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法国立宪会议是否进行了多次补选

发布时间: 2022-09-07 00:00: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相当大的权利,但为什么之后内阁逐渐攫取了行政大权,总统变为虚位元首??1875年宪...

1848年法国立宪会议是否进行了多次补选

法国1875年宪法

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相当大的权利,但为什么之后内阁逐渐攫取了行政大权,总统变为虚位元首??

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实施达65年,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并非系统完整的宪法。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由1875年通过的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即《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

其基本内容是:

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③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它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成员单由总理提出,以总统的名义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④宪法还肯定了拿破仑一世创立的参事院这一国家机构。它既是咨议机关,对立法和行政方面的事务进行咨询,同时又是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是行政诉讼案件的终审法院。

扩展资料:

法国1875年宪法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等级制度逐渐被废弃,旧制度已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并不可避免的成为大革命的对象。

因财政危机,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下令召开三级会议。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组成国民议会,进而宣布为制宪议会,准备制定宪法。7月14日巴黎市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1799年雾月政变后执政府的诞生而告结束。

法国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陆续制定过许多部宪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793年宪法、1848年宪法和1958年宪法。

1793年宪法又称《雅各宾宪法》,是法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虽未付诸实施,但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确立议会共和制,最高立法机构为一院制的立法会议,最高权力机构是执行会议。公民除享有《人权宣言》所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劳动权、受教育权、获得社会救济权,以及对侵犯人权的政府的起义权。

1848年宪法是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所控制的立宪会议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而制定的宪法。它所建立的国家机构具有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的许多特点。

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掌握军政大权,有权任免总理和政府成员。但总统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如签订条约须经议会批准。议会为一院制的国民议会,拥有较大权力;不受监督和不可解散,拥有立法、宣战、媾和、批准条约权。公民享有较为广泛的民主自由权。

法国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它由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即《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1875年宪法



