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与燕王喝酒时燕丹为什么砍下琴女的手

发布时间: 2022-10-28 14:00: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荆轲的历史故事是什么?早年经历,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

荆轲与燕王喝酒时燕丹为什么砍下琴女的手

荆轲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早年经历 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2]  燕市高歌 荆轲到燕国以后,和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3]  好友举荐 过了不久,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肴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4]  过了一些时候,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光,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丹。[5]  太子丹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丹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丹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于是田光要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6]  燕丹礼遇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丹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丹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丹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轲为上卿,住进上等的馆舍。太子丹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7]  易水送别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忠厚老实之人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荆轲明白太子丹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8]  当时太子丹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丹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暴秦。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9]  太子丹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10-11]  图穷匕见 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仓促之间,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目眩良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回。
刺秦失败被杀

荆轲在宴会上夸美女手美,为何燕丹会斩下其玉手给他?

太子燕丹是大义凛然的人吗?燕丹宴请荆轲,美女琴师弹琴助兴,荆轲说手好美,燕丹斩下玉手盛放在盘子里献上!

《秦时明月》是一部风评很高的动漫,它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主要剧情,里面的许多事件在历史上都是有迹可循的,其中叙述的很多人物也与真实历史上的他们极其相似,比如说嬴政赵高等等。当然,一部作品必定会进行艺术加工,这就让一些人的形象变得与真实历史不那么相符,我们今天要说燕丹就是一位不是特别符合真正历史形象的角色。

在动漫当中太子丹是墨家的上一代掌门人,他带领着诸子百家创造了青龙计划,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大秦帝国的暴政。除此之外他还带领着墨家众多门人弟子帮助天下百姓脱离战争的深渊,可谓是一个非常大义凛然又忧国忧民的形象。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的燕太子丹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一提起燕国太子丹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荆轲刺秦事件了,而太子丹之所以能够被历史铭记也是因为他策划的荆轲刺秦事件,那么我们就从这一历史事件开始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这荆轲刺秦事件本身的是非。我们先不提天下局势分分合合的变化情况,燕太子丹对于当时的天下局势把控就非常的不确切。在荆轲刺秦之前也有许多的刺客的事迹被传的轰轰烈烈,但是他们要不然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人恩怨,要不然就是为了一地领土的些许争端,比如专诸、要离或者曹沫。

但像是太子丹那样意图让荆轲提一把匕首就改变天下局势的目的是闻所未闻的,所以我们单从太子丹的这一目的来看,这个人的眼界就是十分狭隘的,哪怕是荆轲真的杀死了嬴政,秦国的实力也是摆在那里的,并不会对燕国带来多大程度上的助益。

如果说燕太子丹是想要秦国陷入内乱从而一举击破的话,难道他对于之前的历史没有任何了解吗?不说其他秦国国君在位期间,就单纯嬴政在位期间也发生过内乱,可是秦国依旧是纵横天下,所以说太子丹这个人本身的政治眼界就非常短浅,与动漫当中描绘的那一个可以联合诸子百家的人有着很大差距。

其次是太子丹的为人上。为了荆轲能够心甘情愿地帮助他完成刺秦计划,他对于荆轲的讨好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曾经有历史记载,荆轲偶然在河上以打水漂取乐,太子丹就可以送他满筐金片供其玩耍;荆轲偶尔提起马肉,太子丹就可以为他杀许多千里马供其品尝。太子燕丹为了目的会不择手段,其礼遇荆轲的故事被世人流传。

史料文献《燕丹之》有这样的记载“太子丹与樊将军,置酒於华阳台,有美人能鼓琴,轲曰,好手也,断手以玉盘盛之。”轲曰“太子遇轲甚厚”。

太子丹和荆轲两人在华阳台饮酒时,叫了一漂亮的女琴师弹琴,荆轲称赞说,这美女手好漂亮,太子丹听后,就立即将美女送给荆轲,谁知道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江湖大侠荆轲竟然不近女色,礼节性地推脱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她的手好看;荆轲的好意,却被太子丹误解了,可怜了这个琴师,太子丹眼睛都不眨一下,命令手下将这位年轻美貌的琴师一双玉手斩下,血淋淋的手用玉盘盛放送给了荆轲,此时的荆轲正在诧异中,只能无奈说到,太子丹对我太好了。

