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击案会是太子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吗

发布时间: 2022-10-29 21:02: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说的是哪三件大案?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进士叫陈睿思,此人写了一首诗叫《阅三朝要典》在其诗中有一句“...

梃击案会是太子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吗

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说的是哪三件大案?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进士叫陈睿思,此人写了一首诗叫《阅三朝要典》在其诗中有一句“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该诗提到了明末三大案,即公元1615年的“梃击案”,1620年的“红丸案”和“移宫案”。)明末三大案是如何发生的呢?他对明末的局势,有什么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


梃击案

明末三大案之“梃击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四日的傍晚,一个强壮的青年挥舞着大棒,闯入太子所居住的慈庆宫门,看见人就打,接连打伤了好几个太监。好在慈庆宫的人多,最终将其逮捕。皇太子朱常洛将此人交给巡城御史刘廷元审问,得知此人名叫张差。不过张差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审问时总是乱说,什么吃斋,什么讨封,至问答了数小时,仍没有问出个名目来。

后来刘廷元交给了刑部,刑部郎中胡士相、岳骏声等进行复审,张差看似有些疯癫,但是头脑比较清醒。根据张差招供,他因为柴草被他人烧毁,入京城告状,由于不认识路,半路遇到了两个男子,给了一条枣木棍给他,说是拿着木棍可以去伸冤,张差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由于犯了糊涂误入了皇宫,到了太子的住处,打伤了看门的太监。

按理说刑部的官员可以直接告张差私闯皇宫判决其死罪,然后结案了事。而东林党人刑部主事王之宷,认为没用那么简单,他怀疑张差袭击慈庆宫为他人指使。于是,私自到监狱进行了讯问,果然如他所断言的那样,背后有阴谋。刑部所有各司的人员再次对张差进行公审,经过张差招认,指使者为郑贵妃的内侍,且说“打得小爷(太子),吃有,著(穿)有。”庭审后,得出结论,张差受郑贵妃指使,派去慈庆宫目的是刺杀太子,以便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可以继承皇位。

当时郑贵妃深受万历皇帝的宠信,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策划这次阴谋的人很可能就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的苦肉计,目的是除掉郑贵妃。万历皇帝也不傻,没有把这件事闹大。他将所有官员召集皇宫,当着几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面,又抓住太子的手,对群臣表示,即位的制度不会改变,太子也无需担心。然后要求把张差和两个牵连本次案件的太监处决。第二天,张差被处决,两个太监在五天后意外死亡,刑部主事王之宷以贪污罪被劾削籍,梃击案就这样结束了。

明末三大案之“红丸案”

公元1620年7月21日,明神宗朱翊钧驾崩,终年58岁。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年号泰昌。在宋神宗病重的时候,郑贵妃一直留在乾清宫伺候宋神宗。朱常洛即位以后,郑贵妃害怕新皇帝即位以后,追究她的责任,为了讨好朱常洛。就从身边的侍女当中挑选了8位美人,这8位美女个个美丽动人,加上穿着特制的轻罗彩绣,还配上明珠宝玉,光怪陆离,如同仙女下凡一般。


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当时春秋鼎盛,又贪婪酒色,见了郑贵妃所送的8名美姬,及许多珍珠宝贝,非常喜欢,自然留用。除了这8位美姬,朱常洛还有两个未受封的李姓侍女,居东边的李氏(李庄妃),号为“东李”,居西边的李氏(李康妃),号为“西李”,也都非常宠爱。其中,西李色艺无双,比东李还要专宠。

有了8位美姬与两位宠妃,朱常洛与郑贵妃以往的新仇旧恨忘得一干二净。由于整日沉浸在美女堆当中,不久身体被掏空,突然生了病。当时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已经去世,郑贵妃想让朱常洛册封自己为皇太后就拉拢李康妃。李康妃就经常在朱常洛面前求情,朱常洛表面同意,但是大臣反对,所以一再搁置。郑贵妃不肯善罢甘休,非要朱常洛封自己为皇太后。由于朱常洛病重,起不了床,于是令内医崔文升诊断。此人不是正规的医官,照着医书上面为朱常洛开了一副药,朱常洛服用以后,泻泄不止,害得朱常洛的病更加严重,几乎命悬一线。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明光宗将希望,寄托在了仙药上面。当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方可治朱常洛的病,上疏奏陈。朱常洛当时病得不轻,也顾不得是不是庸医,下令让他和药。李可灼就进献了一粒红色的药丸。朱常洛吃了红丸以后,突然精神爽朗,直呼其为忠臣。李可灼认为药力不足,于是再进献了一粒红药丸,到了第二天早上明光宗朱常洛便驾崩了,这就是著名的“红丸案”。而“红丸案”还没有结束,“移宫案”就开始了。

明末三大案之“移宫案”

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不久,因为纵欲过度而一病不起,以兵科给事中杨涟和御史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党人,担心皇帝驾崩以后,大权会落入宫中奸人之手。他们为什么担忧呢?因为当时14岁的皇长子朱由校没有母亲,且处于明光宗宠信的李康妃(李选侍)影响之下。


