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中原檄的赏析评价,历史学家吴晗对该檄文有如下评析:“这是元璋幕僚中儒生系统的杰作,代表几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这篇文字的中心思...
谕中原檄的赏析评价
历史学家吴晗对该檄文有如下评析:
“这是元璋幕僚中儒生系统的杰作,代表几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这篇文字的中心思想有两点:第一是民族革命,特别强调夷夏的分别,特别强调中国应由中国人自己来治理。过去不幸被外族侵入,冠履倒置,现在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了,这两句响亮动听的口号,比之红军初起时所提出的恢复赵宋政权,已从狭隘的恢复一个已被遗忘的皇家,进而为广泛的恢复民族独立,进步何止千里!以此为号召,自然更能普遍地获得全民的拥护和支持,尤其是打动了儒生士大夫的心。第二是复兴道统,亦即旧有的文化的思想的系统之恢复。文中指出‘礼义者御世之大防’,也就是说‘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朝廷者天下之根本’是纲是纪,这一套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多少年来维持统治的金科玉律。大之治国,小之修身,从政治到生活,都套在这一个模子中。蒙古人入主中国,开头君明臣良,还能够纲维天下,中期以后,这模子被破坏了,弄得乱七八糟。如今北伐,目的在‘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重建旧模子,恢复这个世世相传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这比之红军初起时所宣传的弥勒佛和明王出世的空幻的理想世界,已进而为更切实的具体的文化的生活习惯的正常化,自然高明得多,能广泛地获得那苦于社会动荡的小民的拥护和支持,更能吸引儒生士大夫的深切同情。
骂元朝,说他破坏传统文化,说他政治贪污腐化,营私毒虐,是个坏政府,上天已经厌弃他了。
骂元朝将军,河洛指扩廓帖木儿,扩廓原来是汉人,名王保保,为母舅色目人察罕帖木儿养子,元帝赐以蒙古名,是抬举他算蒙古人的意思。关陕指李思齐等四将军。骂扩廓用外族名字,以夷变夏,跋扈要君。骂李思齐说他制造内乱,不忠于国。这两批有实力的人都要不得,不能作华夏之主。那末,谁应该来治理中国呢?下一段指出当然是出身‘淮右布衣’的朱元璋。淮右布衣这一身份,以后极为元璋所喜爱,有时也稍变花样,说成‘江左布衣’、‘淮西布衣’,等等。无论对内对外的诏令文告,有理无理都要插进这一句,成为卖弄成就的口头禅了。
妖人当然是指韩林儿。此地插进这一称呼,等于秃子骂和尚,用意是撇清,告诉北方人民,我在骂妖人,可见我决非妖人,我说‘妖人已灭’,更可见我决非妖人。你们也许有怕红军的,我并非妖人,你们不必害怕。这说法表白他正面是讲礼义的,不同于元朝,也不同于红军,反面替自己洗刷,勾销了过去十七年来他是红军头目这一事实。
临了,说明要‘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掮出逐虏雪耻的使命。
最后,为了缓和蒙古、色目人的反抗心理,声明只要他们知礼义,加入中国文化系统,也就承认是中国公民,和中国人民一样看待。
前一年讨张士诚的檄文,只是消极地踢开红军,空洞地骂元政府。到这时候,才鲜明地具体地积极的提出民族革命的口号,和保持传统文化的政纲。这是元璋幕府里儒生群的再一次胜利,也是朱元璋的再次转变。
这一宣传文告的作用,使北方儒生士大夫放心了,因为已经不再是被毁灭的对象了。北方的农民也明白了,吴军之来,是为了恢复秩序,安定生活。官吏们不害怕了,只要投降就可保全。蒙古、色目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死命作战了,因为檄文说只要愿为臣民,就可得到保护。除了蒙古皇帝和贵族,全被宣传感动了。投降的,放下武器的,以至倒过枪尖来杀鞑子的,一天天加多,北伐军因之得以顺利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复已经沦陷了四百三十年的土地,平定西北,统一全国。” 国学大师钱穆评价该檄文说:
“于(元明)易代之际,而正式提出中国夷狄之大辨者,今可考见,惟此一文。然其于元之统治,既曰天授,嗣称天厌,仅论其命,未伸吾义。又曰:当降生圣人,而未闻有济世安民者,又若退避不敢自居,何也?至云:予恭承天命,始自居为天降以安中国之圣人矣。然又曰: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仍自隐约谦让,不欲明白以天降之圣自居。气和辞婉,从来檄文,殆少其例。此非在当时无正义严辞可陈,实由群士仕明,鲜能深明夷夏之大义,又不深知民心之向背,敌我之势,至此犹若不能确切自信,此乃七八十年来异民族统治积威之余,士大夫内心怯弱而后有此现象,固不得责备于景濂(宋濂)一人也。” 学者萧公权评论《谕中原檄》说:
“及朱元璋起兵,始根据民众仇元之心理,明揭攘夷之口号。……此檄词旨激扬,实为二千年中创见之民族革命宣言,而亦中国最先表现之民族国家观念。檄中虽仍袭古义,以文化区族类,然其‘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安之’一语已与民族主权之意相近。而‘中国居内以制夷狄’之一语更略似帝国主义者优秀民族之说。此皆由九十年异族凌辱之痛苦经验中酝酿以出,代价虽高,结果则甚大也。”
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还是民族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对吗
对的
民族主义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孙中山实行民族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国。他的理由是共和符合传统“三代之治”的真髓,顺应中国国民的需要;共和是人民自治的最高体现,中国必须“取法乎上”,才能更快地推动政治革新。
扩展资料:
孙中山指出革命党与会党的区别。后者主张“反满复汉”的“种族革命”,只要将异族除去便可;前者则主张政治革命,实行的是“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的革命”。民族革命须由国民联合而发,非一党一派力量所能为。“国民革命”,即是全国民众都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皆负革命的责任。
