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的人物评价,喜迁莺夏竦的作品《鹧鸪天》示意图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瑶阶曙,金茎露。凤髓香和...
夏竦的人物评价
喜迁莺
夏竦的作品《鹧鸪天》示意图
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
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茎露。凤髓香和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上片写时间,环境。又写后皇帝居处清雅。下片罗写物象。又写后宫佳丽伴君王。尾句美极,水殿一词是妙笔。词先以远之视角描写。后以近之视角赞写。写景之笔可赏。词之时境可以“夜凉如水”以括之。
鹧鸪天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此为送别词。词中托为一个女子的身口,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全词语浅情深,深婉曲折,凄美灵动。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爱人将行、行日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的痛苦。
《清平乐》中的夏竦,真的是一个“奸臣”吗?
夏竦以文学起家,4岁开始读书,年少即有才名,其写诗做赋,辞藻华丽,出类拔萃,应试作对,方正敏捷,卓尔不群。《宋史》记载夏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
12岁时,有人考夏竦做一篇《放宫人赋》,他援笔立就,文不加点。其中“降凤诏于丹陛,出娥眉于六宫。夜雨未回,俨鬓云于帘户;秋风渐晓,失钗燕于房栊”等句,使其崭露头角,众人称奇。
17岁时,夏竦随父亲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诗: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残云右倚维扬(今江苏扬州)树,远水南回建邺(今江苏南京)船。山引乱猿啼古寺,电驱甘雨过闲田。季鹰死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值钱。北宋王辟之说:夏公《渡口》诗后,渡口之题诗没有再超过他的。
夏竦的诗在当时很有名气,为人看重。
天圣三年(1025),宋仁宗命令夏竦奉使契丹。夏竦因为父亲死于契丹入侵,不愿拜见契丹国主,,坚决推辞不肯前去。他这个表被当时认为是“四六(骈文)对偶精绝”。
大家也许不知道,以文学起家的“夏庄公”夏竦,任职初期却是一个小小的武官。只因其文采出众,才能转武为文,一展平生抱负。
原来,夏竦的父亲夏承皓曾是宋朝武将,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承皓率领宋兵抵抗契丹,不幸被流箭所伤,卒于战场。朝廷为抚恤其家属,赏夏竦一个名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
宋朝历来重文轻武,做个不受重视的武官,夏竦自是不会甘心。所幸,他文采出众,在宋朝那个社会繁荣、“以文为天”的朝代,他还是有出路的。
经过一番筹谋,某一天,夏竦拿着自己创作的诗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见到宰相李沆的一队人马,于是拦住宰相李沆的马头,躬身拜下,将诗集恭恭敬敬地献给李沆,李沆读到诗中的“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很赞赏,继续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诗句。
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将夏竦的诗集呈给宋真宗看,并说夏竦父死家贫,请给他换个文职,真宗就任命夏竦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
自此,夏竦才有了开挂的人生。
夏竦不仅才学过人,其知人识人用人的本领也非常人能及。
夏竦在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担任知州时,宋庠、宋祁两兄弟正值年少。一天,夏竦命他们作落花诗。宋庠作一联: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宋祁作一联: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夏竦言:“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须作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近臣)。”
果然,1024年,宋庠、宋祁一起参考,他们同时考中了进士。宋庠不但考中状元,还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并官至宰相。宋祁官做得略低,也是做到了工部尚书的高官。夏竦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夏竦在任黄州知州的时候,某天他的下属庞籍生病在床,自以为自己生的病好不了,请夏竦给他办理后事。夏竦亲自来看望他,对他说:“你不会死,以后还会做穷宰相,而且还长寿,这病会好的,你不要担忧。”后来庞籍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后,写诗记事说,“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夏竦知人识人的本领可窥一斑。
还有一件事。宋仁宗上任之初,范仲淹陷于朋党之争,日子过得非常不如意。这时候,夏竦被派到边境与西夏作战。夏竦知道范仲淹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推荐范仲淹担任自己的副手。范仲淹很感激夏竦,感叹地说说:“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
电视剧《清平乐》中,因为角色原因,对夏竦文思才情、权谋心计、聚财享乐等有所介绍,但对其政绩、升迁等着墨不多。其实,夏竦也有治世安民之才,有着不为人知的政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夏竦办的几件比较有影响力的大事:
赈灾济民。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调任襄州(今湖北襄樊)知州。这一年襄州发生大饥荒,百姓开始流亡,盗贼乘机偷窃。夏竦打开公廪,向灾民放粮,但是公廪粮仓远远不够灾民所需。
这时,夏竦没有像一般的臣子一样,选择上书皇帝,向“中央”伸手请求支援,而是想方设法劝说全州的富人拿出余粮,共募集到十余万斛,用来赈救灾民。在夏竦积极努力下,全襄州度过饥荒达四十六万余人。后来,巡按使姜遵将夏竦的事迹上书皇帝,皇帝赐书褒谕。襄樊的百姓感戴夏竦的恩惠,把皇帝所赐的诏书刻成了石碑,以为纪念。从这件事的处理来看,夏竦不是一个庸碌之才,而是一个能够想方设法解决困难,能够济安灾民的干将、能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