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样实行人口普查

发布时间: 2022-09-01 01:01: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古代信息不发达,如何进行人口普查,做到精准无误,你怎么看呢?人口普查,古来有之。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将户籍统计纳入到细...

古代怎样实行人口普查

古代信息不发达,如何进行人口普查,做到精准无误,你怎么看呢?

人口普查,古来有之。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将户籍统计纳入到细化准确这一办法,我国在世界历史上都属于遥遥领先者。那么在古代没有任何今天的完整统计技术,是怎么做到精确统计的呢?人口直接关系到兴衰,宋代人宋适曾对此概括说:“为国之要在于得民多。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而必遂。”可见人口与农业文明有着重要关联。

因此,在古代能否统计出人口数量是考验当时的政治水平的一个标准。古代没有今天的“大数据”,那么在联系很不方便的过去靠什么精确上报各地百姓数量呢?

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口普查。后来出土的殷墟卜辞中就有大量关于商朝人口的相关记载。到了周朝时期,出现了大比制度和乡遂制度,就是将当时的“比、闾、族、党、州、乡、遂”各级部门都“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的职称,逐级上报,最后有周朝主管官员进行汇总,并且“辩其国中与都鄙及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注明人口分布和男女比例和生死变化相关情况。

大比”三年举行一次,到时负责官员将全国户口递交给周王,在“王拜受之”后,然后交给内史保存,仪式不可谓不严肃神圣。到了周宣王时期,对所属于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普查,“乃料民于太原”,这次普查是大比制度的淘汰。此后还出现了“上计制度”,此时是战国时代,最初是和郡县官吏在年终时将下一年度本地区的赋役写在木头做的券上,然后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分为两份,右券由自己回首,左券发还郡县。但是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处于动荡和不稳定等因素,战国时代人口统计经常发生变化,到了秦汉时代,人空统计更为趋于专业和规范。

《汉书》中当时就有西域国家户口统计的记载,可见对人口数量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当中。东汉时期不仅要求统计输役户,而且免役户也必须包括在内,可见当时已经是全面的人口普查了。东汉末年依旧是一个乱世,由于战争瘟疫经常出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场面,因此全国有多少人口已经很难查清。直到隋朝南北统一后,又着手恢复全国性的规模人口普查,甚至比以往时代更加细致。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员对所辖人口户籍进行一次大摸底,要达到“大索貌阅”的程度。并且要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的体貌核对,以此确定是否与情况相符,这种细化的普查体现了隋朝的治理水平已经上了很大台阶。对于敷衍、虚报不认真负责的官吏,一旦查出户口不实,保长和里长都要发配边陲地区进行赎罪。到了杨广时期的大业五年,对人口普查又进行了一次规定,凡是户口有一户不能够核对上来的,官员一律免职,并且推出举报奖励制度,一旦坐实,被举报者就要替举报者服役。在这些强有力的举措推动下,隋朝对于人口普查达到了“无缝隙覆盖”。

到了唐朝时期,也沿用了隋朝的“貌阅”制度,只不过在名称上进行了改动称之为“团貌”,并且规范了一套周密完备的定期人口普查制度。民户按期向官府呈送完备的年龄、土地的牒状,当时这叫“手实”,基层官员叫“里正”,他们负责收集信息,然后递交到州县,州县依据各户资料进行统一造册,并将里正所报数据进行登记,以此做好问责。然后再进一步汇总上报到尚书省户部编制全国计账。

户籍以户为单位,登录的内容更为真实可靠,细化到年龄、年状、身份以及财产情况。当出现死亡或者生病或是年老等其他情况变化,也要记录在籍,甚至要经过县令的亲自调查。

古代“人口普查”查什么?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人口普查意义重大,可以了解各地区、各阶层、各行业人口的分布,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简单地说,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摸家底”。这种“摸家底”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了。