事情是这样的听我娓娓道来:  1875年宪法是由共和派和君主派为主的国民议会制订的。开始确实赋予了总统相当大的权利。宪法规定:总统任期7年,经参议院同意后,有权解散众议院。众议院由普选(妇女和军人除外)产生。这样,在政治结构上就形成了总统和议会两大权力中心。对于这种“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政体,极端君主派和激进共和派都不满意。  首次大选于1876年初举行,其的结果是:在参议院中,君主派获得多数席位,而在众议院中,共和派却占据着优势地位。 当时第一任总统是君主派的麦克马洪其任期到1880年。因此,在政权机关中就出现了以君主派的总统和参议院为一极、以共和派的众议院为一极的两极对峙局面。由于两派的政治信念存在巨大差距和政治生活的不成熟,当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想像出像现在这样的左右共治的政治模式。  相互掣肘的政治格局矛盾迭起。一年后,君主派终于忍不住了。1877年5月16日,麦克马洪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解散共和派的内阁;6月25日,他再次行使自己的法定权力,提前解散了共和派占优势的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的目的是想让君主派在新的选举中获胜从而控制众议院。于是两派都全力展开竞选活动,并且在竞选宣传中互相指责。1877年10月,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派再次获得多数席位。不久之后,麦克马洪含泪签署了让共和派重新组阁的决定,而且他还坦言:“1875年宪法已经确立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少数部长和我本人再也无法改变了”,“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此后,共和派的势力继续增强,参议院亦为共和派控制。虽然甘必大等人私下挽留麦克马洪,但是,1879年1月30日,自觉无趣的麦克马洪还是主动辞去总统职务,参众两院当天便选举时年71岁的共和派元老格列维出任总统。格列维在当选后马上发表声明:“我真诚地服从议会制度的大法,我永远不与宪法机构所代表的国民意志作对。”由于麦克马洪和格列维两位总统的主动退让,法兰西终于变成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政府只对议会负责,总统成为一个不掌实权的虚职。对于这一现象,“老虎”克雷孟梭曾有尖酸刻薄的评论:世上只有两样东西没有用,一个是前列腺,另一个就是法国总统。  这场政体之争是法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说明了法国人民追求政治文明的方式不再是以往的残酷的革命、政变与厮杀,转而采取在宪法的范围内和平的政治议会斗争。所以确实像楼主说的,不是通过政变。                                以上主要内容摘自法国史课外教材
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实施达65年之久,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并非系统完整的宪法。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由1875年通过的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即《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其基本内容是: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②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③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它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成员单由总理提出,以总统的名义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④宪法还肯定了拿破仑一世创立的参事院这一国家机构。它既是咨议机关,对立法和行政方面的事务进行咨询,同时又是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是行政诉讼案件的终审法院。(资料:百度百科)1875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是内阁制,总统是象征、礼仪意义的元首,无内政、外交的实权。并对议会负责。很明显,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整个议会负责,包括参、众两院。内阁拥有最高行政权,实行集体责任制,对议会负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等级制度逐渐被废弃,旧制度已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并不可避免的成为大革命的对象。因财政危机,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下令召开三级会议。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组成国民议会,进而宣布为制宪议会,准备制定宪法。7月14日巴黎市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1799年雾月政变后执政府的诞生而告结束。法国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陆续制定过许多部宪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793年宪法、1848年宪法和1958年宪法。1793年宪法又称《雅各宾宪法》,是法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虽未付诸实施,但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确立议会共和制,最高立法机构为一院制的立法会议,最高权力机构是执行会议。公民除享有《人权宣言》所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劳动权、受教育权、获得社会救济权,以及对侵犯人权的政府的起义权。1848年宪法是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所控制的立宪会议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而制定的宪法。它所建立的国家机构具有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的许多特点。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掌握军政大权,有权任免总理和政府成员。但总统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如签订条约须经议会批准。议会为一院制的国民议会,拥有较大权力;不受监督和不可解散,拥有立法、宣战、媾和、批准条约权。公民享有较为广泛的民主自由权。1958年宪法即现行宪法,又称《第五共和国宪法》。此后,1960、1962、1963、1974和1976年先后作了某些修改。这部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使法国现行制度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的特色。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权力的核心,除拥有任命高级文武官员、签署法令、军事权和外交权等一般权力外,还拥有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等非常权力。政府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除拥有决定和指导国家政策、掌管行政机构和武装力量、推行内外政策等权力外,还拥有警察权和行政处置权、条例制定权和命令发布权。总理由总统任命,须听命于总统,起辅佐总统的作用。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原拥有的立法权、预算表决权和监督权三大传统权力受到总统和政府的限制。议会无权干预总统选举和总理的任命。
那是第三共和国的宪法。之后又发生了政变贝。现在它总统是有权的,它实行行政双头制总统主外总理主内。

法国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制的起止时间

1789-1794

法国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概述: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国王路易十六。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

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取得政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第一、二等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取得了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相反,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M.F.M.I.de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C.F.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颁布《雅各宾宪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欧洲君主国家的武装干涉;但仍保持反劳工的《列·霞飞法》和《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比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比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伦,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1](P60)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1](P156)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吊诡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1](P64)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利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利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利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力机构,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权力,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旧制度实行官员保护制,专横地庇护大小官员。这样,中世纪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托克维尔显然是把政治专制与行政集权混为一谈了。

托克维尔承认,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就,是旧制度下"所有活着、动着、生产着的东西"的"新的根源",[1](P57)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且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发现,这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源,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之的。"由于中央政权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个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府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1](P107)结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由此托克维尔得出结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托克维尔还发现,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使法国社会变成一点即炸的火药桶。首先,三级会议的停开,使得第三等级(主要指资产阶级)与贵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没有联系。其次,与一般人们想象的相反,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为了获取免税特权,资产者设法住进城市并在城市中获得职位,这就导致了资产者和农民的分离。第四,农民成了被遗弃的阶级。不仅其他阶级都离弃农民,而且政府对农民极其冷酷无情:把各种捐税徭役负担强加给他们,以严酷的司法对待他们。各阶级之间彼此隔离的恶果,一方面是"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但)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1](P171),也就是说,政府实行分而治之,最后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阶级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敌,"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发的众多直接因素时,托克维尔论及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强调启蒙运动和王权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进一步揭示了诡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因果链条。

启蒙思想为大革命做了准备,这是常识。民主派把大革命视为启蒙思想的正义原则的实现,保守派则把大革命归咎于文人的蛊惑。与他们不同,托克维尔所要探讨的是启蒙思想的思维特征及其得以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

