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是什么阶级掌握政权?特权阶层掌握国家的政权了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开始于斯大林时期。在列宁尚未去世但已不能主持工作的情...
斯大林模式是什么阶级掌握政权?
特权阶层掌握国家的政权了
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开始于斯大林时期。
在列宁尚未去世但已不能主持工作的情况下,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僚等级名录制(НОМЕНКЛАТУРА)。1923年11月8日,俄共(布)中央决议规定了选拔、分配领导岗位干部的任务,中央决议批准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表格。第1号官职等级名录中大约有3500个最重要的领导职位,其中包括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局首长,托拉斯、辛迪加的领导人,大工业企业领导人等;第2号官职等级名录,包括各部、局的副职以及其他相当职务;第3号官职等级名录,则是地方上的领导干部。
按照“职务名册”规则,各级官员是任命的,其命运掌握在最高领导层手中。在斯大林时期,处在最上面的当然是“掌握了无限权力”的斯大林,大部分官员的任用是由斯大林亲信控制的组织分配部决定的。斯大林本人控制着第1号和第2号名单,甚至经常操纵第3号名单。此外,中央书记处一方面给各省书记处推荐候选人,另一方面还给中央组织局(可以作出党和国家最高职位任命决议)推荐候选人。这样,以斯大林为首的书记处就掌握了全国各级主要领导人的任命权。
通过“职务名册”制度获得任命的这一部分干部担任一定的职务,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和一定的特权,有着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垄断了权力、意识形态和经济管理,代表了苏联的官僚集团,也就是整个党和国家权力阶层。
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开始于斯大林时期。
在列宁尚未去世但已不能主持工作的情况下,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僚等级名录制(НОМЕНКЛАТУРА)。1923年11月8日,俄共(布)中央决议规定了选拔、分配领导岗位干部的任务,中央决议批准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表格。第1号官职等级名录中大约有3500个最重要的领导职位,其中包括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局首长,托拉斯、辛迪加的领导人,大工业企业领导人等;第2号官职等级名录,包括各部、局的副职以及其他相当职务;第3号官职等级名录,则是地方上的领导干部。
按照“职务名册”规则,各级官员是任命的,其命运掌握在最高领导层手中。在斯大林时期,处在最上面的当然是“掌握了无限权力”的斯大林,大部分官员的任用是由斯大林亲信控制的组织分配部决定的。斯大林本人控制着第1号和第2号名单,甚至经常操纵第3号名单。此外,中央书记处一方面给各省书记处推荐候选人,另一方面还给中央组织局(可以作出党和国家最高职位任命决议)推荐候选人。这样,以斯大林为首的书记处就掌握了全国各级主要领导人的任命权。
通过“职务名册”制度获得任命的这一部分干部担任一定的职务,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和一定的特权,有着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垄断了权力、意识形态和经济管理,代表了苏联的官僚集团,也就是整个党和国家权力阶层。
特权官僚阶级,那些洗白屠夫的脑子基本都不太好使
赫鲁晓夫提出秘密报告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在东方阵营思想上的震动很大吗?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全面否定斯大林,因为斯大林杀子之仇恨难消,赫鲁晓夫一直怀恨在心,所以就借此好机会很狠的发泄出去,采取报复行动: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培养为接班人,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却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赫鲁晓夫为什么如此仇恨斯大林?
俄罗斯克格勃前第二总局第一副局长、退役少将瓦季姆·乌季洛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揭开了这个秘密。虽是一家之言,但足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瓦季姆·乌季洛夫说,赫鲁晓夫多年来一直以斯大林建立和领导的集权制度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赫鲁晓夫一上台,就按是否忠于自己的原则几乎更新了整个党政最高权力机构。有些人被赶走、流放、逮捕,甚至被枪决。为什么赫鲁晓夫要这样做,其中重要原因是为他儿子报仇。
儿被德国俘虏变节 赫鲁晓夫替子求情
赫鲁晓夫与第一个妻子生的儿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因为混迹于土匪,被判死刑,决定枪毙,只因他有一个当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父亲,逃脱了惩治。
后来,列昂尼德在古比雪夫又出事后,赫鲁晓夫央求斯大林饶恕他的儿子,斯大林应允了。此时正值战争爆发,列昂尼德戴罪上了前线,当上了一名飞行员。在一次战斗中,列昂尼德驾驶的歼击机向德国人的方向飞去,他失踪了。后来从苏共中央行政机关和克格勃一些人那里知道了列昂尼德的下落,他成了德国人的俘虏。最终他向德国人妥协,成了敌人手里的一张“王牌”。
斯大林得知后,下命令:不惜任何代价把列昂尼德从德国人手里“偷”回来,送到莫斯科。派到德国执行任务的“锄奸队”完成了这一任务,将列昂尼德“偷”了回来,送到莫斯科。根据活跃在敌人后方“锄奸队”收集到的列昂尼德的犯罪事实,莫斯科军区军事法庭判处列昂尼德死刑。
可以想象赫鲁晓夫当时的心情,他两次请求斯大林对他儿子从宽处理。于是,斯大林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此事。
斯大林坚持法庭判决 赫鲁晓夫儿子被枪决
会上,“锄奸队”队长阿巴库莫夫介绍了列昂尼德的犯罪事实和军事法庭的判决。
莫斯科州委和市委书记谢尔巴科夫第一个发言,他强调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他说,如果名人的儿子犯了罪就能得到宽恕,我们如何向人民交代?应该维持原判。
接着发言的是贝利亚。他了解到列昂尼德在基辅和古比雪夫的犯罪事实。他提到这两件事,并强调说列昂尼德已经被宽恕了两次。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也谈了自己的意见,他们一致同意维持原判。
最后表态的是斯大林。他作出决定的心情大概比其他人更沉重。因为他的大儿子雅科夫也当过德国人的俘虏。斯大林把自己的决定写在判决书上交给了赫鲁晓夫。他说:“应当坚持和赞成同志们的意见。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会怀着一个父亲深深的哀痛接受这个公正的判决。”
会后不久,列昂尼德就被枪决了。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不满他的人采取了报复行动。他上台的第二天,莫斯科就取消了以谢尔巴科夫的名字命名的谢尔巴科夫区,关闭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百货商店,还捣毁了谢尔巴科夫纪念碑的基座。接着,贝利亚被逮捕了。法院以“刽子手和国际帝国主义奸细”的罪名判处他死刑。但是,没有人见过贝利亚案件的侦查和审理案卷。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报复,他称斯大林为暴君和人民的奴役者。从此,一场反斯大林的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前苏联克格勃警卫总局副局长多库恰耶夫中将199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警卫队》的书。书中引用了赫鲁晓夫在二十大召开前对几个亲信说的话:“尽管斯大林已经是一具僵尸,我也要为儿子报仇,让他尝尝我的厉害”,一语道破他反斯大林的目的。
可是,赫鲁晓夫没有想到,1964年10月2日,他结束了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会谈之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等待他的就是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他没有想到,在他进入“全盛时期”之际,自己也被别人清除!
所幸他只是光荣“退休”,保住了性命。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走完了他的一生。因为曾经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按惯例应该被安葬在红场上已故最高领导人的墓地。但赫鲁晓夫生前表示他不愿与斯大林为伍,加上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让赫鲁晓夫的墓建在红场,所以赫鲁晓夫死后,被安葬在了新圣女公墓。看来,直到死去,赫鲁晓夫仍不肯原谅斯大林,甚至死都不愿意和他躺在一起!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培养为接班人,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却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赫鲁晓夫为什么如此仇恨斯大林?
俄罗斯克格勃前第二总局第一副局长、退役少将瓦季姆·乌季洛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揭开了这个秘密。虽是一家之言,但足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瓦季姆·乌季洛夫说,赫鲁晓夫多年来一直以斯大林建立和领导的集权制度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赫鲁晓夫一上台,就按是否忠于自己的原则几乎更新了整个党政最高权力机构。有些人被赶走、流放、逮捕,甚至被枪决。为什么赫鲁晓夫要这样做,其中重要原因是为他儿子报仇。
儿被德国俘虏变节 赫鲁晓夫替子求情
赫鲁晓夫与第一个妻子生的儿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因为混迹于土匪,被判死刑,决定枪毙,只因他有一个当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父亲,逃脱了惩治。
后来,列昂尼德在古比雪夫又出事后,赫鲁晓夫央求斯大林饶恕他的儿子,斯大林应允了。此时正值战争爆发,列昂尼德戴罪上了前线,当上了一名飞行员。在一次战斗中,列昂尼德驾驶的歼击机向德国人的方向飞去,他失踪了。后来从苏共中央行政机关和克格勃一些人那里知道了列昂尼德的下落,他成了德国人的俘虏。最终他向德国人妥协,成了敌人手里的一张“王牌”。
斯大林得知后,下命令:不惜任何代价把列昂尼德从德国人手里“偷”回来,送到莫斯科。派到德国执行任务的“锄奸队”完成了这一任务,将列昂尼德“偷”了回来,送到莫斯科。根据活跃在敌人后方“锄奸队”收集到的列昂尼德的犯罪事实,莫斯科军区军事法庭判处列昂尼德死刑。
可以想象赫鲁晓夫当时的心情,他两次请求斯大林对他儿子从宽处理。于是,斯大林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此事。
斯大林坚持法庭判决 赫鲁晓夫儿子被枪决
会上,“锄奸队”队长阿巴库莫夫介绍了列昂尼德的犯罪事实和军事法庭的判决。
莫斯科州委和市委书记谢尔巴科夫第一个发言,他强调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他说,如果名人的儿子犯了罪就能得到宽恕,我们如何向人民交代?应该维持原判。
接着发言的是贝利亚。他了解到列昂尼德在基辅和古比雪夫的犯罪事实。他提到这两件事,并强调说列昂尼德已经被宽恕了两次。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也谈了自己的意见,他们一致同意维持原判。
最后表态的是斯大林。他作出决定的心情大概比其他人更沉重。因为他的大儿子雅科夫也当过德国人的俘虏。斯大林把自己的决定写在判决书上交给了赫鲁晓夫。他说:“应当坚持和赞成同志们的意见。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会怀着一个父亲深深的哀痛接受这个公正的判决。”
会后不久,列昂尼德就被枪决了。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不满他的人采取了报复行动。他上台的第二天,莫斯科就取消了以谢尔巴科夫的名字命名的谢尔巴科夫区,关闭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百货商店,还捣毁了谢尔巴科夫纪念碑的基座。接着,贝利亚被逮捕了。法院以“刽子手和国际帝国主义奸细”的罪名判处他死刑。但是,没有人见过贝利亚案件的侦查和审理案卷。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报复,他称斯大林为暴君和人民的奴役者。从此,一场反斯大林的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前苏联克格勃警卫总局副局长多库恰耶夫中将199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警卫队》的书。书中引用了赫鲁晓夫在二十大召开前对几个亲信说的话:“尽管斯大林已经是一具僵尸,我也要为儿子报仇,让他尝尝我的厉害”,一语道破他反斯大林的目的。
可是,赫鲁晓夫没有想到,1964年10月2日,他结束了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会谈之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等待他的就是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他没有想到,在他进入“全盛时期”之际,自己也被别人清除!
