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兵力在汉中之战中其实是占优势的,为何还是被刘备打败?为何还是被刘备打败?刘备在汉中之战中,之所以能胜利,有以下原因:第一是曹...
曹操兵力在汉中之战中其实是占优势的,为何还是被刘备打败?
为何还是被刘备打败?刘备在汉中之战中,之所以能胜利,有以下原因:第一是曹操的粮草不够多了,第二是因为曹操多名大将被杀,军心开始动摇了,第三是刘备得人心,将士们十分渴望胜利,第四是曹操的精力分散了,没有更好的谋划。
第一,曹操粮草不够了,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打仗时,部队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很多时候,谁的粮草的充足,也基本上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汉中之战时,刘备军队的大本营在成都,历来为天府之国,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军队的保障充足,自然就有强大的信心了,并且再加上诸葛亮的谋划,刘备军队的粮草就更不用担心了。而此时,曹操军队的粮草已经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士兵的情绪低落,军心动摇。
第二,曹操的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杀了,这件事极大的动摇了军心。军心对一场战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夏侯渊作为曹操的一员大将,和统帅,在战争中,就被黄忠轻易杀掉了,士兵的信心不可能不会动摇,而军队的军心一旦动摇,就很难再建立起来,自然离失败就不远了。,毕竟在优良的军队只要军心大乱,那么也就意味着离失败不远了。
第三,即使刘备兵力较弱,但是士兵们十分渴望胜利。刘备自建立政权以来,就为人表率,三顾茅庐更是让他收获了一大波好评,再加上为人亲厚,甚得民心,所以士兵们都十分愿意为他效劳。再加上汉中这块地方土地肥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地方,大家自然都想收入囊中了。但是这样的地方对曹操来说,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稍微的争取一下,并没有多重视。
第四,曹操的精力分散。曹操参与了许多战役,都分散在各地,曹操个人也十分喜欢双线作战,往往是东边打一下,西边打一下,精力一直在分散,双线作战往往需要很多的精力与谋划,曹操没有做好双边谋划,自然就失败了。
我对汉中之战的了解不多,但我认为曹操在此战中也没有什么优势,刘备的胜利似乎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一·曹操的迁民让他吃尽了苦头。
曹操从张鲁手中得到了汉中之后,虽然结为了儿女亲家,但是曹操并不放心,一方面对张鲁大加封赏,一方面又要防着张鲁再次倒戈,毕竟在三国时期人心总易变。
所以,曹操准备釜底抽薪,先将张鲁举家迁离汉中之后,再分批从将汉中人口迁往关中地区。
古代迁民是个大工程,迁民所过之处的郡县要管饭管住还要小心这些迁民哗变,可谓耗资巨大,曹操的后勤一方面要保证这些迁民有饭吃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又要保证大军有粮死不会断了给养。
而且古代人极恋故土,很多人根本不愿意迁走,民心不稳,时有小型暴动事件发生。但是迁民带来利益是巨大的,曹操已经决意迁民绝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和刘备打起来就不占便宜。
刘备的优势也尽在于此,要是曹操没有迁民,那么大耳朵刘备绝逼在汉中占不到什么便宜。
二·曹操根本就不想在汉中和刘备血战到底
刘备喊 :曹贼来战啊。
曹操回:打个毛线,你等我儿曹彰来干死你。
曹彰听说他爹喊他,赶往汉中,一看他爹已经回家了。
从这件事儿上,可见曹操就没有真心想和刘备打。
人口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比汉中这块地方具有更重要战略意义,关中人口稀少,曹操每次打仗后勤补给线就拉的巨特么长,所以曹操要迁民,一边是迁民一边是打仗,曹操吃不消,所以,一边消极打仗,一边积极迁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如果曹操没有从汉中迁民,那曹操就必然在汉中跟刘备死磕到底了。