托克维尔发现,启蒙思想渗透着"抽象的文学政治",主张"用简单而基本的、从理性与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则来取代统治当代社会的复杂的传统习惯"[1](P175)。这种文学化政治思维之所以形成和传播,是因为法国缺乏政治自由。与英国不同,法国研究治国之道的作家与统治国家的人形成两个明确分割的区域,作家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他们只会高谈阔论。热衷普遍性的理论,对于文人来说可能是美德,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则很危险。至于为什么这种文学化政治思想会支配法国的政治生活,托克维尔则主要不是分析启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强调旧制度下法国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国度里,普通人身受旧制度种种弊端之苦,但看不到医治具体社会病的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1](P177)贵族、资产阶级因长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经验,因此对于那种文学化政治理论的危险性毫无所知。贵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为座上宾。国家高级官员也只精通行政事务,而不懂得治国安邦的根本法则,不能理解和预见社会潮流的动向及后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时髦的政治言辞。结果,全体法国人都"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终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了。"[1](P181)

旧制度政府推行不彻底、半途而废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发,这是托克维尔的一个独到而重要的发现。他指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作为末代王朝却是迄当时为止社会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认为,尽管整个社会机器破旧简陋,但是这背后有两台发动机在推动公共繁荣,一是以上层阶级为标志的整个民族的觉醒,二是"依旧强大却不再实行专制、到处维持秩序的政府"。[1](P207)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托克维尔笔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个开明君主政府:国王实际上尊重和服从公众舆论;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实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还尝试改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开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托克维尔描述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政府发起各种公共建设事业,与政府有金钱关系的人数惊人地增长,许多人萌发了发财暴富的欲望,但是,专制政府的财政管理不善使得宫廷的劣迹变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与政府关系最密切、最维护政府的那批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就变成了最激进的改革要求者;

国王和政府官员公开讨论社会政治弊端,国王屡屡试图减轻下层民众的负担,如废除农民的劳役制和手工业的行会,再如为消除额外增派而实行军役税公开措施,甚至要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这些口惠而实不至、半途而废的改革只是起了唤起民众不满情绪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众的私有财产,对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赖,在饥荒时期强行实施征集制、食品强制出售和最高限价等措施,对穷人实行严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政府现身说法对民众进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年),路易斯十六政府对司法部门、省级行政机构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希图一举变革旧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积年沉疴",但是改革打乱了原有的权力秩序,使得每一个公民仿佛觉得"国家政府突然间更换了所有官员,更新了所有准则……所有法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微小的特殊波动。"在这种人心普遍浮动不安的情况下,"最后一击便使它(国家)整个动摇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1](P234)

托克维尔总结说:"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冲塌德意志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荡涤。三权分立和人权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的事务进行干涉,结果惨遭失败,引起了革命军的反攻。在继承了法国大革命遗产的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德意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为了赔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进行了牺牲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的大规模土地重划:根据1803年的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大约400万臣民换了君主。中等邦国坐享其成。它们中间的大多数于1806年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成莱茵邦联。同年,法兰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就此寿终正寝。

法国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国。虽然在过去的年月里这里一再有个别人士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界线,也有重要人物将西边的变革当作新时代的开始来欢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无法跃至德国,因为同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制结构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除此之外,革命的发源地法国对德国人来说,乃是敌人和占领国。同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德国不无影响。首先在莱茵邦联诸国,然后是普鲁士开始进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冯·洪堡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终拆除封建障碍,建立一个自由的、担负起责任的资产阶级社会:废除农奴制、实现营业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义务。但是,许多改革方兴未艾就半途而废。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仍不得参与立法;只有几个主要在德国南部的邦君迟疑地制定了宪法。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个巴士底狱广场。200年以前,举世闻名的巴士底狱曾经耸立在这里。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当时的目的是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当时一共只关押七名囚犯)。

巴士底狱高100英尺,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巨兽。凡是胆敢反对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

多少年来,人们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样痛恨这座万恶的巴士底狱。许多人曾经作过推倒巴士底狱的尝试,可惜都没有成功。然而,人们的希望没有落空,他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钟长鸣,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