所幸他只是光荣“退休”,保住了性命。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走完了他的一生。因为曾经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按惯例应该被安葬在红场上已故最高领导人的墓地。但赫鲁晓夫生前表示他不愿与斯大林为伍,加上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让赫鲁晓夫的墓建在红场,所以赫鲁晓夫死后,被安葬在了新圣女公墓。看来,直到死去,赫鲁晓夫仍不肯原谅斯大林,甚至死都不愿意和他躺在一起!
赫鲁晓夫的目的是什么?这等于是在问我们为什么要打倒“四人帮”。
一个国家,把自己农民的粮食都抢走了,让农民活活饿死;让几百万优秀和善良的党员、知识分子、军官被枪毙或关进集中营;让一个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残忍无比的人当领袖胡作非为。这一切难道正常吗?难道应该持续下去吗?
当然在这之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保有“老大哥”的光辉形象。苏联的阴暗面一旦暴露,必然降低自己国家的威信,权威不免大打折扣。于是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得到了助长,“匈牙利事件”和“波兰事件”就与此直接相关。
一个国家,把自己农民的粮食都抢走了,让农民活活饿死;让几百万优秀和善良的党员、知识分子、军官被枪毙或关进集中营;让一个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残忍无比的人当领袖胡作非为。这一切难道正常吗?难道应该持续下去吗?
当然在这之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保有“老大哥”的光辉形象。苏联的阴暗面一旦暴露,必然降低自己国家的威信,权威不免大打折扣。于是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得到了助长,“匈牙利事件”和“波兰事件”就与此直接相关。
斯大林死后,由于他的罪行“罄竹难书”,苏联老百姓早晚要知道历史的真相,这会带给当局更大的麻烦,所以,赫鲁晓夫提出了“秘密报告”以争取主动。
当时,对东方集团带来的影响确实很大,东欧的斯大林分子“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
产生了“匈牙利事件”“波兰事件”
毛泽东对此事即喜又忧。
喜的是斯大林死后,他可以做“老大”了。
忧的是这样大肆批评斯大林,中国的一套怎么办。
毛指向赫鲁晓夫的“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斗争从此开始。
当时,对东方集团带来的影响确实很大,东欧的斯大林分子“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
产生了“匈牙利事件”“波兰事件”
毛泽东对此事即喜又忧。
喜的是斯大林死后,他可以做“老大”了。
忧的是这样大肆批评斯大林,中国的一套怎么办。
毛指向赫鲁晓夫的“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斗争从此开始。
揭露假的马列主义,回归真的马列主义。苏联老大哥勇敢追求真理!
斯大林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据原苏联官方正式说法,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是在1953年3月5日去世的。在斯大林去世五十周年日子来临之际,其家乡格鲁吉亚老百姓依然怀念着这位颇有争议的领导人。
哥里镇居民的骄傲
在斯大林出生地哥里镇,当地人对斯大林称颂不已,认为他是他们的骄傲,人们在晚上喝酒祝酒时,第一杯酒通常会敬献给斯大林。哥里镇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是位英雄和伟人,正是斯大林在这里度过的短暂时光使得格鲁吉亚闻名于世。要不是由于斯大林的缘故,哥里恐怕永远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斯大林原来名字叫约瑟夫·久加什维里,1879年出生于哥里镇的一间小屋里。约瑟夫·久加什维里是在参加革命活动后才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斯大林(意为“钢人”)的。现在这间小屋保护得很好,房内家具均保持着当年原样,已成为一处朝圣之地。斯大林尚在人世时,政府就在斯大林诞生的小屋旁建造了一座歌颂这位“钢人”的博物馆。苏联解体后,曾有人建议拆除这座博物馆,但最终依然留存下来。
博物馆展览厅里摆满了斯大林的个人物品和纪念品,其中包括他早期报告卡、烟灰缸、烟斗与木桌,还有一大堆照片,记载着斯大林从一名布尔什维克基层干部直至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全过程。博物馆大厅里还展出一个斯大林去世时的铜制面具,这个面具是斯大林逝世6天后制作的。博物馆外停放着一辆鲜绿色专用列车车厢,斯大林曾在1945年乘坐这节车厢前往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正是在那次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通过了德国分治方案。博物馆在介绍斯大林生平时对苏联当年的清洗运动和饥荒事件只字不提。哥里大学一位名叫拉马德兹的历史学教授认为,博物馆这种布置方式并无任何不当之处:“我对我的学生说,斯大林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和劳动人民捍卫者,他并非像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是位暴君。” 拉马德兹说,斯大林实现了俄罗斯的现代化,打败了法西斯主义,从而拯救了整个人类,这难道有过错?这位教授理直气壮地说:“绝对不!”
民意调查显示:过半俄罗斯人将斯大林看作正面人物
像原苏联各地数百万老百姓一样,现年67岁的斯大林孙子久加什维里对其祖父十分崇拜。在格鲁吉亚人中,以“斯大林儿子的儿子”而出名的久加什维里说:“他是位天才。”久加什维里是名前苏军上校军官。他的家位于第比利斯边上一幢破旧公寓楼里,房内到处张贴着斯大林画像,久加什维里说:“我的祖父尽一切努力保护这个自沙皇时期遗留下来的帝国 。” 久加什维里坚持认为,当年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英明领导,苏联早就四分五裂了,他充满感情地说:“他实现了这个国家工业化,并增强了国家实力,而当他离开人世时,带走的仅是一件衬衫和两件外套,与今日在瑞士银行开设了秘密账户的那些当权者相比,他看来有点像是耶稣基督式的一位人物。”
不久前,在俄罗斯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斯大林看法矛盾或将他看作是位正面人物,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说斯大林功过相抵。俄罗斯共产党的政治家对斯大林公开予以赞扬。他们指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遭大规模逮捕和处决的人数被人刻意夸大了。
据西方历史学家估计,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被迫害致死的人数在一千万至两千万,其中许多人惨死在强制性劳改营和1932年至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时期,另有人称死亡数目还要高。“所有这一切全都是谎言”, 斯大林的另一位孙子叶夫根尼毫不退缩地说,“直到三十年代后期,我的祖父都被那些托洛茨基犹太分子包围着,这些人巧妙地操纵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正是他们这些人将人们赶往古拉格集中营,只有在斯大林叫人处决了这些人后这种行为才被制止。”
在格鲁吉亚,想找人对上述这种说法进行反驳并不容易。当然,在斯大林的故乡,并非所有人都这样看待斯大林。在离哥里镇附近,一名父亲死在西伯利亚流放地的神父对斯大林处决格鲁吉亚知识分子和宗教领导人的做法予以谴责。这位名叫谢拉菲姆的神父说:“我们不应忘记他是个独裁者。”
斯大林现年30岁的重孙雅科夫对斯大林的看法更加矛盾。雅科夫是位可爱的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上世纪90年代,雅科夫花三年时间在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在苏格兰求学时,雅科夫成了一名典型西方大学生,是凯尔特足球俱乐部的一名热心球迷,并经常光顾夜总会。雅科夫称自己叫雅各(《圣经》中的人名)。
过去,雅科夫对其身世避而不谈,因为自己与斯大林的血缘关系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雅科夫回忆说,他以前一直生活在斯大林功过是非的阴影里。最糟糕的是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当时有关斯大林进行大屠杀的史料开始曝光,“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开始后,当我看报纸时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的报纸经常说,斯大林是刽子手。”“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是,在我长大成人时,去斯大林化到达了顶峰。”虽然如此,雅科夫仍然为自己的身世感到骄傲:“这些天来,我对我自己究竟是谁感到心安理得,我就是一个久加什维里,它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斯大林已成理想主义者化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雅科夫对其曾祖父斯大林的功过有了更多了解,他现在对久加什维里家族后代仍然怀有希望,“我们的后代将不会像我或像我父亲那样经受沉重压力。我父亲是在赫鲁晓夫时代经受的,我在上学时就身受压力。不过我想我的孩子不会有很大压力,因为斯大林越来越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化身,历史已冲刷一切。”
保留家族名字已成为斯大林后人对斯大林迷恋的一种情结。当斯大林的后人在今年三月五日相聚在一起,共同纪念斯大林逝世五十周年时,其中一名年纪最小的斯大林家族成员将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依照格鲁吉亚传统,小孩中间名字取自于其父,叶夫根尼给其大儿子起名叫维萨里昂,他又将其今年七岁大的孙子起名为约瑟夫·久加什维里,这是斯大林曾用过的名字,叶夫根尼抱着小约瑟夫动情地说:“我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俄罗斯渡过的,我希望将斯大林这个名字带回到他的祖国,这样他会在那里长存下去。
评价斯大林
俞邃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斯大林逝世噩耗在当时引起的悲恸和震撼,笔者记忆犹新。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足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世界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评述斯大林问题的动向(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提出若干归纳性的看法。
一、围绕斯大林问题的争论,半个世纪内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大论战的主要题目之一。另一次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 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斯大林问题再度成为讨论 的热点。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更多集中在对斯大林社会主 义模式的讨论。人们在分析苏联模式失败原因时追溯到斯大林,于是对斯大林的批判变 得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势下,保持冷静头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如毛泽东所告诫“有 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斯大林,显得尤为重要。
二、评价斯大林问题,主要涉及四个大方面。第一,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亦即 斯大林领导苏联的30年以及其中的主要功过是非。第二,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体制,亦即斯大林模式,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日益暴 露的严重弊病。第三,斯大林的理论,包括哲学、政治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其中涉及党 的建设、党内斗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它的正确与错误 方面,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第四,斯大林对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以 及他所执行的国际战略和政策,包括国际共运方面的理论和政策,关于军事方面的理论 、战略及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成功与失误,等等。如果仅从上述某一方面来对斯大林 一生的功过下结论,就难免失之偏颇。
三、国内外对斯大林的评价形成某些共识。大致是:第一,斯大林是一个重要历史人 物,对他的评价不仅是他本国的事情,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事情。第二,斯大林有功有 过,贡献是巨大的,错误是严重的,或者用有的学者的说法,“功勋显赫卓著,错误极其严重”。至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存在着分歧。第三,斯大林的主要功绩:1、在列宁之后,领导苏联党和人民,顶住资本主义包围的压力,在苏联一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并为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的胜利提供了范例和支持;2、在短短若干年内,领导 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战后又迅速 恢复经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3 、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推动了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发展 。第四,斯大林的主要错误:1、接受和鼓励个人迷信,实行个人专权,在党内斗争中 滥用专政手段,导致法制被严重破坏,大批无辜干部遭镇压;2、在30年代特定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被教条化、绝对化、越 来越僵化;3、凭借大国大党的地位,树立自我中心,对外发号施令,推行大国主义, 实质是谋求霸权。之所以造成这些错误,有历史条件的原因,有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 个人素质的原因。
四、赫鲁晓夫也谈斯大林的功与过,因其立足于“谴责”,往往用语刻薄,给人的印象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说,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价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因为他的功绩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说“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以及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报告中着重指责把斯大林“变成某种超群的人物,认为他像神仙一样具有非凡的品质,他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够代替所有人思考,能够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一点是错的”。赫鲁晓夫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报告,也只是强调必须公开地谴责对斯大 林个人迷信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和歪曲现象”,“抛弃已经成为前进障碍的那种对党和 国家的领导方法”。从这些词句上,并不能得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结论。大论战时 “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引证赫鲁晓夫谩骂斯大林的粗暴字眼,反映了赫鲁晓夫骨 子里是憎恨斯大林的。