不过这件事,一人一个看法,有人觉得曹操就是败了,为了不那么丢脸就说自己是战略上胜利,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曹操在两者之中选了其一,比如我,就比较倾向于后者。
汉中之战,刘备是卯足劲头的。因为刘备自称是汉家刘姓的后代,人家也尊他一句刘皇叔。当年他的老祖宗刘邦就是依靠汉中储备发家并且夺得天下的。对于刘备来说,拿下汉中意义重大。
关于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有效的史料记载比较少,我们只能通过前后两家的情况对比来看待这场战役。关于刘备能够取胜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刘备的决心比曹操要大,而且他也没有什么退路。
在刘备看来,汉中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本来三国时期,势力最弱小的就是刘备,在汉中之战之前,刘备跟以前相好的东吴已经发生矛盾了。起因就是刘备借了荆州不还,如果只是单纯的借荆州,孙权可能还不会太在意,毕竟两家是联盟关系。但是刘备借了荆州以后不断的攻城略地,地盘越来越大,后来还拿下了益州。孙权这就不乐意了,刘备可以存在,但是必须要在自己之下,不能反过来压着自己啊。于是孙权就想把荆州要回去,但是借地这事,就跟今天借钱一样,借钱容易要债难啊。刘备那种人,他怎么可能会还,而且还派一向瞧不起孙权的关羽镇守荆州。后来孙权不干了,直接就派兵打过去了。
刘备清楚自己的处境,于是又赶紧跟孙权议和,说要平分荆州,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孙权,这才作罢。
刘备急于跟孙权求和,实际上也是为了保住益州,迎接汉中之战。那时候曹操对汉中之战也是十分重视,他调集了大量兵马,因为一旦刘备拿下汉中,对北方的曹操威胁也是很大的。这个时候就要看两方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了。
对刘备来说他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兵力不足,在兵力上刘备无法跟曹操军队匹敌。但是他也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刘备的将领储备更强一些,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这些将领的含金量很高。另一个就是刘备的军队比曹军更加适应山地作战。汉中这个地方百分之九十都是山地丘陵,这对曹操军队中大部分都是北方平原的士兵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刘备这一方就不一样了,他们南方士兵本来就比较适应山地站。综合比较下来,刘备的优势反而还大一点,再加上他的决心更大,最后就算是勉强赢了。
刘备占据汉中以后,马上称王汉中,看来是挺威风的。但是马上就来事了,由于曹操失去汉中,畏惧关羽北伐,他开始跟孙权联合,而孙权早就对刘备不爽,欣然同意。就这样,关羽败走麦城,后来被孙权所杀。
而关羽的死导致刘备跟孙权彻底闹翻,再无缓和余地。刘备先是在曹丕称帝以后自己也称帝,然后执意要攻打东吴,连诸葛亮劝他都没用。而张飞由于急着给关羽报仇,又被属下杀害了。至此,蜀汉衰败的脚步是谁也拉不回来了。
所以,占据汉中这事,对刘邦有用,对刘备没用。
大家好,我是魁哥说三国,欢迎关注三国,专注三国,分析三国,一同探讨三国未解之谜。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汉中之战中,曹操率领大军支援前线,无论是兵力,还是战将,曹操都占据优势,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曹操以失败告终,刘备彻底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有下面两个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军士气低落,反观刘备军队士气正盛。
