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自杀前手机还有700万德军,他为何不放手一搏?希特勒为何不放手一搏?在希特勒自杀时,纳粹德国尚有军队700万人。还有这么多...
希特勒自杀前手机还有700万德军,他为何不放手一搏?
希特勒为何不放手一搏?在希特勒自杀时,纳粹德国尚有军队700万人。还有这么多军队,希特勒为何不选择最后一搏,再不济放弃柏林转战其他地方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
首先,希特勒在二战后期,已经没有稳定充足的兵员了,有很多都是希特勒从其他国家召集的,还有许多临时征召的德国平民。正儿八经的德国军队,也就还剩300万人左右。就算是这300万人,也不是希特勒现在可以指挥得了。
在战争后期,纳粹德国军队分散在各个占领区中,被苏美英法等国牵制,根本没有机会回防柏林。当时的柏林,负责守卫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战斗力是非常微弱的。他们仅仅是凭借对元首的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罢了。苏军占领柏林后抓到了很多德国战俘,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已经被纳粹洗脑,誓死效忠希特勒。苏联占领柏林也付出了30多万人的损失。柏林之战苏联集中了两百多万主力部队,7000多架战机,4万多门火炮,6000多辆坦克,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当时的柏林守军满打满算还不到一百万人,希特勒自己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希特勒也不是那么有骨气的。希特勒自杀时是在4月30日下午,当时苏军已经占领了柏林,正在进攻最后一个地标,国会大厦。希特勒是在最后一刻无路可退的情况下选择自杀的,因为他知道,如果被苏联俘虏的话,等待他的将是更悲惨的下场。
在战争后期,纳粹德国军队分散在各个占领区中,被苏美英法等国牵制,根本没有机会回防柏林。当时的柏林,负责守卫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战斗力是非常微弱的。他们仅仅是凭借对元首的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罢了。苏军占领柏林后抓到了很多德国战俘,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已经被纳粹洗脑,誓死效忠希特勒。苏联占领柏林也付出了30多万人的损失。柏林之战苏联集中了两百多万主力部队,7000多架战机,4万多门火炮,6000多辆坦克,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当时的柏林守军满打满算还不到一百万人,希特勒自己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这个人数看似庞大,但实际上战斗力已经极大衰弱,连希特勒自己都不看好。而且当时的世界局势已经很明显了,纳粹德国大势已去,不是他能改变的了。
希特勒自杀前,内心是否真的后悔进攻苏联呢?
不知怎么回事,印象中始终把今天的特朗普和希特勒联系到一起,那种任性和疯狂的举动真的有几分相近。
一、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在市区展开巷战。
胆颤心惊的希特勒躲在离地面五十公尺的地下室里,他疯狂地大喊大叫道:“我没有可信赖的人。他们都背叛了我!”由希特勒的语言看,他并不甘心失败,没有对自己所行的事有一点悔意。
就在几天前,空军司令戈林坐上满载金银财宝的汽车逃出炮火连天的柏林,并在萨尔斯堡发来电报,声称“要接管帝国全部领导权。”
党卫军总头目、陆军元帅希姆莱也独自逃出柏林,准备和西方盟国谈判投降。
二、希特勒在地下室里不停地咒骂着:“扯谎!不忠!懦弱!”
就在不久前,希特勒命令党卫军将军斯坦因纳向苏联红军反攻。
他骂完,又用无线电话声嘶力竭地不停叫喊:“海因里希的军队在哪里?温克在干什么?第九军团呢?赶快来柏林解围!”
可见,希特勒还在做垂死挣扎,他不甘心失败,也没有悔意。此时他还在寻找反攻的机会。
三、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口述两份遗嘱:
在政治遗嘱中,认命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继承人;在生活遗嘱里,他决定与情妇爱娃·勃劳恩结婚。
可见,即使是死他还是对德国法西斯充满希望,他把这种希望寄托在海军元帅邓尼茨身上。
午饭后,希特勒和他的“新娘”同部下告别,回到自己的房间。不久后,地下室里传来一声枪响,希特勒用一支7.65毫米口径的手枪向自己的右边太阳穴开了一枪。
他的新娘爱娃·勃劳恩也吞下事先准备好的氰化钾,陪着希特勒一起结束生命。
5月8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希特勒和他自吹的“千秋帝国”的法西斯德国一起灰飞烟灭。
希特勒自杀前为何选择远离政治的邓尼茨为接班人?
是出于什么考虑?关于一代枭雄希特勒,在欧洲历史上也是数得上号的人物。只可惜结局并不是特别美好,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的手中。不过在他想要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前一天,被他所统治的军队选出了一个新的领导人。这个领导人就是邓尼茨。
说起这个人就有点奇怪,毕竟在希特勒辉煌的时候,身边的亲信并不是他,所以将政治大权移交给他,也是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意外的事情。
关于邓尼茨,其实也是一个十分有军事头脑的人。著名的“狼群战术”就是出自他的手中,并且为希特勒当初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毕竟一个好的战术,相当于减少了绝大多数士兵的伤亡。
“狼群战术”在对英国的战争当中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也使这个战术一战成名。成为了邓尼茨的标志和代表名词。所以关于他的军事头脑我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也就减少了他在接受希特勒死后政权时所受到的阻挠。
不过当接收到这个信件的时候,他本人也感到十分意外。因为他与希特勒本人的接触并不多,在短暂的接触中也并未收到过关于这项政策决议的暗示。
同时希特勒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因为他的另外两个亲信存在严重的背叛行为,在私下五盟军接触频繁,对于一个有如此成就的首领来说,这是不可被原谅的事情。权衡之下邓尼茨就变成了他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每个人所做出的决定必然有它所必然存在的原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