凡此种种都能够表达出太子丹这个人本身的人品缺陷,这一点也与动漫当中所描述的那个心怀天下的形象有着非常大的出入。

实际上,单看荆轲刺秦事件的谋划,太子丹好像是为燕国设身处地的着想,但是秦国之所以攻打燕国借口就是荆轲刺秦事件,因此他实际上是间接的为秦灭燕提供了帮助。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太子丹并非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治国之人。

是荆轲在试探燕丹。试探燕丹是否会臣服于他,如果燕丹不那么做,那么荆轲就有理由认为他造反。
那个年代的贵族们都不把下人当人看的,认为他们都只是自己的财物,生死存在都是主人决定,荆轲夸美女手好看,太子丹就砍下美女双手送给荆轲,以讨好荆轲。
燕太子丹为了拉拢荆轲才这么做,因为他信任荆轲,能够完成自己交给他的任务。

【西风不瘦】钟爱的好联赏析(之三百六十)(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诗词名联,即上下联出自同一诗词作品,两句正好对偶,自然成联。

上下联都是出自魏晋时期诗人阮瑀的《咏史诗》。

【诗歌背景】

荆轲刺秦王,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前,秦国灭燕国之前的一件大事——一件曾被大书特书的关键事件,或者说是燕国灭亡的导火索。

《战国策·燕策三》有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也特意为荆轲立传,对于咏荆轲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

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咏史诗》曰:“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陶渊明也曾作《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姜姓,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因古时“荆”音似“庆”,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也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荆轲迁居卫国后,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国43代君王,系魏国的女婿),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古邑名,亦作“野”,其地在今河南沁阳)。

荆轲离开卫国后,路经榆次,曾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gě nie),姓智,全名智盖聂,是晋国贵族智氏后裔,战国末年剑术家,号称天下第一剑客。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载,荆轲曾于盖聂讲论剑术,讲论剑术的时候,讲到不合之处,盖聂发怒了,瞪着眼看荆轲,荆轲便离开了,而且是马上就驾着车走了。

盖聂知道这个消息后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后来漫游到邯郸,与一个叫鲁句践的博弈,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大声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之后不再见面。

荆轲刺秦失败后,消息传至鲁句践那里,鲁句践深感后悔。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荆轲到燕国以后,结识了当地的杀狗的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并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杀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并将其推荐给了太子丹。

【作者简介】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原文】

《咏史诗》
【魏晋】阮瑀

 