法国人民早就痛恨国王、僧侣和贵族。僧侣是当时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人数不过2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但是,他们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们的总头子。他同僧侣贵族狼狈为奸,弄得民不聊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因为政治上没有权力而受到欺压。

18世纪后期,国王和他的大臣们眼看国库空虚,就用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好继续吃喝玩乐。为了这些,他还在1789年召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可是,第三等级的代表识破了国王的诡计,他们趁开会的时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国王路易斯十六听了这些要求,暴跳如雷,认为第三等级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消息传出来以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很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1789年7月13日这一天,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了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

“到巴士底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垒。

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

冲在前面的起义战士被暴风雨般的火力压住,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大家就从周围的街垒向巴士底狱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他们没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人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这些古炮和旧炮在被战斗激发起昂扬情绪的起义者手里,终于发出了轰鸣。一排排炮弹撞击在监狱墙上,打得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是因为围墙太厚,还是无法攻破,而起义者已经有了伤亡。

1个小时过去了,战斗没有什么进展,围攻巴士底狱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十分着急,有的人干脆拿着两个火把,勇敢地冲到拱门前,把要塞的卫兵室和军人食堂点着了火,可是对于要塞和塔楼还是毫无办法。一个假发制造师想用火把点燃要塞的硝石库,但没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敌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够不着。

这时候,从阵地后面又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于是大家镇静下来,都在等待着,张望着。两个多小时以后,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一部分守军终于举起白旗投降了。吊桥徐徐放下,起义群众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军射来的弹雨,冲了进去,解放了被关押的七名囚犯。

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18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1791-1792年君主立宪派统治时为君主立宪制;1830-1848年七月王朝统治时为君主立宪制政体。其他时期或为共和国或为帝国,至今法国已经历了五个共和国和两个帝国时期。
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 将君主立宪派推上政权
到1794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将吉伦特派推上政权
法国大革命中建立了 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至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大革命已经结束了.
之后1830-1848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宪制.
1791念,制宪议会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9月,国民公会决定废除君主立宪制.

1848年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是指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
  1848年革命发生于欧洲,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 欧洲1848年革命
  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一般说来,此次革命虽造成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但是所有革命行动均以失败收场。但是这次革命却间接导致德国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这次革命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一方面是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高涨。另一方面是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少数国家虽然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所确立的反动封建体系也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样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工农联盟,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形式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848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摧毁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锻炼了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以及革命群众,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场革命在很多地方均告失败,却动摇了中欧的保守势力基础,奥地利的首相,保守主义者梅特涅被迫下台,新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通过一些较自由的政策,如扩大地方自治及保证各族平等,维持帝国统治。
欧洲1848年革命
  European Revolution of 1848
  1848年革命发生于欧洲,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 欧洲1848年革命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一般说来,此次革命虽造成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但是所有革命行动均以失败收场。但是这次革命却间接导致德国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这次革命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一方面是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高涨。另一方面是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少数国家虽然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所确立的反动封建体系也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样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法国1848年革命

