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三个鲜明特点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有国有家者普...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有国有家者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感和道德准则。但是,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具体的对象、内容、形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广泛,诸如保持民族大节,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疆土完整,心怀天下,眷恋母邦,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勇于革新,振兴中华,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胸怀天下”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有“天下”的称谓,也有“邦”、“国”、“国家”的称谓。“国家”和“天下”的概念交叉较多,但是“天下”的概念相对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性。这是古代爱国仁人志士乐道“天下”、常将自己的使命感与“天下”相联系的原因。至于“国家”,其具体政治情境决定它只是爱国主义的内涵之一。
春秋时期的先哲们考虑的“善治”是以“天下”为本位的。以《老子》为例,五千言中“天下”涉及29章,共出现55次,“国家”仅出现2次。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视野是以全天下大局为范围的。荀子说得好:“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篇》)。
在古代爱国主义中,“天下”概念相对具有超越君国朝廷和宗法集团狭隘利益的特点。这就确立了“民为邦本”的纬度,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有最高的位置。实际上,我们今天弘扬的爱国主义对象或出发点,比较相应的应是“天下”的概念。在古代历史上,真正的爱国精神首先就是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之上的,如顾炎武所说: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才是祖国的灾难。可见,爱“天下”是爱国的根本内涵,这是我们认识古代爱国主义出发点。
其二,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与“文化中国”的信念紧密相关
实际上,“中国”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实体。中国古人的爱国表现在将文化的统合和认同视为善治的根本,所谓王道实现的极致。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系统相比,中华文明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千年绵延不绝,以至于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加长久的智慧。西周产生的周礼是中国底层文明,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原型。周礼文化更大的意义是其文明的象征性和定向意义。过去,崇尚周礼的儒家常被讥评为“保守”,这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意义上是事实,但是,这个评价并不全面。儒者作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历来注重“文史”、“文野”、“文质”之分,尊重历史经验、文明成果,保护文化传统。从实质上看,儒家讲的“古”,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它并非是古代的真实社会状态--毋宁说它是一种道德、理想、信念凝聚的价值实体。这明定向和文化统一的立场不能否定。围绕《易经》,还产生了中国古代不竭的思想创新,其精神之一就种捍卫文是在创造文化原理上,坚持天文与人文结合和统一的模式,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文化创制的总原则和《易经》的思维模式相互支持,使得“文化中国”既能形成独得天人之际的宏观的自然架构,又能不断消融、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从而踏上了长期稳定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中一个最崇高、最具有包容性的范畴,“道”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谱系的树根和树干,这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思维和话语上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也充分地体现在古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中,他们不断努力,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一定要使之中国化,这铸造了“文化中国”作为文化实体的理念骨架。宋明理学是中古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度,其目的之一就是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包容与创新,“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正是古代文化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其三,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与“忠君意识”联系在一起的;但“忠君”和“爱国”并非一回事
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古代专制条件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呢?即使有充其量也只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自觉自愿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以为,从逻辑上看,“忠君”和“爱国”是两回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同构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难就是家仇,“忠君”是大义,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愚忠”的思想意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
应该看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是他们实现报国理想的合法中介,他们的理想有超越君主朝廷的爱国成分。对于这一点,孟子在《孟子·离娄上》就有放伐暴君合理性的论述,这种观念影响深远,激越了历史上革新的豪情,忠君与反暴君不矛盾。何况,按照古代理论思维,真正的“忠”君,就要以道事君,直言敢谏。古代爱国主义,表面上可能出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和动机,但是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评判原则应是:不管它出于何种原因,如果它实际上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的存在和绵延,那也就属于爱国精神和行为。说到底,只有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其它因素,包括朝代、王廷归属等等,都不是伟大祖国的根本标志。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忠君”的都是“爱国”的,历史上那些不惜牺牲“天下”利益而“忠君”误国的人,当然不属于爱国者的行列。
第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人人参与。
第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造福百姓,造福苍生为念。
第四,坚守气节,忠贞不渝,以苏武牧羊为例。
第五,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统治阶级践行,以崇祯为例。
古代爱国者有哪些人
伍子胥
苏武
杜甫
文天祥
岳飞
辛弃疾
陈亮
张元干
张孝祥
陆游
陆秀夫
顾炎武
谭嗣同
谢枋得
西汉——李广
宋朝——文天祥、寇准、岳飞
明朝——铁铉、海瑞、郑成功
清朝——左宗棠
...............
很多很多
文天祥,
(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以“生斯世、为斯民”为己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通过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
陆游:(1125-1209.11)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明末清初三大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他们都曾在忠君爱国的旗帜下同清兵作过殊死战斗,而且后来都终生未与清廷合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汉:苏武
明:方孝孺,于谦,戚继光,俞大猷,杨继盛,杨涟,史可法,左光斗,王守仁
宋:岳飞 文天祥 陆游
宋:岳飞
怎么看待«长生殿»中的忠君爱国形象?