【类似作品】

【燕丹养勇士】《拟燕赵多佳人》周紫芝·宋

【燕丹善养士】《咏荆轲》陶潜·魏晋

【图尽须臾见匕首】《荆卿歌》赵善庆·清

【胡不长携西入秦】《次张邦式韵》谢逸·宋

【长驱西入关】《悲愤诗二章》蔡琰·汉

【素车白马】《时人为缪文雅语》无名氏·魏晋

【白马走素车】《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唐

【素车白马交横驰】《和章都官洞庭诗》刘攽·宋

【素车白马城南路】《张大资夫人挽词》孙觌·宋

【白马素车分散后】《孟郡王挽词二首》周必大·宋

【几人白马素车来】《别高九万》刘克庄·宋

【素车白马空明上】《观潮》俞德邻·宋

【素车白马迎道旁】《林殿院挽词》徐积·宋

【素车白马春郊道】《陈丈挽诗》李新·宋

【素车白马纵横骛】《望潮》李纲·宋

【素车白马人归后】《挽何南坡》王柏·宋

【不似素车白马】《女冠子 竞渡》蒋捷·宋

【白马素车东去】《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辛弃疾·宋

【白马素车三巷路】《周济美挽词》韩元吉·宋

【素车白马作前驱】《酬王哦松八景 浙江春潮》释居简·宋

【素车白马月中游】《湖州歌九十八首》汪元量·宋末元初

【白马素车回去】《鹦鹉曲》冯子振·元

【素车白马兮来桑林】《补古乐歌五首 祷旱》周巽·元

【白马素车来故老】《送陈元纲巡检葬亲毕还乌江》岑安卿·元

【素车白马尤雄武】《浙江潮》叶颙·元末明初

【白马素车江海上】《钱塘春感六首》王逢·元末明初

【白马素车出门去】《北邙行》梵琦·元末明初

【素车白马违心约】《哭童大章庶子》丘浚·明

【素车白马为君死】《荆卿歌》叶春及·明

【素车白马怒号无】《伍行人庙》张元凯·明

【白马素车应浪说】《钱舜举江潮图》张宁·明

【素车白马情未足】《再过刘会卿丧所卜胡姬为尸仍设双俑为侍命伶人奏琵琶而乐之》张献翼·明

【素车白马出燕关】《读礼感怀》徐熥·明

【此日素车驱白马】《送兴公弟之吴为先人乞铭》徐熥·明

【素车白马来天外】《旭日观潮》樊维城·明

【素车白马相喧呼】《观潮歌》王稚登·明

【素车白马来何方】《秋日泛舟钱塘观潮放歌》胡应麟·明

【白马素车应有日】《哭沈君接》沈守正·明

【白马张素车】《题解石帆追褒册子》倪元璐·明

【素车白马追何及】《桂江舟中寄挽故粤西学宪樊孟泰二首》邓云霄·明

【素车白马者谁子】《后汉书十五首 范式》郑学醇·明

【素车白马易水阳】《读荆轲传》张穆·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与争雄】《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屈大均·明末清初

【白马素车难送君】《送季子扶两尊人灵柩归葬钱唐》屈大均·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驾虹蜺】《钱塘江观潮》许承钦·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来何事】《梁聘妻黎贞女诗》陈恭尹·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入君门】《柏舟行为区母陈太君赋》陈恭尹·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钱塘下】《醉月滩怀李白》李雯·明末清初

【白马素车长在望】《西陵渡即事》毛奇龄·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厌金杯 吴山雪望》沈谦·明末清初

【知否素车白马】《挽徐邦道联》待考·清

【白马素车】《挽曾国荃联》萧仁晖·清

【素车白马几忠魂!】《次韵答宾南金陵》丘逢甲·清

【素车白马千秋泪】《再叠前韵》丘逢甲·清

【素车白马千秋泪】《再叠秋怀韵》丘逢甲·清

【素车白马伴神旌】《斑竹园》全祖望·清

【素车白马】《挽黄月楼联》吕景端·清

【并驱素车而白马】《观海潮作歌》弘历·清

【素车白马钱塘次】《卢沟桥观浑河滥漫歌》崔应阶·清

【痛此日白马素车】《挽曾国藩联》应宝时·清

【驾素车白马】《百字令 咏史》曹贞吉·清

【素车白马城东来】《妖梦行哭东郊刘子》李锴·清

【素车白马何由达】《哭黄伟山内兄》林占梅·清

【素车白马休相问】《宿钱唐江上》汪中·清

【素车白马送君还】《挽黄仲则》洪亮吉·清

【白马素车我敢后】《挽石朴斋》章甫·清

【素车白马云中跑】《到石梁观瀑布》袁枚·清

【素车白马龙伯游】《听涛歌》许建勋·清

【今日素车白马】《水调歌头 广陵送李长文学士北还》邹祗谟·清

【素车白马】《挽潘棣敷联》陈澧·清

【依旧素车白马地】《朝鲜参政海崖使君游历至嘉州过访郡斋情深文明语及三韩国是并中夏大局忧愤形于词色殆豪杰之士也临行书联语见赠并祈一诗乃为长句报之》雷钟德·清

【素车白马望江干】《哭大宗伯龚芝麓先生》魏裔介·清

【白马素车争迎哭】《天山曲附香妃外传》杨圻·清末近现代初

【素车白马我来迟】《代玉公挽王承斌上将》杨圻·清末近现代初

【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虞美人》王国维·清末近现代初

【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丁克涛·近现代

【看今朝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东武剑郎·近现代

【看今朝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待考·近现代

【看今日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待考·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悲悯生·近现代

【痛此日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戴膏吾·近现代

【素车白马显神仪】《挽陈其美联》杜镛·近现代

【白马素车公归去】《挽钱福绥》杨青·近现代

【素车白马吊英雄】《挽陈其美联》王凤飞·近现代

【行矣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王文庆·近现代

【素车白马梦中来】《代谭子贞挽关果忱》荣孟枚·近现代

【素车白马吊英魂】《挽陈其美联》薄子明·近现代

【睹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袁希涛·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郭以元·近现代

【白马素车追伍相;】《挽陈其美联》顾余·近现代

【满素车白马;】《挽汪母联》吴恭亨·近现代

【素车白马我来迟】《哭空山人四首》张瑞玑·近现代

【素车白马纷纭甚】《感事寄秋叶用原韵》李光·近现代

【素车白马塞路】《水调歌头 戊社八集,分韵得飞字》王理孚·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陈德霖》李释戡·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京剧名青衣陈德霖》李释戡·近现代