汉中之战中,曹操大将夏侯渊被杀,曹操年事已高,士气低落,兵无斗志,众人都对能否重新夺回汉中没有信心。反观蜀汉刘备这边,挟斩杀敌方大将夏侯渊之威,士气高昂,人人都对这场战争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曹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对曹操没有了恐惧。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拼了命,也会夺取汉中的。
其二,汉中对于曹操是“鸡肋”,而汉中却是益州门户,刘备志在必得。
而汉中相对曹操来说,就是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在鏖战无果后,于是放弃了汉中,撤回长安。最后,此消彼长之下,刘备在倾尽全国之力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彻底占领了汉中。
总结:正是由于上诉两个原因,汉中对刘备一方的重要性超过曹操,所以实力实力占优的曹操被刘备一方打败,最后,汉中归属了刘备。曹操年岁也日益增大,进取心小了,彻底放弃了汉中的争夺。
建安二十二年,占领汉中的曹操和占领四川的刘备在荆州之后,两个冤家终于再次近距离接触,俗话说,冤家路窄,两家心照不宣,手脚麻利的厮打起来,在前期夏侯渊、张郃等人侵入阆中、巴西等地,刚刚立足蜀地的刘备不得不派张飞等人反击。随即掀开了汉中之战的序幕,也基本奠定了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的西北部边界。
从张郃进入阆中到曹操势力退出汉中,汉中之战以曹操的彻底失败结束。这次失败是曹操继赤壁之战大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挫折,此战后三分天下的结局已定。对于饱经战火的老百姓来说,汉末乱世暂时安定下来,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汉中之战的时候,占尽优势的曹操最后输得一塌糊涂,还为此赔上了心腹大将夏侯渊。这一战虽然对曹操来说没有伤筋动骨,失掉的地方也是原来张鲁的地盘,而且刚刚占领没多久。和荆州相比,曹操显然对汉中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本来属于荆州的襄阳、樊城曹操死守不放,此后的刘备、孙权都没有能力啃下来。或许这个就是最后曹操丢掉汉中的原因,因为曹操不够重视。毕竟当时孙权在合肥搞事情、关羽在荆州虎视眈眈,远在辽东的公孙渊居心叵测。但是这一些都不是全部原因。并不足以影响全程汉中之战。
放眼朝内,前一年,汉献帝晋封曹操为魏王,旋即又加给曹操王冕,十有二旒,和天子一个规格。这一些僭越逾制行为人曹操在内部遭受不小的政治压力,他不得不将精力放在肃清内部反抗力量上。同年,因为魏国的建立,曹操不得不处理继承人问题,这个事情引来曹丕、曹植的两方争斗,最后以曹丕的胜利结束。
正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让曹操手忙脚乱,攘外必先安内,无暇西顾,西部的夏侯渊、张郃、郭淮等人显然不是刘备的对手。曹操失去了先机,没有足够的准备,这就是他汉中之战最后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没有准备好不要紧,战场临敌,在于随机应变,以少胜多的事情可不是没有。但是汉魏汉中之战的时候,曹操不仅没有准备,而且前线轻敌,使得曹操后劲不足。在刘备派遣张飞打败张郃以后,倾巢而出前来争夺汉中,这时候曹魏汉中守将夏侯渊,显然没有足够重视,作为主将的他亲临险地,于定军山被黄忠阵战。
知道汉中战事以后,曹操亲征,但是依然轻敌,没有全力以赴,显然力不从心,对手刘备则上下一心,率先劫烧曹操的粮草,使得曹操失去底气。而曹操阵营还没有从储位之争的斗争中缓过神来,曹植阵营的杨修散播消息,曹操将错就错退出汉中。
也就是说,汉中之战是曹操阵营内忧外患中被迫应战的,对于曹魏阵营来说,汉中确实鸡肋而已,丢了没什么可惜的,反正不会改变天下大势,稳住中枢大权才是关键,所以最后曹操在一连串失误之下,半推半就的放弃汉中。刘备藉此自称汉中王。
刘备有五虎将和诸葛亮,为什么还是干不过曹操和孙权呢?
蜀汉五虎将忠勇,是千军万马的敌人。诸葛亮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为他善于应变。他们都是一流的人才。
刘备都是基于他们。他为什么不能演曹操和孙权?