五、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后来各个时期较少评论斯大林,出于实用主义需要,谈及时谴责兼有肯定。每逢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避不开斯大林,或多或少要提一下斯大林的功绩。通常的说法是:在战争年代,斯大林所表现的巨大政治意志、目的性和坚定性、善于组织人们和使人们遵守纪律,在取得胜利方面起了自己的作用;不能把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一笔勾销,等等。
六、苏联军界领导人对斯大林功过的评述一般比较中肯。具有代表性的是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主任德米特里·安东诺维奇·沃尔科戈诺夫于1988年撰写的《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一书。其中指出:1、斯大林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复杂的辩证法。坦诚地面对历史,面对真理,不能不承认斯大林对争取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无可辩驳的贡献,也不能不承认他毫无根据地迫害千千万万无辜者的政治错误和罪行。2、斯大林拥有无限权力,不受民主监督,至高无上,为所欲为。但他却内心孤独。他毕生都尽力把自己的这个弱点变成力量的标志。列宁指出的斯大林“凶狠”的特点,在政治家身上起了极坏的作用。3、从列宁逝世直到30年代初,在革命领袖中也许只有斯大林一个人最彻底、最坚决地维护党关于确立和加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他没有那种能取代列宁的天资,但别人也没有。他在智力和道德上不及许多人;但在争取新制度生存的斗争时刻,极端重要的是目标明确和领袖的政治意志。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列宁,无人能胜过斯大林。
七、我党早期对斯大林的公开评价采取“两点论”,提出“功大于过”。1956年4月5日和12月29日先后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两论”),不仅肯定了苏共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的重要性,对斯大林的功过作了冷静的、客观的、在当时条件下堪称全面的评价,而且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领袖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等角度,对斯大林错误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理论剖析,还着重指出:“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作出全面的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 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两论”当时在国际上特别在苏联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反响。 从总体上说,“两论”的基本观点和提出的评价斯大林的方法论,至今仍站得住脚。其 中关于“斯大林的错误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只居于第二位的地位”这一说法,虽然越 往后越难以得到广泛认同,但毕竟是比较合理的。至于毛泽东说斯大林的功过“三七开 ”,形容功大于过,无非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一种通俗比喻,不必去细究。不过,基于当 时的历史条件,“两论”中笼统地称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创造性 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现在看来有些偏高。而1963年9月在大论战过程中 写的“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由于当时与赫鲁晓夫作斗争的政治需要,对斯大林 错误的一面则有些过于简化、淡化。
八、中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前后有所变化。总的来说,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没有逾越“两论”的基本框架。戈尔巴乔夫推行“公开 性”大量揭发斯大林的罪行、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着苏联模式破产——之后,国内 从负面评价斯大林的论说增加。随着对斯大林模式教训的研究加深,开始出现斯大林“ 过大于功”的说法。这里列举两个代表性例子。
第一个例子。1992年8月在长春市举行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文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这是一次专家较齐全、水平 较高、代表性较强的会议。对斯大林的评价大致上是按照“功绩巨大、错误严重”并侧 重于分析后者的思路进行。该书“前言”概括了会议的研究成果,指出对斯大林问题的 研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斯大林的功与过、对与错,往往纠缠在一 起,甚至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中列举一系列令人信服的实例,说明如果这些错误和弊 病都避免了,成功也就没有了,至少是很难取得,而这些错误和弊病的存在和发展,则 孕育了后来更大的失败。
第二个例子。2002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杂志2003年第1期发表书评,称该书“导论”中鲜明地指出在斯大林模 式这一点上斯大林“完全是过大于功的”。书评称颂这个新结论是“最新、最大突破” 。接着,评论者根据该书内容,从体制角度概括了若干“充分根据”,来证实斯大林过 大于功。——是否应该根据斯大林建造的“模式”这一点来对其一生的功过下结论,颇 值得商榷。
九、评价斯大林的若干认识和方法问题
笔者认为,尽管评价斯大林问题难度甚大,但只要我们始终本着冷静、客观、求实的 精神,避免情绪化,防止掺杂任何个人因素,总还是可以逐渐找到接近真理的答案。
第一,评价斯大林应采取总结教训而不是实行清算的态度。斯大林问题毕竟是党内和人民内部的问题,无论对其功过的具体评价有多大差别,怎么来说也还是好人犯错误。从斯大林那里汲取经验教训是应该的、必要的,更要弄清他犯错误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国际背景。正如“一论”中所说:“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如果一味地采取秋后算帐的办法,那么结论和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甚至适得其反。西方国家某些御用学者,为了否定苏联,否定社会主义,历来将斯大林置于敌对面加以攻击和批判,对此绝不可效法。人们常说,把一个人的缺点错误集中起来,上纲上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足可打倒一 百次。打个比方(比方总不可能那么确切),如果仅就“文革”这一点来评价毛泽东一生 ,又该作何结论?我们清楚地记得,邓小平为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 了怎样巨大的努力。可见,立场不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第二,研究斯大林问题不要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地看问题和与时俱进,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概念。研究任何问题,包括斯大林问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精神,但不能把与时俱进用来否定历史地看问题。如果仅仅用现代的条件去衡量历史,美其名曰“与时俱进”,那么后人对前人说三道四就太容易了。比如用今天信息网络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去衡量人类古代的科学发明创造,也许会觉得那时的成就该是多么幼稚可笑。在谈到苏联模式时,试问,在苏联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包围的恶劣国际处境,不搞中央集权行不行?在卫国战争中,面对强大凶恶的德国法西斯武装侵略,不搞中央集权行不行?答案是明摆着的。当然,中央集权不等于个人专权和实行高压。问题是,在国家政权稳固之后,领导者们应该自觉地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体制,充实国家民主生活,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推行民主化。斯大林错就错在误解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强调“越来越尖锐化”,以此杜绝民主化之路。斯大林确实做了许多蠢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做了不少蠢事。这该怎么看?列宁曾经一方面强调共产党人“将百折不回地来为纠正我们的失利和错误而奋斗”,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的敌人责难我们说:看,列宁自己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做了大量的蠢事;那我就想这样来回答他们:对的,但是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蠢处较之你们说来,终究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转引自“两论”)
第三,不能仅就体制问题对斯大林一生的功过下结论。从体制这个要害方面研究斯大林问题固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把斯大林时期和后来苏联各个时期的错误完全归结为体制原因造成,其实欠妥。除了体制之外,还有一个发展战略问题,有一个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运作问题。前述《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一书《前言》中,有一段论述值得参考:“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不恰当估计造成的过快过急的要求,单纯追求产值的粗放式经营,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失调,过分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而忽视和牺牲了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与体制有关,但不都是体制问题。就是说,并不是体制决定了要实行这种发展战略。把发展战略方面的失误完全归结为体制的原因是没有根据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战略上的失误对于苏联后来造成的经济发展上的严重后果是更为直接的原因。”说到这里,笔者还想引申一点。如果仅用体制原因来诠释苏联为何解体,因而责任都在斯大林,那岂不是说作为祸首的戈尔巴乔夫对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就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了吗?如果这样来研究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岂不是越搞越偏了吗?在国内研究界,还可以看到 有人不仅想从斯大林那里寻找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甚至把根子一直追到列宁那 里去了。这样的做法,不仅完全陷入误区,而且造成对社会主义历史的本末倒置,导致 历史虚无主义。
再者,对于苏联模式也应加以全面评价。苏联模式之所以能够生存那么久,自有它的道理。苏联模式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在党内外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步探索出的一种模式。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产生过辉煌业绩。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发展经济首要目标的状况;在战争年代 ,显示了动员性强和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优点。苏联用15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为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成为综合国力足以同美国 抗衡的又一个超级大国。问题在于,随着时代主题转向“和平与发展”,面对科技的迅 猛发展和资本主义表现某种活力的严峻挑战,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弊病没有能及时有效 地加以革除。把斯大林之后数十年的这大笔帐也都算到斯大林头上,是不公允的,无异 于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开脱责任。何况也不应该得出苏联模式改 则必垮的结论,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何邓小平能够在中国这个曾经照搬苏联模式的国家 ,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对斯大林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总体说法。历史证明,“有过无功”论,把斯大林当作敌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样,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有功无过”的“完人”,都站不住脚。“功大于过”论,难以解释某些重大历史事实,不易得到广泛认同。“过大于功”论,存在明显的片面性。看来,在研究问题时,无须就斯大林功过的比例争论不休,而应在肯定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30年这一基本前提下,着重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当然,对斯大林也该有一个总体上的评价。笔者认为: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物,是一位有严重错误罪过的人物,是一位有致命性格缺陷的人物,因而,是一位功过成败兼而有之、不可避免地引起长期争议的人物。
哥里镇居民的骄傲
在斯大林出生地哥里镇,当地人对斯大林称颂不已,认为他是他们的骄傲,人们在晚上喝酒祝酒时,第一杯酒通常会敬献给斯大林。哥里镇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是位英雄和伟人,正是斯大林在这里度过的短暂时光使得格鲁吉亚闻名于世。要不是由于斯大林的缘故,哥里恐怕永远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斯大林原来名字叫约瑟夫·久加什维里,1879年出生于哥里镇的一间小屋里。约瑟夫·久加什维里是在参加革命活动后才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斯大林(意为“钢人”)的。现在这间小屋保护得很好,房内家具均保持着当年原样,已成为一处朝圣之地。斯大林尚在人世时,政府就在斯大林诞生的小屋旁建造了一座歌颂这位“钢人”的博物馆。苏联解体后,曾有人建议拆除这座博物馆,但最终依然留存下来。
博物馆展览厅里摆满了斯大林的个人物品和纪念品,其中包括他早期报告卡、烟灰缸、烟斗与木桌,还有一大堆照片,记载着斯大林从一名布尔什维克基层干部直至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全过程。博物馆大厅里还展出一个斯大林去世时的铜制面具,这个面具是斯大林逝世6天后制作的。博物馆外停放着一辆鲜绿色专用列车车厢,斯大林曾在1945年乘坐这节车厢前往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正是在那次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通过了德国分治方案。博物馆在介绍斯大林生平时对苏联当年的清洗运动和饥荒事件只字不提。哥里大学一位名叫拉马德兹的历史学教授认为,博物馆这种布置方式并无任何不当之处:“我对我的学生说,斯大林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和劳动人民捍卫者,他并非像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是位暴君。” 拉马德兹说,斯大林实现了俄罗斯的现代化,打败了法西斯主义,从而拯救了整个人类,这难道有过错?这位教授理直气壮地说:“绝对不!”