明熹宗朱由校

李康妃与郑贵妃一样有政治野心,在明光宗生病的时候,李康妃多次要求册封自己为皇后,病重的明光宗并不信任她,所以没有同意她的请求。当明光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以后,东林党人杨涟、礼部尚书刘一燝和其他大臣到乾清宫哭临。由于哭临时,没有看见皇长子朱由校(明熹宗),他们要求见皇长子。开始,他们的要求被李康妃身边的太监拒绝,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大臣强行入宫,并询问朱由校的下落。宦官知道瞒不住,东宫伴读王安就护送皇长子出来见了他们。杨涟等人强行将皇长子带到文华殿,群臣叩拜以后,皇长子返居慈庆宫,并择日登基。

当时李康妃与宦官李进忠(明熹宗即位以后,赐名“魏忠贤”)密谋,意欲借朱由校年幼而专权,遂占据乾清宫不肯离开。虽然朱由校被群臣强行带走,脱离了李康妃的控制,但李康妃宣称,皇长子在个人生活和国家大事上都需要她的帮助和指点。以杨涟和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党人不信任她,不愿意将太子交给他们。

御史左光斗据理力争的指出“一个未婚男子和一个既不是他母亲,又不是他父亲法定妻子的女人,住在一起是非礼的。”其实大臣们知道李康妃与太监魏忠贤合谋专权,所以逼她出乾清宫。在群臣的一片反对声中,李康妃于9月30日,迁移至哕鸾宫,然后朱由校举行即位仪式,这就是明末三大案当中的“移宫案”。

虽然说东林党人获得了“移宫案”的胜利,但是朱由校当政以后,热衷于木工活,又宠信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由于宦官集团与东林党人对立,魏忠贤专权以后,利用西厂的锦衣卫,对东林党人打击迫害,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崇祯帝即位以后,虽然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但是此时的明朝已经被奸臣掏空,加上当时的贪污腐败,最终压垮了明朝。康熙年间进士陈睿思在写了一首古诗《阅三朝要典》,古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后世人君其戒之,莫使女子奄人与国政!”后人把明朝的灭亡,归结为明熹宗在位时期,宠信客氏和阉人魏忠贤,不是没有道理。

《梃击案》司法让位政治需求,引起的风波到什么时期?

“五月,己酉酉刻,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枣木梃入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内侍李鉴。至前殿檐下,为内侍韩本用等所执,付东华门守卫指挥使朱雄等收系。”

件事记载于《明通鉴》,说的是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在北京城发生的一件刑事案件 — 有个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李鉴,后被闻讯赶到的太子内侍韩本用逮捕。

这本是一桩很普通的刑事案件,但是因为涉及当朝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事关帝国继承人的安危,那就是惊天大案了。万历皇帝当即命令法司提审问罪,御史刘廷元按律当场审讯,史称“梃击案”。


为什么这样一个未遂案引起这么大的动静,最主要是因为涉及到了“国本之争”。万历帝春风一度,临幸了宫女王氏,没想致这位宫女怀孕,并生出皇长子朱常洛。皇帝的次子早年夭折,几年后和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

万历帝宠爱郑贵妃,爱屋及乌,就想把皇位传给朱常洵,但这样违背了明朝嫡长继承的祖制。群臣当然反对,祖制是文臣们制约皇帝的手段之一。


祖制—明后期文官制约皇帝的法宝

按照明室祖制中“无嫡立长”的原则,朱常洛是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皇长子。然而,郑贵妃时常在万历面前诋毁朱常洛。久而久之,明神宗逐渐有了废嫡立幼的冲动。不过,立太子这件事关系到祖制,群臣们不可能答应,最终万历帝只得按照文武百官的意愿将朱常洛立为太子。

这就是明朝中后期常见的 “国本之争”,文官集团用祖制制约皇帝,皇帝对臣下虽有生杀予夺之权,但文官集团有法律解释权。因此无论在嘉靖朝“大礼议”,还是万历朝“争国本”中,文臣前赴后继,在对礼法的维护上丝毫不让步。


案件逐渐开始明朗

朱常洛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地位不稳。朱常洵同年10月被封为福王后,一直没有离京,双方为了储位明争暗斗。所以一旦朱常洛意外身亡,身为皇三子的朱常洵则可以顺理成章的继位。因此,梃击案发生后,朝廷许多大臣怀疑郑贵妃想要谋害太子,为她的儿子争取太子之位。可刑部初审的结果是:张差患有疯癫病,因为在老家被邻居欺负了,想京城告御状,不知怎么就走到了慈庆宫。

但刑部主事王之寀觉得有蹊跷,皇宫戒备森严,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手持木棍,躲过巡逻侍卫,一直来到慈庆宫呢?于是他决定再次审讯张差,最后张差说出实情:在一个月前,张差在济州遇上一位太监,并随这位太监入京,见到另外一位老太监,并由这两位太监一直供养着。几天前,老太监带他到慈庆宫,让他进宫后见人即打,尤其见到穿黄袍者。这两个太监是庞保和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亲信太监。


真相被万历帝强行压下

此时真相开始显露了,张差是受人指使,并由太监领进皇宫,目的就是要杀死太子朱常洛。如果顺藤摸瓜查下去,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就会暴露出来,万历帝再宠爱郑贵妃,恐怕也不好偏袒。

此时,最害怕真相的是皇帝。这个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案子牵扯到太子、贵妃和皇帝,这将太子和皇帝、贵妃的矛盾摆到天下人面前,这将带来多大的危机!以当时大明文臣党派林立、攻讦为常的习气来看,不知有多少人会利用这个案子兴风作浪,大明朝廷从此永无宁日。

可朝中有大臣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多年不上朝的万历帝也只能亲自出面,召见太子和百官,当面拉着太子的手说:“

此儿极孝,我极爱惜他,外庭有许多闲说,尔等谁无父子,乃欲离间我父子耶?

