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的原因,我认为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网友们如何看待蜀国灭亡的原因读完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之后。我归纳蜀国最早灭亡的根...
蜀国灭亡的原因,我认为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网友们如何看待蜀国灭亡的原因
读完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之后。我归纳蜀国最早灭亡的根本原因有三个。前两个是客观原因,第三个是主观原因。我先说前两个原因,第一是夷陵之战的蜀国大败。这是第一个原因,当时夷陵之战。刘备几乎动用了蜀国的全部兵力。结果反而被吴军陆蒙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兵力与国力,很多人都认为,蜀国的地理位置不好,国力太小。是错误的观点,其实在赤壁之战,魏国大败以后。蜀国当时国军刘备任用诸葛亮,赵云等人才。占领了很多魏国的城池,在刘备夷陵之战以前。蜀国的兵力与实力并不小于魏国。但是由于刘备为了给关羽与张飞报私仇。大军伐吴国,但是最后的结果反而被吴军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如果没有诸葛亮摆下八阵图,迷住了吴国大将陆逊等吴军。刘备几乎会战死死在吴军陆逊手里。或者被吴军生擒。而且刘备回朝后。为这次战争的失败,又气又恼。不就病死这一战争,极大了削弱了蜀汉前期的刘备与诸葛亮,与赵云等多年的战果与心血。无论是兵力和国力,都受了极大的损失。在蜀汉后期,由于夷陵之战的惨败,诸葛亮只能维持输过政治,经济与战果。却没能够将蜀汉发展强大起来。这是造成蜀汉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个重要原因是诸葛亮过世太早,当时,刘备病死后,整个蜀国无论是政治,兵力还是兵力战争,都靠诸葛亮一个人来维持。可惜的是诸葛亮过世太早,诸葛亮的早逝,极大的动摇了蜀国国力。在蜀汉后期,所有的军事与战争都靠姜维来维持。几乎都是姜维一个人顶着,蜀汉后期的军事与战争。可是姜维的才智远远不如诸葛亮。结果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第三个也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只听黄皓等小人的话,自己即位后整日吃喝玩乐,根本就无心发展蜀国国力。在夷陵之战惨败,与诸葛亮早逝后。蜀汉已经不堪一击,而且加上东吴北伐的失败。导致了蜀喊与东吴两国,无能合并伐魏。而且,这一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蜀国灭亡乃是天意。就像是武王伐纣一样,汉朝的气数已尽,如果再次建立汉朝,本身就是逆天而为,古话说,顺天者兴,逆天者亡!从好多蜀汉后期,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上伐魏的战争中,可以看出蜀汉的灭亡是根本的。如诸葛亮,第四次北上伐魏,本来当时就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期,但由于刘禅听司马懿散布谣言,黄皓等奸臣的话,怕诸葛亮谋反,所以,他让诸葛亮回朝。失去了这次北伐成功的好机会。还有,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一次交战,眼看大火就要烧死司马懿父子。结果天下大雨,扑灭了火。而且诸葛亮祈求天寿多活12年,点起孔明灯,只要7天之内火不灭,诸葛亮就能多活12年后,但是在第七天夜里,魏军偷袭蜀国大营。魏延向诸葛亮报信,结果扑灭了孔明灯。诸葛亮祈求天寿的失败!在三国最后,司马懿的后代统一三国。就明显了看出,蜀汉的灭亡乃天意,司马家族最后灭掉三国,建立西晋。乃是天意所在。人定胜天其实是只是人类的志向。只是说说罢了!但是天意不可违啊!这就是蜀汉灭亡最根本的三个原因。网友们看法如何,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回答。听听你们的看法!第一,从时间上来讲,远不如魏国和吴国的时间长。而且整个内部人员原来都是来自天南海北,没有合作经验,这就大大增加了内部争斗的可能性。如此一来一往,蜀国的实力就大打折扣。
第二,蜀国从地理位置上讲,说好听了叫做有险可守,说难听了叫做闭关锁国。自保是没有问题,但是要征战天下,不说粮草供给要耗费大量的人人力物力,就说你打出去了,到底对你来说是个肥肉还是个包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诸葛亮几次进军中原都被司马懿活活的拖死了。
