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赏析,《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下面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吧!
《早发白帝城》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早发白帝城》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文学鉴赏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名人鉴赏
前人对这首诗好评如潮,如杨慎《升庵诗话》:“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丁龙友评价:“此是神来之调。”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品。
这首诗的名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学者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是隐喻李亨兄弟相残。
如何发掘李白山水诗中的景,情,理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的艺术形象。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的,但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人生的经历、遭遇不同,即使是同处一个朝代,写同一题材的作品,所咏的事物相同,但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心态也各不相同,诗词的风格也不同,“景”中所寓的“情”也就大异其趣。同是送别诗,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显得欢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显得凄婉。
李白山水诗的独特性,又表现在奔腾豪放的情感上。他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用他那支“惊风雨”、“泣鬼神”的生花妙笔,为祖国的名川胜水传神写照,其山水诗豪放的艺术风格,也来自他黄河般奔涌澎湃的激情。他不是把自然景物当作单一描写或刻画的对象,而是和抒情的成分、和他丰富的想象以及深挚的感情有机结合,用如椽巨笔,饱蘸感情的浓墨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激情、豪情汇成一股不可阻遏的激流,给人强烈的感情激荡和冲击。在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中,有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它艺术地摄取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它之所以能描写得如此动人,魄力不衰,主要是因为全诗融入了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不是客观地、冷静地把蜀道的面貌描绘在我们面前,对自然不是冷漠的观察,而是用倾注感情的巨笔来描写蜀道的山、水、日、月、星辰,用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写得辟阖纵横,变幻超忽,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显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丽的姿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都是为了强烈的抒情,回肠荡气,一唱三叹,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王维诗中的淡薄情感与李白诗中的炽烈浓情相比迥然有别,王维诗的情感是何等的冲淡和幽冷!这是因为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经历不同。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王维从他当时隐遁的感情出发,特别欣赏和爱好幽雅的风景和静谧的环境,特别欣赏生活中和自然界与佛家寂灭思想、恬淡闲适心情相适应的萧条、凄清、冷漠的一面,并将它加以主观情绪的渲染。因此,出现在王维笔下的自然景物,常常不是生气勃勃,往往是非常静谧清空,甚至幽冷阒寂,深深染上了作者禅宗寂灭的思想情绪。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他的“荒城临古渡,落叶满秋山”,“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天高秋日迥,嘹唳闻惊鸿”等诗句,气氛萧条,感情幽冷,正象古寺寒钟一样给人以瑟索清冷的感受。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空寂,则多少表现了诗人美学趣味中消极出世的阴沉一面。《过香积寺》写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围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幽静的境界!诗人用“冷”字来形容“日色”,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寂灭”(古人语)。
通过比较,学员可以从同一题材的作品中领略到不同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感受,而且对开阔学员的视野,活跃学员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诗词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
所谓比较,就是寻求众多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差别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问题、辨别正误、决出高下、解决疑难的一种最普遍、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员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例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豪情万丈,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雄的意境,毫不矫饰地昭示其内心世界。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回肠荡气,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通过比较,使学员对该诗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提高学员的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唐诗教学中,教者可以把同处盛唐时期的李白与王维进行比较。二人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与山水融为一体,大自然催发了他们的灵思妙想,但他们各自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来吟咏。李白选择 “壮景”: 巍峨澎湃的高山大河,高远明亮的日月星辰,旷达、粗犷、磅礴、宏阔,酣畅淋漓,气度恢弘,充满阳刚美;王维选择“柔景”: 清新明媚的蕙风皓月,素洁宜人的小桥流水,精致、柔弱、闲适、温婉,轻如柳,细如絮,味如嚼榄,意韵悠扬,充满阴柔美。
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啸傲苍林,寄情山水,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奏地雷”的雄奇篇章。再如,“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的雄浑;“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雄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雄瑰;“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的雄奇;无一不是与峥嵘高兀为邻,选择“壮景”,显现浩瀚、磅礴、恢弘、壮伟的特征,具有惊心动魄的阳刚美。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写景特别喜用“空”、“静”等字,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林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的情怀。“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再联想到寺内修行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诗笔带有一种清空的灵气。诗人似乎又特别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都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侧重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鹿柴》)则侧重表现出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旷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再如,“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胜事空自如”(《终南别业》),“秋雨空林烟火迟”(《积雨辋川庄作》),“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诗中“空”字都含有清空的意蕴。王维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选景偏于“静景”,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通过以上的对比解析,学员获得的可能就不止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对诗的主题意蕴的更深入、更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诗所刻画的形象的比较,帮助学员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并感受诗的艺术魅力。通过比较法教学,可使学生更容易发现不同诗人诗作章法结构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奇妙。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富有理趣的诗歌包含两种:第一种,含而不露,让读者从题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去咀嚼领悟。第二种,直接点破。这与前一种恰恰相反,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领悟以及诗中含蕴的哲理,直接告诉读者,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理趣。一些诗句因富含理趣而流传千古,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语约意丰,人们都耳熟能详。
李白的《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和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诗人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
李白的山水诗中,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的审美意识,包含着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美的理解,积淀着人类追求美的执着。诗人常常以行健不息的自然意象表现自我奔放的精神情感,而这种情感的重要内涵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更是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驾着一叶扁舟,辞白帝,下江陵,一日千里;望前程,听猿啸,两岸青山。以如此高速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之中,这不正是表现了人类驾驭自然,斗风战浪,勇往直前的伟力吗?何等壮观的景象和气势!给人荡魂摄魄的力量,而江流如飞之势恰恰象征了诗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因此,这首诗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大力量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读完诗篇,我们心中回荡的是饱满的浩然之气,是积极向上的壮志豪情,它所昭示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昂扬蹈厉的精神和奋然前行的力量,它具有超出字面意义的功能,成为激励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一情感信息的载体,释放出历久不衰的正能量!
