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01骨笛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骨笛,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
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
骨笛
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骨笛,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骨笛。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经常吹奏的乐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
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专家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
贾湖骨笛的介绍
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有奖励写回答
百度网友9b7ecfa
2021-05-28
TA获得超过245个赞
关注
成为第3位粉丝
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诞生于中国,重现华夏文明几千年前盛况的古老吹奏乐器是什么?
河南是一个传统文化大省,这里积淀着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它也静观着万物历经千年的演变之旅。比如这里有一处最为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贾湖遗址,将八九千年前淮河流域的文化盛况,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几千年的风,从这个史前聚落遗址呼啸而过不复存在之时,出土于1984年的贾湖骨笛,却将几千年以前贾湖古人欢庆时的声音,穿越时光,完好无损地展现在当下历史之中。
贾湖骨笛的问世
在贾湖古笛出土之前,人们皆认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乌尔古墓所出土的那只笛子,才是现存最早的笛子类乐器。随着贾湖古笛的问世,人们对于最早笛子历史的认知彻底改变,那只能够吹出五声阶,跨越了几千年世纪变迁之后的中国贾湖古笛,是现存于世最早的笛子乐器实物,它也是全世界内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在改写中国历史的同时,它也改写着世界音乐史,它在世界史上都掀起了一股至今未能平息的巨浪。
单从国内音乐史角度而言,笛子一类的乐器,经常在文人笔下被描写为“羌笛”、“胡笛”,所以,在许多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笛子是西域胡人之物,而非华夏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乐器。比如王焕之所写的《凉州词》中,这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明确将笛子描述为西域乐器,汉唐之后,“笛子”作为诗词意象常用来在边塞诗中表达伤感之意,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外来乐器。中原大地上贾湖骨笛的出土,无疑改变了国人对于笛子的原有认知。当然,这份弥足珍贵的乐器实物资料,在它仍然能够吹响五声阶小调的同时,又展现出了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
贾湖骨笛的材质
从贾湖骨笛的设计角度而言,它的复杂与精妙之处,又在音乐、艺术、文化层面熠熠生辉。据考古学家考究得知,由于古笛的管身长度多在20多厘米左右,其管径长度在1.1厘米左右,再加上是骨头制造而成。经过专家推测,制造这把古笛的管身,大多取自大型禽鸟类的尺骨制造而成,比如丹顶鹤、鹰等大型飞禽。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制作笛子时的精巧工艺,所以整个笛子管声保留了飞禽类原有的尺骨造型,这种两边稍翘、中间呈凹陷形的骨笛,本身的线条就极具美感。
为何一把小小的骨笛能够历经几千年的日月变幻呢?这仍然与贾湖骨笛的原材料有关。考古学家更偏向于大多数古笛都是由鹤骨制造而产生这一客观事实。因为鹤骨的骨头硬度非常高,甚至都要比人的骨头密度高出30倍之多,所以用后骨所制造而成的笛子乐器,不仅使用寿命非常高,在深厚的泥土之下,它也耐得住几千年岁月的侵蚀,或许就连当时制造古地的古人都没有想到,用鹤骨所制造成的古笛,在斗转星移之后,为子孙后辈演奏出更加美妙的曲调。
不仅如此,贾湖骨笛的材质特征,也为后世的诸多笛子材质,提供了一个基础的造型工艺。古代的文人墨客、潇洒侠客,都喜欢带一把玉笛或者竹笛在身上,这两种笛子,其造型和发音效果都要远胜于古笛,但是它们的材质都有着冰凉光滑的特点,其实就是由于鹤骨本身就自带光滑的特点,再加上贾湖古笛又是笛类乐器的鼻祖,后世的笛子制造者都仿照古笛工艺来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笛子。正是由于有了骨笛的出现,中国古代笛子的特质才能如此统一。
贾湖骨笛的制作
除此之外,贾湖骨笛的加工工艺应当是制造笛子的过程中最复杂的一道过程。前文中有提到过,鹤骨是一个高硬度的骨质材料,即便是在机器工业如此发达的当下社会,都需要极为坚硬的材料当作钻头,才能够在鹤骨上打孔。但是几千年以前,根本没有现如今那么方便的手动或者电动钻头,所以在给贾湖骨笛开孔的时候,势必是一道繁琐又艰难的制造程序。
经考古人员研究,古人很可能利用了坚硬的石头或者是水晶,先打磨成钻头状的开孔工具,随后在采用螺旋往复的转动方式,在骨头上打孔。由于每根尺骨的长度、直径完全不同,所以每制造一把骨笛,就意味着要重新度量骨头的长度与钻孔的位置,这个过程极为考验匠人耐心。不仅如此,古人为了增强鼓励的美观性,匠人还会在古笛上雕刻图案、纹饰,他们有时候也会将自己的名字提在骨笛之上。