  法国二月革命是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国人民面对奥尔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当时 的法国国王路易腓立,鼓励欧洲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令十九世纪时由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组织的反动机制受到进一步打击。
原因
  中产阶级及自由主义者的不满:1840年至1848年,亲政府的保守党派领袖吉佐(Guizot)当了首相。为了赢取大支持,他以官位为奖赏,并滥用权力乱批商业合同,以讨好资本家。政府官员在国家资助的计划中投资,政府答应以高息支付银行家借给政府以填补巨额赤字的款项。各种丑闻陆继涌现,令政府信誉受损。
  中产阶级要求温和的改革,希望藉扩大选举权加强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贪污行径。但基佐和路易腓立拒绝回应这些要求,并继续其“无为”(donothing)政策;路易腓立更逐步加强警察审查出版的制度及群众集会的限制。这显示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主领袖。因此,“七月王朝”的统治基础从一开始便很薄弱。
  路易腓立拒绝支持1830年的意大利及波兰独立运动,亦使法国的自由主义者失望。
  面对政府的贪污及专制,知识分子及中产阶级十分不满政府的统治。共和主义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们要求全民投票,对路易腓立的专制完全失望。
  工人阶级及社会主义者的不满:随着法国工业化在1830年代以后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兴起及社会主义思 卡贝想亦广泛流行。圣西蒙(Saint-Simon)、傅里叶(Fournier)、卡贝(Cabet)、路易布朗(LouisBlanc)及普鲁东(Proudhon)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成立民间组织,提倡社会主义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强保障国民的就业机会、老弱者的权益。这种思想亦直接激发“主权在民”的观念及对普选的争取。社会主义的宣传行动,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满。
  天主教会及正统主义者的不满:法国的天主教会不满基佐偏重资产阶级的腐败统治,并对于政府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忧虑。
  正统主义者认为路易腓立是一个篡权者,他的统治亦没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拿破仑支持者及民族主义者的不满:路易腓立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简单而没有风采,加上施政倾向保守谨慎,没有拿破仑支持者强调的军事荣耀,不免叫人失望。
  温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奥尔良王朝(Orleanistmonarchy)失败的主要因素。民族主义者谴责路易腓立卑恭屈膝的外交政策,让法国的外交政策臣服于英国之下,更不满路易腓立未能善用时机使比利时受制于法国。加上1840年代拿破仑崇拜的复兴,以令拿破仑的缺失被遗忘,其成就却被歌颂。拿破仑被认为是国威的象征,被看成是一个英雄,且是社会的改革者。对拿破仑的崇拜最终加深人民对路易腓立政府的失望,人民将之与拿破仑的功绩比较,更认为现政权在外交上的不济。
  总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统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经过
  1847年,自由主义者开始举行很多“宴会”(banquet),他们在此讨论了很多关于改革的问题,这些宴会后来被禁止。在1848年2月,工人和学生聚集一起纳喊,要求推行改革。他们高唱《马赛曲》,并在街上燃烧杂物。2月23日,国民卫队奉命恢复秩序,但他们没有执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群众。
  路易腓立唯有作出某些无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销基佐的职务以讨好革命者,但最后他还是要放弃王位。拉马丁(Lamartine)成立了临时政府,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影响
  奥尔良王朝的崩溃进一步打击维也纳会议的正统原则,及鼓励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路易拿破仑上台,法国更从此踏上积极扩张其欧洲霸权之路,更对奥地利主导的欧洲协调提出挑战。
编辑本段
德意志1848年革命

  革命前夕,德意志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德意志邦联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分裂状态严重 1848年革命中德国柏林的街垒战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德的巴登公国首先发难,迅速波及德国西部和西南诸邦,相继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内阁政府,3月13~16日,普鲁士首都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学生连续举行示威游行,并同政府军展开战斗。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在位)调动大批军队,向起义中心地区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起义人民取得了胜利。国王被迫把军队撤出柏林,同意召开有资产阶级参加的议会,并于3月29日任命资产阶级自由派首领康普豪森组阁,柏林三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大资产阶级手中。
  德意志各邦革命的胜利,并没有解决德意志的统一问题。资产阶级以解决德意志统一为名,于5月18日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国民议会。参加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都是容克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会议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结果。6月29日,议会选举奥地利帝国的约翰大公为德意志帝国摄政,并组成了帝国政府。1849年3月,议会通过帝国宪法,确定某些自由、民主权利,选举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拒绝加冕,普鲁士和奥地利各邦君主也不接受国民议会通过的宪法。同年5月,德意志西南各邦人民发动起义,掀起维护帝国宪法的斗争,结果失败。这期间,大多数议员被各自的邦政府召回,剩下的议员迁到斯图加特,最后于6月18日被符腾堡的军队驱散。7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瓦解,德国1848年革命结束。
编辑本段
奥地利1848年革命