【素车白马气何雄】《曲江潮》汪石青·近现代

【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虎行》李贺·唐

【渐离击筑荆卿歌】《易水行》何景明·明

【渐离击筑荆卿歌】《张啸山题诗拙集颇喻鄙人甘苦之旨次韵寄答》蒋敦复·清

【伴渐离不击筑而歌】《满江红 空军三勇士》卢前·近现代

【击筑要离歌变徵】《重阳前一夕荆园月下慨然成咏》李洸·近现代

【击筑离歌悲易水】《易水湖》崔荣江·当代

【击筑长歌渐隐沦】《寄子与》王世贞·明

【容谁筑倚渐离歌】《寄兄弟》吴铭道·清

【荆卿之歌渐离筑】《东长安街吊三烈士》连横·近现代

【渐离初击筑】《市》李峤·唐

【渐离击筑荆卿舞】《将进酒》周密·宋

【击筑叱起高渐离】《放歌行》汪莘·宋

【击筑又死高渐离】《易水歌》杨维桢·元末明初

【击筑先寻高渐离】《登西城嘉禾楼重送张?山赴部》卢楠·明

【渐离击筑同荆卿】《荆卿歌》叶春及·明

【渐离击筑已绝响】《高阳行赠范司成菁山》屠应埈·明

【击筑伤渐离】《拙逸诗为萧孟正题》徐庸·明

【击筑应难逢渐离】《建溪逢游宗振》徐熥·明

【击筑无人识渐离】《感怀次蔡参军韵》高启·明

【酒酣击筑思渐离】《送友人载入蜀》解缙·明

【击筑正遇高渐离】《醉歌赠别刘希尹》顾璘·明

【击筑邀渐离】《戒装武林别施蔡二生》胡应麟·明

【又不见渐离击筑徒悲号】《南都留赠谷元厚之并寄别文明玉吕静父长方至卿燕孺七子》胡应麟·明

【渐离击筑渺愁予】《沈彤庵师疏荐同门高寓公史才兵略应以列卿召闻寓公躬耕养母有终焉之志诗以寄怀》谭贞良·明

【击筑邀渐离】《同社中诸子赋百韵》释函可·明

【击筑谁知高渐离】《同关中杨勖肖宋珰传以忠吴晖王养蒙西蜀邓合何采燕集》黎民表·明

【渐离为击筑】《燕市篇》屈大均·明末清初

【渐离虚击筑】《过易水》熊文举·明末清初

【无复渐离击筑】《望远行 送方邵村游山左》梁清标·明末清初

【悲如渐离击筑燕人慷慨泣市上】《长啸歌赠孙雪庵》屠粹忠·清

【试问击筑渐离】《百字令》曹贞吉·清

【渐离击筑声何苦】《荆卿歌》赵善庆·清

【又不见渐离击筑咸阳市】《游侠篇》钱奕·清

【击筑高渐离】《匕首》顾峵·清

【渐离击筑】《兰陵王 步天涯临风兄》陈初越·当代

【对比赏析】

诗词·散曲《咏荆轲》①,原文与翻译、赏析

【魏晋】陶渊明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荆轲,战国时卫人,后入燕,为燕太子丹报仇,以奉献燕国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②燕丹,燕太子丹。士,指诸侯的门客。③强嬴,指秦国,秦王姓赢,故称。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因秦王对他不好,逃回燕国,便招募勇士,图谋刺杀秦王。④百夫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⑤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⑥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⑦素骥,白马。《史记》载荆轲从燕国出发时,太子丹与门客都穿戴白色衣冠以表死别,相送于易水之上,故作者推想马也是白的。⑧指,撑起。危冠,高冠。⑨长缨,用以结冠的丝带。⑩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11)渐离,高渐离,荆轲的好友,善于击筑。筑,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筝。(12)宋意,燕国的勇士。(13)萧萧,风声。荆轲出发的时候曾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为此句之本。(14)商音,商声为五音之一,其音悲凉。(15)羽奏,羽声也为五音之一,其音激昂。(16)顾,回头看。(17)盖,车盖,此指车子。(18)凌厉,勇往直前的样子。(19)逶迤,曲折漫长的样子。(20)图,指燕国地图。荆轲将匕首藏在图中,图穷而匕首现。事,指谋刺秦王之事。(21)豪主,指秦始皇。征营,同“怔营”,受惊的样子。(22)疏,生疏。(23)其人,指荆轲。没,死。

