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代作品里有「我孝庄」一类的错误

发布时间: 2022-08-15 15:0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历史剧中的错误跟高一学的有关有很多历史剧或者涉及到历史情节的古装剧中都有错误的,而其中的错误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第一,服饰。古...

有哪些古代作品里有「我孝庄」一类的错误

历史剧中的错误

跟高一学的有关
有很多历史剧或者涉及到历史情节的古装剧中都有错误的,而其中的错误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第一,服饰。古代人的衣服分为“左衽”和“右衽”,也就是在左边系或在右边系。区别是汉人是右衽,而异族人,也就是少数民族是左衽的。但很多剧中都穿错了,像《新三国》里诸葛亮的衣服就穿成了左衽。第二,婚俗。古代婚礼时,总要夫妻对拜,其实那应该叫“夫妻交拜”或“侠(读音jia,一声)拜”,即女子先行一次礼,男子再行礼,之后女子又行礼一次,男子再还礼一次,两人各拜两次后才算礼成,并非同时拜一次或三次。这个错的就多了,凡有古代拜堂场景的剧,几乎没对过,比如《锦绣未央》中高阳王和李长乐大婚时,就弄成了夫妻同时对拜。第三,称呼。古代称呼皇子和公主,是有规定的。有封号者,要以号称之,没有封号就称排行,若死后则在封号后加“谥号”,品级不可错乱。比如清宫戏中,《雍正王朝》里臣子称胤禛为“四爷”,胤祥为“十三爷”,是大错特错。那时胤禛已经被封为亲王,封号“雍”,而胤祥还没有受封,所以应该分别称“雍亲王”和“十三阿哥”。《康熙王朝》里蓝齐儿被称为“蓝齐格格”,也是不遵历史的。因为清朝皇室的女儿,不能直呼其名,应称“品级+封号+公主或格格”。皇后的女儿叫“固伦某某公主”,嫔妃的女儿叫“和硕某某公主”,太子和亲王的女儿叫“和硕某某格格”(也可以叫“某某郡主”,那就不用加“和硕”二字),郡王和贝勒的女儿,叫“多罗某某格格”。在她们之下的,还有固山格格(贝子的女儿),“格格”(镇国公、辅国公等的女儿)。前面几个品级,“某某”就是她们的封号,最低品级的“格格”,是没有封号的。而且王爷家中的女儿,并不是都能被如此称呼的,只有嫡福晋(正妻)和少数侧福晋(皇室承认的妾)的女儿,才可以受封并依品级称呼,其他女儿只按家中排行称呼“几姑娘”。第四,篡改历史。比如《甄嬛传》中六阿哥是熹贵妃(甄嬛)所生,而历史是他的生母却是“谦嫔”,死后追封为“谦妃”。

1.宋人唱元曲

这个错误也不只是电视剧里错了,金庸先生写的原著当中自己也承认这里有错误。黄蓉去找一灯法师治疗他中了裘千仞的那一掌,途中遇到相继遇见他的四个徒弟,渔夫、樵夫什么的。 其中樵夫遇到他们的时候唱了几首元曲,而且有一首是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的经典元曲。头一次看到这个情节的我,当时就懵逼了。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自称孝庄的孝庄

某些描写清代初期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总是免不了要提到孝庄皇后。也许是孝庄皇后这个名头太响亮了,很多剧里面都犯了这样同一个错误,就是在孝庄还活着的时候就叫人家孝庄皇后,而且甚至孝庄自己也称自己为孝庄。这就有点搞笑了。孝庄是死后才有的谥号,是古代帝王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后人给的称号,也就是对这个人做个总结。死之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有这个谥号的。孝庄最终的完整谥号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而武则天的电视剧也有这种情况,则天也是给她的尊号称呼。

3.满铜锈的青铜器

很多古装戏中人们使用的青铜器都和现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样,是锈迹斑斑的。这个就涉及到一点古文物的常识了,我们看到的博物馆里面的青铜器都是锈迹斑斑的,这个是因为这些青铜器大部分都是出土的文物,在地底下埋藏了这么多年肯定要受到腐蚀形成厚厚的锈迹,而现在遵循的修复古物的原则都是修旧如旧,收藏都是不会清理这层厚厚的锈迹的。