李白的山水诗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和理想幻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而是寄情山水。那些“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纯粹吟花草、弄风月之作,与李白的山水诗不能相提并论。同是写景,李白的“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韵味深长,令人玩味不置。而诸如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鲍照《玩月城西楼廨中》的“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萧纲《折杨柳》的“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庾信《奉和山池》的“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等诗,丽则丽矣,也不乏新意,但只是单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缺少兴寄。由此可见,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能打动人心。
同样是山水诗人,而且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之鼻祖的谢灵运,通常我们在肯定谢诗的文学史地位时,却不无遗憾地认为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即他的山水诗尚未摆脱魏晋玄风影响,从而表现出“理”与山水的分离,达不到李白寄情山水,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谢灵运的诗篇通篇好的很少,但是却不乏名句,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学长河中,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散见在各诗篇中的“名章迥句”。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幕》)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出于精心雕琢,表现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但是,像“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石门新营所住》)这类句子,虽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在表现上却因过于拘于对仗而使诗句不太易懂,形象并不鲜明。另外,谢诗中还有一些句子被后人提出来品评,如“悲矣采薇唱,苦哉有余酸”(《苦行寒》);“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浅水潺缓,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等这类借景或直接述理的句子,来表达诗人内心对郁闷,排遣自己的寂寞。谢诗虽有“富艳”之美,后人仍认为其诗有时过于繁重,有堆砌辞藻,雕琢失真的弊病。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应用,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一以当十的功效。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通过反复的比较,学员学习诗词的兴趣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展。同时,学员从中得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认真寻找规律,掌握方法,就能使学员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富有理趣的诗歌包含两种:第一种,含而不露,让读者从题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去咀嚼领悟。第二种,直接点破。这与前一种恰恰相反,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领悟以及诗中含蕴的哲理,直接告诉读者,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理趣。一些诗句因富含理趣而流传千古,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语约意丰,人们都耳熟能详。
李白的《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和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诗人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
李白的山水诗中,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的审美意识,包含着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美的理解,积淀着人类追求美的执着。诗人常常以行健不息的自然意象表现自我奔放的精神情感,而这种情感的重要内涵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更是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驾着一叶扁舟,辞白帝,下江陵,一日千里;望前程,听猿啸,两岸青山。以如此高速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之中,这不正是表现了人类驾驭自然,斗风战浪,勇往直前的伟力吗?何等壮观的景象和气势!给人荡魂摄魄的力量,而江流如飞之势恰恰象征了诗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因此,这首诗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大力量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读完诗篇,我们心中回荡的是饱满的浩然之气,是积极向上的壮志豪情,它所昭示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昂扬蹈厉的精神和奋然前行的力量,它具有超出字面意义的功能,成为激励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一情感信息的载体,释放出历久不衰的正能量!