” 太子心领神会,马上表态说“这件事只要张差一人承担便可结案。请速令刑部办理,不能再株连其他人。”

当事人都这么说了,这案子就没有追查下去的必要了。皇帝谕示刑部,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庞保和刘成在内廷秘密打死,这桩大案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


真相到底如何?已无从考证,但所引起的风波持续半个世纪

后人重新研究此案时,都认为是郑贵妃主使了此事。但也有人怀疑是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编自演了一出“苦肉计”,因为最后是朱常洛受益:郑贵妃势力大衰,神宗放弃立福王为皇太子想法,朱常洛太子地位也因而稳固。不管怎样,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梃击案遂成为明朝三大谜案之一。

梃击案和万历年间的另一桩疑案“妖书案”一样,真相让位于政治稳定。托克维尔曾说过,美国任何一个政治问题,最后会演变成司法问题。而在明朝的中国,司法问题往往如此演变成政治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遵循的不是司法模式而是政治需要。但这种换来的稳定只能是暂时的,万历帝利用皇权强行平息下来,可在他死后,果然这案子一再被翻出来,引发了长时间的政治斗争。

魏忠贤陷害东林党人士即以此案为张目:“

以此来开骨肉之争,诬陷皇祖(万历帝),有负先帝(泰昌帝)

”。说东林党利用此案挑拨皇帝父子关系,愧对先帝托孤之恩。崇祯登基,给东林党人士大平反,亦以这个历史问题做切入口;甚至到了南明弘光朝,三大疑案也隐隐有“梃击案”的影子。


到了明朝后期,统治阶层内部产生了互相猜疑的巨大裂痕,君臣之间势若水火,群臣之间也各立门户。“梃击案”及后续的各种疑案也因此而生,其所起风波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明朝覆亡才平息。可见牺牲真相得来的政治稳定,从来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稳定。

谁知道万历梃击案

梃击案

疯汉闯宫 持棍乱打惊朝廷 太子之争 举棋不定酿祸端
报复乎?栽赃乎?梃击疑案糊涂了结

慈庆宫

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中午,一名30多岁的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明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击伤守门官员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一时呼喝声、喊叫声,连成一片。内官韩本用眼疾手快将持棍男子抓获,宫内才平静下来,这就是明朝有名的“梃击案”。

装疯卖傻 张差最终露馅

光天化日之下,手持木棍闯皇宫击伤多人——朱常洛马上把此事报告给万历皇帝。在此之前,这位老皇帝已经多年不临朝了,他当即命令法司提审问罪,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按律当场审讯。男子名叫张差,可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颠三倒四,像一个疯子。

御史再三讯问,可张差总是胡言乱语,什么吃斋、讨封,问了数小时,也没将实情供出。审判官不耐烦把他交给了刑部定论。交到刑部后,由郎中胡士相等人重新提审。

这时张差似乎清醒了些,回答:“我被邻居李自强、李万仓等人欺负了,他们烧掉我的柴草,我非常气愤,就打算到京城告状,击鼓伸冤。于是我就在4月中旬来到京城。我是从东门走进来的,但我不认得路,只好一直往西走,半路上遇到两个男子,给了我一根枣木棍,告诉我拿着这根枣木棍就可以伸冤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一下子犯迷糊了,就走到皇宫宫门了,还打伤了许多人,最后被捉住了。”胡士相仍然难下结论,他认为张差是疯癫之人,于是把情况上奏了万历皇帝。

刑部提牢主王之寀看出了蹊跷。有一天,王之寀为牢中犯人分发饭菜,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于是他决定再次审讯张差。为了让他说出实情,王之寀对张差说:“你说实话,就给你饭吃,要不然就饿你。”张差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儿说道:“不敢说。”王之寀当即命牢中其他狱吏回避,只留两名狱卒在旁,亲自对他进行审问。在威逼之下,张差说出了实情,牵出惊天阴谋。

太子之争 皇帝举棋不定

朱常洛是万历皇帝长子,但不是皇后所生。万历皇帝与一位王姓宫女有染,宫女怀上了孩子,可是万历皇帝并不喜欢她。

万历皇帝真正宠幸的是郑贵妃。她在14岁的时候就成为19岁的万历皇帝的宠妃。她美貌而且聪明机警,敢于毫无顾忌地挑逗、嘲笑万历皇帝,同时又能倾听皇帝诉苦,她为皇帝生下了两个孩子,其中皇三子朱常洵最为万历皇帝所喜爱。因此,万历皇帝真心希望朱常洵继承皇位,但是依照祖训,应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

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要求皇帝早立太子,免生祸乱。

后来,朱常洛被正式立为太子,此时他已20岁。郑贵妃一班人并不死心,朱常洵同年10月被封为福王,按道理应该离开京城,到属地洛阳就任。但在郑贵妃的要求下,他却迟迟没有离京,总在伺机寻找机会。太子朱常洛的地位并不稳固,双方明争暗斗,直至发生张差持棍大闹慈庆宫。

