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权威人格、忠君以及尊老敬宗的特点可以通过父子关系中的哪一个属性来解释父子关系的权威性可以解释中国人的权威人格和忠君、尊老...
中国人的权威人格、忠君以及尊老敬宗的特点可以通过父子关系中的哪一个属性来解释
敬天法祖是什么意思?华人为何要慎终追远,不忘先人?
敬天法祖的意思就是敬畏天道,效法祖先。华人“敬天法祖”就是传承中国自古以来的道统和文化。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数千年,传承至今,堪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文明也是世界范围内,最久远深邃的文明之一。中国人一直都有着“敬天法祖”的说法,所谓的“敬天法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华人一定要执着于祖先留下来的“道统”,念念不忘呢?
所谓的“敬天法祖”的本意就是敬畏天道,效法祖先。“敬天法祖”第一次作为名词出现,是在儒家典籍之中。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尽管孔子是儒家公认的祖师,但是他一直声称自己是“述而不作”,只不过是在宣说当年那些“三代”社会的政治美德而已。有人说,周公才是儒家货真价实的鼻祖;这句话让孔子听到了,恐怕他也不会反驳。现代眼中的儒家,是教人“忠君爱国”,麻痹思想和反骨的学说;但是在孔孟时代,儒家可和现在的形象大相径庭。
在当时的儒家看来,作为儒者和贤者,要做到“从道不从君”,就是说尊崇祖先留下来的道统,“敬天法祖”比效忠皇帝还重要。可见“道统”在儒家心中之“至高无上”的独特地位。儒者之所以要“敬天法祖”,就是因为他们坚持着周朝“天下为公”的执政理念,和现实抗争。孔子的门徒子贡这么说:“恒言君之过者谓之忠”。时时刻刻对现实保持批判精神,才是真正的“忠”。同样,这个“忠”指的不是忠君,而是尊崇道统。
先人传下的文明,至今仍然是我们受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仍然要慎终追远,不亡当年的“传统美德”。
道教中的敬天法祖什么意思
对祖国的敬畏之情怎么理解
祖国,对个人而言,神圣而庄严。 捍卫领土完整,捍卫主权不受侵犯,保卫祖国名誉,保卫国家尊严,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同样适用于所有拥有祖国的人类。
2.
祖国,意味着什么 现今的人类,除极少数地区,都有祖国的划分和归属。之所以说划分,是针对不同人群而言,比如,有的人出生在一个国家,而成长在另一个国家,按照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在其领土出生既拥有国籍,但由于个人成长在另外的国度,从其内心而言,并不认同国籍所在地为其祖国。 也有这样的范例,某人出生地成长地都是一个国家,因为某些原因,放弃原来的国籍,加入新的国籍,之后并不断诋毁生养的国家,并为出生在当初的国家懊恼不已。 表面看,按照划分,拥有出生地国籍可称为祖国,但其个人并不认同,具备感情的投入,认知的归属对祖国的定义,或许更恰当。 归属是具有力量的思想认同,是对环境、文化、制度、宗教等等的全盘接
“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是什么?
既然天命如此重要,那么孔子是否知天命呢?他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就是说,他五十岁就知道天命了,因而到了六十岁就已不费力气地明辨是非了,七十岁可以心领神会地按天意行动而不越轨。他为什么能知天命呢?是“天生德于予”(《述而》),亦即老天爷给他的,是抗拒不了的。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这里,畏天命是虚构的,畏大人(天子、诸侯、长者)和畏圣人之言(他所传的《诗》、《书》、《易》、《春秋》)是实在的。这就是说,天的意志,最高的统治者的意志,圣人的遗教,都是不可违抗的。所以他借“天命”的权威,制造对统治者“大人”和圣人的敬畏,孔子还把“知天命”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确认“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日》)
然而孔子在宣扬天命观的同时,又强调了人事的作用,表现了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思想,这是可取的。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这就是说,要尽力做好民事,对待鬼神既要尊敬又要疏远。而且孔子所讲的敬鬼神,主要是继承了殷周以来的对祖宗崇拜的传统。殷人相信人死可以成神,因此重视祭祖,祈求祖宗降福给后代。
例如,周武王病重,周公亲自向神灵祈祷,而他所面对的神灵,全是周王室的祖先。所以,孔子哲学的敬鬼观念,主要是尊祖的观念,而对已故的祖宗,是敬而远之。例如,他的学生季路问鬼神的事,孔子答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意思是说,连活着的君长都没能侍奉好,怎么谈得上侍奉鬼神呢?季路又“问死”,孔子有些不耐烦,生气地答日:“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今生如何做人尚未明白,还谈什么死呢?这说明他对鬼神的态度是矛盾的、怀疑的,故避而不答。据《论语》的《述而》中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他是重人事而轻鬼神的。这是孔子的哲学思想中的唯物成分,也是进步和伟大的一面,表现了他的哲学智慧。
孔子尊祖的核心是“孝”。孔子强调活着的人要孝敬父母.孝敬祖宗。这在哲学上体现了“人”自身的纵(zòng)向联系,即社会历史的联系。孔子人本哲学讲的就是孝为“仁之本”“人之本”。周代金文就有“祖孝先王”(《宗周钟》等)的记载。《诗经·大雅》讲“君子有孝子”。《左传·文公十八年》讲“孝敬忠信为吉德。”把孝列为吉德的首位。《论语》中直接论孝共有10处,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等等。所以,“孝”作为宗法社会“一以贯之”之道,沿袭至今,成为纵向联系的辩证的人本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