李白的山水诗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和理想幻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而是寄情山水。那些“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纯粹吟花草、弄风月之作,与李白的山水诗不能相提并论。同是写景,李白的“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韵味深长,令人玩味不置。而诸如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鲍照《玩月城西楼廨中》的“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萧纲《折杨柳》的“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庾信《奉和山池》的“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等诗,丽则丽矣,也不乏新意,但只是单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缺少兴寄。由此可见,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能打动人心。
同样是山水诗人,而且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之鼻祖的谢灵运,通常我们在肯定谢诗的文学史地位时,却不无遗憾地认为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即他的山水诗尚未摆脱魏晋玄风影响,从而表现出“理”与山水的分离,达不到李白寄情山水,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谢灵运的诗篇通篇好的很少,但是却不乏名句,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学长河中,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散见在各诗篇中的“名章迥句”。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幕》)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出于精心雕琢,表现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但是,像“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石门新营所住》)这类句子,虽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在表现上却因过于拘于对仗而使诗句不太易懂,形象并不鲜明。另外,谢诗中还有一些句子被后人提出来品评,如“悲矣采薇唱,苦哉有余酸”(《苦行寒》);“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浅水潺缓,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等这类借景或直接述理的句子,来表达诗人内心对郁闷,排遣自己的寂寞。谢诗虽有“富艳”之美,后人仍认为其诗有时过于繁重,有堆砌辞藻,雕琢失真的弊病。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应用,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一以当十的功效。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通过反复的比较,学员学习诗词的兴趣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展。同时,学员从中得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认真寻找规律,掌握方法,就能使学员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
二.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的艺术形象。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的,但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人生的经历、遭遇不同,即使是同处一个朝代,写同一题材的作品,所咏的事物相同,但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心态也各不相同,诗词的风格也不同,“景”中所寓的“情”也就大异其趣。同是送别诗,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显得欢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显得凄婉。
李白山水诗的独特性,又表现在奔腾豪放的情感上。他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用他那支“惊风雨”、“泣鬼神”的生花妙笔,为祖国的名川胜水传神写照,其山水诗豪放的艺术风格,也来自他黄河般奔涌澎湃的激情。他不是把自然景物当作单一描写或刻画的对象,而是和抒情的成分、和他丰富的想象以及深挚的感情有机结合,用如椽巨笔,饱蘸感情的浓墨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激情、豪情汇成一股不可阻遏的激流,给人强烈的感情激荡和冲击。在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中,有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它艺术地摄取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它之所以能描写得如此动人,魄力不衰,主要是因为全诗融入了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不是客观地、冷静地把蜀道的面貌描绘在我们面前,对自然不是冷漠的观察,而是用倾注感情的巨笔来描写蜀道的山、水、日、月、星辰,用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写得辟阖纵横,变幻超忽,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显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丽的姿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都是为了强烈的抒情,回肠荡气,一唱三叹,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王维诗中的淡薄情感与李白诗中的炽烈浓情相比迥然有别,王维诗的情感是何等的冲淡和幽冷!这是因为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经历不同。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王维从他当时隐遁的感情出发,特别欣赏和爱好幽雅的风景和静谧的环境,特别欣赏生活中和自然界与佛家寂灭思想、恬淡闲适心情相适应的萧条、凄清、冷漠的一面,并将它加以主观情绪的渲染。因此,出现在王维笔下的自然景物,常常不是生气勃勃,往往是非常静谧清空,甚至幽冷阒寂,深深染上了作者禅宗寂灭的思想情绪。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他的“荒城临古渡,落叶满秋山”,“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天高秋日迥,嘹唳闻惊鸿”等诗句,气氛萧条,感情幽冷,正象古寺寒钟一样给人以瑟索清冷的感受。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空寂,则多少表现了诗人美学趣味中消极出世的阴沉一面。《过香积寺》写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围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幽静的境界!诗人用“冷”字来形容“日色”,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寂灭”(古人语)。
通过比较,学员可以从同一题材的作品中领略到不同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感受,而且对开阔学员的视野,活跃学员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诗词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
所谓比较,就是寻求众多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差别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问题、辨别正误、决出高下、解决疑难的一种最普遍、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员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例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豪情万丈,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雄的意境,毫不矫饰地昭示其内心世界。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回肠荡气,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通过比较,使学员对该诗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提高学员的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唐诗教学中,教者可以把同处盛唐时期的李白与王维进行比较。二人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与山水融为一体,大自然催发了他们的灵思妙想,但他们各自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来吟咏。李白选择 “壮景”: 巍峨澎湃的高山大河,高远明亮的日月星辰,旷达、粗犷、磅礴、宏阔,酣畅淋漓,气度恢弘,充满阳刚美;王维选择“柔景”: 清新明媚的蕙风皓月,素洁宜人的小桥流水,精致、柔弱、闲适、温婉,轻如柳,细如絮,味如嚼榄,意韵悠扬,充满阴柔美。
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啸傲苍林,寄情山水,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奏地雷”的雄奇篇章。再如,“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的雄浑;“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雄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雄瑰;“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的雄奇;无一不是与峥嵘高兀为邻,选择“壮景”,显现浩瀚、磅礴、恢弘、壮伟的特征,具有惊心动魄的阳刚美。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写景特别喜用“空”、“静”等字,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林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的情怀。“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再联想到寺内修行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诗笔带有一种清空的灵气。诗人似乎又特别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都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侧重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鹿柴》)则侧重表现出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旷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再如,“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胜事空自如”(《终南别业》),“秋雨空林烟火迟”(《积雨辋川庄作》),“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诗中“空”字都含有清空的意蕴。王维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选景偏于“静景”,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通过以上的对比解析,学员获得的可能就不止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对诗的主题意蕴的更深入、更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诗所刻画的形象的比较,帮助学员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并感受诗的艺术魅力。通过比较法教学,可使学生更容易发现不同诗人诗作章法结构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奇妙。
李白最后一首诗,大气磅礴惊世骇俗,究竟什么内容让后人为之叹息?