而实际上青铜器在它使用的那个时代,应该是金光灿灿的样子。试想,青铜器都是古代王公贵族甚至是皇家使用的物品,如果给皇帝使用这种看着都不上档次的锈迹斑斑的东西,不被砍头才怪呢。

4.现在的影视剧不管是哪朝太监都对皇帝和后妃们自称奴才,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宦官自称奴才始于明代。

清朝的满臣和入了旗的汉臣也自称奴才,没入旗的汉臣只能自称臣。这事实上这是清廷的一种民族歧视,因为臣比奴才地位更低。而且清朝的女官(即高级宫女)也是自称奴才。

现在的影视剧宫女们对皇帝和后妃都自称奴婢,这也是不对的。奴婢的本意为奴隶,男称奴,女称婢,奴婢是没有自由的。倒是在元朝的戏剧中有发现宦官自称奴婢的,所以可以知晓宦官有自称奴婢的。

5.

现在不少影视剧在唐朝出现了夜市的剧情。夜市,一般认为起源于北宋东京,在两宋时期夜市发达,而且商品玲琅满目,有娱乐场所,有饮食服务,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服务。

但是在唐朝只有上元节这一天夜市开放,男女们跑到街上看花灯尽情玩乐,这天也是有情男女能在一起的最开心的一天,也因此有说法认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上元节。

6.现在的古装剧,不管哪朝,汉人对自己父母的称呼都为爹娘,事实上这未必,称呼各朝都有差别,比如说南北朝隋唐时期称呼父亲为耶耶,称呼母亲为阿娘。

7.本宫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宫之主,也就是说只有一宫之主才能称本宫,比如说皇太极在1936年立的五宫,分别是清宁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即孝端文皇后),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即敏惠恭和元妃),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即懿靖大贵妃),衍庆宫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康惠淑妃),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说只有这五宫的女人才有资格称本宫,剩余的皇太极的其他女人都没有这资格。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太子也能自称本宫,这是因为太子是东宫之主。因此本宫并不只是皇帝女人的专有称呼。至于现在的电视剧有的不是一宫之主的女人也自称本宫,是错误的。

eg孝庄秘史

8.清初颁布的剃发易服令,要求汉人以及在其治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族的发式,汉人奋力反抗,当时造成了满清的镇压,著名的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

清初的发式是金钱鼠尾,也就是后脑勺留一撮头发然后垂直留辫子。而现在有关清朝的戏的那种后脑勺大辫子的发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这个样子的。

eg还珠格格

比如说《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话语从小就盘旋在我们脑海,伴随着我们入学、成长。《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经典的入学启蒙教材,它们语言精炼,其中涵盖了众多历史故事,寓意深刻。然而,《三字经》出现的年代是宋朝,而一般的历史剧中只要出现私塾、读书的场面,《三字经》的内容总是在其列。这就尴尬了,你以为有人穿越历史,提前创造了三字经么?
😭👍👍👏👏👏👏👏👏👏👏👏👏👏

你看过的古装剧里,都有哪些爆笑的历史错误?

古装剧历来就不受国家所推崇,不为别的,许多古装剧扭曲了历史,甚至还会误导观众,让观众误以为电视中的才是真正的历史。

在《康熙王朝》里,由斯高琴娃饰演的孝庄太后,可谓让人笑掉了大牙。斯高琴娃在电视剧中屡次说“我孝庄??”,编剧你在逗我呢!估计孝庄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孝庄只是一个谥号,是在孝庄死后百年后才册封的,而孝庄这一谥号是绝对不可能在她的生前使用的,在他孙子康熙朝代的时候尚且都还不存的,那么孝庄是有多厉害,能知道自己死后几百年的事的,难道她会未卜先知?

还有一部不记得叫什么名的电视剧了,也是个编剧不长心结果让人笑掉大牙的老梗了。记得里面是有一段上官婉儿宣读废除李显,立李旦为帝的诏书的情节。“立皇子旦为帝,帝号睿宗。”睿宗!睿宗!睿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注意这个称呼,这也太厉害了,死后的庙号都来了。

编剧,你不要欺负我书读的少好不好!儿子刚登基,武则天居然就能把她儿子死后的庙号都想好了?你在逗我呢。

近年来,清宫剧也特别流行,特别是那种宫斗类型的,很多人都很是喜欢。在清宫剧中,一个成功的主子,背后也必不可少的是那睿智的太监和小宫女。这些小太监能陪聊,逗主子开心,必要的时候还能背黑锅,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古代这种等级制度严格的阶级社会,太监是怎能能和皇帝的女人有说有笑的呢。