诱供成功 凶手供出幕后人

据张差讲,他本名叫张五儿,父亲已经去世,比较近的亲戚有马三舅、李外父等人。他们让他跟着一个不知道姓名的老公公,只要按他的要求去做,完事后就能给他30亩土地。于是他就跟老公公到了京城,来到一个大宅子又来了一个老公公,请他吃饭,并嘱 咐他说:“你先冲进去,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杀人也无防,我们自会救你。”吃完饭,领着他经过厚载门,进了慈庆宫,看门的不让进,就把看门人打伤了。

后来他就被逮住了,再问老公公是谁,张差就不说话了。

万历皇帝一听,似乎还有隐情,命令员外郎陆梦龙再次提审张差,并引诱他:如画出入宫的路径,说出所遇到人的名字,不仅可以免除他的罪过,而且可以偿还他被烧掉的柴草。张差信以为真,于是说:“马三舅名三道,李外父名叫守才,都住蓟州井儿峪。前面不知道姓名的老公公,实际上是修铁瓦殿的庞保。三舅和外父常到庞保住的地方送灰,庞保、刘成两个人在玉皇殿前商量,还有我三舅、外父,他们逼我拿着棍子打进宫中。如果能打到太子,吃也有了,穿也有了,一同密谋的还有姐夫孔道。”随后又画出入宫路径。

莫衷一是 太子给皇帝台阶下

陆梦龙马上派人调查取证,逮捕了马三道等人,经核实,张差说的基本无误。但是庞保、刘成二人,仅是两名太监,地位低下,单凭他们不可能有如此胆量。可他们均是郑贵妃的内侍,莫非此事是郑贵妃背后指使?一时间朝野哗然,纷纷猜测,都怀疑郑贵妃想要谋杀太子,以便扶立福王。消息传开后,太子和郑贵妃先后赶来见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看到双方如此对立,指着郑贵妃说:“群情激怒,朕也不便解脱,你自去求太子吧!”

朱常洛看到父亲生气,又听出话中有音,只得将态度缓和说:“这件事只要张差一人承担便可结案。请速令刑部办理,不能再株连其他人。”万历皇帝听后,顿时眉开眼笑,频频点头:“还是太子说得对。”万历皇帝见牵扯到郑贵妃,不想再追查下去。最后,张差被处死,马三道等人被发配边疆,庞保、刘成两人暂时没有追究。一场梃击案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

张差梃击案背后主使真的是郑贵妃吗?也有人怀疑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不管怎样,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梃击案遂成为明朝三大迷案之一。
明末三大疑案

梃击案

明朝万历年间,立太子的问题曾引起朝廷激烈争论。万历皇帝朱翊钧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藩国洛阳。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子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
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
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由“张差所为,必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波及无辜人”,以解脱郑贵妃。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
“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至今未有定论,为明宫疑案之一。

红丸案

明万历皇帝之子朱常洛自幼不得父亲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即位前的几十年中,他孤僻、压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纵欲,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朱常洛即位,是为泰昌皇帝。颇具心计的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郑贵妃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以美人计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
贪婪酒色的泰昌帝纳8姬后,本已虚弱的身体,不几日更是“圣容顿减”,“病体由是大剧”。
此时,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原郑贵妃宫中的内医崔文升来为皇帝看病。他本应用培元固本之药,却反用去热通利之药,使泰昌帝腹泻不止,委顿不堪。崔文升的进药引起朝臣的惊诧。舆论认为崔文升进药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
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自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泰昌帝惧怕死亡,决计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亡。此药为红色,称“红丸”,以铅为主,以参茸为副,两丸服下,本已元气大伤的皇上最终病死。
大臣们联想到梃击案以来的风波,不禁疑窦丛生。泰昌帝之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罢免未力阻李可灼进药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将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此案草草收场。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终未解,“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移宫案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
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争论的问题,史称明末三大疑案。
梃击案,明末三大案之一。

背景

在中国历代皇朝的礼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长子为太子,而皇后无所出时,则以年长者为太子。虽然明朝数代皇帝经过特别情况而被立为帝(明成祖起兵篡夺侄儿惠帝的帝位,明代宗景泰帝因明英宗被俘而被大臣拥立,明世宗因明武宗无子而入继大统。),但明朝亦仍然依袭这套礼制。

明神宗万历帝在位期间,由於王皇后无子,故朝臣主张立年长子为太子,皇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是神宗宫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万历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之子,神宗希望福王为太子,郑贵纪亦不断向神宗进言。但朝臣坚持立朱常洛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

最初神宗不断拖延,弄至皇长子十岁时,因为储位未定,不能就学读书。神宗虽然处分一些支持皇长子的大臣,但东林党也支持皇长子,使支持皇长子为太子的声势更大。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二十岁,神宗在无法拖延下终于策立常洛为皇太子,常洵为福王,封地为洛阳。

国本之争,演变成皇帝与士绅大臣的势力之争。结果,郑贵妃忍无可忍,终於爆发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

爆发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张差。

转折

经过御史刘廷元审讯,张差是蓟州井儿峪人,语言颠三倒四,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认为事有蹊跷,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用饭菜引诱他:“实招与饭,不招当饥死。”张差低头,又说:“不敢说。”王之寀命众人回避,亲自审问。

