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家强,关于中国少年英雄故事有哪些?铁血柔情---林觉民(1887-1911)1900年,13岁参加科举,无意功名,遂在...
少年强则国家强,关于中国少年英雄故事有哪些?
铁血柔情---林觉民(1887-1911)
1900年,13岁参加科举,无意功名,遂在考题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转身大步离开考场。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其养父)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但为了革命理想,1907年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春天,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的筹划。
1911年4月24日深夜里,林觉民抱着必死的心情在方巾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1911年4月27日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提审林觉民,面对会审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事迹有哪些?
1、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2、陆秀夫
陆秀夫(1235年-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省盐城市)人,南宋民族英雄。
陆秀夫20岁时(南宋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祥兴元年(1278)为左丞相,次年2月,元军大举南犯,陆秀夫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不幸战败,驱妻、子入海后,即怀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终年44岁。
3、史可法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祥符人,祖籍大兴,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事迹有: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舍生取义的原因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秋瑾
她就是浙江绍兴的秋瑾,她的家人是官员,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她对文学史特别着迷。她经常和她的兄长一起学习经文,15岁的时候,她也和她的堂兄一起学习。随着骑马和剑术,眉毛中有一种浩然之气。也许她的生命注定要非凡。
秋瑾
1894年,她在长江以南与丈夫王廷钧结婚。虽然她不愁吃饭和穿着,生活很滋润,但王廷钧是旧社会的一个富裕的孩子。他有许多不良习惯,这些与“志雅高远”的秋瑾格格不入。不知道为什么。过不了多长时间,她常常回到家里,或者去了一个好姐妹家几天。1900年,她的丈夫王廷钧通过购买官员成为了户部主事,秋瑾跟去了北京。三年后的中秋节,丈夫没有选择陪伴他的家人,而是外出吃花酒。
秋瑾
这种屈辱使秋瑾决心抵抗,她打扮成男人,走进了北京的剧院。你必须知道,那时候这种做法是“非法的”。在丈夫知道之后,他仍想打她。最后,秋瑾无动于衷,沉默的气场震惊了她的丈夫,后来,秋瑾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
秋瑾
1904年,秋瑾选择前往日本。她想接触“新学”,想知道这个世界的重要性。在这里,她还看到了清朝学生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以及朝着阳光生活的繁荣生活。我觉得秋瑾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妙感觉。不久,她成为学生的中坚力量,在国外寻找“同志”,弘扬新文化,并有意参加回国后的革命斗争。
1906年,回到中国后,秋瑾在家乡上课,传播了许多先进的思想。然后他加入了联盟并开始计划武装反对派的重大事件。在起义之前,她曾经去过凤凰山岳飞的古墓,冥想并写了很多充满骄傲的诗。然而,当时的革命力量仍然非常弱,起义失败了。她也落入了清军的手中。最初她能够逃脱的,但她选择换上白色连衣裙,坐在她的家里。
秋瑾
“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秋瑾绝笔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无声抱怨。在那黑暗的时代,她从未见过耀眼的光芒,所以她选择烧掉自己的生命,成为人们眼睛中的太阳。随后,血液染满白裙,秋风凉爽,花朵呈黄色。
刚柔义胆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应该如何评价?
辛亥年(1911年)旧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许,广州总督衙门附近“砰砰”地响成一片,流弹“嘘嘘”地四处乱飞。枪声并没有持续多久,但是,大清王朝的机体已经被打出了许多窟窿。一个敢于惊扰大清王朝的书生当场中弹就擒。
林觉民,字意洞,24岁,福建闽侯人。如今人们只能见到一张大约一个世纪之前的相片:他眉拙眼重,表情执拗,中山装的领口系得紧紧的。他被一副镣铐锁住,“当啷当啷”地押进总督衙门的时候,这件中山装肯定已经多处撕裂,缠在手臂上作为记号的白毛巾也不知去向。腰上的枪伤剧痛锥心,林觉民还是心犹不甘地环目四顾。终于跨入了戒备森严的大门,然而,他是一个阶下囚而不是占领者。一种理论,几场骚乱,若干激动人心的口号,还有报纸、杂志和传单,这一切足够说明一个朝代即将土崩瓦解吗?然而,林觉民坚信不疑。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生命押在这个结论之上,决定用副柔弱的肩膀拱翻一个王朝的江山。
不成功,便成仁,他完全明白代价是什么。起义前三天的夜晚,林觉民与同盟会的两个会员投宿香港的滨江楼。夜黑如墨,江畔虫吟时断时续。待到同屋的两个人酣然入眠之后,林觉民独自在灯下给嗣父和妻子写诀别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写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句话落在手帕上的时候,林觉民一定心酸难抑。孤灯摇曳,一声哽咽,两颊有泪如珠,他接着写:“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与妻书》一千三百来字,一气呵成,娟秀的小楷一笔不苟。两封信,通宵达旦,呕出了一腔的热血,内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生前身后的事俱已交代清楚,24岁的生命一夜之间完全成熟。《秉父书》和《与妻书》是人生的断后文字。必须承认,相对于如此坚决的姿态,总督衙门的战役显得过于短促,甚至有些潦草。
林觉民与同盟会员攻人督署,不料那儿已经人去楼空。他们打翻煤油灯点起了一把火,纷纷转身扑向军械局。大队人马刚刚涌到东辕门,一队清军横斜里截过来。激烈的巷战立即开始,子弹“噗噗”地打进土墙,碎屑四溅。突然,一发尖啸的子弹如同一只蝗虫飞过,“啪”地钉入林觉民的腰部。林觉民当即扑倒在地,随后又扶墙挣扎起来,举枪还击。枪战持续了阵,林觉民终于力竭不支,慢慢瘫在墙根。清军一拥而上,人头攒动之中,有人飞报:抓到了一个穿中山装的美少年。
主持审讯的是两广总督张鸣岐。林觉民和同盟会的人马抵达的时候,张鸣岐已经越墙而去。一种说法是,张鸣岐手脚利索,望风而逃,他抛下的老父张少堂和妻妾三人瑟缩于内室的一隅,哀声苦求饶命;另一种说法是,张鸣岐事先得到细作的密报,督署仅是幢空房子,四面伏兵重重,同盟会中了圈套。不管怎么说,骚乱并没有改变既定的格局。