还有清宫剧里女人必不可少,还有就是格格这类人物了。在许多人心目中,格格应该就是公主类型的吧。然而你错了,你会这样认为,就说明,恭喜你,你已被电视剧成功带偏啦。在清朝,其实并不只有公主能称为格格,格格在他们那时就于清朝之前社会上那些官宦人家的大小姐。而在清朝,这些身份地位较高的官宦人家女儿,就被称之为格格。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被电视剧带偏的地方还有很多,而在很多潜移默化下,很多人也会忘却了真正的历史。

1、《甄嬛传》后妃动不动自称臣妾,误导了多少观众。古代后妃的自称是妾好吗?臣妾那是大臣的老婆。
2、许多明朝剧比如极具代表性的《穿越时空的爱恋》里皇帝的服装动不动纯金色,连帽子都是金色。编剧一定没仔细看明朝历史,明朝尚红,皇帝日常服装红色黑色为主,朝服有金色,但冠万万不会纯金色,那是寿衣ok。
3、古装剧但凡是个有丫鬟的未婚女性,就被喊做“小姐”。编剧一定是《西厢记》看多了以为中国古代姑娘家都叫小姐,你就不能看看《红楼梦》看看四大名著里有没有正经人家的姑娘被喊小姐的,人家明明被叫做娘子,大娘,二娘,大姑娘二姑娘好吗?真的是听见小姐就哭笑不得,恨不得回一句你才叫小姐呢!
4、官老爷经常被手下人或者低于其地位的人称呼为“大人”。嗯,只想说“大人”那是你叫你爹的时候才有的称呼,在汉人的世界里“大人=爹”。在奴才的世界里那当然都一样了,是个官就是你爹。不得不说满清的奴化真的影响深远啊。
5、陈道明老师主演勾践的《卧薪尝胆》里面有一句台词(第几集记不清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当时就笑喷了,勾践这……真是惊人的预知能力啊!欧阳修他太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不知道那会儿出生了没,您就知道欧阳修的名言了。

且不说董鄂妃的通婚问题,现在的清宫剧基本全都有历史错误,最大的历史错误就是格格和阿哥们张口闭口的“皇阿玛”,把导演和编剧扔到古代,绝对活不过一集。

  第一,称谓上的荒谬。

  在明、清之前,还是最好称“陛下”稳妥一些。还有就是皇后的自称,常说“哀家”,其实只有死了老公的才能自称“哀家”,皇后一般自称都是用“吾”或者“本宫”的居多。还有一个“格格”的称号,这可是大作家琼瑶误导了大家,以为只有公主才称为格格,结果弄得许多清朝的戏都错用这个称谓。

  其实“格格”就相当于“小姐”,是满族人对女性的一种称谓,后来也用来特指贵族王公的女儿,是一个无定制的称呼。

  第二,谥号和庙号,皇帝死后才有的怎么能出现在生前?

  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立的,但剧里却经常听到什么太宗、仁宗的称呼,真是死人也给气活了。另外,清朝时候皇帝的年号也不是随便能称呼的,不能让臣民们随便地直呼“康熙”、“乾隆”之类。

  第三,银子上的事儿。

  银子,许多历史戏都滥用了银两这玩意儿,其实通行于民间的,还是以铜钱为主,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铜钱以及计算方式,普通老百姓哪来这么多银两付账啊!

  第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句算是最熟的了,可......这句话是朱元璋发明的,明朝以前的古装剧还是别用了,赤裸裸的穿帮。

  第五,管当官的都叫大人

  称呼当官的为大人,源于清代,源于满清政府对于汉人思想的奴性控制。而现在,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装戏,全称大人,不知道误导了多少观众。

  大人前面一般会加上姓,比如刘大人,但是现在的编剧都称呼和珅为和大人,这就不对了,和珅姓和吗?不是,他姓钮钴禄,和珅是他的名字,所以按照汉人的叫法叫钮大人还差不多 。

  第六,清朝的发式

  清初颁布的剃发易服令,要求汉人以及在其治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族的发式,汉人奋力反抗,当时造成了满清的镇压,著名的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

  清初的发式是金钱鼠尾,也就是后脑勺留一撮头发然后垂直留辫子。而现在有关清朝的戏的那种后脑勺大辫子的发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这个样子的。

  不过,我们也没必要这么较真了,古装剧并不是历史书,说白了都是娱乐大众,为我们枯燥的生活添点精神食粮。难不成让古装剧里的对话全是文言文?我们也听不懂啊!

