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隐士都居住在终南山,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呢?首先一点,古代隐士和神仙在“得道”之前多数生活在黄河流域,就近找一座山定居学习是成...
古代的隐士都居住在终南山,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呢?
首先一点,古代隐士和神仙在“得道”之前多数生活在黄河流域,就近找一座山定居学习是成本最低的途径,从长安走到昆仑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终南山就成了首选。而且,秦岭山脉天然绵延数千里,物资丰富,不缺水和食物,冬夏分明,适合生活。地里种的树上长得就够一年吃的,隐士们在这里居住不存在生活问题。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就生活在蓝田山里“坐看云起时”。
最重要的是,终南山距离周朝首都、秦朝首都、汉朝首都、隋朝首都、唐朝首都,都很近,随时可以到长安到洛阳,入朝为官,征战天下。多数隐士“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不是说住在山里就能成仙的,大多数人还是想将自己的智慧获得社会的认可,哪怕自己老了,也可以指导年轻人成功,鬼谷子就是这种类型。
还有,古代的终南山和现在的终南山指的不是同一座山,神话里的终南山一直延伸到中亚昆仑山上去了,这也就似乎是成仙必经之路,理由很充分;而现在的终南山就是我们长安附近这么一点大地方,如今的隐士多数人只是一种情怀。
自古隐士都不是为了隐藏自己,超能力和智慧从来都是用来造福社会的。隐士的最高境界就是“网红级隐士”所有人都想见,却无论谁也找不到,比如老子、鬼谷子、王重阳这些人。而那些只是在山里面生活的群体,数量也很多,只能说是来体验生活的城里人,不能说是隐士。
俗话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城,大隐于朝”,中国古代有许多隐士,如秦末汉初著名的隐士“上山四好”。因为秦第一位皇帝实行了“烧书、投掷学者”等一系列残酷的政策,他们不想成为官员,所以他们长期居住在商山(现在在丹凤县、陕西省),后来形成了。然而,许多隐士却独爱钟南山。
首先,让我们看看隐士重返山林的原因。可以概括为:①避世而求道;②专心学习;③求医;④迅速勇敢地离开;⑤抄近路南下。现在让我们一个一个地看一看,看看古代隐士为何独爱中南山。
逃避世界就是逃避或脱离现实生活,避免与外界接触。中南山素有“天下修道,中南为冠”的美誉。河谷和河流分布密集,有温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植被。它具有“雄、奇、美、幽”的特点。此外,它远离城市,因此是一个理想的地方,避免世界和寻求的方式。中南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素有“长安三千黄金世界,中南百万玉塔”,“白云遮不住,山上红叶都是和尚”的美誉。它几乎是“没有地方,没有寺庙,难怪”。道教有老子、尹喜等人在此求道。他著有《观音子》九章,被后人视为经典。
当然,在这些寻求避世之道的隐士中,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逃不出这个世界。不过,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动荡时期和暂时情况。文章开篇即是秦末汉初著名的隐士“上山四号”,以及北周武帝在进行大灭佛运动时,经一大师知道佛法必须废除,便带了30多名弟子避而不见进入中南山,在山上修建了“七十二毛棚”,然后把毛棚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居形式,这成为中南山的传统,至今没有中断。
潜心钻研是古代文人毕生的追求。中南山幽静的田园环境为古代隐士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维和他的朋友裴迪在王川的不同行业互相唱歌。他们为王川20处风景画各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共40首。王维亲自收藏并作序。这是古老的王川收藏。此外,王维在王川最珍贵的史料是王川地图。据说此图“长二三丈”,“江乡风物,靡不毕备,精妙罕见”寻医问药。
古代名士为什么都爱隐居钟南山
因为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唐代,李唐宗室奉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建立唐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正是因为终南山的这些特点,使得终南山历代多有隐士。
正是因为终南山的这些特点,使得终南山历代多有隐士。知名隐士有如: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文始真人——尹喜,西周元勋——姜子牙,正财神——赵公明,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仙家——汉钟离,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药王——孙思邈,赐福镇宅圣君——钟馗,仙家——吕洞宾,华严宗师——杜顺,诗佛——王维,全真圣祖——王重阳,天子之师——王九思,还有诸多高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僧弼、昙鉴、慧安,昙无成、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南朝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智俨、善导、道判、慧贒、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辉、玄奘、虚云、飞锡、惟政等等隐居修炼于终南。
还有——新罗人金可记,卢藏(唐)、王嘉(晋)、江本实(明)、岐晖、张志坚、高鹤年、娄圭(三国魏)。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终南山
其一,终南山具有源远流长的归隐文化,受传统影响的结果。
中国归隐文化源远流长,魏晋的“竹林七贤”和陶渊明可以说是代表人物。
