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多以失败告终,为何朱元璋北伐能彻底成功?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北伐成功,是因为朱元璋吸取了历史的教训,打破了历代历史兵家的思维定势...
北伐多以失败告终,为何朱元璋北伐能彻底成功?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北伐成功,是因为朱元璋吸取了历史的教训,打破了历代历史兵家的思维定势,提出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观点,后来的实践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朱元璋早期的准备奠定了他北伐成功的基础。朱元璋在元朝末年,也就是在朱元璋起义之初就提出了“筑墙,积粮,缓称王”的观点。在朱元璋的这一观点下,江南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在打好这个基础后,就奠定了朱元璋在江南北伐的物质基础。
元朝内部的瓦解是北伐成功的原因之一。朱元璋在江南奠基大后方之期,北方的元朝政权也没空下闲暇时机,其内部也在悄然瓦解,宰相被解除兵权,百万元军被张士诚击败,再加上元末多方豪强的互相讨伐以及元朝对北方的扫荡导致的人口锐减,可以说这时候元朝政权的元气已经大伤了,这为朱元璋北伐的成功更加上了一份保障。
稳定南方局势,有计划北伐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在稳定南方局势后,朱元璋就开始制定了北伐的计划,先取山东,再盘旋河南,再拔潼关。在朱元璋的计划下,形成了一个雪球效应,在很大程度下扭转了敌我力量悬殊的差距。朱元璋的北伐之所以能够成功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朱元璋的领导无疑是关键的,奠定南方的基础对朱元璋的成功起到了物质的基础作用。
所以,在综合许多的因素来看,前期的许多北伐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没有逃离之前的思维定式,而朱元璋不同的是,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是不可比拟的。在整个北伐的过程中,朱元璋的领导也是这个北伐成功的关键。
朱元璋北伐为何能一举就成功?
一代草莽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为何能够成功?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驰骋于江淮河汉。赤贫的农民朱元璋最初是皇觉寺中的小和尚,最后翦灭群雄,平定了陈友谅,消灭了张土诚,把元顺帝赶到了大漠深处,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他的成功,也是得力于英明正确的战略决策。
朱元璋起义不久,安徽当涂的儒生陶安向他建议:元朝的军队和其他几支农民军队的军风军纪都很坏,烧杀抢劫,大失民心,必然失败。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不杀老百姓,不抢劫财物,不烧民房,肯定能取得成功。
朱元璋从此非常注意军队的纪律,打镇江之前,与大将徐达串演了一幕苦肉计,假意要杀徐达。经众将求情,定出攻打镇江的注意事项,军队进入镇江秋毫无犯,老百姓和平时一样经商和务农。
军纪严明,获得人民拥护是朱元璋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朱元璋占领南京以后,他的东面、北面是元朝的军队,西面是陈友谅的部队,东南面是张士诚的部队,陈友谅与张士诚相约,东西夹攻,瓜分朱元璋的地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何以自处?
刘基为他出谋划策:张士诚是盐贩子出身,遇事斤斤计较,顾虑重重,胸无大志,只想保住自己的家当;我们如果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必定观望,不敢贸然出兵。陈友谅是洪湖渔民,武艺精良,野心勃勃,有冒险进取精神,他雄踞长江中游拥有精兵巨舰,对我们威胁极大;我们如果攻打张士域,他必定要抄我们的后路。因此,我们必集中兵力先打败陈友谅,再消灭张士诚,然后挥师北伐,全力对付元朝,则王业可成。
朱元璋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召开了盛大的军事会议,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他说:在几支农民军中,张士诚拥有江浙的鱼米之乡,非常富庶;陈友谅雄踞江汉,武力最强,在富和强这两方我都比不上他们。我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不乱杀老百姓,军纪严明;再加上万众一心,上下同力:更重要的,是决策正确,部署得当。如果当时先打张士减,陈友谅必定倾兵而来,我腹背受敌,两线作战,谁胜谁负,就很难说。
接着,如何北伐元朝,又面临新的决策,大将常遇春主张直捣大都,刘伯温提出另外一种打法:北伐中原应采取伐树之法,砍伐一棵大树,必先去枝叶,再挖老根,北伐应先取山东大都的屏风;再回师河南,翦断元朝的羽翼;接着进驻潼关,占领元朝的门户,然后进军大都,可不战而下。
大将徐达按照这一设想,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战略决策。
元顺帝在大军压境情况下,穷途末路,放弃了大都,带着皇后、贵妃,先逃到上都(内蒙古多伦),后又逃到外蒙地区。
徽州老儒朱升送给朱元璋3句话、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高筑墙"是据险自守,巩固地盘;"广积粮"是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缓称王"是缩小目标,不急于当皇帝,树大招风,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公元1363年,朱元璋率领主力部队去援救被张土诚围困的小明王(当时,朱元璋在名义上还是小明王的部下),陈友谅带领60万大军,乘虚而人,攻打南昌,据守南昌的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和大将邓愈,在城墙屡遭破坏的情况下,一边战斗,一边筑城,始终保持城墙的完整,使敌军不能越雷池一步,死守了85天,迎来了朱元璋的援兵。南昌之战的胜利,充分显示出"高筑墙"的威力。
朱元璋选派大将康茂才为营田使,率领将士在江南水乡修筑堤防,兴修水利,屯田种粮,又召集流民开垦荒地。朱元璋以汉武帝、曹操为榜样,用屯田为手段达到强兵足食的目的。朱元璋在江南屯田、垦荒,发展了农业生产,増强了经济实力,保证了军需,现固了后方,充分显示出"广积粮"的作用。
"缓称王"是极为明智的政治策略。朱元璋攻占南京以后,实际上已自成系统,只是当时群雄环伺,敌强我弱,朱元璋不敢轻举妄动,名义上仍然遥奉小明王为宗主。"缓称王"的策略使朱元璋这支力量并不十分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避免过早地成为其他各路人马的进攻目标,在不被人们过分注意的情况下养精蓄锐,由弱转强,最后一统天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为朱元璋翦灭群雄,推翻元朝,最后统一全中国的宏图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