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根据正史刘禅应该不算昏君吧。诸葛亮就夸他聪明(应该不是拍马屁)。我只是想知道乐不思蜀究竟是怎么回事,刘禅真的...
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
根据正史刘禅应该不算昏君吧。诸葛亮就夸他聪明(应该不是拍马屁)。我只是想知道乐不思蜀究竟是怎么回事所谓乐不思蜀是说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刘禅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刘禅(207-271),字公嗣,蜀汉后主,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成为新皇帝。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蜀汉政事全归诸葛亮所有。其后,诸葛亮北伐,刘禅本不赞成北伐,但也拦不住诸葛亮。二三四年,诸葛亮病逝,刘禅亲自素服将诸葛亮灵柩迎回。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刘禅明显站在了魏延一边。他见魏延被杨仪派人杀害,就立即将杨仪贬为庶人,并改任蒋琬为大将军。其后蒋琬、费祎二人先后执政,两人死后姜维执政,开始再度北伐。刘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二六三年,邓艾四年围住成都城,刘禅开城门投降邓艾,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长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计!
B,也可能是刘禅装的吧!毕竟,当时已为阶下囚,少露不满就会被杀头的!就像后来的南唐李煜,因为一首虞美人,(其实这首词没流露什么造反情绪)被杀勒!
他之所以被丑化,是因为文学的缘故吧!毕竟蜀汉的覆灭要有一个人做顶缸的呀!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是从何而来的?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郤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郤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趁上茅厕时,郤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
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相信他的确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昏君不知亡国恨,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刘禅到底傻不傻?他为什么会乐不思蜀?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实在不可救药时,往往会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阿斗自然就是指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蜀国的第二任皇帝刘禅了。那么历史上的刘禅,是否真的那么愚不可及吗?
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帝位。在刘禅登基后的前十一年中,因为有了旷世奇才诸葛亮的辅佐,蜀国形势比较稳定。不过,由于一切都有了诸葛亮的打点,刘禅在此期间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刘禅开始独掌朝政。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了丞相制度,这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当时蜀国内部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明争暗斗已久,任命哪边的人做丞相,都会让另一边不服,从而导致内部统治的不稳定。而刘禅自己也不想再来个“大管家”帮他把一切事情都处理了。所以废除了丞相之职正好是符合了各方利益。
不过刘禅一生大多时候都没能摆脱诸葛亮的影子。在诸葛亮死后,又有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继续贯彻诸葛亮的施政主张。因此,刘禅纵使有心也很难有所做为,毕竟在当时蜀国人眼中,诸葛亮的想法和主张都是伟大、光明、正确的。
公元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魏国名将夏侯霸(夏侯渊之子)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这虽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但可以看出,刘禅还是具有一定情商,懂得招揽英才的。
刘禅执政后期,开始宠信宦官黄皓。很多史书上正是因为基于这一点,纷纷给刘禅打出了差评。
黄皓善于巴结和讨好刘禅,同时又在朝中玩弄权柄,排除异己。但刘禅对黄浩的所作所为也并非一无所知。大将军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同时他还命黄皓向姜维谢罪。
公元249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光禄大夫谯周的一番话让刘禅决定投降。刘谌请求背水一战,他不同意;霍弋希望带兵入成都,他还是不同意。在投降这个决策上,刘禅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强硬。
蜀国灭亡后,刘禅移居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乐不思蜀”的典故被后世许多人拿来嘲笑刘禅的无能和没心没肺。但事实上,刘禅之所以会“乐不思蜀”,并非是荒唐至极的表现,反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急中生智的自保策略。正因为刘禅近乎弱智的回答,才让司马昭对其彻底放心。
因此,刘禅其实没有世人所嘲讽的那样愚昧,但也并没有什么大智慧。他在位四十二年,没有什么大建树,也没有什么大过失。蜀国被魏国所灭,是两国实力差距导致的必然,而非刘禅一人之过。他就是一个在长辈(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过度呵护中,被消磨了激情,最后只求苟且享乐的一个庸人。
乐不思蜀的主角是谁?他为什么会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病逝白帝城,并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拼尽一生都没能统一三国,诸葛亮死后蜀国更没有希望,关羽,张飞之辈,得力的武将都以战死,军师没了,武将也没了,很快蜀国就灭亡,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成语,如草船借箭,败走麦城等等,那乐不思蜀是谁,一起来看一下。
一、乐不思蜀指的是刘禅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说的刘禅,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三国时期蜀国的主公,刘禅是刘备和甘夫人的儿子,当时赵云长坂坡救阿斗,就是救的刘禅,刘禅从小就聪明过人,刘备非常宠爱阿斗,但是阿斗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点越来越傻,刘备已经立储完毕,就一直以刘禅为太子。
二、黄皓诱导刘禅刘禅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个爱哭胆小之人,比他父亲的胆子还小,思想还特别的单纯,诸葛亮也是操碎了心,诸葛亮是刘禅的亚父,在自己死前就很担心,自己死后蜀国必定灭亡,诸葛亮替刘禅扫除了很多的障碍,但是却没有把他身边的黄皓给除掉。
三、刘禅投降魏国黄皓把刘禅一步步带进深渊,刘禅本身就比较愚钝,还在身边留一个黄皓,无疑等于自取灭亡,诸葛亮死之后,魏国马上对蜀国展开了攻势,刘禅的做法让很多人惊讶,竟然主动交出兵权,他害怕自己不老实投降的话自己会受到牵连。
刘禅到魏国之后,司马昭还给刘禅封一个官位就叫安乐公,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在羞辱刘禅,刘禅却不以为然,司马昭试探过刘禅,二人在吃饭的期间谈到蜀国灭亡的事情,在场所有蜀国人脸上都有悲伤的状态,有的还落泪不止,而刘禅就不一样,刘禅脸上毫无表情,只顾着吃饭。
司马昭看到刘禅脸上毫无表情,自己内心不由得慌起来,难道刘禅屈居在这里是有什么心思,立马开口询问刘禅的缘由,没想到刘禅却说,在魏国过的很开心,完全赶得上在蜀国,他愿意一直呆在魏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