山水诗鼻祖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描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周围的庐山,但在这里完全可以通用,它给多少仕途失意者,现实生活失意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
如果一个人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那就看得开一点,走出生活圈子,进入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换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自陶渊明后,许多文人雅士,僧人,道士,现实生活不如意者都开始效仿前辈,纷纷选择归隐生活。
自中唐,大诗人王维叶落归根,选择在终南山一带隐居,并且建了一个高大上的别墅“辋川”,成天在终南山里吟诗作画,陶醉在大自然中,让后世许多人羡慕得不得了。经过王维的身体力行般的宣扬,让终南山的归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再下来就要数“终南捷径”了,如果对这个成语典故了解的话,就能明白现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去终南山了。
唐代一名叫卢藏用的人,想做官但找不到门路。于是,他一边隐居到京城长安以南几十里的终南山上,一边却随时观察着城内的动静。他故意把自己装扮成世外高人的样子,借助周边人传话,说有高人在此隐居。同时,他在山里发奋读书,写了大量诗文,委托小官送到皇上面前,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终于有一天,他的才华打动了皇上,被请出山,如愿以偿地做了官。
从卢藏用之后,那些名气或大或少,还没有顺利进入仕途的文人,一窝蜂涌向终南山,指望他们的才华被发现。从此“终南捷径”这个典故越来越有名。
其二,终南山山大沟深,幽静湿润,植被茂密,资源丰富,好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树林,为隐居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隐士生活重在一个“隐”,不被人发现和打扰,可以全身心的亲近大自然,用心灵倾听大自然的宁静和纯真,是所有隐士想要的生活。终南山的自然条件正好可以满足隐士们的需求。
终南山一带,每条峪口都有一条小河蜿蜿蜒蜒,自山顶向山脚流出来。每条河水都又很多条小溪汇聚而成,清澈的河水与溪水首先能解决隐士的生活用水。如果在没有水源的地方隐居,根本不现实。
终南山上,在春夏秋等三季,有许多野果,隐士可以采摘野果吃,能给身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更重要的是,终南山上中草药非常丰富,一些隐士懂药理,会自己采药、制药、配药,让自己免受疾病折磨。
其三,终南山上原来的村民搬走后,留下不少老房子,为隐士提供了住所。
在过去终南山一带,可以看到不少村落房屋零零散散的坐落在山上,东边几座,西边几所,人们生活非常不方便。于是,都鼓励村民搬迁到山下平坦的地方居住。
●“隐居圣地”终南山
《史记》载秦岭是“天下之阻”。大谷有五,小谷过百,北麓有72道峪,连绵数百里,气候宜人,风光绝佳。
从道家和风水学脉来说,中国的朝代兴亡与风水有关,昆仑山到中国东部有三条龙脉,秦岭是昆仑山直入东部的“中华龙脉”。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重要水源地,位居天下之中。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央公园”和“陕西绿肺”。
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中南山、周南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陕西周至县西部秦岭主峰太白山。终南山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是“道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
终南山自古多隐士,他们在这里搭茅棚、吃野菜、饮泉水、观日落、听鸟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就指的是终南山。
终南山这里,是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是中国南北界山,整个山海拔又高,山中有多种气候,各种气候植被分布较多,多样的气候让终南山有了多样的药材,在这里隐居很多药材都可以自己上山采集。
终南山是隐士的乐园。道教教祖太上老君老子、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财神赵公明、帮刘邦定太子位的“商山四皓”、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药王孙思邈、仙家吕洞宾、全真圣祖王重阳、关中名士李雪木等彪炳史册的名人都是在终南山隐居修炼。
1991年,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问世,揭秘了终南山至今保留的隐居传统,描述了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修行者的山谷隐居生活,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这只是登记在册的接受一个老板供养的5000余人,没有登记的只会更多。
几千年来,在秦岭终南山麓,神秘的上林苑、雄伟的阿房宫、隋建太平宫、唐修翠微宫……数不尽的别宫离所给“隐居圣地”增添了“王气”和神秘色彩。
●上林苑
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雄伟的阿房宫和宜春宫都在秦上林苑中。灞、浐二水自始至终不出上林苑;泾、渭二水从苑外流入,又从苑内流出;涝、沣、镐、潏四水纡回曲折,周旋于苑中。
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上林苑的规模,以现今的区域度量。东起蓝田焦岱镇,西到周至东南19公里的五柞宫遗址,其地广达三百余里。苑内山水咸备、林木繁茂,其间孕育了无数各类禽兽鱼鳖,形成了理想的狩猎场所。“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