《长生殿》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较高的古典名著。而是一部思想很复杂的作品。关于他的主题思想,在很久以来,就存在许多争议,是一个以爱国和爱情为主题的双主题戏剧。一方面歌颂了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又将他们的爱情故事放在唐中期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将爱情、政治、人性、文化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
作者既歌颂爱情的纯与美,又揭示人性的善与恶;既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又同情人民的苦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我将为大家分析一下《长生殿》中的爱国形象,展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长生殿》中上至大将郭子仪,下到乐工雷海青、黎民百姓郭从谨,都是心怀国家之人。
作者在塑造叛将奸相的同时,成功地刻划了一系列的爱国者的光辉形象。郭子仪是作者心目中一个安邦济世的理想人物,他在末入仕时,日夜忧心的就是“杨国忠窃弄威权,安禄山滥膺宠眷。把一个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长生殿》中,处处透露着这样一种忠君爱国思想,这既是洪升所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政治追求,也是洪升想要通过文本以达到教化大众的目的。
在郭子仪一出场的时候,“要思量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干一桩定国安邦的事业。”立志安邦定国,便表明了自己“忠君爱国”的志向。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在《疑趁》中,他看到了杨氏家族的穷奢极侈,就深沉地慨叹道:“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他在掌握兵权后,就积极准备防御安禄山作乱。战乱一起,他又以“扫清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为己任,终于建立了赫赫功勋。
雷海青是一个普通的乐工。关于乐工雷海青,虽然笔墨不多,但是作者在《骂贼》当中,将忠心耿耿而宁死不屈的雷海青,与贪生怕死而投降叛国的文武百官作比较,使得雷海青忠君爱国的形象更加突出。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郭子仪、雷海青、郭从谨,塑造成为非常出色的忠君爱国形象,他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追求。洪升通过《长生殿》不仅很好地传播了“忠君爱国”思想,而且也教育了后人。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明确指出文学具有教育作用。
后来作者将心系国家社稷的郭子仪与杨氏一族,建造奢侈的新第,百官趋炎附势作对比,更加突显了郭子仪的忠君爱国之心。在《剿寇》当中,郭子仪的忠君爱国思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此国家多事之秋,正是我臣子建功之日。誓当扫清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方不负平生志愿也。”更加展现了爱国忠君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爱国热情。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赞颂和同情的爱情故事大多数是以悲剧收场。因此,李、杨的爱情悲剧既是偶然的同时也是必然的,这是以爱情至上、至纯、至美为理想目标的必然结果。作者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表达了爱国热情,虽然杨、李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悲凉的,但是其中的爱国忠君形象也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有一批爱国人士,应该用中肯的态度去理性分析,带入当时的时代,不要被其他因素影响到,理性看待。以上就是我对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生殿》里主要是以唐明皇跟杨贵妃为主线,但其中包含的忠君爱国形象有以下三人。
他武举出身,授天德军使,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军平定了“安史之乱”。是一个满腹经纶,忧国忧民,拯救天下的英雄形象。
他是一个对唐朝充满忠诚,能灭贼,能兴国的爱国将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为复兴唐朝立下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功勋。
当郭子仪出现在《疑忏》中时,他清楚地看到,天子被蒙蔽,外戚被宠信,安禄山是乱中之奸。他似乎是一个“千里眼”的人物。
后来,他真的成了“天德军机使”,侍奉朝廷,领兵剿灭安史之乱,军权振奋,实现了“扫荡土匪,收复西京,重建唐国,重扬汉室尊严”的抱负。
郭元帅“双手重扶唐社稷,一肩独荷李乾坤。“当然,像郭子仪这样忠心耿耿、屡建功勋的将领,因为平息了外族叛乱,改造了朝纲,挽救了民族危亡,历来受到人民的称赞和欢迎。
唐明皇“梨园”中的乐工,安禄山占领长安时因痛骂安禄山被杀,是一个忠肝义胆、慷慨激昂的义士形象。
雷海青仅仅出现在《骂贼》一出戏里,然而,他的壮烈行为和宁死不屈的性格特点,却震憾着人心。
他的那种愤慨、怒骂、突乎其来的痛哭,出其不意地把琵琶投向安禄山,都较为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与观众。他的形象高大,使人激动。
这里似乎是这位愤世的作者,为了抒发自己对满清统治者和那些投降派而表现出来的愤恨。
唐明皇“梨园”中的伶工,“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是一个忧心国事的宫廷艺人。
当长安失陷以后,他不肯投降,逃了出来,怀抱琵琶,流落江南,以卖唱糊口。他的心中充满兴亡之恨,他感慨的“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把天宝当年遗事弹。”(《弹 词》)他对雷海青十分钦敬。通过李龟年这个人物的弹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故国无限的怀念。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戏剧,全剧共50出,主要围绕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来写,其中穿插着安史之乱、马嵬坡自缢、郭子仪平叛等事件。基于史实的前提下,必然少不了平定战乱的郭子仪、义愤填膺的雷海清、忧国人士李龟年等人,他们是这爱情故事主题下的点睛之笔。
