一样。
打着历史剧的招牌,没有所谓的流量明星,加上服装和布景的“古朴”,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部良心剧。可直到观众打开了瓶子,才发现里面的东西没有变,依旧是充斥着浓浓的杰克苏气味扑鼻而来的古偶酒,
1.司马师出生时间与华佗之死。
司马师生于208年,华佗也死于赤壁之战后,而该剧都前提到了200年官渡之战时期。
2.钟会的年龄。钟会生于225年,即曹丕去世的前1年,比邓艾小28岁,二人是忘年交。但剧中钟会在曹操称魏王就已经出现。
3.司马师称夏侯玄为“大哥”。历史上司马师比夏侯玄要年长一岁。
4.曹丕,曹彰,曹植出现过早:很多三国剧都不能避免的问题。衣带诏时期是200年,曹丕13岁,曹彰11岁,曹植只有8岁。
5.曹芳的年龄问题。高平陵政变时,曹芳已经17岁了,即将成年,不是剧中的小孩模样。
6.司马师的成婚时间:剧中二人在曹魏建国后不久即成婚,但220年司马师只有12岁,夏侯徽才8岁 。
我们曾经爱看且深信不疑的影视作品中是否存在历史错误?
其实影视剧中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太多了,很多情节故事、人物关系、背景情境都不符合史实,下面简单列举几个。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句的使用年代和读法。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上看到,一太监宣读皇帝的诏令,读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这一直是不对的。这句话不应该是这样断句,而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根据明朝文献中的记载,“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所以“奉天承运”是“皇帝”的修饰语,诏曰单独在后,意思是接受了上天的授意的皇帝,下诏说……此外,这样的句式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之前无此说法。
《还珠格格》中的“格格”一词语意局限。家喻户晓的《还珠格格》让我们普遍认为“格格”是皇帝的女儿或王爷的女儿的专称,其实不对。“格格”在满语中是“小姐”的意思,满族人家的女儿都可以叫“格格”。而皇太极之后,就不称皇帝的女儿为“格格”了,而称为“公主”。皇后之女叫固伦公主,妃子的女儿叫和硕公主。
还有霸占荧屏多时却错误百出的电视剧《甄嬛传》,在这部剧中有无数事件不符合真实历史。一,再隆重的场合,后妃与前朝臣子也不可能同席,所以剧中甄嬛和果郡王等众臣是没有机会见面的,更不可能同在一个宴席上出现。二,雍正四阿哥弘历,即乾隆皇帝,生母就是正正经经的熹贵妃钮祜禄氏,何来收养一说。
三,雍正的元配是孝敬皇后乌拉那拉氏,她薨于雍正九年,既不是剧中的纯元,也不是那个操纵后宫多年的宜修。四,据史料记载,雍正的第六子弘曕并非什么熹贵妃和果郡王的私生子,他的生母是谦妃刘氏,弘曕是在乾隆三年过继给果亲王的。
众多电视剧中类似上述的违背史实的错误数不胜数,小编认为,虽然收视率和盈利是电视剧的主要追求,但编剧在进行创作和制作时,一些基本的史实还是要遵守的,歪曲历史甚至篡改历史实在不可取,历史剧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影视剧作品中,犯得哪些知识性错误让你哭笑不得,忍俊不禁?
相信电影中很多火爆镜头总会让大家看得如痴如醉,殊不知电影中这些大场面看似专业,其实都是导演们为了取悦观众而做的艺术夸张。中国的影视剧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随著网络的加入,经常看到某某剧集网络播放量突破一亿甚至十亿。但中国影视剧的质量却并不让人放心,,影视剧质量上随意粗制滥造,影视作品中常识性错误也是五花八门,到处都有。
八年抗战在这部影视剧中,这个人为了振奋军心,告诉他们说,抗日战争已经第七个年头了,还有最后一年,大家一定不要放弃。就特想问你当时咋知道的是八年抗战,这个剧的编剧真的是一点也不细心,这样的穿越式的台词都能讲出来还能过审,真的是佩服。
出行出门以走路为第一选择,妇女一般不出门,就算在唐朝,女性出门都大部分戴面纱,帷帽或者男装,不会象电视上那样疯跑,走路有很严格的等级,电视上没体现。女性就算骑马也是坐侧鞍。马可以说是豪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骑,大部份人骑驴或者坐牛车、轿子。古代没有四轮车,马车的标配是四马一车,天子是六马一车。影视剧中真的是一出门就是马车,厉害了。
滴血验亲贯穿了古装剧的“滴血验亲”桥段,理论上是有血型相容的可能,但是,真的缺乏严谨而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撑,反而是被当作金科玉律被大批编剧反复拿来运用。在《甄嬛传》中,滴血验亲那一场大戏,清水中“血液相溶即为亲”。不少古装剧中也有类似片段,其实这种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在这种鉴定过程中,亲子关系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不是亲子关系的血液常常能融合。
谥号谥号为死后给以的一两个字概括此人的一生功过。上图中即为谥号,是死后才有的,所以他自己是不可能称自己为孝庄的。皇帝的谥号,为下一任皇帝参与得到的,在没有确认谥号之前一般称大行皇帝。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