大气磅礴惊世骇俗,究竟什么内容让后人为之叹息?李白的一生写过无数的诗句,这首诗写于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从来没有江郎才尽之感,他是诗仙,写诗不需要想破脑袋,和艺术家一样,肆意挥洒,无需故意讲究笔法。这首诗叫做《临终歌》,诗的内容是: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01、李白去世的原因导致人们争论不休
李白去世之后,经常有人对他究竟是怎么去世的提出质疑。有人说李白非常爱喝酒,你看他的古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所以他一定是醉死过去的;也有人说李白是因为在江上逐月,结果一步步走进了江水中央,这也符合李白的风格。正史记载,李白是在他叔叔家去世的,临终之前写了这首诗,并把所有的诗作都给了叔叔。
02、临终之感,让人无限怅惘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大鹏这种鸟儿飞起来的时候,四海八荒都为之一震,但是大鹏飞到半空中的时候,却仍然会感到力不足。我所留下的风骨仍旧可以激励万世,我想去游历却被扶桑挂住了一休。当人们都知道我命绝于今日,也只有孔子会为我悲伤了,但是他已经去世了,还有人会为我哭一哭吗?
03、豪放之气概,不减当年
李白的一生都是这么豪放,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他知道自己写了很多好的诗句,会流传下去。但是他的一生,好像得到了很多,却又什么都没有得到。他是诗仙,却不能为唐朝出一份力,他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算什么。有困顿之感,却仍不是豪放之气。诗仙之名,名不虚传。
简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源于史学的“实录”精神,表现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写实的作风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又因文体不同而有异,散文举例证实,画赞返实入虚,诗歌似虚而实。它是对李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补充。
1.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2.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 李白图片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3.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4.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豪放飘逸 大胆想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诗人不大注重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刻画,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宣泄情感;如果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塑造的形象不足以表现他特有的思想情感及其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则更多地借助神话、传说以及幻想和梦境来加以表现,从而创造出种种惊世骇俗的美学效果。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李白的诗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唐韩愈一派诗歌就接受李白诗歌的创作经验,创造出自己崛奇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李贺的诗,更是接受了李白诗歌的影响,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宋代的大诗人苏轼、陆游也都借鉴李白的豪放诗风,表现自己的思想。一直到清代的龚自珍,许多诗人都从李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融汇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李白身后一千二百多年来,他的那些优秀诗篇,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妇孺成诵,有口皆碑,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李白诗文惊世骇俗表现在哪里?
你好,李白诗文惊世骇俗表现在想象力,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秀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还有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谢谢。
一、李白对汉字语言的驾驭能力是惊世核俗的。
大道至简、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也是诗文创作中体现创作者文字功力和驾驭能力的终极体现,而李白在这方面的表现是无与伦比的。他能用极简的文字、词汇和结构,展现出唯美的画面和磅礴气势,使人读来荡气回肠,余味无穷。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果把全诗二十八个汉字分开放在任何位置,看上去都是朴实简单而又熟悉的,而诗仙李白就是用这人们耳闻能祥的汉字组成极其朴素的诗句,创造出流传千古的绝唱!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两岸、千舟、万重山,多么简洁、直白的词汇,组成了多么神奇、生动的画面。而“辞、还、啼、过”这四个动词被我们的诗人用得多么平凡而伟大,这四个字在全诗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其美学价值是任何汉字不可替代的!
二、李白对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控能力是惊世骇俗的。
夸张是诗文创作的修辞手段之一。性格豪放狂野的李白把夸张在他的诗文创作中用到了极致,用到了几乎使人们穷于想象的地步,而且使人们看不见,品不出矫揉造作的痕迹,使整个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而《蜀道难》就是李白运用夸张手法创作的标杆和高峰: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诗人把夸张于蜀道结合在一起、把夸张和神话联系在一起,艺术地突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题。试问,从古至今,还有那一位作家、诗人把夸张修辞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李白把浪漫主义情怀在诗文创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惊世骇俗。
从古至今,浪漫主义手法和浪漫情怀在诗文创作中的运用和展现层出不穷,多于牛毛,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诗文大家,但与李白及其伟大的作品相比确有不及。李白把个人的浪漫主情怀和创作手段完善地结合起来,艺术地创作无数诗文极品,流芳百世!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古代,由于关山
无论是写人物还是写风景,或大开大合。或丝丝入口。都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