民族革命应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推翻清政府,从驱逐满人一面讲,是民族革命;从倾覆君主政体一面讲,是政治革命。“还我主权”,不是要恢复汉人统治,而是要建立民主立宪政体,让国民平等行使国家政权。“排满”与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应当并行不悖。
历史答案
民族主义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演变而来。“鞑虏”显然还带有当时的大汉族观念。自清中期白莲教起义以来,民间抗清活动接连不断。民间秘密结社的抗清组织一般都以“驱除鞑虏”为号召,太平天国是最好的证明。洪秀全借用基督教的上帝起事,但理论准备不是圣经,而是历数满族人关以后对汉族统治的种种劣迹,包括留辫易服。天地会有很多会众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因为在反满抗清上的一致性。孙中山推崇洪秀全,自诩“洪秀全第二”,也是表明他要继承驱除鞑虏的事业。“恢复中华”的概念原本也是与“驱除鞑虏”对应的。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纠正了单纯排满的思想。他说:“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川¨卸后来,孙中山又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对民族主义的解释: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兴中会时期,孙中山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合众政府是个含糊的概念。建立同盟会时,孙中山改提“创立民国”,这就意味着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权,建立以民主共和为核心的共和国体制。这一思想显然是借助西方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但在中国是崭新的,无疑是个重大进步。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对如何实现人民的权力规划不足。因此,在1924年的解释中,国民党“一大”宣言明确指出: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民权主义说白了,就是要建设民主政治。
孙中山建立民国的思想来源于西方,但是,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正是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孙中山说:“欧美强矣,其民实困”,他既看到西方政治制度的积极一面,也亲眼见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社会问题。因此,孙中山认为中国不能盲目“媲迹欧美”,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预防出现资本主义贫富不均的现象。办法是“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土地国有”。这虽然有些空想的成分,具体实施会有很复杂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独创。假若实行了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社会进步后增长的地价部分归国家所有,试想:房价也不会疯涨,国家的积累也有部分保障。1924年解释的平均地权主张以立法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种”。1924年解释的民生主义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思想,主张国家要经营管理大企业,“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至今令人感慨。
民族主义对应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对应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对应社会革命。民族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也属于政治革命,孙中山的想法是“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三民主义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和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特色。
另外,三民主义之下,孙中山最重要的政治设计是“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独立之外,加考试、监察,成立五院。文官考试制度是古代中国的特点,孙中山借鉴传统的考试制度,设计了考试院,设想公务员考试制度应当是独立的,以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了防止腐败,孙中山很重视监察制度,这也是在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监察权的独立与司法权的独立有所不同,前者更在于防患于未然,监督职责的行使;后者在于依法治罪。当然,在“党”高于“国”的南京政府时期,只是形式上实现了五权分立,实际上考试院、监察院都形同虚设。
教材上说孙中山“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宣言也指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 但是,孙中山是否明确提出三大政策,并且将三大政策作为“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学术上存在较大争议。三大政策只可视为实现三民主义的路径。
1.民族革命——民族主义——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社会革命——民生主义——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因:
1.清统治者已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2.推翻清政府,还要铲除君主专制
3.解决革命后社会发展问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