原来张差靠砍柴与打猎为生,在一个月前,张差在济州卖完货後,赌钱输了,结果遇上一位太监,太监说可以带他赚钱,张差随这位太监入京,见到另外一位老太监,老太监供与酒肉。几天後,老太监带他进紫禁城。老太监交木棒给张差,又给酒张差饮。带他到慈庆宫,著他进宫後见人即打,尤其见到穿黄袍者(是太子朱常洛)。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监言明,如打死穿黄袍者,重重有赏,如被人捉住,他会救张差。

张差的供言,结果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

结局

朝臣有人怀疑是郑贵妃想要谋害太子,王志、何士晋、张问达奏疏谴责外戚郑国泰“专擅”;郑贵妃则惶惶不可终日,向皇上哭诉,神宗朱翊钧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迹。结果皇帝和太子不愿深究,最後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张差临死前曾说:“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据《先拨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会审庞保、刘成两人,由於人证消失,庞、刘二犯有恃无恐,矢口否认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监将庞保、刘成处死,全案遂无从查起。

影响

郑贵妃策动挺击事件,因东窗事发使郑贵妃势力大衰,神宗不得不放弃给福王为皇太子。而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明万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藩国洛阳,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争了13年,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对张差梃击太子宫之事,朝内争论不一。支持郑贵妃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由“张差所为,必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此外,万历皇帝又召见群臣,表示怀念皇太子的保护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诚意。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波及无辜人”,以解脱郑贵妃。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在泰昌、天启年间更为剧烈地展开,“红丸案”、“移宫案”接踵发生。 ^r.CUhx)
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至今未有定论,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明末三大案”究竟在说什么?细思之下,我们不难找到明亡的原因

关于被某位公众人物说成是 “三无王朝”—— 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 的明朝,历来就在民间引起了诸多争议。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这个不尽人意的结局,更是让无数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其实, 明朝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败给满清,引发了所谓的“华夷之辩”。

中国的老百姓很多在阅读 历史 的时候,都喜欢当中国式的家长,自家的几个孩子打架,谁打赢了谁打输了,都无所谓。要是自家的孩子输给了“别人家”的孩子,那就会不由自主地蹬鼻子上脸。 很多时候你还很难从道德和 情感 上去对这样一种 历史 观批评、纠正什么。毕竟一个人的情绪是需要很多的见识和理性才能控制的。但是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来讲,一个事物的突然衰败不可能是毫无征兆,明朝最终灭亡也不可能是毫无预兆的。

今天,我们就从“明末三大案”这条逻辑线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崇祯时期的明朝会让人感觉到无力回天了?在史学界, 基本达成共识 : 三大案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 。

这一切要从 “明实亡于万历” 这句话开始说起。明神宗万历帝绝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存在,这位仁兄用 “几十年不上朝” 的行为艺术让 历史 牢牢地记住了他。但是这么一个甩手掌柜却是有明一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甩手掌柜当久了,店里很难不出事。在万历晚年,随着皇权、文官集团和宦官的政治斗争越来越复杂,逐渐牵扯出 “明末三大案” 。

所谓的 “明末三案” ( 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是指万历朝及以后围绕帝位争夺的三次政治斗争,涉及皇帝、阁臣、宦官、后宫等多方政治势力。 这三件案子本质上是各方势力为了围绕皇权而产生的权斗 ,三个案件看似各自独立,但实际上却是互有联系,甚至可以说是逐步延伸、扩散的,就好象一部剧集的一、二、三部或者上、中、集。

这三大案在 历史 上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被成为“乱明三大案”。其原因主要有三:  1、“三大案”标志着皇权衰落;2、“三大案”导致明朝政治失衡;3、“三大案”的余波不断。 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影响力,“明末三大案”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探究不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究竟在说些什么?也许,我们会发现, 在众说纷纭的 历史 中,真相有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探寻真相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能带给我们什么的思考,最后的局面是什么。

封建 社会 的皇权继承一直有 “立嫡立长” 的规矩,但是万历帝当时的皇后没有子嗣,所以 “立嫡” 对于当时的万历帝来说就是一句空话了。那么,退居其次,万历帝就应该立他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的,但是万历帝又十分偏爱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所以一度萌生废长立幼的想法。这一想法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以明末著名的 “东林党” 尤甚。

面对压力,万历帝是赶不上他爷爷嘉靖帝的。想想嘉靖帝当然弄 “大礼议之争” 时,那是何等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朝臣们的“正义凛然”的反对下,万历帝屈服了,还是立朱常洛当了太子。无怪乎人们常说 “祖制和道德是对皇权制约最有效的武器”。

但是,我们永远要正视一个问题,人的欲望是最经不起引诱的。 原本没有闻到肉香的人,或者对于能不能吃肉并不会有很深的执念。但你如果天天在他耳边说,我准备让你吃肉,你安心地等着吧。这个原本闻到肉香的人在大失所望之后是很难善罢甘休的。所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去随便勾起别人的欲望,一个人的欲望被勾起之后,他得到了,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没得到,他会因此埋怨报复。