民意调查显示:过半俄罗斯人将斯大林看作正面人物
像原苏联各地数百万老百姓一样,现年67岁的斯大林孙子久加什维里对其祖父十分崇拜。在格鲁吉亚人中,以“斯大林儿子的儿子”而出名的久加什维里说:“他是位天才。”久加什维里是名前苏军上校军官。他的家位于第比利斯边上一幢破旧公寓楼里,房内到处张贴着斯大林画像,久加什维里说:“我的祖父尽一切努力保护这个自沙皇时期遗留下来的帝国 。” 久加什维里坚持认为,当年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英明领导,苏联早就四分五裂了,他充满感情地说:“他实现了这个国家工业化,并增强了国家实力,而当他离开人世时,带走的仅是一件衬衫和两件外套,与今日在瑞士银行开设了秘密账户的那些当权者相比,他看来有点像是耶稣基督式的一位人物。”
不久前,在俄罗斯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斯大林看法矛盾或将他看作是位正面人物,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说斯大林功过相抵。俄罗斯共产党的政治家对斯大林公开予以赞扬。他们指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遭大规模逮捕和处决的人数被人刻意夸大了。
据西方历史学家估计,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被迫害致死的人数在一千万至两千万,其中许多人惨死在强制性劳改营和1932年至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时期,另有人称死亡数目还要高。“所有这一切全都是谎言”, 斯大林的另一位孙子叶夫根尼毫不退缩地说,“直到三十年代后期,我的祖父都被那些托洛茨基犹太分子包围着,这些人巧妙地操纵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正是他们这些人将人们赶往古拉格集中营,只有在斯大林叫人处决了这些人后这种行为才被制止。”
在格鲁吉亚,想找人对上述这种说法进行反驳并不容易。当然,在斯大林的故乡,并非所有人都这样看待斯大林。在离哥里镇附近,一名父亲死在西伯利亚流放地的神父对斯大林处决格鲁吉亚知识分子和宗教领导人的做法予以谴责。这位名叫谢拉菲姆的神父说:“我们不应忘记他是个独裁者。”
斯大林现年30岁的重孙雅科夫对斯大林的看法更加矛盾。雅科夫是位可爱的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上世纪90年代,雅科夫花三年时间在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在苏格兰求学时,雅科夫成了一名典型西方大学生,是凯尔特足球俱乐部的一名热心球迷,并经常光顾夜总会。雅科夫称自己叫雅各(《圣经》中的人名)。
过去,雅科夫对其身世避而不谈,因为自己与斯大林的血缘关系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雅科夫回忆说,他以前一直生活在斯大林功过是非的阴影里。最糟糕的是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当时有关斯大林进行大屠杀的史料开始曝光,“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开始后,当我看报纸时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的报纸经常说,斯大林是刽子手。”“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是,在我长大成人时,去斯大林化到达了顶峰。”虽然如此,雅科夫仍然为自己的身世感到骄傲:“这些天来,我对我自己究竟是谁感到心安理得,我就是一个久加什维里,它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斯大林已成理想主义者化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雅科夫对其曾祖父斯大林的功过有了更多了解,他现在对久加什维里家族后代仍然怀有希望,“我们的后代将不会像我或像我父亲那样经受沉重压力。我父亲是在赫鲁晓夫时代经受的,我在上学时就身受压力。不过我想我的孩子不会有很大压力,因为斯大林越来越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化身,历史已冲刷一切。”
保留家族名字已成为斯大林后人对斯大林迷恋的一种情结。当斯大林的后人在今年三月五日相聚在一起,共同纪念斯大林逝世五十周年时,其中一名年纪最小的斯大林家族成员将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依照格鲁吉亚传统,小孩中间名字取自于其父,叶夫根尼给其大儿子起名叫维萨里昂,他又将其今年七岁大的孙子起名为约瑟夫·久加什维里,这是斯大林曾用过的名字,叶夫根尼抱着小约瑟夫动情地说:“我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俄罗斯渡过的,我希望将斯大林这个名字带回到他的祖国,这样他会在那里长存下去。
评价斯大林
俞邃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斯大林逝世噩耗在当时引起的悲恸和震撼,笔者记忆犹新。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足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世界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评述斯大林问题的动向(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提出若干归纳性的看法。
一、围绕斯大林问题的争论,半个世纪内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大论战的主要题目之一。另一次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 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斯大林问题再度成为讨论 的热点。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更多集中在对斯大林社会主 义模式的讨论。人们在分析苏联模式失败原因时追溯到斯大林,于是对斯大林的批判变 得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势下,保持冷静头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如毛泽东所告诫“有 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斯大林,显得尤为重要。
二、评价斯大林问题,主要涉及四个大方面。第一,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亦即 斯大林领导苏联的30年以及其中的主要功过是非。第二,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体制,亦即斯大林模式,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日益暴 露的严重弊病。第三,斯大林的理论,包括哲学、政治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其中涉及党 的建设、党内斗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它的正确与错误 方面,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第四,斯大林对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以 及他所执行的国际战略和政策,包括国际共运方面的理论和政策,关于军事方面的理论 、战略及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成功与失误,等等。如果仅从上述某一方面来对斯大林 一生的功过下结论,就难免失之偏颇。
三、国内外对斯大林的评价形成某些共识。大致是:第一,斯大林是一个重要历史人 物,对他的评价不仅是他本国的事情,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事情。第二,斯大林有功有 过,贡献是巨大的,错误是严重的,或者用有的学者的说法,“功勋显赫卓著,错误极其严重”。至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存在着分歧。第三,斯大林的主要功绩:1、在列宁之后,领导苏联党和人民,顶住资本主义包围的压力,在苏联一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并为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的胜利提供了范例和支持;2、在短短若干年内,领导 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战后又迅速 恢复经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3 、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推动了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发展 。第四,斯大林的主要错误:1、接受和鼓励个人迷信,实行个人专权,在党内斗争中 滥用专政手段,导致法制被严重破坏,大批无辜干部遭镇压;2、在30年代特定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被教条化、绝对化、越 来越僵化;3、凭借大国大党的地位,树立自我中心,对外发号施令,推行大国主义, 实质是谋求霸权。之所以造成这些错误,有历史条件的原因,有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 个人素质的原因。
四、赫鲁晓夫也谈斯大林的功与过,因其立足于“谴责”,往往用语刻薄,给人的印象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说,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价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因为他的功绩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说“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以及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报告中着重指责把斯大林“变成某种超群的人物,认为他像神仙一样具有非凡的品质,他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够代替所有人思考,能够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一点是错的”。赫鲁晓夫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报告,也只是强调必须公开地谴责对斯大 林个人迷信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和歪曲现象”,“抛弃已经成为前进障碍的那种对党和 国家的领导方法”。从这些词句上,并不能得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结论。大论战时 “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引证赫鲁晓夫谩骂斯大林的粗暴字眼,反映了赫鲁晓夫骨 子里是憎恨斯大林的。
五、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后来各个时期较少评论斯大林,出于实用主义需要,谈及时谴责兼有肯定。每逢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避不开斯大林,或多或少要提一下斯大林的功绩。通常的说法是:在战争年代,斯大林所表现的巨大政治意志、目的性和坚定性、善于组织人们和使人们遵守纪律,在取得胜利方面起了自己的作用;不能把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一笔勾销,等等。
六、苏联军界领导人对斯大林功过的评述一般比较中肯。具有代表性的是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主任德米特里·安东诺维奇·沃尔科戈诺夫于1988年撰写的《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一书。其中指出:1、斯大林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复杂的辩证法。坦诚地面对历史,面对真理,不能不承认斯大林对争取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无可辩驳的贡献,也不能不承认他毫无根据地迫害千千万万无辜者的政治错误和罪行。2、斯大林拥有无限权力,不受民主监督,至高无上,为所欲为。但他却内心孤独。他毕生都尽力把自己的这个弱点变成力量的标志。列宁指出的斯大林“凶狠”的特点,在政治家身上起了极坏的作用。3、从列宁逝世直到30年代初,在革命领袖中也许只有斯大林一个人最彻底、最坚决地维护党关于确立和加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他没有那种能取代列宁的天资,但别人也没有。他在智力和道德上不及许多人;但在争取新制度生存的斗争时刻,极端重要的是目标明确和领袖的政治意志。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列宁,无人能胜过斯大林。
七、我党早期对斯大林的公开评价采取“两点论”,提出“功大于过”。1956年4月5日和12月29日先后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两论”),不仅肯定了苏共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的重要性,对斯大林的功过作了冷静的、客观的、在当时条件下堪称全面的评价,而且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领袖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等角度,对斯大林错误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理论剖析,还着重指出:“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作出全面的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 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两论”当时在国际上特别在苏联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反响。 从总体上说,“两论”的基本观点和提出的评价斯大林的方法论,至今仍站得住脚。其 中关于“斯大林的错误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只居于第二位的地位”这一说法,虽然越 往后越难以得到广泛认同,但毕竟是比较合理的。至于毛泽东说斯大林的功过“三七开 ”,形容功大于过,无非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一种通俗比喻,不必去细究。不过,基于当 时的历史条件,“两论”中笼统地称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创造性 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现在看来有些偏高。而1963年9月在大论战过程中 写的“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由于当时与赫鲁晓夫作斗争的政治需要,对斯大林 错误的一面则有些过于简化、淡化。
八、中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前后有所变化。总的来说,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没有逾越“两论”的基本框架。戈尔巴乔夫推行“公开 性”大量揭发斯大林的罪行、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着苏联模式破产——之后,国内 从负面评价斯大林的论说增加。随着对斯大林模式教训的研究加深,开始出现斯大林“ 过大于功”的说法。这里列举两个代表性例子。
第一个例子。1992年8月在长春市举行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文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这是一次专家较齐全、水平 较高、代表性较强的会议。对斯大林的评价大致上是按照“功绩巨大、错误严重”并侧 重于分析后者的思路进行。该书“前言”概括了会议的研究成果,指出对斯大林问题的 研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斯大林的功与过、对与错,往往纠缠在一 起,甚至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中列举一系列令人信服的实例,说明如果这些错误和弊 病都避免了,成功也就没有了,至少是很难取得,而这些错误和弊病的存在和发展,则 孕育了后来更大的失败。