看大秦帝国,里边的士兵都穿着盔甲,戴着头盔。其实在秦穆公时代,士兵没有头盔,也没有盔甲,他们头上是皮弁,穿的是皮甲,而不是铁甲。

1、四野跑到宋朝打仗去了

2、孝庄太后:“我孝庄。。” 孝庄是后人在您死后给您的谥号啊……

3、溥仪知得国不正,乃自称伪朝

《康熙王朝》里,为什么孝庄可以喊自己为“孝庄“?

这是当时电视剧拍摄上,出现的一个“疏漏”。因为“孝庄”这个称呼,是在她死后,康熙为她封的谥号。

而当时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活生生的。她说“我孝庄也是礼佛之人”,显然是“预知了后事”,这是不符合历史的。所以,算是编剧和导演在台词上出现的一个错误。

当时,她应该称呼自己“哀家”更为贴切一些。“哀家”这个词相比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其他的电视剧里也都有出现过。

不过,《康熙王朝》虽然出现了这个疏漏,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一部非常棒的好剧。

拍摄的方法和场景都非常的大气,带给观众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似乎真的能够感受到,大清当年的辉煌,康熙的智慧与谋略。

而且,电视剧对历史进行了很大的还原。像我这样的历史白痴,在看电视剧之前对康熙的生平可以说是知之甚少,都说他的一代伟人,是非常伟大的一位帝王。

但是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也都不知道。通过这个电视剧,学习到了不少历史知识。

对于电视剧出现的这个疏漏,很多人觉得不应该。这样一部大制作的好剧,怎么能够毁在这一句台词上。

这样的错误出现了的确是让人感觉有些遗憾,但是我们观众朋友可以再宽容一些,包容一些,不要揪着这些问题不放,也不要因为这个问题就否定了整个电视剧和剧组。

毕竟电视剧从演员、导演到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努力了。这样,下次能够带给观众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也能够避免这样的疏漏。

我认为是导演和编剧故意为之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历史,就像还珠格格里面的老佛爷,老说她老佛爷老佛爷,那看的人就不知道她到底是哪个太后,还得去查百度啥的。所以她自称孝庄的话比较明了。另一个,康熙王朝也是改编的,不是正史,就是个电视剧。看电视剧嘛,好看就行了。至于谥号才是孝庄,我们自己知道就行了呗
孝庄之所以喊自己为孝庄,不过是为了谦虚而已。就像我们平时称呼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喜欢说自己名字里的两个字。
孝庄之所以这样子称呼自己是为了在给别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是电视剧的一个失误之处,孝庄是她死后的谥号,孝庄生前喊自己孝庄是不合常理的。

山河月明中的有哪些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历史剧《山河月明》新剧开播,因为陈宝国、张丰毅等老戏骨的出演,大家都抱着期待来看的。可是,追了几集之后,bug就来了。别当历史剧看能好点吧。虽然上学学过那么点历史。

       剧情悖离历史,主要人物朱棣、朱元璋、徐达等人,性格完全颠覆。

       作为一部历史剧,《山河月明》剧中的主角人设,可谓是颠覆历史的。一部以明太宗永乐大帝为男主角的明朝历史剧,女一号应该是仁孝文皇后徐氏,女二号是昭献贵妃王氏,这才是正常的吧。可是呢?

       ▶剧情的集中争议,便在于给男主角朱棣,设置了一个真实历史中不存在的“蒙古白月光”:

       她是北元名将王保保的女儿,“符离公主”伯雅伦海别,同时也就成了王保保之妹、秦王妃的侄女,更将张玉与盛庸这靖难战争的两大名将,初始身份都改成她的跟班。这就离谱!

        朱棣的军师,“黑衣宰相”姚广孝是她的旧识,“靖难战神”李景隆更变成了她的倾慕者……还可以更扯吗?

        ▶与朱棣同游开封府夜市时,这位”蒙古白月光“竟然说出了如下台词:

       "对你来说,这是大明朝的北京;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大元颍川王察罕帖木儿开府驻节之所。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王与母妃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

       朱元璋时代,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以开封府为北京;朱棣登基后,才改以燕王封地北平为北京。

       上过高中吗?能不能用点心呢?