郑贵妃和他的儿子朱常洵以及那些早早上了福王党这条船的政治投机分子们,开始不安分了。先是被立为福王的朱常洵也不愿意赴封地就蕃, 随后是福王党与太子党开始各种“狗咬狗、一嘴毛”。 但好在万历还活着,他们也不敢太明目张胆,所以事情也没有到达不可控制的地步。

但是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伤及守门官员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内官韩本用将持棍男子抓获,宫内才平静下来。 事后,张差供认系郑贵妃手下宦官庞保、刘成收买来刺杀太子的,该案史称梃击案 。

梃击案发生后,出于多种考虑,万历不愿此事闹大 ,于是判了张差一个“凌迟处死”就匆匆结案了。然后,庞、刘两个太监也在宫中被秘密处死了,太子朱常洛地位因此而更加稳固了。这个案件被认为是 太子集团导演的苦肉计 和 郑贵妃集团蓄意谋杀 的观点皆有之,但是由于万历的压制而草草了结,遂成秘案,诸多蹊跷已无可得知。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帝病死, 太子朱常洛登基,是为明光宗,史称泰昌帝 。明光宗登基仅仅十天,便一病不起。究其原因,竟是 郑贵妃 与泰昌帝当太子时就宠爱两名李氏选侍中的 “西李” 交好,通过西李给泰昌帝进献了8名绝色美女。这8位美女发挥了她们的杀伤力,5天之后,便让泰昌帝腿脚发软、上吐下泻了。

皇帝一生病, 太医不急太监急呀 , 一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的太监崔文升赶紧献上灵丹妙药 ,泰昌帝一想到还有8位美女在等他,也就急不可待地吃了,结果病情反而加剧了。这个时候西李就以侍奉为由入住光宗寝殿。八月廿九日,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泰昌帝又收到来自 鸿胪寺丞李可灼 献上的红丸,听说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泰昌帝也未及多想,当即就服了一粒,果然感觉好多了,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再来一粒。结果这个 “再来一粒”可没后世“再来一瓶”那么温柔,直接让泰昌帝第三天半夜里就去追寻他那尸骨未寒的爹去了。这起案件就是所谓的“红丸案” 。

泰昌帝继位一个月即驾崩,朝内党派纷争激烈,案件相关的首辅方从哲、李可灼、崔文升成为众矢之的。后来在阁臣韩爌主持下,由新即位的天启帝下旨问崔、李二人罪。 朝廷怕“红丸案”引发的各派争斗无休无止,也是草草了事。 其中的疑点并未澄清,又成一桩迷案。

泰昌帝死后,性格懦弱的 太子朱由校(后来的明熹宗天启帝) 被泰昌帝宠妃李选侍控制。为了把持朝政,李选侍和郑贵妃集团、太监李进忠(后改名魏忠贤)勾结,挟持天启帝,坚持居住在天启帝所在的乾清宫内不搬走,无法举行登基大典。李选侍提出的诸如封自己为皇太后的要求被朝臣拒绝,双方矛盾激化。 “东林党” 人都给事中 杨涟 、御史 左光斗 等使出各种手段, 最终逼迫李选侍移到仁寿殿哕鸾宫,李选侍最后被其养子朱由校宣布淫乱后宫而杀。此事件史称“移宫案” 。

上述便是 “明末三大案” 的来龙去脉,表面上看起来事实清楚,过程简单。 但其实都是一些细思极恐的问题,其复杂的内在逻辑我们过后再谈,先来看看它们的重要影响吧!

笼统一点地来说,明末三大案本质并不是是非之争,而是派系斗争。朝野上下、宫廷内外,无不牵涉其中。这种高频率、大面积的权力斗争,直接分化了大明朝的统治阵营,加剧了大明朝的体制虚弱。 就好像一个本就病重的人,却被一群中医和西医当作比拼医术高低的道具了,这人不死得更快,那就是一个奇迹了。

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无休无止的权力倾轧取代了大明朝正常的政治生态,成为统治阶级最为用心的事情。 与此同时,大明朝廷内有源源不断的农民起义,外有东北女真屡屡犯边的外族入侵。“三大案”使得大明朝廷一片混乱,却又无心治理。 乱明,由此而始!

具体一点来说 ,“三大案”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皇权衰落;“三大案”实质上是皇权争夺斗争的外在呈现,无论布局者是谁,都彰显出明朝帝室对皇权控制力的衰退。 梃击案和红丸案当事人明光宗甚至无法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移宫案中,后宫与朝臣争夺皇权的斗争已经公开化,演变为人身冲突。纵观移宫案始末,冲在第一线的始终是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的马前卒,杨涟时任兵科给事中,左光斗时任御史,这些人级别不高,却能直接冲在皇权斗争的第一线,说明帝室对皇权的把控已经衰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2、政治失衡;一个王朝政治的稳定,一定是建立在多方实力互相平衡和牵制,并形成良性制约的基础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也是基于这一点。 万历帝时期,晚明官场五极: 皇帝、东林党、其他党派、后宫、阉党 互相制约,这也是万历多年不上朝,还能维持政局稳定的原因。但是,随着万历帝驾崩,三案迭起,皇权衰落到极致,大明朝的政治平衡再难稳定。比如,在拥立过程中表现得太突出的东林党就一家独大,成了众矢之的。后来天启帝朱由校不得不通过扶持不同派系来强行维持统治稳定。天启帝继位初期,在东林党的一手遮天之下,明朝出现了史书所谓 “众正盈朝” 的局面,但这个 “众正盈朝” 只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人集团的自我陶醉罢了。明末三帝中天启帝尚算是有些权谋的,很快他就摒弃成见,扶持了当初移宫案对手李选侍的贴身太监李进忠组成了阉党,用来打压东林党。结果顾此失彼,结果这个李进忠成了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九千岁太监 魏忠贤 。 明末的政治失衡使得后来的崇祯帝再次走上了顾此失彼的老路,一步一步地耗尽大明的国运。