第二个例子。2002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杂志2003年第1期发表书评,称该书“导论”中鲜明地指出在斯大林模 式这一点上斯大林“完全是过大于功的”。书评称颂这个新结论是“最新、最大突破” 。接着,评论者根据该书内容,从体制角度概括了若干“充分根据”,来证实斯大林过 大于功。——是否应该根据斯大林建造的“模式”这一点来对其一生的功过下结论,颇 值得商榷。
九、评价斯大林的若干认识和方法问题
笔者认为,尽管评价斯大林问题难度甚大,但只要我们始终本着冷静、客观、求实的 精神,避免情绪化,防止掺杂任何个人因素,总还是可以逐渐找到接近真理的答案。
第一,评价斯大林应采取总结教训而不是实行清算的态度。斯大林问题毕竟是党内和人民内部的问题,无论对其功过的具体评价有多大差别,怎么来说也还是好人犯错误。从斯大林那里汲取经验教训是应该的、必要的,更要弄清他犯错误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国际背景。正如“一论”中所说:“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如果一味地采取秋后算帐的办法,那么结论和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甚至适得其反。西方国家某些御用学者,为了否定苏联,否定社会主义,历来将斯大林置于敌对面加以攻击和批判,对此绝不可效法。人们常说,把一个人的缺点错误集中起来,上纲上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足可打倒一 百次。打个比方(比方总不可能那么确切),如果仅就“文革”这一点来评价毛泽东一生 ,又该作何结论?我们清楚地记得,邓小平为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 了怎样巨大的努力。可见,立场不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第二,研究斯大林问题不要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地看问题和与时俱进,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概念。研究任何问题,包括斯大林问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精神,但不能把与时俱进用来否定历史地看问题。如果仅仅用现代的条件去衡量历史,美其名曰“与时俱进”,那么后人对前人说三道四就太容易了。比如用今天信息网络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去衡量人类古代的科学发明创造,也许会觉得那时的成就该是多么幼稚可笑。在谈到苏联模式时,试问,在苏联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包围的恶劣国际处境,不搞中央集权行不行?在卫国战争中,面对强大凶恶的德国法西斯武装侵略,不搞中央集权行不行?答案是明摆着的。当然,中央集权不等于个人专权和实行高压。问题是,在国家政权稳固之后,领导者们应该自觉地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体制,充实国家民主生活,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推行民主化。斯大林错就错在误解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强调“越来越尖锐化”,以此杜绝民主化之路。斯大林确实做了许多蠢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做了不少蠢事。这该怎么看?列宁曾经一方面强调共产党人“将百折不回地来为纠正我们的失利和错误而奋斗”,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的敌人责难我们说:看,列宁自己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做了大量的蠢事;那我就想这样来回答他们:对的,但是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蠢处较之你们说来,终究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转引自“两论”)
第三,不能仅就体制问题对斯大林一生的功过下结论。从体制这个要害方面研究斯大林问题固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把斯大林时期和后来苏联各个时期的错误完全归结为体制原因造成,其实欠妥。除了体制之外,还有一个发展战略问题,有一个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运作问题。前述《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一书《前言》中,有一段论述值得参考:“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不恰当估计造成的过快过急的要求,单纯追求产值的粗放式经营,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失调,过分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而忽视和牺牲了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与体制有关,但不都是体制问题。就是说,并不是体制决定了要实行这种发展战略。把发展战略方面的失误完全归结为体制的原因是没有根据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战略上的失误对于苏联后来造成的经济发展上的严重后果是更为直接的原因。”说到这里,笔者还想引申一点。如果仅用体制原因来诠释苏联为何解体,因而责任都在斯大林,那岂不是说作为祸首的戈尔巴乔夫对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就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了吗?如果这样来研究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岂不是越搞越偏了吗?在国内研究界,还可以看到 有人不仅想从斯大林那里寻找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甚至把根子一直追到列宁那 里去了。这样的做法,不仅完全陷入误区,而且造成对社会主义历史的本末倒置,导致 历史虚无主义。
再者,对于苏联模式也应加以全面评价。苏联模式之所以能够生存那么久,自有它的道理。苏联模式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在党内外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步探索出的一种模式。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产生过辉煌业绩。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发展经济首要目标的状况;在战争年代 ,显示了动员性强和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优点。苏联用15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为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成为综合国力足以同美国 抗衡的又一个超级大国。问题在于,随着时代主题转向“和平与发展”,面对科技的迅 猛发展和资本主义表现某种活力的严峻挑战,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弊病没有能及时有效 地加以革除。把斯大林之后数十年的这大笔帐也都算到斯大林头上,是不公允的,无异 于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开脱责任。何况也不应该得出苏联模式改 则必垮的结论,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何邓小平能够在中国这个曾经照搬苏联模式的国家 ,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对斯大林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总体说法。历史证明,“有过无功”论,把斯大林当作敌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样,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有功无过”的“完人”,都站不住脚。“功大于过”论,难以解释某些重大历史事实,不易得到广泛认同。“过大于功”论,存在明显的片面性。看来,在研究问题时,无须就斯大林功过的比例争论不休,而应在肯定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30年这一基本前提下,着重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当然,对斯大林也该有一个总体上的评价。笔者认为: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物,是一位有严重错误罪过的人物,是一位有致命性格缺陷的人物,因而,是一位功过成败兼而有之、不可避免地引起长期争议的人物。
苏联领袖斯大林生平简介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 18:52 新浪军事
生于: 1879年12月9日生于格鲁吉亚哥里;
卒于: 1953年3月5日;
简要生平 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战略家,苏联大元帅。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一鞋匠家庭。1894年进正教中学读书,开始参
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3月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先后被捕 7次,流放6次。1903年被选进党的高加索联盟委员会。曾参加俄国 1905年革命,捍卫并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1912年被增补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并领导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的工作。1917年 5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主持党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胜利后,他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担任全俄中执委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转战各地,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卓越功勋。
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 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他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国防奠定了牢固的经济技术基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 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动员、组织和领导全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依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及其总参谋部,及时作出 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组织战略协同,组建和使用战略预备队,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曾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的建立和巩固,制定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决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后,斯大林担任苏联共产党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苏联武装力量部长,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加强国防建设,迎接“冷战”的挑战。
在斯大林的一生中,军事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苏联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斯大林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在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特别是肃反扩大化、搞个人迷信、后期思想僵化和把苏联一国经验绝对化等,给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3岁,被葬于莫斯科红场。
军衔: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被授予苏联元帅(1943年3月6日),苏联大元帅(1945年6月27日),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苏联英雄称号(1945年6月26日),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39年12月20日)。
受嘉奖情况: 1枚苏联英雄奖章,1枚苏联劳动英雄“镰刀斧头”奖章,3枚列宁勋章,2枚“胜利”勋章(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6月26日),3枚红旗勋章,1枚苏沃罗夫一级勋章(1943年11月6日),共计9枚勋章,5枚奖章,第一骑兵集团军军刀1把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赫-巴托尔”勋章1枚(орден Сухэ Батора)
在斯大林身边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建国前后,那时,中国共产党领袖刘少奇和毛泽东先后访问苏联,在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受到了重视,他进了克里姆林宫,参加了斯大林同刘少奇、毛泽东的会谈。在斯大林身边,他目睹了这位领袖的多疑和偏执,也感受了这位领袖非同寻常的个性和魅力。
A 斯大林亲拟电稿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刘少奇访问苏联时,有一次,斯大林在“远方别墅”会见刘少奇,当时需要把一份重要情报寄给北京的毛泽东。
斯大林对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说:“我认为我们应立刻把这问题通报毛泽东同志,让他了解我们的观点。同志们,你们有意见吗?”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总是不发表意见,所有的人都明白,领袖怎么说,就该怎么办。
“那么谁来起草电文?”斯大林又说。
没有人打破沉寂。
“既然一致同意发通报,那么现在……马林科夫同志,你来动手怎么样?”那一位坐在那里没有反应,不过,他的耳朵似乎竖起来了。
“那么我们请……算了吧,还是不求人,我自己来。”斯大林断然地说,他把打字员叫来,一面口授,一面沿着会议桌走来走去。
我把他口授的内容给刘少奇翻译,后者十分专注,一字不漏地听着。斯大林说得很慢,一字一句斟酌着,仿佛要把每个字都刻下来一样。每讲完一句就停一下,提醒打字员严格按照他的要求打上标点符号,不要任意改动句子。他说得干脆利落,而且只说一遍不再重复。后来我也渐渐适应了他的做法。
口授完毕之后,斯大林要求迅速打印出来,在座者人手一份。不一会儿,每人面前都放了一张印好的通报,文字只占半页左右。应刘少奇的要求,我又把印好的文本翻译了一遍。文本异常简练,没有多余的字,也没有多余的标点符号。顿时,我对领袖敬佩得五体投地,这是扎扎实实的本领,决不是卖弄聪明信口开河可以得来的。
念完文本,斯大林又对在座者说:“看完请大家发表意见,有没有补充或删节?”