       ▶ 半生飘零未遇明君的“云飞兄”王保保,在漠北决战明军时,对部下大将说道:

        ”江南丢了,我们可以回到中原;中原丢了,我们可以回大都;大都丢了,我们可以回上都;上都丢了,我们可以回漠北;漠北丢了,我们还能去哪呢?”

       听这口气,从南到北,感情溜达了一圈嘛。明明是把元人赶回北边,这么一说反而成了是明军把他们赶走了。大明将军欺男霸女打破了他们的幸福生活.....编剧是咋想的呢?

       ▶真实历史上的王保保,明明是个与金兀术齐名的著名常败将军,生平百战,不知被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们打得丢盔弃甲了多少回,从占据中原半壁江山,到被一路驱赶回漠北,累积损失了几十万兵马。1368年,太原之战,徐达、常遇春率军大败王保保,全歼北元骑兵十万人,收降甲士四万,王保保仅率十八骑奔逃。1369年:沈儿峪之战,徐达率军大败王保保,歼灭北元军十余万人,俘虏北元亲王两人、大臣僚属一千八百六十多人,兵将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

       然而,在这部《山河月明》里,这位王保保竟然是先打败李文忠,兵困耿炳文,后战平徐达,不落下风……不知王保保是否知道人间正在如此热烈的赞扬他,他是否会脸红呢?

      当一部”戏说剧”来看还是不错的,毕竟明星阵容辣么强大,服装也还是很华丽丽的。

《山河月明》正在热播当中,但是剧中的历史常识性错误一个接一个,尤其是剧中人物的年龄错得离谱,大概说几处:

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牛还当过和尚,直到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才稳定下来,这一年25岁的朱元璋和马氏结婚,三年之后的1355年才生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朱标,李文忠败于王保保之手是1372年第二次洪武北伐的岭北之战,也就是说朱标这一年才17岁还没到弱冠之年,饰演朱标的何晟铭已经40多岁了,或许和燕王朱棣一样先换个年轻点的演员会更好。

同样的道理,秦王、晋王、燕王都只是十几岁的少年,最离谱的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生于1371年,当时才1岁,可是剧中看上去得有八九岁了。
徐达有四子和四女,次子徐膺绪生于1372年,第四子徐增寿肯定晚于1372年出生;三女徐妙锦生于1380年,但是剧中1372年的时候他们看上去估计都差不多10岁左右了,肯定不合理。

第二集出现了朱标侧妃吕氏以及朱标的两个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炆,问题是朱雄英1374年才出生,朱允炆1377才出生,不要说他们两个这个时候不应该出现,就连吕氏这个时候有可能还没入太子宫。朱能生于1370年,1406年病逝于征讨安南的途中,1372年第二次洪武北征时他才2岁,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北伐大军中。

每部历史剧都有这种错误,汉武大帝里面鸣镝射马是冒顿单于的典故,他偏偏安排在呼韩邪单于上面。康熙王朝里面孝庄是死后的称呼,结果成了孝庄的自称。还是那句话,虽然是电视剧,但既然和历史扯上关系,剧情方面或许可以夸张一点,但历史细节方面还是要尽可能地少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山河月明》给男主角朱棣,设置了一个真实历史中不存在的“蒙古白月光”:她是北元名将王保保的女儿,“符离公主”伯雅伦海别,同时也就成了王保保之妹、秦王妃的侄女,更将张玉与盛庸这靖难战争的两大名将,初始身份都改成她的跟班,朱棣的军师,“黑衣宰相”姚广孝是她的旧识,“靖难战神”李景隆更变成了她的倾慕者……

还让她用从领先时代200年的燧发火枪,重伤了历史上攻灭北元,犁庭扫穴的名将蓝玉;她的身份明明是明军俘虏,却在大明宫廷一副“上国钦使”的做派;从马皇后到太子朱标以下,人人对她客气有加;比试赛马,击败了大明的宁国公主,得到她的敬佩与友情;甚至还能直接教训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揪住皇长孙的耳朵不放……

一边当着明朝皇宫的女官,一边和姑姑秦王妃暗中谋划,给北元当女间谍去打探消息,通风报信……从一些没删减干净的镜头切换中,甚至能隐约感觉到:少年朱棣同样对她一见钟情,甚至可能就是因为她的缘故,吵着嚷着要退掉与徐达女儿的婚事,被大哥朱标大怒之下狠抽了五十鞭子,都不肯改口……

