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辈吗?孟尝君连环画看到这个题名,可能很多朋友立马就会骂我:这老温也跟风了!也学着时下的潮流专门在史书...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辈吗?
孟尝君连环画
看到这个题名,可能很多朋友立马就会骂我:这老温也跟风了!也学着时下的潮流专门在史书的字里行间寻蛛丝马迹加以放大发挥,来抹黑英雄,颠覆历史了啊。
这一点请大家相信:老温永远不会那么做的。老温读史说史,由于个人学识低下,所以不敢保证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但能保证一定是自己的观点,绝不随流作浪,拜金跟风。
那么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孟尝君为什么就是史上最欺世盗名的无耻奸贼的。
首先,说孟尝君是奸贼。
基于《老温说史》前三篇《孟尝君其人其事》的历实介绍,大家对这个说法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了。孟尝君盗国卖国,后半生更是全力与祖国为敌,勾结外敌差一点就灭掉了自己的父母之邦齐国,他如果不是奸贼那么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就都是正人君子了。
大家都知道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帅五国联军伐齐,一下子打下来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的历史事件,当时齐国只有临淄和即墨二城还在齐国人手里,齐国危如累卵,随时可能灭亡。正如《易经》所言: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时候孟尝君公子田文在哪儿?在魏国,他当时做着魏国的相国,他是五国联军中的魏国的头头,正是他代表魏国联合了西边的秦国、赵国,而且自己作为“齐奸”给五国联军引的路。
也正是那次事件,曾经有过轰轰烈烈历史业绩的齐湣王,英雄末路逃到莒,被叛军吊在梁上抽筋,哀号一夜惨死在那里。齐湣王既是孟尝君的祖国齐国的君主,同时又是和他同一个祖父(齐威王)的堂兄。孟尝君卖国以致使其君主死难,比当代汪精卫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奸贼是什么呢?
其次,我们说孟尝君的无耻
说他无耻,是指他没有什么耻辱观念,主要体现在他没有家国观念上。
当时秦齐楚三强并立,而齐国最大的敌人就是秦国了,孟尝君一见邀请不论是非就奔忙过去,是因为名利心太重,也是因为他丝毫没有家国观念。所以对他来说叛国投敌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他用齐国的钱帛给来养门客,给自己积累下很好的名声,也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齐国奠基培养成就出来的,但他不思报效祖国齐国。秦国人其实只是拭探他而已,而他一接到邀请便排除万难地过去做秦国的相国,《战国策》之“齐三”篇中的《孟尝君将入秦》第一句就说: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看到没有?千把口子人劝他不要到秦国去,他都不听,坚决要去。
秦国哪里是真请他当相国呢?秦穆公的时候就说过: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秦国人一直关注着邻国的动静情况呢。齐国的公子田文搞那么大的动静,名声赫赫的,秦国自然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出个招试探一下应手——请田文来秦国做相国吧,田文立马中招就跑到了秦国去了。结果没干仨月,就只能使用鸡鸣狗盗的招儿狼狈逃回来。
回来的途中路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公子赵胜钦慕他的名声,隆重接待他,赵国的老百姓也想一睹这位声名显赫的大人物的风采,一看之下感觉见面不如闻名,见孟尝君身材矮小,就口无遮拦地说:我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英俊汉子,谁知道他只是个长得不咋样的矮小男人呢。
这只是无知乡民不懂礼貌不知避讳的一句话而已。那时候的孟尝君正因为被秦国耍了窝了一肚子的火没地方发,这些老百姓正是好的出气筒啊。他听到这话当时就非常恼怒,跳下车一顿乱砍乱杀,他的门客们看到主子恼怒也跟着下去乱砍乱杀,登时就杀了几百人,这还不解恨,把捣毁一个县衙灭了这座县城才离去。关于这个事件《史记 孟尝君列传》上是这样记载的: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看到没有?这就是孟尝君的作派。不会是数百人一齐嘲笑他吧?人家都是因为心中仰慕他才去看他的,其中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那句话也不能说是有心耻笑他,无论怎么都罪不至死吧?孟尝君他们因此“斫杀数百人”,不是无耻奸贼会这样做事吗?