谁都不吭声。刘少奇首先打破沉默,他说:“写得好极了,斯大林同志。通报简明扼要。感谢您,祝贺您,斯大林同志。”
是的,是的,好极了。别的人马上一个个附和:“我们祝贺您,斯大林同志……”还有其他一些赞美词,如光荣光荣之类,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膜拜的偶像。
B 他的脸上有麻点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来到莫斯科,他和斯大林的第一次会见在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办公室举行。我负责陪同毛泽东,担任这次和以后几次会见的翻译。
打开门,斯大林坐在办公室的最里端,我们需穿过房间才能到达他跟前。他慢悠悠地站起身来,离开办公桌,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他的神态沉稳凝重,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
“您好,斯大林同志。”毛泽东激动地说。
“欢迎您光临,毛泽东同志。”斯大林的声音不高,停一下,又说:“您比我想像中更年轻,更健壮……”
接着斯大林请客人在一张顺着墙放的长桌旁就坐,那是一张专用的会议桌。
“请毛泽东同志对面坐,我们好面对面地谈。”东道主向我指了指客人的坐位。斯大林的动作不大,手势平缓,胡子里透出友善的微笑。
毛泽东坐下,他的随行助手师哲坐在他近旁,斯大林转过头对我狡黠地笑了笑,压低声音轻轻说:“你坐到桌子顶端主席座上去,那里方便些,也不会影响我们……”
我们靠得很近,我第一次看清了斯大林的脸,脸上有天花留下的麻点。
我觉得自己在这是个多余的人,即使没有我,宾主也会谈得很高兴。但是出于礼貌,只得硬着头皮坐下来。这完全是语言上的需要,因为一方讲的是俄语,而另一方只会讲汉语。接下来的几个故事便发生在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会谈中。
C 汉字引来的疑惑
有一次,毛泽东在回忆同国民党军队战斗的艰苦岁月时,介绍了共产党军队被敌军包围的情形。当时的形势极端危险,多次冲锋而未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于是指挥员号召战士:“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当时我听不懂这种概括性的口号,便请毛泽东用汉字写在纸上。并请他解释一下这个字的意思。
“你的秘密活动要搞多久呀?”耳畔传来了斯大林的声音。想像一下我当时的感觉吧,好像被电击中一样。对于斯大林的喜怒无常我是早有所闻的。他总觉得有许多幽灵在他身边活动,每走一步都见得到叛徒、奸细和人民公敌的影子。
“是这么回事,我在理解上有困难……”我连忙解释。
“你的困难是不是拖得太久了?”这是警告性的谴责,起码我这样认为。
“有一个字弄不懂……”我又试图说明。
“你是不是想使我们陷入中国学的迷魂阵?”他还没有罢休。
“就只一个字,它的意思译不出来……”我赶忙说。
“那就劳驾把这个字和整个句子都按字面直译吧!”主人不容分辩地说。
我遵命照办。当时在我的眼里斯大林是一位语言专家。他沉吟了一会儿,问道:“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解释的?”
“我也想知道呢,不过他什么都没说。”我回答着。
“那就继续搞你的秘密活动吧!”斯大林没有转过头来。这时,幽灵一般的贝利亚,他那鸢一样犀利的目光透过夹鼻眼镜朝我的方向闪了几眼。贝利亚并不参加讨论,他在场纯粹是监视别人的一言一行。我似乎感到,他那尖利的目光正在宣判我的死刑。
我再次向毛泽东求教。他说,这话出自中国古代名将岳飞之口。他还说:“‘归’在这里不作通常的‘回来’、‘再来’解。在中国历史上,‘归’的原始含义是‘回到原本状态’,因此,这个成语应该理解为:‘藐视一切困难和痛苦,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
斯大林听完毛泽东的解说和我的翻译之后,沉吟了一下,轻轻说:“这位将领,真是有勇有谋啊!”
顿时,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把我的脑袋从断头台的刀口上拉了出来,我如释重负。
D 斯大林的葡萄酒
有一次,会晤照常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进行,我坐在毛泽东一侧。他悄悄问我,为什么斯大林要把红白两种葡萄酒混合起来喝,而别的同志却不这么做。我答不上来,要他问问斯大林本人,但是毛泽东不好意思,他说这样问不合适。
“你们在说什么悄悄话,不能说给别人听听吗?”斯大林的声音从我背后传来。我吓得哆嗦一下,转过脸来,正好碰上斯大林透过夹鼻眼镜射过来的严厉目光。这双眼睛随时在瞄准着大家。我明白,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天有不测风云,随时都可能大祸临头。
“哦,他在问……”我嗫嚅着。
“是吗,问什么呢……”斯大林冷言冷语。
“毛泽东同志问,您为什么把不同的酒掺起来喝,而别的同志却不是这样喝。”我一口气说了出来。
“那你干嘛不问我?”他紧盯着我问。
我早已发现主人对我不信任。他患有多疑症吗?是经常性的吗?对所有的人都怀疑吗?一连串的疑问从我大脑中掠过。
“对不起,是毛泽东不让我问,他怕这样问不礼貌。”
桌子对面发出一声冷笑。
“那你在这里该听谁的呢?”斯大林狡黠地问,胡子下面带着几分笑意,他开始向客人解释:“这是长期来的习惯了,每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味道和醇香,特别是格鲁吉亚酒。我觉得红酒中渗一点白的味道更浓郁,就像一束鲜花散发着多种花的香味。”
“斯大林同志,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毛泽东问。
“我么,更喜欢白葡萄酒。不过我也相信红葡萄酒的好处。以前,在流放期间我患了伤寒症,监狱里一位好心肠的狱医悄悄给我一点红葡萄酒,大概是西班牙酒吧,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起码,我是这样相信的。从此以后,我才知道葡萄酒的疗效。”斯大林若有所思地说。
E 惊心动魄的一道菜
在一次宴会中,“费德林同志,”斯大林对我说,“请你把盘子递过来。”
我走到他跟前,他像往常一样,眼睛看着别处对我说,“你来尝尝这个菜。恐怕你从来没吃过哩……说不定,是头一回也是最后一回。”他加上一句,眼睛仍然望着别处。我心里嘀咕,为什么要扭转脸说话呢,难道我就这么让他讨厌吗?平时人们交谈,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这是一个基本态度。眼睛也是会说话的,起码有助于理解。
我感谢他的款待,但是并不感到快活,心里老是忐忑不安。女服务员上菜时,同主人悄悄说了几句,她没有把这个菜撤到摆餐具的小桌上而是留在斯大林身边,我想起斯大林说的“头一回和最后一回”,就似一只受惊的寒鸦,警觉地注视着他们。
“费德林同志,味道如何?这个菜你喜欢吗?”斯大林马上就问我。
“对不起,斯大林同志,我,我……”我紧张地勉强说了一句,“做得很精美……”
牙疼不等于没有胃口。
“那你怎么不说话?”他没有责备之意,我却仿佛被戴着羊皮手套的手轻轻抽了一下。
这个菜确实很好吃:火鸡的肝,加上辣椒和盐,完全是高加索风味。不过中国有句古诗:“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款待了我,我仍然惶恐不安。
一切总算对付过去了。我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结果还算好,没有恶意没有中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自有分晓。(司马林/整理)
斯大林为何最后一刻下令别碰希特勒?