离谱两个字,一次又一次。
山河月明前两集,
剧情一开始就是李文忠被王保保一顿暴揍,而且李文忠是防守,王保保是进攻,这次被暴揍还引发了朱元璋一个保打不过俩保的感慨,李文忠小名保儿。这场面还以为这是北元进攻大明呢,事实上大明建立后一直对元朝(北元)维持着进攻态势。李文忠虽然也有败绩,但明显没有这么轻易这么丢人的失败过。
李文忠被暴揍没多久,更离谱的事情发生了。另一个大明名将蓝玉把蒙古小公主抓进来逼问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的去向,结果小公主直接掏出一把可爱的小手枪,一枪就把蓝玉给干翻了,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啊,然后几个胡子拉碴的将领喊着要为蓝玉这个义父报仇。
蓝玉在大明开国功臣里面是属于比较年轻的,在剧情开始的时候估计也就30几岁。蓝玉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朱椿生于公元1371年(估计就是剧情年,但是剧中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朱柏都已经七八岁了,神奇神奇神奇),比朱标小了16岁,可能蓝玉比朱标都大不了几岁。30几岁的人收养比自己还老的义子,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石敬瑭和耶律德光。蓝玉收养这么多完全不像义子的义子,那动机可疑啊,是不是要造反。怪不得朱元璋要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了。

剧中的朱标看起来30好几岁了,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炆都已经三四岁。按剧情来说此时应该是洪武三年或四年,公元1371年左右,实际上朱标此时也就十六七岁,朱雄英和朱允炆都没有出生。算起来朱允炆应该是早产儿,比历史上早产了十年。
宋安之
《山河月明》这部电视剧上映后,有点毁誉参半的意思,抽空看了半集,感觉这部电视剧是一直想要跟正史贴近,力求符合正史,这点值得肯定。

但美中不足的是,结合的不完美,有些地方甚至有点偏方向。

像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偷偷吃烧鹅,长女(明成祖朱棣发妻徐皇后,洪武9年与朱棣成婚)突然出现将其端走不让他吃,并且生气地将其倒掉。

这个剧情,应该是参考了野史中徐达得了背疽,明太祖朱元璋故意派人送烧鹅害死他的记载,这个野史说法主要出自《剪胜野闻》和《龙兴慈记》。

不过正史之中,洪武十七年,徐达是在留守北平期间得了背疽,稍愈,明年二月,病笃。也就是说徐达确实有这个病,但不是被害死的,而且剧中他吃烧鹅的时候,长女还没有出嫁,那时候还没有得背疽呢。

而且背疽也要看情况,不是说得了背疽就不能吃烧鹅。

不过蓝玉有义子这个剧情倒是符合现实,蓝玉之所以在洪武26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干掉:

一是在于前一年,太子朱标已经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压不住蓝玉这个开国功臣,甚至可能会反被压制,所以留他不得。

二是蓝玉这个人桀骜不驯,嚣张跋扈,太飘了,明太祖朱元璋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收了不少义子,诸如沐英和平安等人都曾是他的义子。

蓝玉手握兵权以后,也是收了不少义子,虽然质量上肯定远远不如朱元璋的义子,但是模仿最高领导当年起事时在军队大收义子的行为,这可是非常作死的行为。

至于蓝玉大捷是有这么一回事,是为捕鱼儿海之役,不过俘虏的可不是什么齐王妃,而是更高级别的妃。

当然这些并不是重点,毕竟《山河月明》并没有说自己是历史正剧,对历史进行一定更改,不符合正史,也是正常情况,没必要一直纠结于此。

主要是剧中一些转折很是莫名其妙,比如说蓝玉与齐王妃的剧情,没有铺垫,画面一转,就是人死了,地上一滩血,是自杀?还是蓝玉想图谋不轨,反抗之下被杀?又或者是蓝玉行了不轨之事后,齐王妃不堪受辱而自杀?

不要说过审问题什么的,这种毫无征兆突如其来的转折,进行一定的铺垫,没有那么难,没有那么不可能的,别都推过审问题上。
本文标题: 有哪些古代作品里有「我孝庄」一类的错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28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鲍叔牙对管仲是不是有基情请问一下这是什么植物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