孟尝君回到他的祖国齐国、他的堂兄齐湣王以博大有胸怀不计前嫌容纳了他,请他当齐国的相国,他田文不思报恩,反而田文不停地加强他的专权,以至于“天下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战国策》语),齐湣王感受到了来自田文的威胁,这是养了个白眼狼啊。
这时候齐国发生了田甲挟持齐湣王的案件,齐湣王就怀疑是田文主谋的,田文呢?想的不是怀着一颗忠诚的心冰释君主的嫌疑,象周公那样惶恐戒惧,他一下子就到逃跑到了魏国,在魏国做起相国来。
后来魏国的相国也没做长久。从魏国回来的田文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就这样晚年老迈的他,还欺齐国新上任的齐襄王年幼不能怎么着他,就在齐国给他的封地薛地拥兵自立,不服从任何一个诸侯国。直到齐襄王权衡利弊和他重新修好,直到他老死薛地。
我们都鄙视汉奸卖国贼,孟尝君不就是典故的“汉奸卖国贼”一样的人物吗?为什么千百年人们没有那样认识他呢?那是基于当时的环境了,当时都是中国境内,诸侯国之间游说之士游侠之人到别国任职司空见惯,反正不是手心就是手背,闹吧。可是大家注意啊:孟尝君和他们不一样。他是齐国王族,他堂兄在做着国君,他这样做可就太过分了,因为他不只是背叛了国家也背叛了祖宗。
您看:这孟尝君田文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不停地跳槽,哪儿也做不好。秦国、齐国、魏国、薛地,有奶便是娘。只要给他高官厚禄大权位,哪儿他都管干。岂不无耻吗?
《史记》云:孟尝君的门客都以为孟尝君最喜欢自己
其三、我们说一个孟尝君的欺世盗名
我年少时,听人讲述孟尝君事迹,认为他是个大英雄大豪侠,心中非常崇敬神往他。到年长时读翻译过来的关于他的传记,也感觉到孟尝君在那个时候能把很多有才能的人笼络在一起,做出了很多名留青史的事,也算是个英雄了。最近这段时候重读《史记》,结合《战国策》等,罗列诸史,仔细研读揣摩,感觉史书中的孟尝君竟然与传说中的孟尝君大相径庭。
我用我并不聪明的脑瓜子思考了很久,猜度孟尝君其人其智其才其作为,认识上发生了180度急拐弯那么大的变化。
其实很多传统书籍甚至是《史记》这样的“史家绝唱”对孟尝君评价都是正面的。大家记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兴唐传》系列,男一号秦琼秦叔宝,他的外号就叫“赛专诸、胜孟尝”。传统评书中孟尝君都是仁义英雄的化身。金庸小说中也有侠义英雄外号叫什么“七省盖孟尝”的,仿佛这孟尝君就是有史以来第一的侠义英雄。
唐汉以前的文人学者更是对孟尝君推崇备至,如曹植、贾谊、司马迁等。曹植云:“若夫田文、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把孟尝君夸到了天上。而司马迁在《史记 孟尝君列传》中也说:“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又说“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这说法仅比曹植稍胜一筹,他说他养的不是”士“,只是”奸人“。但司马迁的看法也不见高明,他说这些人能够”为齐扞楚魏“,这就太夸大了。扞,是盾牌的意思,说孟尝君这伙为齐国抵挡了楚魏。大家结合孟尝君的历史记载的事迹来看,司马迁这么说也是扯淡啊。
能把历史骗得这样写,能把学者专家们骗得那样夸他,能让民众把他当成古今天下第一的侠义英雄,这不是欺世盗名吗?