1、 曹操比刘备好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评价是:“有权做事,不抓魏武”,这意味着刘备在机智和能力上不如曹操。
在军事上,曹操亲自指挥战斗,刘备则主要依靠他的军事顾问和顾问协助作战。例如,攻占汉中要靠法正,攻打宜州要靠庞统,烧赤壁要靠诸葛。
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大都是经过刘备的同意而进行的。
因此,在夷陵战役之前,赵云是仅存的五虎将军。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有趣的尚淑玲和守军法正将军早逝。
刘元汉在战争中的军事能力不如刘元汉。
刘备在战场上已经很久了。我不知道他遇到了多少案子,比如烧大视野和烧赤壁。然而,刘勋的部队并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
可见,刘备对蜀武联的了解并不好,因为他的智力很差,他没有考虑时间、地点、人等。
赤壁战役失败后,曹操极力割裂蜀、吴。他和孙全心说:“进屋找张昭,外攻刘备”,他还与诸葛亮合著《诸葛亮书》:“今日献五斤鸡舌香,以示微义。”
与曹操相比,刘备发动了夷陵战争,摧毁了蜀吴同盟,使蜀汉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可见,刘备甘愿不如他的计谋。
2、 在家庭财产方面,刘备不如孙权
在三国时期,孙权是最有福气的师父。由于他父亲和兄弟和其余将军发起的Jiangdong的基础,他占据了吴国王的位置,统治了扬子江的一个角落。
孙权的创始人来自他的父亲孙坚。汉末,孙坚是最忠诚的。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说,“天下三分,且控一,坚一,后人强而后世”
他的哥哥孙策,被称为“小霸王”,勇敢善战。他在江东开拓疆域,战无不胜。18岁的孙权接任时,已经控制了会稽、武军、丹阳、榆章、庐江、庐陵6县。
与孙权相比,刘备有什么?他们的家庭背景,财富,社会影响力,以及他们所占据的领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除了十八代,这就像乞讨食物。
刘备只能靠别人到处跑。对此,陈寿由衷地感叹:“不放弃,不放弃,就不允许自己限制自己的钱。你们不仅要争利润,还要避免伤害到云儿。”
作为接班人,孙权年的父亲和哥哥创业困难重重。他们问张昭的内务,问周瑜的外事。他们迅速崛起。他们两个都贡献很大。
孙权甚至不必像曹操、刘备那样,在几乎每一场战争中都要带头。很多时候,比如魏朝的北伐,他只是遥控指挥后方。
在江东的转型过程中,君臣和谐发展。最后,他们把家族财产变成了皇帝的生意。
历史不以成败来评判英雄。刘备出身布衣,用人和作风成就了三足鼎立。这的确是古今中外少有的美谈。
官渡之战前,刘备在徐州聚集数万人,为何不敌曹操?
稍微了解一些兵法的人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更别说刘备手里既无重兵也无谋臣了!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战役,此战的交战双方是雄踞北方的袁绍和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袁绍座拥河北,兵多将广,大兵南下与曹操在官渡对峙;曹操虽然有天子在手,但四面受敌,形式危机。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曹操大败袁绍,并一鼓作气拿下河北,成为了北方最大的诸侯。徐州之战,就是官渡前曹操的一次热身战。
刘备,虽然后来成为蜀汉皇帝,但前期的刘备其实叫刘(流)浪更恰当。一直居无定所的刘备,机缘巧合下,占据了徐州。不过虽然有地盘,也有了数万的兵力,可是刘备手里并没有懂计谋的将领,关羽张飞虽勇猛,但刘备还是无法和曹操相比。
徐州之战,起因是刘备趁着打袁术的机会,从曹操那里借了兵,然后用曹操的兵去打曹操的徐州城,并杀了徐州守将车胄,自己占领了徐州。曹操此时正在全力准备官渡之战,听说徐州被抢,曹操也是大怒,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趁着北面袁绍犹豫不决没发起进攻的空当,曹操亲自带领大军杀奔徐州。
刘备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虽然新得徐州,民心未附,但还是硬着头皮准备和曹操干一仗。但没想到曹操来的迅速,根本没给刘备充分的准备时间就杀到了,刘备仓促应战,虽然也想过了劫营或犄角这样的战术,但均被曹操识破。三下五除二,刘备就被打的溃不成军、四散奔逃了。徐州之战,刘备只身投奔了袁绍,关羽和刘备的家小被曹操俘虏,张飞和赵云分别找了个山头落草去了。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人众而无谋,必败。
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兵力占尽优势,为何还是被刘备打败了?