当然,张鸣岐和林觉民都明白,大堂上的吆喝、惊堂木、刑具以及声色俱厉的控告,都已经丧失了意义。身负镣铐的林觉民心怀必死之志。虽有老父牵挂娇妻倚门,这个24岁的人仍眼神清澈、步履轻盈,林觉民坚定地往黄泉路上走去—那么多的福州乡亲已经在鬼门关那边等他了。总督衙门一役,殒命的福州乡亲多达二十余人。他们或者尸横街头,或者被捕之后引颈就刃,林觉民又怎么可能独自苟活于天地之间,想用囚犯的演说打动审讯者,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林觉民的灼灼目光与慷慨陈词,还是震撼了在座的清军水师提督李准。
世界大势、清朝的朽败、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事业,林觉民讲起来血脉贲张、嗓门嘶哑,激烈的手势将身上的镣铐震得“啷啷”作响。即使是一介武夫,李准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林觉民身上逼人的英气。他挥手招来了衙役,将林觉民解除镣铐,给他摆上座位,并笔墨侍候。林觉民揉了揉僵硬的手腕,坦然地坐下,挥毫疾书,墨迹淋漓飞溅。刚刚写满一张纸,李准立即趋前取走,转身捧给张鸣岐阅读。大清王朝呼啦啦如大厦将倾,蝼蚁般的草民茫然如痴,革命者铤而走险,拳拳之心谁人能解?林觉民一时悲愤难遏,一把扯开衣襟,挥拳将胸部擂得“嘭嘭”地响。一口痰涌了上来,林觉民大咳一声含在口中而不肯唾到地上李准起身端来一个痰盂,亲自侍奉林觉民将痰吐出。
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或革命烈士,请举出三个著名的人物,说说它们的主要事迹
1、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方声洞
方声洞(1886年5月-1911年4月27日),字子明,福建闽侯人。曾在福州念私塾,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
虽生于富商家庭,但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的信念。逢人痛论国事,力主倾覆满清。
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率领下,和闽省精英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刘元栋等人猛攻入广东督署。转战途中,方声洞见相逢的巡防营无臂号,即举枪相向,首发击毙其党人哨官温带雄。
激战中,方声洞亦中弹血流遍体,弹尽力竭而死,时年25岁,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3、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中国“宪政之父”。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1904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宋教仁希望在将来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能争取多数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
1913年3月,袁世凯惶恐不安,策划构陷宋教仁,未果之下,指使洪述祖派刺客在上海火车站将宋教仁暗杀。
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先生为宋教仁撰写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一生坚守的民主宪政,是反对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
宋教仁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思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早年留学日本,1900年蔡锷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将原名“艮寅”在改名“锷”, 意为“砥砺锋锷,重新做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于10月30日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起义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时年29岁。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蔡锷持支持态度,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1915年11月,蔡锷为进行反袁潜逃回昆明。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唐继尧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在四川击败优势袁军。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大总统,于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这时蔡锷因患喉结核,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去日本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5、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
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觉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教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大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声洞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享年83岁。
毛泽东是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1913年在长沙省立第一十师范学校读书。早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初期,他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办过《湘江评论》,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指出分清敌.我.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毛泽东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找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1927年,他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了论断,会后 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创造了工农革命第一师。1933年10月,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第五军事“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震撼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内的领导地位。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毛泽东担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直到逝世。是中国人民敬仰的伟大领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