第三,就是你说的那次夷陵大败。这不仅让刘备损失了大部分的人马,更直接导致了周围势力对蜀国的虎视眈眈。要不然也没有后来的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可以说,这一仗算是蜀国由战略攻击转为战略防守的重要标志。从此以后,很难见到蜀国对外有如此大规模的用兵。只是靠几次北伐维持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生存空间。
最后一条,就是整个蜀国的政治制度实在是不够完善,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在最后都有断层的危险。除了说明其人才储备不足外,更说明没有一套完善的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基本上就是,谁会说,奥,被领导看见了,中,这个事情你去办吧。然后,以后基本就没这个人什么事情了。这是浪费人才啊。
个人看法,有所疏漏,多多见谅。
蜀政之坏,由于后主愚暗,黄皓窃权,投机嗜利士人依附黄皓。皓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令宇掌握军权。姜维知之,给后主说:“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今皓诣维陈谢,维疑惧,因求种麦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不敢还成都。
而且,你的看法基本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三国志还真没怎么看出来。
小说不说了,在三国志里,蜀国灭亡有个很大因素,没什么有才能的当政人,说明蜀国的人才后继工作并没有作好,诸葛丞相太过事必躬亲要为此负一定责任,而且后主刘禅的教育也有很大失误,蜀国后期政策混乱,吏治也相当松散无效率,人民饥寒,又多劳役,如此不得人心,怎会不为所亡。
当然,最主要责任,确实如你所说是刘备的失败,等于他所建立的蜀国亦即是他所灭亡,逼得蜀国后期的经济、军事政策一直在为此付出代价。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过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
如果三国时期是蜀国统一天下将会如何?
我的观点是,如果蜀汉统一了天下,还不如晋统一天下。
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蜀汉这个国家内部存在缺陷,那就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之间相互倾轧,内部矛盾重重,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勉强还能压得住(只能说是勉强,李严的闹腾、谯周的反对,从来没停止过)。诸葛亮去世以后,三个集团就要大打出手了,试想一个益州都治理不好,天下十三州呢?
第二,蜀汉在名义上是东汉王朝的延续,也就是说继承了东汉王朝。那个时代的东汉王朝,不论是官吏管理,还是军事管理都已经腐化,特别是察举制、征辟制的选官制度已经变质,流行的应该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士人集团掌握国家权力是大势所趋,蜀汉逆天而行,祸不久矣。
第三,蜀汉的统治秩序在诸葛亮生前基本上是诸葛亮大权独揽,反观曹魏是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等文武合力,如果蜀汉统一了天下,假设诸葛亮还活着,像诸葛亮这样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能不能忙的过来呢?诸葛亮死后,蜀汉就乱糟糟的,蒋琬、董允、费祎、姜维都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大才能,只能期待新人才的涌现,这是在赌吗?
第四,正如前文所说的,蜀汉已经人才断档了,后继无人是蜀汉最致命的地方,自守已经很困难了,如果侥幸一统,恐怕没有人才支持,也可能会是一个短命王朝。
以上说了那么多,蜀汉即便是统一了,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士人集团还是会崛起,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同样会发展,进而带来的名门望族把持朝纲的现象还会出现,如果蜀汉反抗这些历史趋势,那就会灭亡,如果顺应历史趋势,就会成为新的晋朝。当然,可能比西晋朝更长远一点吧,毕竟蜀汉的皇族(亲王)没有实际的权力,和晋朝不一样,因此可能不会出现西晋的“八王之乱”。
三国时期的蜀国政权的制盐业究竟如何呢?