3、余波不断;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三大案并没有因为天启帝继位而结束,而是成为明末党争的重要工具。 这其实和第二点有点类似。三大案背后的政治因素成了它们反复被翻案的驱动力。天启四年,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让天启帝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而此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大势已成,史载 “政移忠贤,同事者更希意阿旨,向高动即掣肘,杨涟二十四罪上,忠贤狠刺骨…… ”。次年魏忠贤组织其他派系,开始重审三大案,借机打压东林党。天启帝装聋作哑,毫不过问,甚至杨涟死于狱中许久以后才知道。到了崇祯帝继位后,朱由检为了对付权势熏天的魏忠贤阉党,又借机启用东林党的人打压魏忠贤,手起刀落就迅速查办了魏忠贤,并为三案翻案,东林党再次独揽朝中大权。即使明亡之后的南明小朝廷中,因为三案引发的斗争依然延续,成为不同派系互相攻讦的借口和手段。 三案的影响迁延数十年,直到南明朝廷覆灭,才算真的画上了句号。

综上所述, 三大案的背后其实是明朝朝廷的政治内斗,明英宗不顾朱元璋“宦官不得参政”的遗命,扶持了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从而使得明朝进入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互相制约和平衡的局势,终于让大明朝在这个时候品尝到了失衡的恶果。越是失衡,越想平衡,越想平衡,越是失衡 。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吞噬了大明朝200多年的国祚。

“三大案” 的起因就是因为万历帝立太子这件事情开始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 谁能成为太子意味着很多人的利益归宿,有利益冲突必然就会产生矛盾。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草草了事的 “三大案”,不难发现很多于常理不合的地方。

首先从“梃击案”说起: 1、 一介平民为什么能轻而易举闯入太子住处?他的作案动机是什么?2、 张差被抓后的供词可信度有多高?张差被郑贵妃安排人指使他去杀太子,难道庞保、刘成还会事先把身份和背景都给他交代清楚?3、 张差不是一个白痴,自知难逃一死,为什么没有选择更痛快一点的自杀?4、 如果真是郑贵妃安排的一切,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难道单凭一个手持木棒的平民就可以轻易杀死太子?5、 庞保、刘成最后被秘密处死可以理解为“息事宁人”,那么万历帝对郑贵妃的处理态度就存疑了,一个触动国本的阴谋者,居然事后没有收到一点牵连?6、 太子在遭受到生命威胁之后,为什么能够“既往不咎”地放过了郑贵妃和福王?   

再来说说“红丸案”: 1、 朱常洛登基后为什么还能接受想害死自己的政敌郑贵妃送过来的美女?2、 朱常洛得病后为什么会服用与郑贵妃关系较好的太监崔文升的药?3.、朱常洛病情加剧后为什么会有一个鸿胪寺丞李可灼来献红丸?4、 一颗红丸吃死一个皇帝,相关责任人居然最后都安然无恙,是谁在背后周旋?5、 如果说有人要朱常洛的命,那么朱常洛死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6、 朱常洛死了之后,又是哪些人?以什么方式在收拢残局?  

最后说说“移宫案”: 1、 为什么李选侍会不惜与郑贵妃结盟而谋求立后、不顾朝中大臣反对而欲据乾清宫“谋挟皇长子自重”?2.、那些一向从容不迫、儒雅温和的“东林党人”为什么一改往日做派,失去冷静与理智,不计后果地去抢皇长子朱由校?3、 为什么时当时官阶低微的都给事中 杨涟 、御史 左光斗 可以直接冲进皇宫抢人?4.、是什么原因让一直视李选侍(西李)为养母的朱由校在登基后宁愿背负不孝之名也要毅然决然地去揭露、打压其宫闱恶行?5.、李选侍的宫闱恶行真的就是“实至名归”吗?6、 如果朱由校真的如此痛恨李选侍,为何后来又会重用李选侍曾经亲密的战友魏忠贤?  

通过上述分析,大家还会觉得“三大案”过程简单吗?再结合后面的反复翻案,恐怕这些事情的背后有很多让我们错过真相的逻辑的复杂吧!