  19世纪中叶,奥地利仍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游行,示威群众筑起街垒与政府军展开战斗。限令奥皇立即解除梅特涅的职务。在人民的压力下,奥皇被迫让步,于3月17日改组内阁。4月25日颁布帝国宪法。但新内阁继续推行反人民的政策。5月15日和26日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迫使奥皇及其皇室逃出维也纳。
  维也纳五月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奥地利统治下的捷克以后,布拉格人民于6月12日晨举行起义。17日起义失败。
  9月29日,匈牙利国民自卫军在同奥军的决战中,击溃了耶拉契奇(1801~1859)的军队,并于10月10日直逼奥地利边境。奥皇调兵增援。维也纳居民为反对奥皇入侵匈牙利举行了十月起义。10月31日起义被镇压,11月1日维也纳陷落,奥地利革命最终失败。
本土/维也纳
  19世纪中叶,奥地利仍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而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便成为了保守势力的中心。当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所激发的。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游行,高呼“自由、宪法”、“打倒梅特涅”等口号,维也纳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会阶层,例如宫廷人士,崇尚自由主义的贵族、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他们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众示威,更筑起街垒与政府军展开战斗,示威人士限令奥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职务;在国民的压力下,奥皇被迫让步,梅特涅辞职并逃至英国,皇帝承诺进行改革,并于3月17日改组内阁,4月25日颁布帝国宪法,但新内阁继续推行反对自由主义的政策,于是整个局势急转直下。5月15日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迫使奥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维也纳逃至因斯勃鲁克(Innsbruck),国王在7月同意召开立宪会议
波希米亚
  1848年3月,“青年捷克党”在布拉格(Prague)举行会议。他们要求实行责任内阁,承认捷克语和德语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奥皇以诏书形式颁布的宪法和奥地利元帅温迪施格雷茨的军事挑衅行动,皇帝在压力下同意了该等要求。布拉格市民更于6月12日早晨举行革命。革命者和奥地利军队进行战斗,并逮捕了地方议会议长。但被温和的中产阶级释放。这位地方议长逃出后便遂同温迪施格雷茨一起进行反攻,引致6月17日革命失败。
匈牙利
  革命由匈牙利人噶苏士(Kossuth)领导,发起了一场反抗奥地利专制统治的运动,他虽认同匈牙利 1848年革命中匈牙利人民奋起反抗奥地利民族主义,却否定了传统以来马札尔贵族的特权。他指责这些贵族有免税的特权,要求废除封建的法庭和随意强迫农民作工的做法。他的方案包括成立一个民选国会,商人、贸易者、专业人士、中产阶级皆有选举权;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引入陪审团制度(jurysystem),于是在1848年3月,群众在噶苏士的领导下要求整个奥地利帝国确立以英国模式为本的宪法和国会,废除人头税,由选举产生匈牙利政府,并草拟匈牙利法典。3月15日,旧有的国会被迫接受这些建议,在维也纳成立一个立宪政府。匈牙利的地方议会迅速通过了一连串自由主义的法案。然而,当俄国军队在5月开始援助奥地利时,局势便变得对革命者不利。在八月至九月份,革命更在俄奥联军镇压下迅速终结
编辑本段
意大利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前,意大利处于封建分裂状态,各封建专制小国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奥地利。严重 1848年,意大利首先爆发了反抗奥地利的起义阻碍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1848年1月,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人民首举义旗,击败了国王的军队,建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临时政府。米兰、威尼斯等地相继爆发起义。撒丁王国、那不勒斯、托斯卡纳的封建统治者被迫对奥地利宣战。由于各国君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妥协,反奥战争遭受挫折。当资产阶级自由派脱离革命而资产阶级民主派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后,出现了以罗马为中心的革命新高潮。1849年2月9日,以马志尼为首的罗马共和国宣告成立。4月3日,法国、奥地利和两西西里王国的反动联军颠覆了罗马共和国。8月22日威尼斯陷落,意大利1848年革命失败。
编辑本段
匈牙利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前,匈牙利仍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1848年3月15日,佩斯的革命者 米兰人民赶走奥地利入侵者在裴多菲(1823~1849)的领导下,通过了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即《十二条》。强迫市长签字。中午,革命群众控制了整个首都,成立了公安委员会。奥皇被迫同意成立匈牙利责任内阁,并于3月17日授权资产阶级化贵族温和派的代表包贾尼·拉约什(1806~1849)组阁。维也纳十月起义失败后,12月奥皇调集军队向匈牙利进攻。1849年1月5日,佩斯陷落。不久,匈牙利军队展开反攻,连续取得胜利。4月14日匈牙利议会通过《独立宣言》 ,废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宣布匈牙利独立。5月21日,匈牙利军队攻克佩斯。为了镇压匈牙利革命,俄国于5月27日出动14万大军入侵匈牙利。在7月7日和11日的科马罗姆会战中,匈牙利军队惨败。9月27日科马罗姆要塞陷落,匈牙利革命最终失败。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欧洲1848年革命告终。
编辑本段
意义和影响