曹操兵力自然是占优势的,整个三国时代,曹操自从统一北方之后,兵力在任何战场上都是占优势的。
夏侯渊战死是汉中之战的转折点,也是曹操无法取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士气是古往今来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士兵虽然多,但是都丧失了胜利的信心,无心恋战,畏缩不前就很难取得胜利。
夏侯渊身亡是比较偶然的,一开始刘备军队是处于劣势的,但自从夏侯渊被黄忠击杀以后,就变成了曹魏开始失利。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攻打下辩,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建安二十三年曹休识破张飞的疑兵之计,曹洪乘蜀军尚未集结,击杀雷铜、吴兰,张飞、马超败走。
同年,刘备派遣陈式攻打马鸣阁道,以此断绝许都与汉中的联系,被徐晃击败,死伤甚多。
七月,刘备亲自占领阳平关,九月曹操率军到达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刘备乘夜火烧夏侯渊鹿角,将军队分为十部,接连不断攻打夏侯渊的营寨,夏侯渊让张郃守东围,自己守南围,张郃那边攻势甚急,夏侯渊带精兵救援,亲自修补鹿角的时候,被黄忠袭击斩杀,自此曹营恐慌不安,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代统领汉中军队。
可以看出,一开始曹操并不想亲自来和刘备作战的,认为自己在长安督战就够了,直到夏侯渊居然在修补鹿角的时候被突袭战死沙场,这才亲自来汉中作战。
汉水之战赵云击败曹操,导致曹操死伤惨重,丢失了最为重要的粮草
曹操来临,曹营士气开始恢复,刘备这边就亚历山大,但是刘备就很会鼓舞人心,告诉众将士“曹操虽来,无能为矣,我必有汉川”,表示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不会改变什么,汉中自己拿定了。此时曹刘进入对峙阶段,曹操也下令搬运粮草准备和刘备打持久战,刘备也督促蜀中的诸葛亮“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倾尽全力和曹操一决雌雄。
黄忠刚斩杀夏侯渊,士气高昂,和赵云计议,应该袭击曹操的粮食基地北山,谨慎起见,两人约定时间。黄忠去袭击,过了约定时间依旧没有归来,曹操却带兵来攻,赵云见兵少,认为很难固守,心生一计,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惊疑,害怕有埋伏踌躇不前之际,赵云忽然率军出击,鼓声大作,曹操认为果然有埋伏,撤退之际自相践踏者甚多。
刘备听说以后夸赞赵云“一身都是胆”,军中号称赵云为“虎威将军”。此战过后,五月曹操就引军退还。此战虽然不见于三国志,却被很多史书认为是曹操退兵的最重要原因。
南宋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元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将军赵云击其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昭烈遂取汉中;明章如愚撰《群书考索》:赵云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蜀道崎岖,兵力优势不显,曹魏不善于山地作战,后方不稳,曹操也心力交瘁
曹操军队多是北方人,熟悉马战和平原作战,在汉中地势崎岖的地方难免施展不开,而且山地关隘作战,曹操军队数量的优势并不明显,施展不开,兵力虽多也是无用。
汉中之战爆发的时候,建安二十三年,四月曹魏的边疆也开始生乱,曹彰和田豫率军平定乌桓鲜卑之乱,曹魏面临两线作战。
曹操控制的朝廷内部也开始生乱,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正是汉中之战焦灼时期,朝廷内部爆发了吉本、耿纪、未晃的造反,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
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因此,汉中成了曹操口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接连不断的后方不稳也是导致最终曹操五月就引军退走的原因之一了。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在洛阳病逝了,也就是说汉中之战实际上曹操已经不是那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了,只剩下2年寿命的曹操,争雄之心也没有那么强了。更何况曹魏的世子之争也还没有解决,汉中之战因为鸡肋杀了杨修实际上曹操就已经决定了人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