〔赏析〕

清代的大诗人龚自珍曾有《舟中读陶诗》云:“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虽然其中寓有龚氏自己的身世之感,却也看到了陶渊明在歌咏荆轲中寄托了慷慨激烈的志趣。这首《咏荆轲》是陶诗中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前四句像是一篇引子,由燕太子丹而引出荆轲,说他善于养士的目的在于要报强秦之仇,他的门客都是百里挑一的豪杰之士,而“岁暮得荆卿”一句不仅归到荆轲,而且给荆轲的出场涂上了一层卓然独立、气压群雄的传奇色彩。于是作者笔锋一转,续写荆轲出京时的非凡气宇。他既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因而提剑出都,慨然赴命了。当时送行的场面是悲壮动人的,据《战国策》与《史记》的记载,太子丹与他的宾客们都一律穿着缟衣素服去易水边给荆轲饯行,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死别,所以诗人想像那些良马也必然是白色的,它们在大道上嘶鸣,像是预知荆轲的一去不返。诗人用怒发冲冠、猛气冲缨来刻划荆轲的英雄气概,犹如寥寥几笔粗犷有力的线条,便将一个嫉恶如仇的侠士形象勾勒得形神俱现了。饯别一段也主要依据《史记》的记载:“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而《淮南子》上又说:“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陶渊明采用了这种说法,意在从对送行之人的侧面描写中烘托出悲慨苍凉的气氛,使主角荆轲的形象更为丰满。高渐离撼人心魄的筑声,宋意响遏行云的高歌,商音凄楚,羽奏激昂,悲风萧萧,寒波淡淡,一切都染上了悲壮的色彩。“心知”一句既是指送行之人,也兼指荆轲本人,所以下面便转到入秦行刺的描写。“登车”以下四句用了铺陈排宕之笔写荆轲的义无反顾,凌厉直前,表现他叱咤风云、气贯长虹的胆魄。“图穷”二句将其行刺秦王的种种过程包举在十个字之中,而荆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至此也达到高峰。“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二句将前文陡然推倒,英雄慷慨激烈的豪情,只换得千古的憾恨而已。这里既交代了荆轲的结局,也表明了自己鲜明的爱憎。因而最后诗人感叹道:荆轲虽死,然千年之下,他的事迹依然令我激动不已。

诗人又采取了烘云托月的手法,着力于气氛的渲染与次要人物的陪衬,如“燕丹”、“百夫良”、“群英”、“渐离”、“宋意”等,但他们都围绕着荆轲这个中心人物而活动,这就是虚实互用的方法。此诗的语言也一反陶诗舒展平淡的风格,而多用凝炼而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因而后人每每以此诗为陶诗中“金刚怒目”(鲁迅语)式的典型之作。

至于这首诗深一层的寓意,有人以为反映了陶渊明对宋武帝刘裕弑夺晋室的愤恨,说明他心系旧朝,渴望有视死如归的豪杰之士出来为晋复仇。如结合陶渊明一生的出处行藏来看,这种分析是不无道理的,然而从诗的本身很难找到具体的实证。但它至少说明诗人在平静安谧的田居生活之中仍然不忘家国,心中时时激荡着感情的波澜,这首诗便是借咏史而偶然一露其峥嵘而已。

顺便指出, 在陶渊明之前以荆轲事迹为题材的诗已有汉末阮瑀和西晋左思的作品。 阮瑀的《咏史诗》其二说:“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此诗截取了易水送别的场面加以铺陈描写,陶诗显然有受其影响的痕迹。左思的《咏史诗》其六说:“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得之若千钧。 ”此诗侧重于荆轲燕市酣饮,旁若无人的片段,表达了作者藐视豪强的不屈个性,也是以史咏怀的名作。

〔评说〕

朱熹《朱子语类》:“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语言来。”

蒋薰《陶渊明集》评:“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
本文标题: 荆轲与燕王喝酒时燕丹为什么砍下琴女的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405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装了茶叶的茶仓放在保温杯里,仓底接近的水出现油状波纹,是怎么回事这个图里都王者们生在一世,各自国家在巅峰期谁能称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