据俄罗斯《论坛报》报道,苏联英雄、卫国战争参加者、作家卡尔波夫用了数十年时间亲自调查1941—1945年卫国战争的某些事件,依靠保存下来的零星档案,以及对参战将领和特工、外交家的访谈,试图为卫国战争史填补空白。
传闻一: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斯大林建议德国停战,共同打击英美
这样的谈判确实举行过,在1942年2月20—27日。当时的情况很像列宁在1918年为了拯救年轻的苏维埃俄罗斯而缔结了相当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斯大林看到,红军损失严重,大多数军工厂正在向大后方撤退,急需喘息时间。最高统帅下令情报机关同德军指挥部联系,以他的名义建议停火。
到德军占领下的姆岑斯克参加谈判的苏方代表是副内务人民委员梅尔库洛夫,德方是党卫军参谋长沃尔夫。斯大林建议,1942年5月5日6时到8月1日18时全线停止军事行动,随后德军应撤到事先商定的界线,并在1943年底前与苏军一起对英美开战。文件还说,苏联准备考虑对德媾和条件,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国际犹太人组织头上;如果德方拒绝,德军将被击败,德国将不复存在。
梅尔库洛夫1942年2月27日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说,德方建议停火后把战线现状维持到1942年底,苏联政府应立即把犹太人送到极北地区的集中营里消灭;在随后的世界格局中,德国要求统治拉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苏方表示无法接受德方要求,谈判中断。斯大林没有出卖本国的犹太人。
卡尔波夫认为,斯大林想同德国一起对英美开战是一种策略手法,目的是赢得时间。
传闻二:苏联特工机关制订了消灭希特勒的计划,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斯大林在最后一刻放弃
早在1941年苏联就准备谋刺希特勒。当时苏联情报机关推测,希特勒会像拿破仑一样,在攻占莫斯科后亲临苏联首都。情报机关成立了几个小组,准备了好几套方案。但德军并未攻下莫斯科。
第二个计划是1942年制订的,当时获悉希特勒要到德军占领下的乌克兰文尼察的野战指挥部。当时正在敌后的苏军颠覆队队长、资深特工梅德韦杰夫被责成执行这项任务。但行动失败。
最接近于成功的是老特工苏多普拉托夫和伊林筹备的“连环套”。他们通过希特勒的亲信,步步接近“元首”。第一环是名演员布鲁门撒尔—塔马林娜的儿子弗谢沃洛德,他曾投靠德国,并与希特勒宠爱的影星契诃娃一起,取得了法西斯的充分信任。第二环是苏联把弗谢沃洛德的侄子米克拉舍夫斯基派到他身边。1943年,这时情报机关向斯大林请示行动。斯大林听完梅尔库洛夫和苏多普拉托夫的报告,只说了一句话:“这事别干了。” 但米克拉舍夫斯基的线没有断。1944年,机会又来了,再次请示,斯大林指示:“希特勒不用收拾掉。”这次梅尔库洛夫大着胆子探问原因。斯大林说:“要想彻底击溃德国,我们需要希特勒。只要他活着,德国就不会同西方单独媾和。万一希特勒消失,西方就可能同他的继承人戈林等谈妥条件。这对我们不利,我们已经接近于彻底打败德国了。所以你们别碰希特勒……” 就这样,斯大林出于战略考虑,放过了希特勒。
传闻三:德国也想对斯大林搞恐怖,但没成功
希特勒曾下令弄死斯大林。
为采取行动,德国人挑选了前苏联军官塔夫林。此人在前线向德军投降,后又进入德国军事情报机关的间谍学校,他表示愿意去暗杀斯大林。打入国防人民委员部干部局和预备队司令部的两名德国间谍给他伪造了假履历,塔夫林和报务员希洛娃将装成在前线行动中负伤的苏军锄奸总局少校夫妇。塔夫林的行动方案有两个:第一方案是潜入有斯大林出席的一场庆典,用淬毒子弹对斯大林开枪;第二方案是用特制的微型火箭筒打斯大林的汽车。
但是,1944年9月5日,空投塔夫林和希洛娃的德国飞机被苏军高炮击伤后迫降,他俩被捕。塔夫林马上招供。苏方将计就计,让他呼叫德国请求支援,轻易地消灭了新派来的德国特务。这场游戏一直持续到1945年4月,德国还在眼巴巴地等结果,丝毫没有怀疑塔夫林和希洛娃已被识破。我们的反谍机关一直等到1952年,确信再也没有德国特务上钩,才枪毙了他俩。
传闻四:希特勒没死
许多人相信,希特勒并没有服用致死剂量的毒药,而是逃出了地堡,后来做了易容手术,长期隐姓埋名。
这完全是杜撰。
有许多确凿证据表明,希特勒是1945年4月30日自杀的。就以希特勒的私人司机埃里希·肯普基的回忆录《希特勒的尸体是我烧的》为例。
当时,苏军已经推进到波茨坦广场和直通帝国总理府的大街。接到这个报告,第三帝国的“元首”明白,再不自杀他就可能被活捉。他先让爱犬吞了毒药囊,然后自己和头天才成为他正式妻子的埃娃·布劳恩也服了毒。根据他的遗嘱,“元首”夫妇的遗体由埃里希·肯普基在帝国总理府旁的花园里烧掉。
传闻五:斯大林是奉贝利亚之命被毒死的
有许多根据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
第一,这是事态的直接见证者莫洛托夫告诉我的。他是这么说的:“完全有理由产生这样的怀疑。也许,不是贝利亚亲自动的手,而是他假手他信任的特工或医师干的。1953年5月1日,在列宁墓检阅台上,他向我、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承认:‘我非常及时地把他给收拾了……’” 第二,医师会诊材料间接证明斯大林死于中毒。据米亚斯尼科夫教授事后回忆,斯大林有中毒的一切迹象。但是,医务人员在贝利亚冷酷阴毒的目光逼视下,不得不写下了迎合他意见的尸检鉴定。
生于: 1879年12月9日生于格鲁吉亚哥里;
卒于: 1953年3月5日;
简要生平 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战略家,苏联大元帅。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一鞋匠家庭。1894年进正教中学读书,开始参
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3月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先后被捕 7次,流放6次。1903年被选进党的高加索联盟委员会。曾参加俄国 1905年革命,捍卫并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1912年被增补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并领导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的工作。1917年 5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主持党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胜利后,他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担任全俄中执委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转战各地,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卓越功勋。
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 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他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国防奠定了牢固的经济技术基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 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动员、组织和领导全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依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及其总参谋部,及时作出 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组织战略协同,组建和使用战略预备队,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曾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的建立和巩固,制定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决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后,斯大林担任苏联共产党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苏联武装力量部长,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加强国防建设,迎接“冷战”的挑战。
在斯大林的一生中,军事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苏联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斯大林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在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特别是肃反扩大化、搞个人迷信、后期思想僵化和把苏联一国经验绝对化等,给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3岁,被葬于莫斯科红场。
军衔: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被授予苏联元帅(1943年3月6日),苏联大元帅(1945年6月27日),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苏联英雄称号(1945年6月26日),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39年12月20日)。
受嘉奖情况: 1枚苏联英雄奖章,1枚苏联劳动英雄“镰刀斧头”奖章,3枚列宁勋章,2枚“胜利”勋章(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6月26日),3枚红旗勋章,1枚苏沃罗夫一级勋章(1943年11月6日),共计9枚勋章,5枚奖章,第一骑兵集团军军刀1把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赫-巴托尔”勋章1枚(орден Сухэ Батора)
在斯大林身边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建国前后,那时,中国共产党领袖刘少奇和毛泽东先后访问苏联,在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受到了重视,他进了克里姆林宫,参加了斯大林同刘少奇、毛泽东的会谈。在斯大林身边,他目睹了这位领袖的多疑和偏执,也感受了这位领袖非同寻常的个性和魅力。
A 斯大林亲拟电稿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刘少奇访问苏联时,有一次,斯大林在“远方别墅”会见刘少奇,当时需要把一份重要情报寄给北京的毛泽东。
斯大林对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说:“我认为我们应立刻把这问题通报毛泽东同志,让他了解我们的观点。同志们,你们有意见吗?”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总是不发表意见,所有的人都明白,领袖怎么说,就该怎么办。
“那么谁来起草电文?”斯大林又说。
没有人打破沉寂。
“既然一致同意发通报,那么现在……马林科夫同志,你来动手怎么样?”那一位坐在那里没有反应,不过,他的耳朵似乎竖起来了。
“那么我们请……算了吧,还是不求人,我自己来。”斯大林断然地说,他把打字员叫来,一面口授,一面沿着会议桌走来走去。
我把他口授的内容给刘少奇翻译,后者十分专注,一字不漏地听着。斯大林说得很慢,一字一句斟酌着,仿佛要把每个字都刻下来一样。每讲完一句就停一下,提醒打字员严格按照他的要求打上标点符号,不要任意改动句子。他说得干脆利落,而且只说一遍不再重复。后来我也渐渐适应了他的做法。
口授完毕之后,斯大林要求迅速打印出来,在座者人手一份。不一会儿,每人面前都放了一张印好的通报,文字只占半页左右。应刘少奇的要求,我又把印好的文本翻译了一遍。文本异常简练,没有多余的字,也没有多余的标点符号。顿时,我对领袖敬佩得五体投地,这是扎扎实实的本领,决不是卖弄聪明信口开河可以得来的。
念完文本,斯大林又对在座者说:“看完请大家发表意见,有没有补充或删节?”
谁都不吭声。刘少奇首先打破沉默,他说:“写得好极了,斯大林同志。通报简明扼要。感谢您,祝贺您,斯大林同志。”
是的,是的,好极了。别的人马上一个个附和:“我们祝贺您,斯大林同志……”还有其他一些赞美词,如光荣光荣之类,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膜拜的偶像。
B 他的脸上有麻点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来到莫斯科,他和斯大林的第一次会见在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办公室举行。我负责陪同毛泽东,担任这次和以后几次会见的翻译。
打开门,斯大林坐在办公室的最里端,我们需穿过房间才能到达他跟前。他慢悠悠地站起身来,离开办公桌,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他的神态沉稳凝重,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
“您好,斯大林同志。”毛泽东激动地说。
“欢迎您光临,毛泽东同志。”斯大林的声音不高,停一下,又说:“您比我想像中更年轻,更健壮……”
接着斯大林请客人在一张顺着墙放的长桌旁就坐,那是一张专用的会议桌。
“请毛泽东同志对面坐,我们好面对面地谈。”东道主向我指了指客人的坐位。斯大林的动作不大,手势平缓,胡子里透出友善的微笑。
毛泽东坐下,他的随行助手师哲坐在他近旁,斯大林转过头对我狡黠地笑了笑,压低声音轻轻说:“你坐到桌子顶端主席座上去,那里方便些,也不会影响我们……”
我们靠得很近,我第一次看清了斯大林的脸,脸上有天花留下的麻点。
我觉得自己在这是个多余的人,即使没有我,宾主也会谈得很高兴。但是出于礼貌,只得硬着头皮坐下来。这完全是语言上的需要,因为一方讲的是俄语,而另一方只会讲汉语。接下来的几个故事便发生在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会谈中。
C 汉字引来的疑惑
有一次,毛泽东在回忆同国民党军队战斗的艰苦岁月时,介绍了共产党军队被敌军包围的情形。当时的形势极端危险,多次冲锋而未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于是指挥员号召战士:“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当时我听不懂这种概括性的口号,便请毛泽东用汉字写在纸上。并请他解释一下这个字的意思。
“你的秘密活动要搞多久呀?”耳畔传来了斯大林的声音。想像一下我当时的感觉吧,好像被电击中一样。对于斯大林的喜怒无常我是早有所闻的。他总觉得有许多幽灵在他身边活动,每走一步都见得到叛徒、奸细和人民公敌的影子。
“是这么回事,我在理解上有困难……”我连忙解释。
“你的困难是不是拖得太久了?”这是警告性的谴责,起码我这样认为。
“有一个字弄不懂……”我又试图说明。
“你是不是想使我们陷入中国学的迷魂阵?”他还没有罢休。
“就只一个字,它的意思译不出来……”我赶忙说。
“那就劳驾把这个字和整个句子都按字面直译吧!”主人不容分辩地说。
我遵命照办。当时在我的眼里斯大林是一位语言专家。他沉吟了一会儿,问道:“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解释的?”
“我也想知道呢,不过他什么都没说。”我回答着。
“那就继续搞你的秘密活动吧!”斯大林没有转过头来。这时,幽灵一般的贝利亚,他那鸢一样犀利的目光透过夹鼻眼镜朝我的方向闪了几眼。贝利亚并不参加讨论,他在场纯粹是监视别人的一言一行。我似乎感到,他那尖利的目光正在宣判我的死刑。
我再次向毛泽东求教。他说,这话出自中国古代名将岳飞之口。他还说:“‘归’在这里不作通常的‘回来’、‘再来’解。在中国历史上,‘归’的原始含义是‘回到原本状态’,因此,这个成语应该理解为:‘藐视一切困难和痛苦,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
斯大林听完毛泽东的解说和我的翻译之后,沉吟了一下,轻轻说:“这位将领,真是有勇有谋啊!”