诸葛亮治蜀期间,经过对益州民情的深入考察,又与益州本地一些熟悉实际情况又有才干的人士深入交谈,把盐业生产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较盐铁之利”的经济政策,这项政策通俗地说就是实施盐铁官营。
生活中谁都离不盐,在古代,盐不是佐料,而是一项大宗商品,是财富的重要来源。蜀地盛产井盐,根据近代以来的研究认为,古代蜀地东起云阳、西至邛崃、北到汶川、南至西昌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丰富的井盐产区。
秦朝在蜀地设立盐官,全面管理井盐生产和交易。修建都江郾的蜀郡太守李冰,曾修建了广都的盐井和许多制盐的陂池。西汉有个叫王孙的人,以冶铁煮盐而致富,《史记》中描述此人非常富有,家财数千万,家中有僮仆上千人。
由于官方的介入,盐业生产技术也以蜀地领先。当时一般是一灶五锅,而蜀地可以达到一灶十四锅,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还有两灶二十八锅的,一天一夜,可以生产盐四石,色白如霜,质量上乘,是优质产品。
《华阳国志》记载,临邛县有一口“火井”,夜里此井能发光,照亮周围,人们要想得到这种光,先以火投入其中,过一会儿,下面会发出雷声,火焰便出,能照耀数十里。有人甚至用竹筒把井里面喷出的东西盛起来,可拿着走而终日不灭。火井旁边还有一口有水的井,取井火煮井水,一斛水可得五斗盐。不过,要是用普通的火去煮,就得不到多少盐了。
所谓火井、井火,就是天然气,蜀地不仅遍布盐井,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晋人刘逵为《蜀都赋》作注时说,煮井水还得用井火,一斛水可以煮出四五斗盐,用普通火煮,只能得二三斗。
至于冶铁,是与制盐业并重的另一项重要产业。蜀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冶铁也是蜀地的一项传统产业。据《史记》记载,西汉时蜀地卓氏、程郑在临邛冶铸,成为亿万富翁。汉文帝时把蜀地严道的铜山赐给邓通,邓通便专门经营铸造业,成为富翁。
汉武帝以后蜀地盐铁主要还是官营,至东汉中后期,官营渐解,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时,撤销了盐铁官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煮盐和冶铁,这两项重要的产业逐渐被一些大地主、大商人所垄断,他们个个富可敌国,生活奢侈,政府反倒财政吃紧。
在诸葛亮主持下,蜀汉把盐铁两项收归官营,设立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两职负责盐铁事务。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必须选熟悉基层情况又懂经济的人去担任。
诸葛亮向刘备推荐的司盐校尉是王连,当初刘备在葭萌起事,进军梓潼,县令王连闭城不降,刘备无奈绕城而走。刘璋投降后,王连也归顺了刘备,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又转任广都县令,皆有政绩。
三国时期的蜀国易守难攻 为什么蜀国不偏安一隅却多次伐魏?
作为诸葛亮的老乡,看待这个问题要全方位考虑。
一 当时的社会形势:
三分天下蜀国的领土最小,也最荒芜,不知看新三国的朋友们可有记得,李严为刘备伐吴的政策准备,三丁抽一,赋税加倍,蜀国现在看来就是四川及周边各地区,本身就是地广人少,再往南就是南蛮之地,山多,交通不便,虽说易守难攻,但总是战争中最吃亏的一个地方,刘邦,刘备,还有大西王张献忠,都从这个地方起家,都想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道理,但无论如何易守难攻的区域,总有破绽,哪怕是偏安一隅,也总会有内斗和革命的产生。而对比下东吴和曹魏,在地理优势上就占据太多优势了,尤其是拥有天下之腹荆州的东吴,更是对蜀国最大的威胁。
二 人才后期输出不足:
东吴先有周瑜,后有鲁肃,再有吕蒙,陆逊等人,才俊优势碾压蜀国,先不说偏安一隅可否合适,这个虎视眈眈的东吴对手,就足以让这个偏安一隅的蜀国常年不太平。再看曹魏阵营,司马懿家族树大根深,在整个曹魏后期牢牢把控着政权,虽说名将多以老病去矣,但司马家族却是曹魏后期最大的人才供给中心。反观蜀国,诸葛亮去世后,并无一人可统领全局,有句典故说的就是蜀国后期的人才现状,“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的后期蜀中人才储备之弱。
三 当权者眼光:
蜀国后主刘禅孱弱,没有多大的政治抱负,只想偏安一隅,纵观历史,凡是偏安一隅者大多不能善终,尤其在雄主面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平西王吴三桂的下场也应了这个道理。曹魏后期司马炎篡权称帝,但曹操留下了北方统一的局面,为晋朝的到来做足了准备。东吴后期孙权对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犹豫不决,内忧外患,导致内乱产生,也没得善终。总结就是,三国同时休养生息,不战的话。曹魏实力会数倍于东吴和蜀汉,北方和中原毕竟为人口密集地。从数学道理上立方也比平方大,这是很简单的基数问题。
不知道各位看官球球大作战玩过没有,前期多吃点别人的能量,自己才能壮大,自己足够强大了,呆在原地不动,都会有人上门送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