古笛的制作过程结束以后,人们一般也不会直接吹奏古笛,为了让古笛的外貌、笛声更加漂亮,每根笛子都会被放在屋内的大横梁上,经过烟气熏染半年之后,骨笛的外身会变成暗红色,这个时候一枚古笛才算真正制造完成。凝结着匠人恒心与毅力,镌刻着匠人汗水与岁月时光的贾湖骨笛,在那个时代的故人老去以后,就这样静悄悄的躺在地下几千年之久,等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绽放光芒。
贾湖骨笛的文化价值
穿越千年而来的贾湖骨笛,不仅仅是一把古老的乐器,它还承载着华夏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制造骨笛的材料多为鹤骨,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是一种极为高贵的动物。它高雅圣洁,象征着长寿与美好。在成语中众多,比如“闲云孤鹤、鹤唳华亭、驾鹤西游”;在诗词中也能够看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的经典名句,由此可见,鹤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古人之所以要用鹤的尺骨来作为骨笛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种美好心愿的寄托。
贾湖骨笛作为世界上最早能够吹奏的笛子乐器,奠定了中国音乐五声阶的形成时间,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说明了中国古人在民族音乐的发展上,一直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韵律。那个时代人们吹响贾湖骨笛,或许只是为狩猎成功而欢庆;当人们在这个时代重新吹响贾湖骨笛,是带领着今天的人们在过往的历史中游走。希望这一把贾湖骨笛的历史,能够带你穿越千年,且听风吟。
目前所知在河南省舞阳县最古老的旋律吹奏乐器是?
骨笛。
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
个别笛子在主音旁有调节不孔,有的尚留有制作时的设计刻痕。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长22厘米,7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第六孔与第七之间靠近第七孔处穿一个调音,为竖笛,经测音可发出声音阶,调音孔可以发两变音。
扩展资料:
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同时它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英国出版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载文介绍了这一发现。
据主持挖掘工作的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居中介绍,他们是在发掘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在一些墓葬主人的左股骨两侧发现这些骨笛的。
经动物学家鉴定,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制笛之前贾湖人曾经过认真计算,笛子制成后还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过程,与当前民族管乐器的制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计算水平之高,令人惊叹。
专家研究发现,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这些音程关系,经过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音乐艺术实践,直至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在计算和理论上加以科学化的总结,才使人们对十二平均律有了新的认识。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古代贾湖先民曾在此居住了千年之久。张居中等人从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共在此进行了六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器物。
骨笛。
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
骨笛的起源:
从前有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小伙子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
久而久之,他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小伙子吹起竹叶时,姑娘都会跟着唱。有一天,调皮的姑娘指着一节节的竹子问小伙子“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
聪明的小伙子想了一想,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动听的音乐吹进了姑娘的心坎里,小伙子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动情的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这也许就是最早的乐器,当然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真的发现了距今有8000—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
贾湖骨笛为什么是音乐始祖?