顿时,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把我的脑袋从断头台的刀口上拉了出来,我如释重负。
D 斯大林的葡萄酒
有一次,会晤照常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进行,我坐在毛泽东一侧。他悄悄问我,为什么斯大林要把红白两种葡萄酒混合起来喝,而别的同志却不这么做。我答不上来,要他问问斯大林本人,但是毛泽东不好意思,他说这样问不合适。
“你们在说什么悄悄话,不能说给别人听听吗?”斯大林的声音从我背后传来。我吓得哆嗦一下,转过脸来,正好碰上斯大林透过夹鼻眼镜射过来的严厉目光。这双眼睛随时在瞄准着大家。我明白,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天有不测风云,随时都可能大祸临头。
“哦,他在问……”我嗫嚅着。
“是吗,问什么呢……”斯大林冷言冷语。
“毛泽东同志问,您为什么把不同的酒掺起来喝,而别的同志却不是这样喝。”我一口气说了出来。
“那你干嘛不问我?”他紧盯着我问。
我早已发现主人对我不信任。他患有多疑症吗?是经常性的吗?对所有的人都怀疑吗?一连串的疑问从我大脑中掠过。
“对不起,是毛泽东不让我问,他怕这样问不礼貌。”
桌子对面发出一声冷笑。
“那你在这里该听谁的呢?”斯大林狡黠地问,胡子下面带着几分笑意,他开始向客人解释:“这是长期来的习惯了,每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味道和醇香,特别是格鲁吉亚酒。我觉得红酒中渗一点白的味道更浓郁,就像一束鲜花散发着多种花的香味。”
“斯大林同志,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毛泽东问。
“我么,更喜欢白葡萄酒。不过我也相信红葡萄酒的好处。以前,在流放期间我患了伤寒症,监狱里一位好心肠的狱医悄悄给我一点红葡萄酒,大概是西班牙酒吧,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起码,我是这样相信的。从此以后,我才知道葡萄酒的疗效。”斯大林若有所思地说。
E 惊心动魄的一道菜
在一次宴会中,“费德林同志,”斯大林对我说,“请你把盘子递过来。”
我走到他跟前,他像往常一样,眼睛看着别处对我说,“你来尝尝这个菜。恐怕你从来没吃过哩……说不定,是头一回也是最后一回。”他加上一句,眼睛仍然望着别处。我心里嘀咕,为什么要扭转脸说话呢,难道我就这么让他讨厌吗?平时人们交谈,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这是一个基本态度。眼睛也是会说话的,起码有助于理解。
我感谢他的款待,但是并不感到快活,心里老是忐忑不安。女服务员上菜时,同主人悄悄说了几句,她没有把这个菜撤到摆餐具的小桌上而是留在斯大林身边,我想起斯大林说的“头一回和最后一回”,就似一只受惊的寒鸦,警觉地注视着他们。
“费德林同志,味道如何?这个菜你喜欢吗?”斯大林马上就问我。
“对不起,斯大林同志,我,我……”我紧张地勉强说了一句,“做得很精美……”
牙疼不等于没有胃口。
“那你怎么不说话?”他没有责备之意,我却仿佛被戴着羊皮手套的手轻轻抽了一下。
这个菜确实很好吃:火鸡的肝,加上辣椒和盐,完全是高加索风味。不过中国有句古诗:“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款待了我,我仍然惶恐不安。
一切总算对付过去了。我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结果还算好,没有恶意没有中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自有分晓。(司马林/整理)
斯大林为何最后一刻下令别碰希特勒?
据俄罗斯《论坛报》报道,苏联英雄、卫国战争参加者、作家卡尔波夫用了数十年时间亲自调查1941—1945年卫国战争的某些事件,依靠保存下来的零星档案,以及对参战将领和特工、外交家的访谈,试图为卫国战争史填补空白。
传闻一: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斯大林建议德国停战,共同打击英美
这样的谈判确实举行过,在1942年2月20—27日。当时的情况很像列宁在1918年为了拯救年轻的苏维埃俄罗斯而缔结了相当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斯大林看到,红军损失严重,大多数军工厂正在向大后方撤退,急需喘息时间。最高统帅下令情报机关同德军指挥部联系,以他的名义建议停火。
到德军占领下的姆岑斯克参加谈判的苏方代表是副内务人民委员梅尔库洛夫,德方是党卫军参谋长沃尔夫。斯大林建议,1942年5月5日6时到8月1日18时全线停止军事行动,随后德军应撤到事先商定的界线,并在1943年底前与苏军一起对英美开战。文件还说,苏联准备考虑对德媾和条件,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国际犹太人组织头上;如果德方拒绝,德军将被击败,德国将不复存在。
梅尔库洛夫1942年2月27日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说,德方建议停火后把战线现状维持到1942年底,苏联政府应立即把犹太人送到极北地区的集中营里消灭;在随后的世界格局中,德国要求统治拉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苏方表示无法接受德方要求,谈判中断。斯大林没有出卖本国的犹太人。
卡尔波夫认为,斯大林想同德国一起对英美开战是一种策略手法,目的是赢得时间。
传闻二:苏联特工机关制订了消灭希特勒的计划,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斯大林在最后一刻放弃
早在1941年苏联就准备谋刺希特勒。当时苏联情报机关推测,希特勒会像拿破仑一样,在攻占莫斯科后亲临苏联首都。情报机关成立了几个小组,准备了好几套方案。但德军并未攻下莫斯科。
第二个计划是1942年制订的,当时获悉希特勒要到德军占领下的乌克兰文尼察的野战指挥部。当时正在敌后的苏军颠覆队队长、资深特工梅德韦杰夫被责成执行这项任务。但行动失败。
最接近于成功的是老特工苏多普拉托夫和伊林筹备的“连环套”。他们通过希特勒的亲信,步步接近“元首”。第一环是名演员布鲁门撒尔—塔马林娜的儿子弗谢沃洛德,他曾投靠德国,并与希特勒宠爱的影星契诃娃一起,取得了法西斯的充分信任。第二环是苏联把弗谢沃洛德的侄子米克拉舍夫斯基派到他身边。1943年,这时情报机关向斯大林请示行动。斯大林听完梅尔库洛夫和苏多普拉托夫的报告,只说了一句话:“这事别干了。” 但米克拉舍夫斯基的线没有断。1944年,机会又来了,再次请示,斯大林指示:“希特勒不用收拾掉。”这次梅尔库洛夫大着胆子探问原因。斯大林说:“要想彻底击溃德国,我们需要希特勒。只要他活着,德国就不会同西方单独媾和。万一希特勒消失,西方就可能同他的继承人戈林等谈妥条件。这对我们不利,我们已经接近于彻底打败德国了。所以你们别碰希特勒……” 就这样,斯大林出于战略考虑,放过了希特勒。
传闻三:德国也想对斯大林搞恐怖,但没成功
希特勒曾下令弄死斯大林。
为采取行动,德国人挑选了前苏联军官塔夫林。此人在前线向德军投降,后又进入德国军事情报机关的间谍学校,他表示愿意去暗杀斯大林。打入国防人民委员部干部局和预备队司令部的两名德国间谍给他伪造了假履历,塔夫林和报务员希洛娃将装成在前线行动中负伤的苏军锄奸总局少校夫妇。塔夫林的行动方案有两个:第一方案是潜入有斯大林出席的一场庆典,用淬毒子弹对斯大林开枪;第二方案是用特制的微型火箭筒打斯大林的汽车。
但是,1944年9月5日,空投塔夫林和希洛娃的德国飞机被苏军高炮击伤后迫降,他俩被捕。塔夫林马上招供。苏方将计就计,让他呼叫德国请求支援,轻易地消灭了新派来的德国特务。这场游戏一直持续到1945年4月,德国还在眼巴巴地等结果,丝毫没有怀疑塔夫林和希洛娃已被识破。我们的反谍机关一直等到1952年,确信再也没有德国特务上钩,才枪毙了他俩。
传闻四:希特勒没死
许多人相信,希特勒并没有服用致死剂量的毒药,而是逃出了地堡,后来做了易容手术,长期隐姓埋名。
这完全是杜撰。
有许多确凿证据表明,希特勒是1945年4月30日自杀的。就以希特勒的私人司机埃里希·肯普基的回忆录《希特勒的尸体是我烧的》为例。
当时,苏军已经推进到波茨坦广场和直通帝国总理府的大街。接到这个报告,第三帝国的“元首”明白,再不自杀他就可能被活捉。他先让爱犬吞了毒药囊,然后自己和头天才成为他正式妻子的埃娃·布劳恩也服了毒。根据他的遗嘱,“元首”夫妇的遗体由埃里希·肯普基在帝国总理府旁的花园里烧掉。
传闻五:斯大林是奉贝利亚之命被毒死的
有许多根据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
第一,这是事态的直接见证者莫洛托夫告诉我的。他是这么说的:“完全有理由产生这样的怀疑。也许,不是贝利亚亲自动的手,而是他假手他信任的特工或医师干的。1953年5月1日,在列宁墓检阅台上,他向我、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承认:‘我非常及时地把他给收拾了……’” 第二,医师会诊材料间接证明斯大林死于中毒。据米亚斯尼科夫教授事后回忆,斯大林有中毒的一切迹象。但是,医务人员在贝利亚冷酷阴毒的目光逼视下,不得不写下了迎合他意见的尸检鉴定。
一个有能力的独裁者,一个争权夺利的专家,一个看不起中国的自大狂
在我看来他和列宁还有一段差距.
大清洗
斯大林模式的目的是什么??最好详细一些,谢谢!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特点就在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高速优先地发展重工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按照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进行的。原因在于轻工业的需要的投资较少,资本周转较快,获取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建设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而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客观原因是当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包围中,高速优先地发展重工业能够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你好。希望建立完全的公有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也就是单一的公有制。
着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提高苏联在国际社会中的分量,加强苏联的国防力量与军事实力,从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以及包围威胁的阴谋。 我尽量做到具体了O(∩_∩)O~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同意,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本文标题: 给斯大林洗地的都是些什么人 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01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