郭子仪: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忠君爱国
郭子仪出场就是“壮怀磊理由谁知。一剑防身且自随”,学成韬略、满腹经纶,恰逢朝纲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弄得不成样子,但却感叹自身未得一官半职,不知何时才能为朝廷出力。他是一个才艺卓绝、为国思虑的忠军人士,内心怀着一腔报国志气,怎奈无处施展。
即使自己无官无职,但其远见之明为人所惊叹,这也很好地塑造了一个防患未然、忧国前途的忠义志士的人物形象,体现智深勇沉的英雄本色。
雷海清:坚贞不屈、义胆忠心、正义凛然
《长生殿》第二十八出【骂贼】中说道:“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哪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这是与雷海清公然大骂安禄山的行径的强烈对比。
公然站出来摔琴大骂安禄山,其骨气与胆识也让那些投鼠忌器、卖国求荣的“高官”无颜面见,人都想活着,但贪生怕死的活总是比不上赤胆忠心的死,言辞间对明皇的尊敬、对国家的热爱不无流露出来,世间忠义不易有,雷海清的浩然气节则体现下层人民的铁骨铮铮。
李龟年:忧心国事、兴亡之感
李龟年在《长生殿》中是一位梨园的伶工,但不料想安禄山造反,万民逃窜。梨园内的人各自奔逃后,李龟年也不例外,流落到长安,身无盘缠,只得抱琴卖唱,以搏一线生机。
第三十八出【弹词】就为李龟年流亡时所唱,唱不尽颠沛流离之苦、唱不尽国君与贵妃之实、唱不尽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的心中充满兴亡之恨,想到战乱未爆发前的繁华宫廷,再联系此前流离失所的飘零乱世,眼看着山河破碎,怎不希望国泰民安。
中国古代爱国者的故事
以“生斯世、为斯民”为己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处在南宋末期内外危机重重的时代,“国有大灾大患,不容不出身捍御”(《跋彭叔英谈命录》)。但他的爱国并没有局限在为“圣上”的江山拼却一死——因为他认为“社稷安危之权,国家存亡之故,不在于境外侵迫之寇,而内之阴邪,常执其机耳”(《已未上皇帝书》)——而是更强烈地表现在要求革除南宋朝廷弊政的种种努力上,即“持(改革)不息之心”, 求“安民之道”、“淑士之道”、“节财之道”、“弭寇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才物各得其所”的美好理想(《御试策一道》)。他认定,自己作为天生地养的“贤才”、“圣贤”,绝不能坐视世道险阻,绝不能安于“蓄其才德而不施于用”,而应当象及时雨那样,泽被天下(“天之生贤才,初意岂无为,民胞物同与,何莫非己累?”“圣贤非坐视民物之屯者而安于需……”)。在这种崇高追求中,文天祥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为了民生社稷,“别立二王”不失“为忠”,跟着皇帝去卖国偷生求荣则“非忠”(《纪年录》)。总之,文天祥的胸怀、抱负,是以“民胞”、“民物”、“民生”的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祖国和民族的复兴才是他的忠爱所寄。因此,尽管已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在燕京元人的监狱里还在为百姓祈福:“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粮;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明末清初三大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都曾在忠君爱国的旗帜下同清兵作过殊死战斗,而且后来都终生未与清廷合作。不过,从他们的思想理论看,“忠君”只不过是为匡世济民不能不举起的旗帜,而并不是要“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明夷待访录》)。在王夫之看来,君主一姓之兴亡,不过是“一人之正义”;“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私,是“一时之大义”;而整个民族的兴亡,则是“古今之通义”。这“三义”的关系是:“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读通鉴论》)。因此他主张,如果君主不能保证本民族“自固”,便“可禅、可继、可革”(《黄书》);当年恒温和岳飞如果能北伐成功,恢复失地,即使取东晋、南宋的帝位而代之亦未尝不可(《读通鉴论》)。黄宗羲力倡“非君说”,他把君主视作“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独夫民贼,断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在他看来,“天下之治乱兴衰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我从也”;对于暴君,离弃之犹为不足,而应是人人得而诛之(《明夷待访录》)。在《日知录(卷十二中)》,顾炎武系统地阐释了他的爱国主义观:“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也就是说,保存一姓的尊荣,乃是朝廷的事情,而使国家勿为外族所乘,以免造成“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历史性倒退,则是全民族每个成员皆应有的责任。
二、弦高犒师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在外出经商途中,偶遇准备秘密袭击郑国的秦国军队,他当即拿出四张皮革、十二头牛犒劳秦师,表明郑国已经得知秦军要袭击郑国。同时,他派人让这一消息迅速传递给郑国上层。秦军见消息走漏,于是随手灭了滑国后返回。郑国得以保全。
三、此外,著名的爱国故事还有:张骞出使西域保护大汉王朝、魏征经常强谏唐太宗为民为国说话、文天祥抗元护国、郑和七下西洋打通海路、林则徐虎门销烟所国威,等等。
二、弦高犒师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在外出经商途中,偶遇准备秘密袭击郑国的秦国军队,他当即拿出四张皮革、十二头牛犒劳秦师,表明郑国已经得知秦军要袭击郑国。同时,他派人让这一消息迅速传递给郑国上层。秦军见消息走漏,于是随手灭了滑国后返回。郑国得以保全。
你如何认识屈原所展现出的忠君爱国的信念和坚持斗争的精神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们的叛国,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体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