  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还备附注“事产”、“户别”等专项内容,记载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等信息,譬如注明其是“军户”、“民户”抑或“匠户”等等,这种“户帖”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本”。据悉,明太祖的这场“人口普查”比美国(1790年)和英国(1801年)的“国情普查”早400多年。英国学者卡尔津曾著文叹曰:“此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朱元璋的“人口普查”还不算最早的,其实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尧舜夏商时代,就进行过最原始的“人口普查”。据《史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大禹曾为治水进行过人口调查,当时登记人口为1355万人。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也进行过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汉书·地理志》说,当时全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59594978人,数字精确到个位,所下的工夫可想而知了。

  先人们早就懂得统计人口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就说:“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不仅推行“春曰书比、夏曰日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还注意调查人口素质,譬如每个农民能提供多少人的口粮,有专门技能的男人和女人有多少,鳏夫、寡妇、病人有多少,等等。秦国宰相商鞅,也下令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此乃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
我国是最先搞人口普查的国家,我国明朝搞的“户帖”,西方统计史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

明朝的“户帖”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人口清查,给每户发了一本“户帖”。帖上首印着“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姓名、籍贯以及全家人口数,再下面就是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最后一项是“户别”,即属于“军户”、“民户”或“匠户”等。户帖登好后,集中“存转”,封存于户部。各地每年都有要上报一次人员的增减,以便得出全国准确的人中数字。

忽略女性、奴婢数量造假的古代,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2021年11月,我国将正式开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问题乃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今对人口普查也都颇为重视。

尤其在封建社会阶段,征收赋税,土地分配,屯田招兵,都与国家人口息息相关。

''不明计数而欲举大事,有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

,历代人口普查的记载在史料上也巨细无遗。随历代发展,古代人口普查的方式渐成一套,或严苛宽松,或奇特实际,手段方法各异。

''细节控''派:春秋、秦国、明代

在有着''细节控''的朝代里,他们不仅关心人数多少,还增加了许多附属要求。

春秋时期,宰相管仲既实施''春日书比,夏日日程,秋日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也将目光对准人口素质,并分类统计数据:个体农民供粮,身怀专技的人数、能作为劳作表率的人、鳏寡病残等都要记录在册,无所不包。

秦国宰相商鞅实施的政策也与之相仿,他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

相较于春秋、秦时的人口普查,明代的普查细节更甚。到洪武十四年,户帖制改行黄册制度,每十年普查一次。登记表上面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以及十年间的变化情况,都详细写了进来,细致严谨如斯。

''漏网之鱼''派:西汉、唐朝、宋代

与此相反,西汉、唐朝以及宋代在普查的某些方面就显得疏忽了些,存在不少bug。

西汉时期,奴仆中的官府奴婢可不算作纳税对象。为此,富人阶层为减少赋税压力,便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以便''偷税漏税''。因此,西汉虽有最早文字记载的人口普查数据,但其准确性却因政策上的不足而令人难以信服。

唐朝则是源于官府的管理混乱。唐初期户口管理相对严格,到高宗开始,管理逐渐松弛,玄宗开元年间后期,户口管理已经十分混乱。官府长期不做统计调查,仅凭借上年的户籍,人工主观增减。于是在《旧唐书·玄宗纪》里,便有这样矛盾的记录:天宝十四年比天宝十三年,户数突然降了740815户,但人口却增加了38821口。

宋朝时则只登记壮年男子,时为''丁籍''制度。''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与现代人口普及有所区别,丁籍制度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老人、小孩和女子都不纳入统计范围。

''以貌数人''派:隋朝、东汉

论与现今普查手段最为相似的,隋朝算是其中之一。隋朝时期,实行''貌阅'',即挨家挨户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防止有人口缺漏。为防止伪报漏报,还发动检举,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发配服苦役。

东汉时期的普查也相对严格,其中有意思的是,东汉进行人口普查时,还会同时进行''选美''——''算人'',即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良家少女是''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过人即可入宫选妃子。一次普查,可得两益。

本文标题: 古代怎样实行人口普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92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提问一个小众的癖好是什么高中历史需要背书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