那么,历史有没有学者们看明白真实的孟尝君呢?
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孟尝君的真面目,有见识的宋儒们比他们前代的文人学者要高明深刻得多了:
宋儒王安石是这样说孟尝君养士的:“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按王安石的说法,孟尝君养的只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是绝对称不上士的。这个看法很精辟,很有历史眼光。
齐威王创下的那么强大的齐国,如果孟尝君真能得士,依托那么好的国家基础,足以把秦国控制得束手束脚不敢乱来了,还用得着那么狼狈吗?
诗人张闰有诗这样说:“狗盗鸡鸣却遇知,可怜真士不逢时。诗书若作空言看,凤至鸾游孰致之。”正是因为孟尝君的虚假养士,才使天下真正的才智之士不逢时。
当时天下的名士,如鲁仲连一封信就能使坚决要灭亡齐国的五国联合军队退兵;淳于髡虽然那时老了,也有精彩的言论劝谏表现;其他诸如苏代等当时的说客纵横家们,都和孟尝君有过交集。这些人和他接触交流,总是不能为他所用。他的门客中的冯讙、魏子等个别事件上有优秀表现,对当时的时局和孟尝君的处境总是整不明白,毫无大局观,虽然他们曾经在关键的时候解救了孟尝君的危急,这些人算是士吗?
老温说:不算!他们如果是士,就应该能够在事发之前对孟尝君进行有效地劝阻,就不会让孟尝君落入那样窘迫的境地了。何况他们也只是为孟尝君服务,视野短浅得都没能上升到为齐国效力的层面上,算什么士呢?
大家怎么看待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其父田婴为齐相,被封薛地;田婴死后,田文继承爵位,是为薛公,他广招宾客,得食客三千人。相比其他三位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则是笔者极其鄙视的人物。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评论道: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笔者认为,王安石的评论可谓非常到位,孟尝君的所谓得士,简直就是对士的侮辱,所以,真正的士人是不会前去归附的。且不说孟尝君招揽的所谓的士是鱼龙混杂,单说其叛国就足以认定他为齐国的历史罪人。
如何评价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名田文,他的父亲是前薛邑领主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哥哥,在齐国担任了十多年的宰相,所以说孟尝君是出生在贵族世家。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孟尝君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孟尝君从小便为人热情、长袖善舞,劝父亲散财养士,得到了父亲和其门客们的认可,承袭了薛地。在田婴死后,孟尝君更是广养食客,并在薛地大力发展经济。
后来秦昭襄王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欣然应允,不过只在秦国任职一年,便有人向秦昭襄王进言说孟尝君本是齐国的王族,遇事必然先齐后秦。秦昭襄王认为很有道理,便将孟尝君囚禁了起来,为了逃跑,孟尝君手下的一名门客学狗的样子偷偷将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妾,又一个会学鸡叫的门客骗开了城门。
回到了齐国之后,孟尝君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于是鼓动齐王伐秦,并联合了韩国和魏国,一同攻破了函谷关,秦国不得已只能割让三城求和。立下军功的孟尝君有了点功高盖主的感觉,齐王便也想将其除去,知道了消息的孟尝君又逃到了魏国,成为了魏国的宰相。为了报仇,孟尝君联合魏、秦、赵、燕四国讨伐齐国,将齐国打的一蹶不振。
对于孟尝君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本来在战国那个时代能够散财养客也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孟尝君招揽的门客什么人都有,对于罪人逃亡者、鸡鸣狗盗之徒尽收,这样就造成一些真正德才兼备的人不愿意与之为伍。
一直到了司马迁探访薛地的时候,还会发现薛地大多是暴桀子弟,与周边的邹、鲁之地大为不同,主要原因就是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这些从各国招来的恶霸,彻底的败坏了地方风气,并且孟尝君的道德不高,他为人臣灭人国,甚至直接让他的生养他的齐国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可以说孟尝君的一生过大于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