  1848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摧毁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锻炼了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以及革命群众,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场革命在很多地方均告失败,却动摇了中欧的保守势力基础,奥地利的首相,保守主义者梅特涅被迫下台,新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通过一些较自由的政策,如扩大地方自治及保证各族平等,维持帝国统治。面对奥地利本土的不满,皇帝于1849年3月4日颁布宪法,承诺组织一个保障帝国统一、民族平等及代议制的国会,亦会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市政组织及改革司法制度在捷克问题上,为纾缓捷克的独立情绪,奥地利政府便作出退让,如和所谓的老捷克派(即士绅及中产阶级)合作,允许捷克人组成波希米亚议会,捷克语取得与德语对等的地位,捷克人有自己的大学及中学,且可在政府中担任公职,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成为了帝国直辖区,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在1850年,普鲁士国王也成立了宪法,回应失败了的民间革命并决心要成立一个团结北方德意志邦国的联盟,以回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创立复兴报的加富尔也在1852年成为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的首相,采行自由主义政策,并有着扩张以一统北意大利的雄心。故此,1848年革命虽然失败,却为1860年代奥地利帝国日益自由化、意大利及德意志两国统一奠下重要基石。

法国大革命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法令;“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rnA。讲“法律面前恩人平等”的原则变成现实rnB。否定了特权等级不纳税的特权rnC。承认了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rn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的建立rn法国大革命只能够君主立宪派统治时,制宪会议对法国的改造仅仅是‘初步”的,主要是由于()rnA。宣布取消农奴制度rnB。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rnC。没有废除封建地租rnD。实行了君主立宪制rn要详细的解答,谢谢!
第一题应该是 C,不要忘了,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当然,你的回答并没有错,
只是 C的意思更加深了些。
第2题也应当是C,因为 没有废除封建地租
实际上就是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C更加学术化,所以选C
B
B
绝对正确做过的以前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法令;“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b)请注意此问题中的“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
法国大革命只能够君主立宪派统治时,制宪会议对法国的改造仅仅是‘初步”的,主要是由于(b)资产阶级推翻了君主政体农民利益便滞后解决了,奉行了本阶级利益优先啊
1B2B
1B
2B

法国历史上有哪三次君主立宪制?

波旁王朝时期的法国,划分有三个等级,由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贵族组成第二等级,其他公民如农民和城市平民、商人组成第三等级。第三等级在地位属于被统治的阶层。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议会投票第三等级胜出,可是路易十六就不愿意了,强行要求加税。直接企图解散议会。

法国大革命
路易十六这下可好,事情闹大了,他的这一行为彻底激起法国民众反抗,愤怒的群众直接把巴士底狱给占了,统治法国几百年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制瓦解。路易十六联系外援企图扼杀革命,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历经了君主立宪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执政,直到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自任执政。法国大革命才宣告结束。

“叛国罪”路易十六被处刑

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
第二个就是七月革命,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之后,1830年7月法国推翻复辟波旁王朝,拥戴菲利普登上王位的革命。建立的新王朝也就是“七月王朝”。波旁王室的专制统治让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崇尚自由人权的法国人民难以忍受,法国人民群起反抗。

七月革命后法国基本走向是保障个人财产、公共秩序及维护民主自由,波旁王朝的专制势力基本被消灭干净。
上面所说的七月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了,但是却使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更加贫困。资本家财富越来越集中,大量的手工业者和民众却由于大资本家的垄断竞争而纷纷破产,可是他们还得担负着国家税收的各种苛捐杂税。
1848年2月,法国“二月革命”终于爆发。起义群众和政府军展开了激战,工人们组织开展大罢工,菲利普逃亡英国,2月25日革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也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1789年推翻波旁王朝的法国大革命;
2.1830年法国7月革命;
3.1851年执政元首路易·波拿巴窃取1848年2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发动政变,于1852年通过颁布新宪法恢复帝制。
本文标题: 1848年法国立宪会议是否进行了多次补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27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异同如果欧洲在秦朝时期就去大航海会怎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