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9000—8000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这里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流密布,是比较适合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环境。在纵横的河流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遗址就分布在湖泊北岸。20世纪70年代,在修建滞洪区的过程中遗址被发现,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发现房基50余座,陶窑10多座,窖穴近40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类遗物数干件。
贾湖遗址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环境学研究结果显示史前时期的沟坎和断崖边上生长着矮矮的灌木丛,附近的冈丘和山坡上,有着稀疏的栗、栎、胡桃、榛等植物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林中常有野猪、麋鹿出没。在聚落以外有广阔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动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构成天然的狩猎场。湖沼旁边,栖息着大量的飞禽走兽,不时传来声声啼鸣。聚落周围是先民种植的稻田,间或可以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
贾湖先民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房屋面积一般都很小,多在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椭圆形为主,兼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建筑形式基本上为半地穴式,另外还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半地穴式多间房,还有个别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门道多为台阶式,也有少数为斜坡式。半地穴式房屋是贾湖聚落的主体建筑,在地面上挖浅坑,地面一般都是选择纯净的黄土铺垫而成,而且经过夯打。房屋周围挖柱洞,再用木柱围成墙体,用藤条和竹篾捆扎,用草拌泥进行里外填充,形成木骨泥墙。墙顶上支撑圆锥形屋顶,用茅草进行覆盖。房屋内一般都有灶塘,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门道一侧,灶塘的周围通常摆放着盛水的罐、壶和烧饭用的陶鼎等陶器。
陶器以红陶为主,烧制火候较低,容易破碎。遗址内有很多陶窑,所以这些陶器也都是在当地烧造的。贾湖陶制品制作工艺处于泥片贴筑法向泥条盘筑法过渡的历史阶段,且后者逐渐代替了前者,并有明显的发展规律,为研究这两种成型工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烧陶方法是窑烧与露天烧并存。炊器以鼎、罐为主,汲水主要是小口壶,以盆、钵、碗为主要盛食器,可能已具备了煮、蒸、烧、烤等几种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艺。
贾湖人石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整个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工艺均已具备。石铲等石制工具、精致且锋利,装饰品上隧道孔的出现更是这种工艺的最早实例。制骨工艺发达,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巧而规整,有些箭头可与后代的金属箭头媲美。
史前安谧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贾湖人灵巧的心思与古朴乐观的生活情趔,遗址内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以外,还出土了不少难得一见的特殊种类器物,包括带有锲刻符号的龟甲和石器,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的骨笛和细心琢制而成的石磨盘与石磨棒等。贾湖人之中流行原始巫术与宗教信仰,墓葬中随葬腹内装石子的成组龟甲、权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存在着龟灵崇拜、祖先崇拜、犬牲和用龟占卜的现象。龟甲、骨、石、陶器上均发现形状、大小不同的锲刻符号,其中个别符号与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与原始文字有关。从龟腹内石子可以看出,贾湖人已有百以上的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掌握了正整数的运算法则。
骨笛更是旷世难求的奇珍异宝,共有20多支,采用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它们分属于贾湖遗址的早、中、晚各期,分为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多种形式,不少骨笛保存得相当完好,直到今天还能吹奏出动听的音乐。据研究最早期的骨笛实物距今9000多年,笛上开有5—6个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的骨笛距今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阶段的骨笛距今82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贾湖遗址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画等分符号,表明此时期的骨笛制作与演奏技法应该已经非常成熟了。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并出现了平均律和纯律的萌芽,可吹奏旋律,且发音准,音质好,尤其是五声音阶骨笛,其音的准确度至今还使人们感到惊异,难以想象是近万年前人类的发明。
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和稻壳印痕以及大批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说明这个时期稻作农业是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主要栽培原始状态的粳稻。入骨中碳十三成分研究也表明贾湖人以食用稻米为主,而非粟、黍类植物。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合耕种,因此成为水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出土陶器上附着物进行研究还发现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有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
贾湖遗址的诸多重大发现,向世人展示了八九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的绚丽画卷,再现了淮河上游地区史前的辉煌,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其中的石磨盘、骨笛、陶器、锲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研究我国及世界的农业史、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是中国竖吹管乐器的祖型,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它的发现彻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把我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到八千年前,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等错误认识,对后世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