“ 梃击案 ”的幕后主使很明显不是郑贵妃 。给你一根木棒,让你横冲直撞地去帮我干掉太子?然后凶手被抓了就直接供出幕后主谋?显然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 那么“ 梃击案 ”布局者的嫌疑就要落到太子党——东林党人身上了,东林党人顺利把他们支持的太子朱常洛推上皇位,不惜自编自导了这场“苦肉计”。“ 梃击案 ” 虽然矛头直接指向最大的威胁——郑贵妃和福王,但其实是东林党人争夺政治话语权的一种不择手段。 因为此时福王朱常洵已经到洛阳就蕃一年了。万历显然是了解这其中的龌龊的,所以郑贵妃和福王才会不受牵连,但同时朱常洛接位也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注定只能采取“和稀泥”的方式将案将草草了结。 秘密处死两个无辜的太监算是万历和东林党达成了共识。太子朱常洛是受益者,自然也不会反对什么。而达到了政治目的的东林党也不想彻底激怒万历帝,所以见好就收了。 所以,“ 梃击案 ”就在大家的心照不宣中结束了。

等到心里什么都明白的朱常洛登基后,东林党人对他的控制欲让他感觉更恐惧, 而且他心里十分的清楚郑贵妃其实很无辜,并且已经向现实妥协了,所以朱常洛才会放心信任郑贵妃 。从战略角度上来讲,要削减东林党人的影响,还需要借助郑贵妃的力量。至于李选侍就更没有理由要迫害朱常洛了,因为她本身就是朱常洛最宠爱的妃子,朱常洛好好地活着,她的利益才有保障。至于 历史 上说她勾结郑贵妃,推选郑贵妃为皇太后,让郑贵妃推选她为皇后,这其实只不过是两个女人想在政治上抱团取暖而已。 东林党人经过朱常洛上台后的一连串举措,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扶持上台的皇帝原来背后别有用心,自然难免狗急跳墙了 。如果朱常洛是因病而死,最合理的死法也应该是死在太医手里。为什么会有一个鸿胪寺丞李可灼来献红丸,直接导致皇帝毙命?这背后如果没有人刻意给这次事故开口子或者谋划组织,显然是难以想象的。 显然,东林党在这次案件中的嫌疑还是最大的。

朱常洛死后, 李选侍孤儿寡母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 。况且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李选侍再蠢她也知道这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操控着这一切。 出于自我保护也出于对权力的渴望,李选侍选择“挟持”年幼的朱由校坐地起价。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朱由校是由李选侍长期抚养成人的,两人的感情基础很好。而且李选侍对朱由校的抚养权力是经过朱常洛许可的,李选侍的亲生儿子夭折了,一直把朱由校视为己出。最后,“移宫案”又在东林党人的猛冲猛打下草草了事。但是,时任都给事中的 杨涟 、御史 左光斗 能够直接冲进皇宫中去抢夺朱由校,本身就已经足够耐人寻味了。 朱由校继位后,也是十分清晰地感觉到身不由己,就连对自己的养母李选侍都要违背初心地去诋毁、打压。所以在根基渐稳之后,又刻意培植了乳母客氏和魏忠贤的新宦官势力集团,用来制衡东林党。

后来也恰恰是魏忠贤大势渐成的时候,对“三大案”进行第一次翻案,并借此对东林党进行了一次大清洗 。尔后,宦官集团和东林党围绕着“皇权”反复厮杀,此处就不展开讲了。但是,从这种政治逻辑的分析结果来看,“明末三大案”就是一部精彩的权谋剧。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东林党就是导演兼主演,但是东林党无疑是其中戏份最多、份量最重的一个角色。

通过上述的描述和分析,其实我们并不难找出明亡的真正原因。 常年的政治内斗,使得大明朝廷的势力分布已经严重失衡,无论是重用宦官的 熹宗还是打击宦官的崇祯,他们鉴于自身能力和格局的限制,一直都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过往矫正之路上渐行渐远,而早已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却再也经不起长久的折腾了,终于要亡了。

所以,在 历史 上有一句“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的戏言,虽然不能当真,但也完全不是没有道理。假设崇祯没有急于弄死魏忠贤,而是温和地去调节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政治平衡,也许明朝并不会亡得那么快。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不要犯极端主义,用一种极端去解决另一种极端,无异于饮鸩止渴。 比如,我们爱一个人没必要把他捧上天,我们恨一个人也没必要把他往死整。当你把所有的敌人都赶跑,你的身边全是“朋友”,那么这些朋友一定会出现你新的敌人,反之亦然。

崇祯帝打压宦官集团,启用文官集团,你能说他错了吗? 但是大家可以去看看在大明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在干什么?在窝里斗、在明哲保身、在发国难财……一个权贵们宁愿把财宝藏在家里等李自成进京来抢,也不愿意资助或借给国家做军费的明朝,能支持多久呢?

当然,明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崇祯虽然志气和骨气都有,但是才气和静气却不足,就是一个主要原因。 什么事情都想立竿见影,什么事情都要责全求备,还刻薄寡恩、不讲方法,还疑心甚重、信心不足……但是,其重要的原因甚至说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争来争去的大明朝到了崇祯手里,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崇祯的能力已经堵不住那些此起彼伏的漏洞了。

最后,回到“明末三大案”这个话题上来,套用一句话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一连串的疑案背后是一连串的丑陋,皇帝、宦官、文官,没有谁是干净的! 我最为感到失落的是以“东林党”为首的那帮文官,真是愧对文化、信仰和风骨这几个词!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我还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体会到一个道理: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创造一种新的平衡局势,那么千万不要盲目去打乱原有的平衡。即使很多时候原有的状态会让我们感觉很不舒服,但是乱动手术,只会让我们更不舒服,甚至活不下去了。

本文标题: 梃击案会是太子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412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怎么治疗癌症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有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